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源动力餐饮分公司:书谱讲解----6--8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9:06:49
书谱第六段 讲解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或恬澹榷(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枿(chániè),外曜(yào)峯(鋒)芒。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况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疏,形骸未檢。躍(yuè)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縱欲搪(唐)突羲、獻,誣罔鍾、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dù)將來之口!慕習之輩,尤宜愼諸。
然而书体风格特征的变化有多种情况,表现性格情感也不一定,阳刚与阴柔刚刚被揉为一体,忽然会因为动与静的变化而分开来表现;有的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有的曲折交错,外露锋芒。观察时务求精细,摹拟时贵在相似。若摹拟不能相似,观察未能精细,分布就显得松散,间架就缺乏内敛。那就还没有表现出鱼跃泉渊的飘逸风姿,就已听到坐井观天那种浮浅俗陋的评论了。纵然是使用贬低羲之、献之的手段,和诬蔑钟繇、张芝的语言,也不能掩盖当年人们的眼,堵住将来人们的口;学习书法的人,尤其应该慎重对待这些。
然而书法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所体现的性情也不一样,乍刚乍柔以合为一体,忽劳忽逸而分别驱使。或恬淡雍容,内含筋骨;或折挫槎桠,外曜锋芒。观察的时候越精越好,摹拟的时候越似越好。何况摹拟得不似,观察得不精,从分布上看很疏忽涣散,从形骸上看又不检点没有约束;跃泉的姿态,不见其妍美,坐井观天夸夸其谈,已经闻到了他的丑陋。纵然要冒犯羲之、献之,诬蔑冤枉钟繇、张芝,怎能掩盖当年人们的眼睛,杜绝将来人们的口舌!赏习书法的人,尤其应该慎重辨别。
至有未悟淹(yān)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返)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有些人还不懂得行笔的淹留,便追求劲疾;或者挥运不能迅速,又故意效法迟重。要知道,劲速的笔势,是表现超迈飘逸的关键;迟留的笔势,则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能速而迟,行将达到荟萃众美的境界;专溺于留,终会失去流动畅快之妙。能速不速,叫作淹留,行笔迟钝还一味追求缓慢,岂能称得上赏心会意呢!如果行笔不是心境安闲与手法娴熟,那是难以做到迟速兼施、两相适宜的。
至于有的人未能领悟淹留的含义,片面地追求劲疾;不能迅速,反效迟重。要知道,劲速之笔,是达到超逸的关键;迟留之笔,则是欣赏聚会所致。能速反而不速,才是达到完美的方法;专门沉溺于迟缓,终究会丧失绝伦的美妙。能速不速,叫做淹留;因迟就迟,则不叫赏会!如果不是心情闲雅手法娴熟,难以把迟速技巧结合得恰到好处啊。
假令衆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qiú)潤加之。亦猶枝榦(幹)扶疏(蘇),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盖(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dāng)路,雖妍媚云闕(缺),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蘂(蕊),空照灼(zhuó)而無依;蘭沼(zhǎo)漂蓱(萍),徒青翠而奚託(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
假若各种所长都具备了,那就一定要致力于追求骨气了;骨气树立,还须融合遒劲圆润的素质。这就好比枝干繁衍的树木,经过霜雪浸凌就会显得愈加坚挺;鲜艳芳茂的花叶,间与白雪红日相映,自然更加娇艳。如果字的骨力偏多,遒丽气质偏少,就像枯木架设在险要处,巨石处在路的当中;虽然缺乏妍媚,体质却还存在;如果婉丽占居优势,那么骨气就会薄弱,类同百花丛中折落的英蕊,空显芬美而毫无依托;又如湛蓝池塘飘荡的浮萍,徒有青翠而没有根基。由此可知,偏工一专较易做到,而完美尽善就难求得了。
假使众妙所归,务必存有骨气。骨气既然有了,再进一步使其遒劲圆润。也就是要象枝干那样高低疏密有致,凌霜雪而更加苍劲;花叶鲜茂,与云日相映生晖。如果骨力偏多,遒丽很少,则象枯树杈架得很危险,巨大的石头挡在路上,虽然在妍媚方面有欠缺,而体质却是存在的。如果遒丽占了优势,骨气将处于劣势,譬如花从中凋落了花苞,白白地享受阳光而无光彩;兰沼里飘荡的浮萍,徒有青翠而没有依托。由此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俓(徑)侹(挺)不遒,剛佷(hěn)者又掘(倔)強(jiàng)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piāo)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jiǎndùn),輕瑣者淬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即使宗师学习同一家书法,也会演变成多种的体貌,莫不随着本人个性与爱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来:性情耿直的人,书势劲挺平直而缺遒丽;性格刚强的人,笔锋倔强峻拔而乏圆润;矜持自敛的人,用笔过于拘束;浮滑放荡的人,常常背离规矩;个性温柔的人,毛病在于绵软;脾气急躁的人,下笔则粗率急迫;生性多疑的人,则沉湎于凝滞生涩;迟缓拙重的人,最终困惑于迟钝;轻烦琐碎的人,多受文牍俗吏的影响。这些都是偏持独特的人,因固求一端,而背离规范所致。
