重庆金辉融侨城:第五讲:浣花溪畔说薛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1:19:43

第五讲:浣花溪畔说薛涛

(2010-08-08 17:45:24) 标签:

选修课

校园

文化

分类: 教育随笔

在各种通讯手段非常发达的今天,古老的情书仍然没有绝迹——这一点足以证明,情书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表达”。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足以证明情书是一种自我沉醉和想象的有效方式,沉醉于情书所营造出来的迷幻氛围中,爱情成为一种最为感伤、缠绵、浪漫的白日梦,书写者也因此顺利地完成了一次不同凡响的自我塑造。当友人问及恋爱过程中哪种感受最棒时,王尔德想都没想就说:写情书的时候。因为在情书制造出来的爱的幻觉中,王尔德显得那样优雅、高贵,比童话中的白马王子还要潇洒迷人得多。正因为恋爱中任何一次面对面的诉说与倾听都不及情书的书写与阅读那样与人们所理解的爱情相吻合。所以,人们通常会觉得《爱眉小札》中的那种爱情比现实中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更“像”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情书的信息量极其有限(潜在文本只有三个字“我爱你”)。但文字却可能极其冗长,尽管抒情性的铺陈这类几乎所有情书都共有的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中心信息的明确性,但却明白无误地凸现了情书的独语与自述本质。事实上,情书的妙处恰恰在于其自我书写过程给书写者所带来的迷幻体验。

  与一般的信函书写不同的是,情书的炮制通常是在一种精心设定的情境中来进行的,时间、场所、信笺乃至书写方式都极为讲究。情书高手、英国伤感作家王尔德据说至少拥有10种以上不同颜色、尺寸,不同印花图案甚至不同香型的信笺。仅此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情书写作者的一片苦心,这一点与中国唐朝的名妓薛涛相似,而中国古代的情书经常称之为“薛涛笺”。这一讲的主角正是另一位唐代才子(女)薛涛。

     唐代的美女诗人,上一讲已说过一位李季兰。但是说起唐代时最有名气的女诗人,恐怕要数薛涛了。和李季兰相似,薛涛也并非良家女子。和李季兰的故事一样,薛涛也有个关于她的诗谶故事,据传薛涛八岁那年,她父亲薛郧看着庭中的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便以“咏梧桐”为题,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让小薛涛来答,小薛涛答了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她父亲一听就觉得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女儿今后恐怕会沦为一个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结果果真就这样了。对于这个故事,也还是后人附会的成份居多,和刘邦斩白蛇,刘媪梦与神遇,遂产高祖之类的事情差不多。
  不过薛涛虽然不得已成为了官妓,比起李季兰放浪无忌,不是妓女,胜似妓女,倒更多一份庄重高贵。薛涛的才情美貌名动蜀中,例任蜀中的节度使们都对她既爱慕又尊敬。最先赏识薛涛的是蜀中的名臣韦皋,韦皋当时任剑南节度使,开府成都,统辖军政,经略西南。并且屡败吐蕃等外敌,是位很有作为的政治人才。著名的乐山大佛也是在韦皋主持下最后完成的。《鹿鼎记》上有一段,几个拍马屁的官员帮韦小宝认了“祖宗”,就是认这个韦皋,几人把韦皋也大拍特拍了一会。不过这韦皋确实也是唐朝后期政绩不错的一个地方官。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而且出身不俗,是官宦之后,就把她召到帅府应席赋诗,薛涛马上立题写下了这样一首《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诗的首联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力,“乱猿啼处”,一个“乱”一个“啼”,让人心生惮忌。这么一个荒芜之地,却是通往高唐的必由之地,这不禁让人对高唐望而却步。但高唐“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宋玉《高唐赋》)的美丽景致,又让人心生眷念,即使路途艰难也心甘情愿。峰回路转,景也渐近渐佳,只见云烟绕山,霞光铺照,草木也散发出幽幽的清香。这与首句的“乱猿啼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也让读者的心境随之变得明朗。

紧承上句的云烟、霞光、香木,作者没有继续她的美景旅行,而是转向写山色。写山色却没有直接描写山色的美丽,而是把山写成了一个知恩图报、有情有意的人,山要感谢的人是谁呢?是宋玉。宋玉曾经在他的《高唐赋》中盛赞巫山美景,“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正是因为宋玉的铺陈与渲染,才使巫山之美深入人心。巫山的灵秀给了宋玉灵气和灵感,而宋玉留下的诗篇却又使巫山高唐声名远播。世人知道巫山之名,知道高唐之庙,宋玉之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山当然是不能忘记宋玉的恩德了。

可下句的一个“哭”字,让人心生寒凉,水声应该给人以清脆之感,应该让人身心愉悦,可作者把水流动的声音比作哭声,这样作比,并不能给人以快乐的体验。前后语义的差异,让读者有了诸多的思索。水为什么会哭襄王呢?襄王做了什么事让水也为之哭泣呢?

