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甘宇平秘书蒋:冬令进补 先调脾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3:41:18
冬令进补为流传两千多年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补,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身体如出现阴、阳、气、血不足时随时都应该调补,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冬令进补呢?主要因为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对能量、营养的要求增加,机体代谢旺盛,此时最宜补,也补得进,因此冬季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令。民间俗话说“三九严寒补一冬,来年四季无病痛”,就是这个意思

  哪些人需要冬令进补呢?笼统地说,凡有虚证者可以进补,无虚证者不需进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人群 患有慢性疾病而中医辨为虚证者;老年或体弱以虚证为主者;亚健康人中医辨证以虚为主者。

 

  因此辨证进补是进补的关键,如补不对症即不分虚实,盲目滥补,或补不得法、过量服用补药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对人体不利。  进补者要先弄清自己有些什么虚证,如见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无华,自汗,舌淡,脉虚弱者属气虚证,宜选用补气药,如生晒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灵芝等,再配以其他中药进补

  如见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者,属阳气虚,宜选用补阳药,如红参、鹿茸、冬虫夏草、仙灵脾、肉苁蓉、胡桃肉等,再配以其他中药进补;

 

  如见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心惊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舌质淡,脉搏细无力者为血虚证,宜选用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首乌、阿胶、紫河车等,再配以其他中药进补

  如见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者为阴虚证,可选用补阴药,如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鳖甲、龟板为主配以其他中药进补  对每个人来说可能还伴有不同脏腑虚弱或有其他各种兼证,所以在辨证进补的前题下,组成复方进补方药。如果身体虚弱较单一时,也可用单味中药进补来调理身体。进补时补药配伍中要注意补运结合,“运”是指理气行气,因为补益药用得不当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应该在补益中加些陈皮、木香、砂仁之类的理气药物。至于补益剂形式不强求一律,要根据各人身体不同情况而定,可用汤剂,也可以用膏剂。补膏常用阿胶为基质,也可用龟板胶等,先把阿胶和黄酒浸泡烊化后,加入补益中药的药汁,还可根据需要加入磨碎的黑芝麻、胡桃肉、红枣、桂圆肉、冰糖等。隔水炖后拌匀,放入冰箱中保存,每天1~2匙,用开水冲烊服用。

 

  冬令进补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注意进补前的开路调理,就是说在进补前先要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有利于消化吸收。胃肠功能不好,如有胃口不好,食后胃脘部闷胀不舒,或大使溏薄,苔白腻等症状时进补,不但起不到补益身体作用,反而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各种胃肠道不适

  至于进补前开路调理脾胃,可以用中药汤剂,也可用简便方法,就是用微生态制剂如培菲康胶囊,一天3次,每次2~3粒,连服7~14天。培菲康胶囊是由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活菌再加上异乳糖等组成,能补充正常有益菌,调整胃肠道菌群,使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等作用,抑制肠道中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  微生态制剂为什么能调整肠功能紊乱,正常人肠道内的微生态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但由于饮食不当、精神因素、疾病、抗生素应用、化疗、放疗、手术等影响,可使肠内微生态菌群失调,可能引起腹泻、营养不良等,此时服用微生态制剂,补充肠道有益细菌,可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因为肠道内有益菌增加在肠壁上“占位”,迫使有害菌“下台”,再加上有益菌可产生乳酸及有关酶,抑制有害菌生长,肠道功能就恢复了。

 

  中医五脏之一的脾,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主运化,运化包括两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一是运化水湿,就是促进体内水液的运输和排泄。冬令进补前先调脾胃,简单一句话,就是调理好胃肠道功能,以有利于进补药物的消化吸收。*

  现代研究证明,中医的调理脾胃与调节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是密切相关的,有其内在联系。人体消化道存在有大量有益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们所产生的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碳水化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起着重要作用。肠道细菌还参与胆汁酸代谢,也有利于脂类物质的消化。肠菌群失调,木糖吸收率降低,而80%以上脾虚证患者的吸收率也降低。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而出现脂肪泻,与脾虚泄泻相关。双歧杆菌所分泌的酶可将蛋白质、脂肪、糖类变得可溶,从而有利于吸收。有学者观察了大黄造成的中医脾虚证小鼠动物模型,其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人体有益的优势菌数量下降,如给予健脾益气作用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后,双歧杆菌等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脾虚证也得到纠正。由此可见脾主运化水谷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所以服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调整肠道菌群,也就是起到中医调理脾胃功能,达到冬令进补先调脾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