虽然所学的书法都源自一位书法家,却变成了很多字体,无不是随着个人的性情和爱好,便宜发挥而形成了自己风格:耿直的人则坚挺而缺乏遒丽;刚狠的人又倔强而缺乏圆润;矜持自敛的人病在拘束;洒脱放荡的人缺少规矩;温顺柔弱的人伤于软缓;急躁勇猛的人过于轻疾;生性多疑的人溺于滞涩;迟缓稳重的人终于蹇钝;轻繁琐碎的人染于俗吏。这些都是一意孤行的人偏持个性,所以背离了正轨。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于祕(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濬(jùn)發於靈臺。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鎔鑄蟲(虫)、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
《易经》上说:“观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时序的变化;了解人类社会的种种景象,可以用来教化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妙处,往往取法于人本身。假使笔法运用还不周密,其中奥秘之处也未掌握,就须经过反复实践,发掘积累经验,启动心灵意念,以指使手中之笔。学书须懂得使点画能体现情趣,全面研究起笔收锋的原理,融合虫书、篆书的奇妙,凝聚草书、隶书的韵致。体会到用五材来制作器物,塑造的形体就当然各有不同;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来感受也就兴会无穷。
《易经》上说:“观看天文,以便察知时序的变化;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来教育和治理天下。”何况书法所谓的奥妙,都是取自身边的某些事物。假使运用得不是很周全,那也是研究这些奥妙的工夫还不够深;而书法家在挥洒自如波澜翻卷的时候,正是心里喷发出的洪流。必须搞清点画之间的关系,广泛研究开头与结尾的缘由,融合虫书、篆书,归纳草书、隶书。体察用五种材料制作器物,仪态和形状变化万千不可穷尽;象各种乐器演奏乐曲,带给人们的感受美妙无穷。
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衆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huì),若行若藏;窮變態於豪(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豔;隨(隋)珠、和璧,異質同妍。何必刻鶴圖龍,竟慙(慚)眞體;得魚獲兔,猶恡(lìn,吝)筌蹄。
若把多个笔画摆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应各不相同;几个点排列一块,体态也应各有区别。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定下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设定准则。笔画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结体彼此和谐又不完全一致;留笔不感到迟缓,走笔不流于滑速;燥笔中间有湿润,浓墨中使出枯涩;不依尺规能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而致曲直合宜;使锋忽露而忽藏,运毫若行又若止,极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这样,自然可以背离羲之、献之的法则而不失误,违反钟繇、张芝的规范仍得工妙。就像绛树和青琴这两位女子,容貌尽管不同,却都非常美丽;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这两件宝物,形质虽异,却都极为珍贵。何必去雕刻鹤描画龙,使天然真体大为逊色;捞到了鱼、猎得了兔,又何必要吝惜捕获的器具呢!
至于写字,几个笔画结合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各不一样;几个点儿并列,每个点儿的体态又不相同。一点儿要成为一个字的规矩,一个字要成为整篇作品的准则。笔画虽有违常规但又不相互侵犯,和谐相处又不雷同;留笔不要长久迟缓,遣笔不能恒久疾速;象带子的笔画要用躁笔,写方笔要用润笔;墨汁将要浓的时候又要变成枯笔;不使用方尺圆规也能写出比较标准的方笔和圆笔,丢弃钩环绳线依然写就合乎要求的曲笔和直笔;忽而明显忽而虚无,一会儿行笔一会儿藏笔;穷尽各种变化于笔端,结合现实情调于纸上,心和手紧密结合在一块,忘记了楷书规则;自然可以背离羲献的法则而不失误,违背钟张的规范而仍得工巧。譬如绛树、青琴两位女子,虽然容貌不一样但都很漂亮;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这两件宝物,形质虽异却同样艳丽。何必刻意画鹤图龙,竟然惭愧真体。捞到了鱼,猎得了兔,又何必舍不得捕获用的工具。
第六段讲风格问题。具体从刚柔、迟疾、骨气讲到人的性格特征与书风的关系,讲到最佳状态:天人合一,“无间心手”,“忘怀楷则”。
图五十一:

图五十二:

图五十三:

图五十四:

图五十五:

图五十六:

图五十七:

图五十八:

图五十九:

图六十:

图六十一:

图六十二:

图六十三:

书谱第七段 讲解
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於斷割。語過其分,實累樞機。
听到有这样的说法,家里有了像南威一样美貌的女子,才可以议论淑女;得到了龙泉宝剑,才能够评论其他宝剑的锋利。这话说得大过分了,实际上束缚了人们阐发议论的思路。
听说有这样一句话,说:家有象美女南威那样的容貌,才可以品评女人的美丽;有龙泉剑那样的利刃,然后再去议论如何断割。这话虽然有点儿过分,实际上却触及到了问题的根本。
南威,亦称"南之威"。春秋时晋国的美女。《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不可以无盐宿瘤之丑,而谓在昔无南威西施之美。"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女不答,但嗤嗤笑之以鼻,款步而入,秋波流慧,娇媚可怜,窃意西子、南威,不是过也。"后因泛指美人。
吾嘗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凌誚。余乃假之以湘縹,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毫)末之奇,罕議峯(峰)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偽,似葉(shè,或yè)公之懼眞。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滯於耳目也。向使竒(奇)音在爨(cuàn),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jiē)不足稱,良(伯)樂未可尚也。至若老姥(mǔ)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机,父削(xiāo)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伸)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gū)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豈可執冰而咎夏蟲(虫)哉!
我曾用全部心思来作书,自以为写的很不错。遇到世称有见识的人,就拿出来向他请教。可是对写得精巧秀丽的,并不怎么留意;而对写得比较差的,反被赞叹不已。他们面对所见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出其中的优劣,仅凭传闻所悉谁为名人,即装出识别的样子评说一通。有的竟以年龄大地位高,随便非议讥讽。于是我便故弄虚假,把作品用绫绢装裱好,题上古人名目。结果号称有见识者,看到后改变了看法,那些不懂书法的人也随声附和,竞相赞赏笔调奇妙,很少谈到书写的失误。就像惠侯那样喜好伪品,同叶公惧怕真龙一样。于是可知,伯牙断弦不再弹奏,确是有道理的。那蔡邕(对于琴材)鉴赏无误,伯乐(对于骏马)相顾不错,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真知实学和辨别能力,并不限于寻常的耳闻目睹。假使好的琴材被放进灶膛烧了,听力平庸的人也会为其发出妙音而叹息;千里马伏卧厩中,无识的人也可看出它与众马不同,那么蔡邕就不值得称赞,伯乐也勿须推崇了。至于王羲之为卖扇老妇题字,老妇起初是埋怨,后来又请求;一个门生获得王羲之在案几上题字,竟被其父亲刮掉,使儿子懊恼不已。这说明懂书法与不懂书法,大不一样啊!一个文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获得伸展;人家不了解,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所以庄子说:“清晨出生而日升则死的菌类,不知道一天有多长;夏生秋死的蟪蛄(俗称黑蝉),不知道一年有四季。”老子说:“无知识的人听说讲道,便会失声大笑,倘若不笑也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怎么可以拿着冬天的冰雪,去指责夏季的虫子不知道寒冷呢!
我曾经费尽心思写了一幅字,自己认为发挥得不错,遇到当时称得上是有见识的人,就拿出来向他们请教:他们对其中精巧美丽的笔画,不曾多看一眼;对有了失误的字或笔画,却被赞赏不已。既不管有没有书法方面的见识,就在那里夸夸其谈,显示其很有研究;或者以年龄大职位高自居,加以轻视甚至讥诮。当我把我原来的字用彩色丝绸加以装裱,并题上古人的名字以后,那些有名望的人的看法马上就改变了,普通的人也跟着附和,争着抢着评赏毫末如何如何新奇,却很少议论锋端有什么缺失;好比惠侯喜好伪品,恰似叶公惧怕真龙。由此可以想见俞伯牙在钟子期死后永不弹琴,是有其理由的。蔡邕听到灶堂中燃烧的桐木发出的爆裂声就能发现上好的琴材,孙阳通过观察马的外形就能发现千里马,正是因为他们精通鉴别之术,才有了灵敏的耳目。假使奇怪的声音从灶堂发出,普通的人听的了也能因其奇妙而惊讶;千里马栓在马厩里,普通的人也能看出它的超群之处,则伯喈(蔡邕)不足以称赞,伯乐(孙阳)也没什么可以崇尚的了。至于象老姥遇到王羲之在扇子上题字,起初埋怨后来又请;弟子获得王羲之写上字的几案,被他的父亲刮掉而懊恼;这说明,对王羲之书法的珍贵之处,知道与不知道相差太远了。有本事的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就会受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就会得到发展。他不知道,怎么好怪他呢!所以庄子说:“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道一天之中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黑蝉不知道一年之中还有春、秋季节。”老子说:“一般的人听我讲‘道’,就会大笑,如果不大笑则不足以为‘道’了。怎么能拿着冰去考问夏天的虫子有关冰的问题呢?”
惠侯之好伪:语出南朝梁虞龢《论书表》:"新渝惠侯,雅爱所重(二王书法),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写,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之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叶公之惧真:见《庄子》:"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天龙闻而示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其似龙非龙也."
老姥遇题扇: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见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有愠色.因为媪曰:‘但言是王羲之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门生获书几: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第七段批评了书法评论鉴赏方面存在“叶公好龙”和“执冰而咎夏虫”的现象。
我一个书友,同我都是业余爱书法,他一个学生,学成书法之后,成为专业书法人,在一县级文化馆工作,好像是专业书法教师。最近看他有言论说业余的书法不如专业的书法,气得他的老师吐血,想必就是他家有“南威之容,龙泉之剑”?崇山新村惑也。
图六十四:

图六十五:

图六十六:

图六十七:

图六十八:

图六十九:

