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警备区刘德伟:如何做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质的公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2:59:33
如何做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质的公民 2011年03月18日  近日,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夸大、渲染核泄漏事态发展的谣言随之产生。17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同时专家指出,通过食用碘盐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把碘酒涂抹在甲状腺部位预防放射性碘等措施是不科学的。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当人们没有科学能力去分辨“谣言”的时候,它们就可能成为“洪水猛兽”。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我们期待经过努力,国人具备分辨谣言的科学素养、质疑谣言的科学能力、挑战谣言的科学精神,如此这般,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才没有市场,伪道士李一的行骗才能收敛,方舟子的打假之路才不会略显孤单;如此这般,有“科学的中国人”做为土壤,创新型国家的实现才有根基。


  一个让人忧虑的调查结果

  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2010年11月26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调查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中,不同年龄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表现为随年龄段增加而降级的趋势。

  图为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图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中国人不相信迷信 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

  对于“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个维度,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可供对比。何薇说,“历次调查都显示,中国公民不相信迷信的比例是很高的,而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很小。”此外,中国公众对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望。

  以2010年的调查为例,有84.5%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欧盟,这一说法的赞成比例为75%。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方面,77%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


  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

  国际上一般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科学的中国人”

  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越是发展中国家,越容易对科学寄予厚望。为什么发达国家比我们先进呢?很多人把结论简单归为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指望科学技术改变当下的生活。可以说,正因为落后,所以兴趣程度和期望程度才会更高,这两个现象本身并不矛盾。

  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有两个关键词——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在美国,练习题同样也很多,但却没有标准答案。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体悟学习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反观我国的习题,很多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孩子的想象力不该被“标准答案”绑架,“标准”的解释权也不该被垄断。所以,我们的教育还应在“去标准化”方面多下功夫,大力改革,以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理解、把握、评价和选择事物的某种习惯性思维框架、手段和途径,主要包括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思维形式和方法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实践结果。科学、进步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并有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复杂系统科学的诞生,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科学观念,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来源:新华观察

责任编辑:陈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