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金属氟碳漆:平凡生命的追问(小说《回家》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9:46:19

平凡生命的追问(小说《回家》赏析)

(2010-05-05 22:21:57) 标签:

原创

完工约稿

文化

分类: 稿件往来

回家

秦俑

    大伟在外面打了五年工,为了节省往返路费,五年时间里大伟咬着牙没回过一次家[叶子1] 。近两年大伟的存折里有了点儿积蓄,有了点儿积蓄的大伟就想回家看看久别的妻子和儿子。

  大伟家在农村,妻子是个很好的女人,每隔几个月就打电话给大伟,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叶子2] 。大伟接到电话后总往家里寄点儿钱,他知道,一个女人家拉扯着一个孩子,在乡下还真不容易。儿子该有六岁多了,大伟离家那年,儿子就可以扯着他的裤管“咿咿呀呀”地叫爸爸。

  搭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大伟终于踏上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几年没回,家乡都变了样,但呼吸着家乡的新鲜的空气,五尺多高的汉子也禁不住鼻子有点儿酸酸的。

  大伟随着人潮登上火车站的大广场,一群[叶子3] 蓬头垢面的小孩一哄而上围了过来,一个个装出一副可怜样,伸出脏乎乎的小手说,好叔叔,好伯伯,行行好,给点儿钱吧。

  几个衣着时髦的年轻人怒喝[叶子4] 着“小丐帮走开走开”便抽身而走,只有大伟留在那里没动。大伟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盼盼,盼盼六岁了,盼盼现在一定也长这么高了。想着想着,大伟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钞,每个小孩发了一张。

  手中的零钞很快发完了,小丐帮们一个个又去纠缠[叶子5] 其他乘客。大伟的身边还剩一个小孩,他站在那里,依稀清秀的脸上抹满了污泥,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最后一个向大伟伸出了手,怯生生地[叶子6] 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大伟的鼻子又有点儿酸酸的了,他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只剩下了几张五十的二十的大钞票。大伟犹豫着,用那长满粗趼的手摩挲[叶子7] 着钱——这可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整千整百的都存在了银行卡上,余下这近百元是准备给女人与儿子买点儿东西的。

  那个小孩用衣袖擦着鼻子,仍怯生生地望着大伟,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伸出带着泥巴的小手,向着大伟说,好大叔,好大伯,我家没了,我妈也没了[叶子8] ,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宽宽的广场上起了一点儿风,风扬起小孩有点儿显长的头发,也扬起了大伟心中最柔软的那片角落。大伟咬咬牙[叶子9] ,从一叠钱中抽出一张二十元的,狠狠心[叶子10] 塞到小孩手里。

  小孩迟疑一下欢跳着走了,大伟的面前就空了起来。大伟看着渐渐走远的小孩,心里被那张黄色的二十的钞票扎得生疼:这样的二十块钱,来得可一点儿也不容易啊!

  出了车站,大伟到附近的商场转了转。大伟给女人买了一条水红的裙子——送他出门那天,女人的眼睛被这样的一条裙子[叶子11] 住了,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但大伟知道,自己的女人穿这裙子一定很漂亮。大伟还给儿子买了一个变形金钢的玩具,城里的小孩都兴玩这个,五年没见,要儿子叫一个“陌生”男人爸爸,还得靠这个哄着哩。

  傍晚时分,大伟提着行李出现在了自家门口。家里一切依旧,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门前的空地上给一个小孩洗澡。小孩背对着他站在澡盆里,身子瘦瘦的。

  女人一边给孩子擦背一边轻柔地问:盼盼,你是不是学着小豆子他们那样,跟人家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小孩轻轻地应了一声,嗯。

  那你有没有说,我家没了,我妈没了,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说了。

  你没说我爸没了吧。[叶子12] 

  没有。小孩脆生生[叶子13] 地说。

  盼盼真乖,可不能说你爸没了,盼盼爸在外面赚大钱呢。女人用毛巾擦干孩子身上的水,说,盼盼真是个好孩子,一下午就赚二十块[叶子14] 呢,明天咱还上火车站做小丐帮,等攒够了钱,咱叫盼盼爸爸回家……

这时候小孩子转过身来,大伟看到孩子的脸显得很清秀[叶子15] ,额上有点儿显长的头发被水舔成一缕一缕的,孩子的一对眼睛正忽闪忽闪地向他眨个不停……

 

 

平凡生命的追问

 

 

微型小说成功多以情节取胜,关键在于用不多的字数能够交代曲折的情节。小说文本的情节模型还是比较容易建立。作品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有意、无意地展示了两条故事情节的线索,一条是大伟离家打工,因为思念妻儿踏上归家的旅途,而另一条则是他的妻儿在家里对大伟赚钱回家的企盼。前一条情节线索是明写,后一条情节线索是暗写。