书谱第八段 讲解
自漢魏已(以)來,論書者多矣,妍蚩(chī,媸)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祕(秘)之旨,余無取焉。
垂拱三年写记。
自汉、魏以来,论述书法的人多了。好坏杂糅,条目纷繁。或者重复前人的观点,到了也没什么新意;或者随便兴立新说,竟然对将来毫无益处;只会使繁琐的更加繁琐,有缺陷的仍有缺陷。现今我撰写了六篇文章,分成两卷,依据工用排列次序,取名《书谱》,但愿将来有哪一位书法家,认真地把它作为书法规则并加以发展;广大书法爱好者,或者作为探讨研究之用。这是我整理归纳书法奥秘的唯一宗旨,其余并无所图了。
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写记。
自汉、魏以来,论述书法的人很多,好坏混杂,条目纷繁。或者重复前人观点,无新意补充以往;或者轻率另创异说,也无裨益于将来;使繁琐的更加繁琐,而缺漏的依然缺漏。现今我撰写了六篇,分作两卷,依次列举工用,定名为《书谱》。期待有一个后来者,以之作为规则来应用;还望四海知音,或可留作参阅。将自己终生的体验缄封秘藏起来,我是不赞成的。
唐武则天垂拱三年丁亥(公元687年)写记。

妍媸
妍(yán)指美丽,媸(chī)指丑陋
妍媸毕露:字面意思是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不辨妍媸:也作“妍蚩”
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陆机《文赋》
今花虽新我末识,未信与旧谁妍蚩。——宋·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垂拱
(685年正月—688十二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
第八段写汉魏以来,论书者多,情况不好;对自己《书谱》的展望。
通读全篇,一个内容到下一个内容,一层到一层,转换过渡是很自然的。大致的从评论名家开始,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讲学习的难处,讲书法的要诀;指出历代书法评论的不足,表明自己写作《书谱》要达到的目的。大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图七十:

图七十一:

学书法感言
读《书谱》说《兰亭》孙过庭是很会说话的,不象我,一介农民,说话直接,没得弯弯拐拐,以至于得罪人自己不知道。
最近重读《书谱》,感慨颇多。今天就说说读第一段评钟张羲献的感想吧。
《书谱》从评论钟繇(元常)、张芝(伯英)、王羲之(逸少)、王献之(子敬)开篇,结论是“逸少之比锺、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作者批评了“今妍”不如“古质”的厚古薄今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与时同进的高见,指出了简单化的“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是“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在这个人物评论里面,已经包含了后文作者关于书法学习的比如专与博、精与勤、学艺与人格的关系等等问题的一系列观点。
但必须指出,孙过庭是巧妙的。首先通过别人的口说出这些话。“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这是王羲之的话,意思是王羲之自己认为和钟张不相上下,而后通过讲谢安和王献之的故事,,说明“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又不愿刻苦学习,王羲之“临行题壁”,说王献之不虚心,"固当胜""时人哪得知",最后落脚点“逸少之比锺、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这叫语言艺术。比现在很多人评一个东西,就会说一些“好”,“欣赏”之类赞誉的话,有内容,说的你不得不信服。
这孙过庭的确是很多书法人的偶像,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宋米芾《书史》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朱履贞《书学捷要》:“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王世贞《书概》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 然因过于圆熟,《书谱》也得到“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的批评(《述书赋》)。
历代以来,由于有唐太宗这个大粉丝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吹捧,师法王羲之的书家众。孙过庭也不例外,后来习孙书者也很多。像于右任这样的大书家,也于此吸收营养。《书谱》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而深远的。这里不多说。
但是,王书真能天下第一吗?
偶像是偶像,我们读书也不能不多动脑筋,不能尽信书。好比《书谱》中推崇王羲之,我们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最近看网上也有很多帖子有说颜鲁公第一,王羲之第二的,也有人不服说王羲之第一,颜鲁公第二的,这些都不新鲜,自唐太宗以来,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已成公论。但是大文豪郭沫若就提出过质疑。
但问题是究竟谁是第一呢?
有陈传席先生认为王《兰亭序》格调不够高,用心而书境界不高,下笔运笔不自然露笔多,秀而不苍“女郎才”,气势不连贯, 有安排成分不酣畅,用笔变化不够大,不够大气磅礴,字太紧不够圆润,“《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
文人总有文人的观点,每个人都代表一家之言。讲话语气一点激动,观点稍微不同一点,立即就招来一些攻击,否定。
其实,书法不比开奥运会,好比刘翔,跑在前面,哪怕只超越千分之一秒也是第一,标准摆在那里。打球的,多进一个球就是第一,这也是明摆着的。但书法第一,以什么标准?封此《兰亭序》称号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标准就是其个人疯狂的爱好追求,也是一家之言,只不过唐太宗很权威,在唐朝,皇帝的爱好谁敢不爱好?时隔年代不久的孙过庭当然人云亦云。后世之人也一直援用。当然《兰亭序》的艺术魅力也摆在那里,也不能说他就不好。但在书法历史长河中,好的作品很多。谁是第一?我最喜欢《书谱》,我就说它是第一,为什么,我第一喜欢噻。哪个东西喜欢的人多?也没谁去统计,学它的人哪个最多,也无法统计,既然是第一,就要量化,用数字说话。否则都是不科学的。