在颈联中作者作了含蓄地回答:“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楚王日复一日地与神女在高唐观幽会,云雨颠狂,沉醉耽溺,以致误政误民,也把楚国送上了不归路。

据宋玉的《高唐赋》描绘,楚襄王和宋玉在一起游览云梦台的时候,宋玉说:“以前先王(指楚怀王)曾经游览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说是自己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就非常高兴,立即宠幸那位巫山美女,两相欢好。巫山神女告诉怀王,如果再想找自己的话,记住就在巫山,早晨我就化作‘朝云’,晚上我就化作‘行雨’。”今天我们讲男女欢合为“云雨”,其意思就是从这里来的。以幽雅的修辞手段,谈男女间的性爱。后来的小说、故事也常如此效法。你必须有一定文化常识才不会闹出共赴巫山是去旅游的笑话。

薜涛用这个典故旨在讽刺襄王好色亡国。当然也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唐德宗时,虽然国势昌隆,但骄奢淫逸的陋习也有所抬头,薜涛写此诗,也有借古讽今之意。身为歌伎,薜涛既不能像武将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文官那样上朝议事。但她关心国事,心系民生。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的感慨,在薜涛这儿竟变得毫无力度。
    尾联最奇,作者把庙前柳树想象成一个酷爱打扮的美女。春天来了,这位柳美女把眉毛画得长长的,为的是在春天里与其它物类争奇斗艳,以此来吸引王侯将相们的赞赏的目光,可她这样做却是徒劳的,因为这里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繁华不再,这让她惆怅不已!作者借景抒情,在景象的描绘中,让读者也多几份感慨。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看完后,韦皋大加赞赏地说,“诗句清丽凄婉,有愁旧怅古的深意。好诗!”韦皋虽为儒将,但他的诗才远远比不上薜涛,可他的这个评价倒是十分恰当。从全诗来看,这首诗的确有须眉之志,丈夫之情,并运用对比、拟人、借景抒情、用典讽刺等多种手法使诗的意境含蓄典雅,耐人寻味。有愁旧怅古的深意,绝不象一般欢场女子的庸俗之作。一般欢场女子,就算有几分才情,比如像《红楼梦》中陪薛蟠等作乐的云儿那样,也不过只会说些什么“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这样的句子罢了。所以韦皋看过后又传给客人,众宾客也莫不叹服称绝。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疑问,就是薛涛这诗中的“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这两句对仗并不工整,看样子也不像李白“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那样的挥洒自如地故意不对仗,不如改为“朝朝夜夜阳台下,云云雨雨楚国亡”不是更好?从此后,帅府中每有盛宴,韦皋必定召薛涛前来侍宴赋诗,薛涛成了帅府的常客,更被人们看成是蜀中的重大交际场合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随着对薛涛的了解越来越多,韦皋越来越觉得薛涛只是当个“花瓶”角色实在是屈才。就让她参与做幕僚们才做的案牍(即公文)处理工作。其实就是现在女秘书的角色。并且还打算上报朝廷,正式下文件让薛涛任校书郎的官职。但是有人劝阻说:“军务倥偬之际,奏请以一妓女为官,倘若朝廷认为有失体统,岂不连累帅使清誉;即使侥幸获准,红裙入衙,不免有损官府尊严,易给不服者留下话柄,望帅使三思!”
  其实换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影响不好”,所以韦皋才没有申报。(可见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宋慈身边有个叫英姑的漂亮美眉当女书吏是编的啦,唐朝那样开放的社会都难通过,何况宋代理学盛行的时候?)不过薛涛虽然没有转入正式编制,但薛涛却是实实在在地担任起了校书郎的工作。唐朝诗人王建有诗送薛涛:
              寄蜀中薛涛校书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这首诗对薛涛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薛涛的名气越来越大,粉丝也越来越多,好多高官名士,公子才人都来招惹。薛涛也有点得意,用胭脂掺水制出红色的小彩笺,题上诗句(薛涛的书法据说也是很出色的),赠与那些她认为合意的来客,成为后世传颂不已的“薛涛笺”。但是这时候韦皋吃起醋来了,把她贬往偏远的松州,薛涛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子,立该醒悟到自己闹得有点过了,以后还得要在人家韦皋手下混日子,于是她在赶赴松州的途中写下了十首著名的离别诗;总称“十离诗”,差人送给了韦皋,这十离诗倒是很有意思:
  【十离诗·犬离主】: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十离诗·笔离手】: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十离诗·马离厩】: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十离诗·鹦鹉离笼】:
  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
  【十离诗·燕离巢】: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十离诗·珠离掌】: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只缘一点玷相秽,不得终宵在掌中。
  【十离诗·鱼离池】: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十离诗·鹰离鞲】: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十离诗·竹离亭】: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十离诗·镜离台】: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这十首诗是用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来比自己,而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只因为犬咬亲情客、笔锋消磨尽、名驹惊玉郎、鹦鹉乱开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瑕、鱼戏折芙蓉、鹰窜入青云、竹笋钻破墙、镜面被尘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厌弃。俗话说女人们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温柔和眼泪,薛涛这十首悲悲切切的《十离诗》,那一句句“不得”、“不得”,不啻于十道温柔金牌,韦皋便是铁石心肠也要熔为绕指柔,不用说,马上把薛涛召了回来。由此可见,薛涛确实是个聪明女子,不但诗才好,对于世事也精明得很。
  韦皋后来离开了成都。继任剑南节度使的李德裕,也同样非常欣赏薛涛的才貌。当时成都建了一座叫做“筹边楼”的高阁,节度使李德裕在楼上大宴宾,据说当时薛涛也来侍宴。这“筹边楼”高大雄伟,是节度使与僚属将佐们瞭望远近情况并筹谋大策的地方;楼上四壁彩绘着蛮夷地形险要图,居高临下,作战时便是最高指挥所。薛涛应邀写下了这首《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意豪迈,风格雄浑,见地深远(“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这句是告诫众将不要贪功轻动,以致兵祸相连),这哪里像是个风尘女子写的,简直就是胸有百万甲兵的军中主帅嘛。怪不得后人评价薛涛的诗作是“工绝句,无雌声”。
  当然身为女子的薛涛自然也有细腻的感情,像她的《咏牡丹》,以牡丹拟人,在夜深露重中与盛开的花儿细诉衷情。这也反映了薛涛的内心有很多时间是很寂寞的,诗云: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问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同花说相思。
  薛涛一生未嫁,按说以薛涛的情况,她是有从良的资格和条件的,但不知为什么她直到终老,也没有这样做。在薛涛四十二岁时,和当时来蜀中的元稹交往很密切,结下一段情缘。元稹比薛涛要小十一岁,也算是“姐弟恋”啦。薛涛写诗给元稹一首叫做《池上双鸟》的诗: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可见二人的关系如糖似蜜,但好景不长,元稹和她毕竟不能长相厮守,回到长安后,寄了这样首诗给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其实是因为薛涛跟所有的薄幸郎身边的痴情女子一样,没看清元稹的真面目。唐代诸多诗词大家中,知道李杜白的人应该多不胜数,但知道元稹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不过提到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那又无人不知了,其实王先生写的《西厢记》故事的来源,正是元稹的那篇带有传奇色彩的《莺莺传》。可能是为了提高发行量,王实甫鼓捣了一个大团圆结局,而实际情形并不是那么回事。  