小说前半部分情节明线的铺叙就像一副普通的生活场景:一个艰辛的打工一族,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了节省一点路费宁愿忍受对妻儿的思念整整五年不回家。等到有点积蓄之后才有勇气踏上回家的旅途。在火车站上遇到那群乞讨的孩子,他的行为也顺理成章,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盼盼”,所以“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钞,每个小孩发了一张”。而情节暗线中大伟的儿子则因为想念爸爸而选择“学着小豆子”乞讨的方式赚那笔很轻却又很沉重的路费,因此在广场上出现。

微型小说文体中有很特别要求的“故事悬念”。误会或迷底一解开,就形成作品里曲转或反转的意外结局。故事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在广场上交织碰撞:大伟因为想起自己的儿子慷慨施舍的对象竟然正是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而自己儿子付出幼小灵魂的尊严恰恰是为了赚一点路费好让自己能见父亲一面,最终彼此用这样陌生的方式在广场相见。作者只是在小说的结构上设计了一个独特的环节,把这样一个乞讨的孩子铺设成大伟自己的儿子,就使得一件平常的小事变成峰回路转的曲折。这种戏剧性的结局有点欧·亨利手法的影子,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从人物的角度看,小说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普通人。尽管如此,作者依然通过点滴的细节尽可能展现更丰富的人物形象。大伟是一个有点积蓄就想回家看看久别妻儿的男人,一个为了节省路费五年不回家的男人,一个尽管手头拮据却依然想着给妻儿买衣服买玩具的男人,足以让人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妻子、儿子细心的体贴和对这个家的一种责任感。也正以为内如此,尽管“咬着牙”但还是“狠狠心”再次掏出了一张二十元的钞票。一个如此节俭的打工族极其有限的慷慨更让读者心动,尤其是广场上“衣着时髦的年轻人”“怒喝”迥然不同的态度,让人唏嘘之余更为其善良而感动。

大伟的妻子着墨也不多。她总是会告诉出门在外的丈夫“家里一切都好”,不希望自己心爱的人担心。一个人独自在家里艰辛把孩子拉扯大,甚至不惜忍受孩子对自己的诅咒教孩子用乞讨的方式攒钱来为丈夫赚回家的路费。这样的细节描写见证古人礼失而求诸野的价值判断。的确正如作者开头所言是个“很好的女人”。

作者对小孩的着笔也不多,一张“清秀”的稚嫩的小脸,一对“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的眼睛,一双“带着泥巴的小手”,“怯生生”地打动了大伟内心“最柔软的那片角落”。但却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为什么明明父母健全的他会去广场上乞讨?为什么要撒谎来乞讨?

这样的叙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节的交代,这样的描写把想像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人掩卷沉思。寥寥数语的勾勒之中,底层普通民众的艰辛、人生的苦难、真情的流露,更有一斑而知全貌的百态世相。

小说中作者的切入点很小,不仅主人公是普通的打工一族,就连广场也是普通的公共场所,广场上乞讨的孩子以及芸芸众生的面孔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细碎。但是,随着叙事的展开,这些小事又都产生了超出其小事意义的影响,从而对一些我们理解的既成的“意义”构成了讽刺,让小说有了平中见奇的效果。构成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

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当我们每个人都勤劳生活心存善念却要沦落到乞讨的地步,那就不是我们自己的过错,而是社会病态的悲哀。他们可悲可怜的命运究竟该如何能从根本上改变呢?这恐怕是这篇小说中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悲剧性的社会深层根源的追问的价值?文中情节的巧合带来的震撼在于这种巧合背后深邃的社会意义。一篇篇幅短小的小说,揭示了一个如此重大的主题,的确达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效果。

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词中,毫不留情地指责过那种没有心灵的写作。他说:“它所描绘的不是人类的心灵,而是人类的内分泌。”一篇小说的历史价值不在于字数的多少,恰恰在于这份厚重的社会使命感背后深深的普世追问。

这样一个题材其实从一开始就沉重到结尾。把深邃的思考空间留给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读者去追问;这样一个留守儿童那清秀的脸上一对忽闪忽闪的眼睛闪的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成年人都心虚。


 [叶子1]“五年”强调时间之长,“一次”强调次数之少。二者的对比表现大伟无奈。

 [叶子2]表现妻子的善解人意。

 [叶子3]“一群”折射出乞讨的平常。

 [叶子4]“衣着时髦”的“怒喝”和大伟“咬着牙”的施舍鲜明的对比。

 [叶子5]“纠缠”表现出乞讨的老练。

 [叶子6]表现孩子稚嫩的乞讨行为。

 [叶子7]犹豫的细节,强烈的心理活动,呼应上文打工的艰辛。

 [叶子8]更为凄惨的遭遇触动内心的恻隐。

 [叶子9]第二次咬牙强调内心的斗争,也表现主人公的善良。

 [叶子10]“狠狠心”表明主人公的善良。

 [叶子11]“粘”表现大伟对妻子的关心和体贴。

 [叶子12]对丈夫的一种另类想念。

 [叶子13]呼应上文的“轻轻”回应,表现孩子内心对父亲的想念。

 [叶子14]“二十块钱”泄露了秘密。

 [叶子15]“清秀的脸”和“忽闪忽闪的眼睛”最后证明广场上小乞丐的身份,实现了情节的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