昨天,我和朋友一起去自助餐火锅,十几人拿盘子去选菜,我选两盘毛肚,一盘鸭肠,还有青菜,再看朋友们,哈,五花八门,有的选带鱼,有的耗儿鱼……哈哈,我忽然明白了,如果谁问这些菜哪样第一好吃,肯定答案都不会是一样的。就像问四川菜,广东菜,上海菜,山东菜,河北菜……哪样菜最好吃?哪个第一?可能每个地方的人回答也不是一样的。
何况,像孙过庭的论断,依据是他说的,你能考证王羲之讲过那些话,你能考证他讲的两个故事一定发生过?有可能就是他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虚构的,编出来的。
只有现在才是这样大奖赛那样大奖赛多得很,所以,现在的书法金奖银奖的也多得很,当今的书法人对这个第一第二才那么热衷,也许正是这些害了国学,所以现在有人说要拯救国学,历朝以来是没有这些大奖赛的,王羲之,赵孟頫之类,都没得过这些大奖,所以那时国学也不需要拯救。
还有几句话,“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这话对临帖是有帮助的,字帖为古,特点是质朴,我们写字,不但要质朴,也要研美。要有自己的东西。死搬硬套,依瓢画葫芦,难以写好字,比如,清朝有位书家钱沣(1740—1795)号南园,字东注,一字约甫,云南昆明人被传为是几百年来学颜真卿最得真意,有人说他比颜真卿还颜体,但他的名字,永远超不过颜真卿,甚至根本不被人记住,原因就是他没有写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主张写短的字帖,临写得丝毫不差,只能写其“形”。那只会“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临长篇一些的,容易领会其“神”,比如《书谱》,多写一些时间,就会有“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的感觉。再说《兰亭序》,真迹现在无法见到,就存世的有好多版本,各有各的精妙,最近在网上我也看到赵孟頫临的,还有现代启功临的,都有很多不同。
模仿秀不应是我们临帖的追求。
虎年新春新村读《书谱》
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淬(cu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竒(奇),咸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jiān)祕(mì,秘)已深。遂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規矩而猶遠,圖眞不悟,習草將迷。假令薄(bó)解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hé)通規。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fú,幅,匾),眞乃居先。草不兼眞,殆於專謹;眞不通草,殊非翰札,眞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眞虧點畫,猶可記文。逥(囬)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豪(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至如鍾繇(yóu)隸竒(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眞,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自兹已(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jué)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斂)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嗟呼,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
翻译