   《莺莺传》差不多就是元稹年轻时的一段亲身经历。元稹23岁那年,偶遇他的亲戚崔莺莺一家,元稹死皮赖脸地骗取了17岁少女崔莺莺的纯真感情,丫头红娘在这段孽缘中起到了婚姻介绍‘所起不到的关键作用,这是妇孺皆知的一段情节。《西厢记》只是故事男主人公的姓名换成了张君瑞罢了。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唐贞元年间,一个年轻的书生张君瑞进京赴试,途经蒲地的普救寺,恰遇一崔姓贵孀携女崔莺莺归长安,就下榻在该寺中。当时驻军将领浑瑊在蒲地去世,失去管束的部下便四处劫掠扰民。崔家显富且携带漂亮的女儿,崔夫人惧怕遭劫正惊惶失措。张君瑞与蒲地的另一位将军是好友,便请来一些军队保护崔家,让她们得以安全度过。后新将上到任,乱军归营,地方才安定了下来。崔夫人设宴答谢张君瑞,席间张见崔家小姐莺莺美貌动人,便爱上了她,便托小姐的贴身丫鬟红娘多次向莺莺致意均无下落,后来红娘告诉他说小姐爱诗词,张君瑞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七绝托红娘转交小姐。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       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

   次日红娘带来一彩笺,上有莺莺的诗一首: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揣摩诗意,以为莺莺邀他晚上翻墙幽会,去后被莺莺严肃地批评了一番,张生失望而回,遂而郁郁地病了起来。过了几天,红娘突然领着崔小姐来探望他了,张生羞得抬不起头,病立时就好了。两人此后偷偷来往了月余,后张生要进京赴考,便与莺莺相约取得功名后娶她。不料张生两次都没有考取,只得滞留长安不归。两年过后,张取得功名并未如约来迎娶崔莺莺,而崔这时也嫁作他人为妇了。后来张生经过崔的夫家,便托名崔的表兄求见被莺莺拒绝,张生有些生气了,莺莺得知后作了一首诗交予他。                                     

                 寄诗(绝微之)

          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诗中所提之微之正是元稹的字,绝便是断绝往来的意思。越数日张生将走,莺莺又赋诗一首谢绝张的探望。                                   

                  告绝诗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元稹没有娶崔莺莺为妻,他娶的又是何人呢?

这后面的情节和《西厢记》就大相径庭了。崔莺莺的妈妈发现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好认栽。这时元稹赴长安应试,虽然落榜却得到了长安“市长”韦夏卿的赏识,没几天就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韦丛。
  韦夏卿不仅是地位显赫的三品大员,韦姓更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权贵显要遍于朝廷。对于元稹这样的穷小子,做阔人家的女婿是向上爬的一个捷径。从元稹以后的一贯风格就知道,利用裙带关系追求飞黄腾达对他来说完全不算一回事儿。

元稹当时的官做得并不大,只不过是秘书省的一个校书郎罢了,官很小收入也相当菲薄,生活自然很穷困。但韦氏却是个稍有的贤惠女人。她虽然出身富贵名门,却从不抱怨丈夫贫穷,还能勤俭持家。七年后,即唐宪宗元和四年,元稹做到了监察御史一类的高官了,而韦丛却因劳累成疾而去世,时年二十七岁。为了追悼亡妻,元稹写了很多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那首《离思》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除了这首诗出名外,还有《遣悲怀三首》也是非常经典的悼亡诗,值得一读: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对亡妻的惦念催人泪下。可是善良的人却不会清楚,史书上记载回京后的元稹意气风发,仕途得意。妻子去世三天后就纳妾续弦一刻不得停闲。估计早已经忘记了“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的相思情了。

也许当时他们当时真是相爱的,但是这个男主角也许对待感情来得快去的也快吧!按照当时风情,男人,尤其是仕途得意的男人娶妻断不会娶这样的歌妓的。这段感情于是不留痕迹的从两个人的生命中划了过去。如果薛涛看到了韦氏的结局,恐怕不会对元稹动心。离别把薛涛还没来得及醒来的美梦给残忍地撕碎,蜀地和长安山远水长,这一走是不是就是永诀?他们虽一次次否决,一次次盟誓,但终究望不尽世事苍茫。

      元稹走了,等待的只能是薛涛,像一个空闺的少妇,带着满怀的幽怨和渴盼,这等待先是无心的单纯的,在凄苦中啜饮着甜蜜与忧愁。留下了四首著名的《锦江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说着“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元稹实际只是一个负心汉,薛涛在锦江畔刻骨铭心地思念情郎,元稹却又到浙西与年轻貌美的刘采春热恋得如火如荼。风尘才女薛涛毕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支小插曲,他又何曾想过与她相伴终身呢!

  流年如水,把对情人的期盼渐渐从薛涛心头带走,她知道不应该再等待什么,经历了这番冷热波折,她的心似乎关闭得更紧了。除了参加一些推脱不掉的应酬外,她尽量闭门居家,借诗词遣怀,制彩笺度时。

薛涛晚年隐居在楼中,穿起女道士的服装。不知她最后的心中是存着“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的凄楚,还是阅尽人间沧桑的坦然。按说以薛涛这样聪颖明达的女子,恐怕心境为后者可能性居多。薛涛这一生还算不错,少有才名,老得安乐,生前享高寿(据说薛涛活了七十三岁,有的不同意这个说法,但都认为薛涛得享高寿是无疑的),身后有盛名。当歌姬能混到薛涛这份儿,也很了不起啦。当然,这也是薛涛的聪颖过人之处,薛涛一生和高官打交道,却能有理有节,恰到好处,像以前本书中所评的李季兰就是政治嗅觉极差的女子,而上官婉儿之类又太沉溺其中了。薛涛却做的不瘟不火,可见其才智之高绝非仅见于诗文。
  薛涛死后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看来是被追认为“校书”了)的字样。蜀中据说有一座叫望江楼的古迹,据说以前上面有副对联写道: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
 扫眉才子、西川校书薛涛,能直追诗圣老杜,要平分工部草堂,谁敢以轻贱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