而东晋时期的士大夫们,翰墨之风盛行,他们互相熏陶互相影响。假如你能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庾亮之辈朝夕相处的话,那么你的书法不说是完全达到他们的神奇,也可以具有他们的风味。然而,那个时代离现在很远了,那种学习书法的风气和环境是越来越微妙了。再加上一些人听到不可靠的书法理论也不加以甄别继续传播,得到只根末节的书法技巧也不加完善继续流行,古今阻隔,没办法向他们当面请教。还有一些人虽然有了体会,却深深的藏在心里。这样一来使得许多有志学习他们的人茫茫然不得其要领,白白地看到那些大书法家成功作品的美妙,却不知道达到美妙的根由。有的人在分布上下功夫已经多年,但离规则法度还是很远,学楷书没有感悟,练草书也很迷惑。有的人即便是初步能草书,粗略地懂一些隶书法则,却又好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自然脱离了通用规则。岂不知心和手的关系,就象水的源头和支流;转和用的技术,犹如树干与枝条一样吗?为了简便快捷,行书为要;题写匾额或方幅用于比较庄严的场合,真书为先。草书中不兼有真书在里面,大概显得专谨;真书中不带有草书的笔画,实在不能算作书信一类。真书以点画作为字的形状特征,而使转则体现着书者的情趣和秉性;草书中点画的有无、多寡反映了书者的情趣和秉性不同,使转才是草书的形状特征。草书离开使转,不能成字,真书在点画上有了缺陷,也不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各种字体回环交错的形式不同,大体上还是互相关连的。所以就要兼顾通晓大篆、小篆,俯察贯通八分书体,包罗概括谋篇与章法,涵容并蓄飞白,如果对它们丝毫不加了解,那就象北胡和南越的风俗迥然不同了呀。至于钟繇之所以能够成为“隶书奇人”,张芝之所以能够成为“草书圣人”,这都是专精一体的结果。张芝的字不是真书,而点画却在书中经常出现。钟繇的字不是草书,而使转却在书中到处可见。自他们以后,不能兼善的人达不到他们的水平,则是不能专精的缘故。虽然篆书、楷书、今草、章草的技法和用处多种多样,若使其更加完美,就要各适所宜:篆书提倡委婉而又通达,隶书适宜精练而又严密,草书贵在流利而又舒畅,章草务求检束而又便捷。然后施以凛冽之气使其具有威风的神态,施以温柔之情使其更加妍美润泽,施以战斗之志使其显现枯瘦劲拔,施以平和之意使其凭添闲逸高雅。这样才能反映书家的情性,使书法也具有了喜怒哀乐的特征。体验干燥和潮湿的不同节气,一千年也是这个样子:体验老年和壮年的不同时期,一百年很快就过去了。唉!不深入研究书法这门学问,是不可能知道其中奥妙的。
这段话首先让我们看到,孙过庭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承认晋人书法的高度。但是那时代已经远了。这和我们现在好多观点一致,总认为现在书法不好,和“那时代”越来越远,风气环境不如古时,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孙过庭认为当时那些书法理论要加以甄别,我们现在的书法理论其实也要加以甄别,照理论家的话去写字对了,但另一个理论家却说错了。然后讲分布,规则,法度,各种书体的特点,要领,以及相互关系,最后落脚点在“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
现在其实也有很多人再练习书法,有的专门练一种体,比如欧体,九成宫,随手写出来都是浓浓的欧体味,专精一体,专得深,专得精,也有的各种书体都写,篆隶真行草,颜体赵体,黄庭坚王羲之都写得很像,有的在此基础上,也有了很多创新,我们不可以要求写字的每个都成王羲之颜真卿,漫漫几千年以来,也不是经常能够出王羲之颜真卿的,但中国书法得以传承,靠的就是这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真功夫,中国书协会员上万,省级会员地方级会员更是不计其数,倘若每一个精通(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精通)一个古代大师,再有一部分人能够出神入化,中国书法是不需要用“拯救”这个词的。
不过有部分“书法家”,他们写字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能卖钱,其次是为了参展得金奖,他们认为现在练书法不同于古代书法好,可以通过科举考得大官,他们不懂得即使古代,王羲之颜真卿官当得大并不是因为书法好,即使要科举,也要有真正的学问。比如沈增植是清朝后期的,也考取进士的,但人家在老年时还能通篇背诵《资治通鉴》,呵呵。
有的获奖作品是照到人家的字依样画下来的,真正大家的草书,他们并不认识,但他们的草书也可以获奖,篆书不认识,但他们也可以篆书获奖,这个和专精一体也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