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央公园面积:关爱贫困大学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42:13
博客网 博客中国 观点

0

献花

关爱贫困大学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作者:于建嵘 2009-12-21 08:05:27 发表于:博客中国

——在“现代慈善与大学生就业扶助研究会”上的演讲

20091213日

很高兴参加今天由华民慈善基金会举办的“现代慈善与大学生就业扶助研究会”。刚才分享了各位同学老师们的成功,也看了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年报”。知道这个项目进行得很好,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支撑了一片天地,这是值得祝贺的。会议主办方要我做一个评估性的演讲。我想了一下,就讲三个关键词,这就是“爱心”、“贫困”和“能力”。

今天会议召号大家“把爱心火炬传递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奉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责任。它应是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提出“资本精神”的体现。卢德之这个“资本精神”指的是资本形成、发展的各种行为动机和这些动机背后的道德精神。在我看来,作为伦理学博士的卢德之提出这个命题,不仅仅是他学养使然,更多的是他人生经历的一种提练。我与他是大学同学,最近读到他写的一篇未刊稿。在这篇文章中,他记载了1979年时的一件往事。当年,我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只有十六七岁。他哥哥就在这年的对越还击战中牺牲了,为了能够去看看牺牲在广西前线的哥哥,他只身一人深夜来到了群山之中的烈士墓,陪同长眠于此的亲人一直到天明。看到这里,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我真的为我这位大学同学骄傲。不是因为他今天拥有了财富,而更多的是他没有忘记当年的理想和社会的责任。他提出“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为神圣的目的而花钱”并身体力行,相对于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来说,这样做是需要胸怀的当担的。

相对于现在富有的人而言,贫困者更是多数。当然,贫穷分很多种,有的单纯是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状态却很高涨。正面的例子是看到靠奋斗改变生活希望的穷,反面的例子是“均贫富”普遍贫穷而“理想”高涨的年代。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除在外。而在我看来,贫困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困顿,更是因缺少出路而产生的束缚感和无力感,甚至隐含着丝丝毁灭的倾向。

而贫寒学子的贫穷是很“无辜”的。虽然有人笑称“投胎是种技术活”,但实际上人不可能选择出生的家庭,甚至家庭的贫穷也不能归咎于他们的父母,这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贫穷不是错误,贫穷大学生却仍然过着一种像是受到“惩罚”的生活。他们在物质匮乏情况下努力读书,靠自己的力量考上大学。在大学里辛苦的勤工俭学,有的四年不能回家过年;生活与富裕或小康同学强烈的对比中,无能力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甚至还要忍受某些歧视和不公。身处繁华的城市却不能融入城市生活,在美好的青春里却不能尽情享受青春,穷孩子的生活并不容易。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贫穷却不贫贱,因为能够自尊自爱,将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希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广东有句俗语说得好,“莫欺少年穷”,年青人的未来有多种可能。不说都成为怎么样的成功人士,但摆脱早年的贫穷生活,活得比以前好,还是很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贫穷也可能是一种财富,因为贫穷让人奋发,促使人去奋斗,激励人成功。

话说回来,个人奋斗离不开环境因素。在大学年年扩招、国民经济却仍停留在“中国制造”水平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社会能大量提供的工作岗位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间,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调。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矫子”,很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而贫穷大学生,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可供利用,没有父母亲人可以去拉关系、提供金钱来帮助他们,甚至因为长期贫穷造成的缺乏自信,有些在形象气质上都落后于城市学生,他们在这场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似乎越来越难摆脱“贫者恒贫”、甚至“贫者愈贫”的命运。这是让人很痛心的。

这几天有个新闻很轰动,就是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的自杀。其实她虽然生活不易,但还没到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步。在我看来,她的自杀更是因为自幼贫穷的持续压力,和她自己感慨的“知识难以改变命运”。贫穷却难以改变,这让她对人生失去了希望。所以我说,杨元元就不仅是一个贫寒学子,而是一个贫困大学生。这个女孩还是善良懦弱的,她选择了平静地自我了断,悄悄离开这个她不再留恋的世界。但不是所有相同处境的人都会这样。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发生在我的老家湖南。湖南省安化县一名返乡农民工刘爱兵,用刀、枪、火血洗了村庄,夺走了13位亲友的生命,其中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父亲。有人会问,受害者虽然悲惨,凶手虽然可恶,但这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我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就是刘爱兵曾在199419岁时考上过美术学院,却因为家里没钱没有读成。那时能考上大学,说明他资质不错。如果能得到社会帮助顺利入学,今天他个人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亲人们也不会遭遇这样的惨剧。虽然没读成书不是杀人的理由,但考上却读不成,恐怕对他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不再相信个人奋斗、对家庭失望、对社会失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爱兵是一个未能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他的悲剧值得深思。

所以说,贫穷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是财富。如果一辈子受穷,那无论如何并不是好事;假如永远看不到摆脱贫穷的希望,那这种贫困可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终生的桎梏,对社会来说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而如果社会下层往上流动的渠道被堵死,无出路的中下层知识分子通常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代表着对既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反思和反叛。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浒中有秀才造反的王伦,现实中唐有考进士不第的黄巢,清有屡应科举不中的洪秀全。尽管农民起义长期以来被理解为进步的力量,但在这过程中对社会的破坏也是惊人的。往近了说,清政府废除科举后,前途无望的下层知识分子很多成为新军中的中下级官员,而新军在清政府倒台中的作用不用多说。清朝末年也有很多海归,学成先进知识后,国内却没有用武之地,让很多人就此走上革命的道路。而共产党革命时代的核心也是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对工农的底层动员,利用工农的力量来实现其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这一政治目标。

依据我个人的研究,现在贫困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已经比前十年二十年要小得多。而未能就业或者工作非常不稳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社会不满群体的一类。现在很流行的、让人很心酸的那个词“蚁族”,就准确地揭示了这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状态。当然目前,他们大多还处在希望与适忍受交杂并存的阶段,更多地还是对自己提出“努力”、“坚强”等等要求。但如果不论个人如何奋斗也摆脱不了现状,很难说他们不会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和思考,进而对社会不满,向社会发泄。

有一种观点认为,贫困从根本上讲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因此,要克服贫困,就要给贫困者以扶持。因此,社会需要更多地来关爱、帮助贫穷大学生。当然我们不是要求人们拿出钱来立竿见影地解决每个人的贫穷问题,但是,不要让贫寒学子陷入贫穷而困顿的境地,不能让他们看不到出路,不能让他们绝望,在我看来,这就是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已摆脱贫困状态的公民的责任。

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这个项目是以关怀贫困大学生就业的。这是雪时送炭的事业,是慈善精神的真正体现。这个项目经济资助、能力提升和创业支持相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立意。刚才大家介绍了项目为受助大学生提供就业一定的现象支持、补贴其就业过程中需要支出的必要费用。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今天在座的许多人也许都不会在意就业的路费了。而事实上,对于一些贫困生来说,为就业去面试的几十元路费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我体会过一元钱难倒英雄汉的时候,更能体会到这时给贫困生提供就业所需必要费用的重要。我特别赞成这样的资助。项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受助者提供就业培训、提供实习见习岗位等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这也是非常好的。在我看来,这种培训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也是信心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就是要让他们能够直面自己今天的贫困,培养他们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社会的责任。

关爱一个贫困大学生,帮助他走上顺利就业之路,就是给了他希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工作,就能帮他从飘流状态暂时固定下来,使他打下成家立业的基础,最终减少了一份社会不安定因素。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寒学子,是对他们个人的关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社会没有抛弃你们,希望爱心可以传递。这是在一份社会责任,华民基金会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有更多先富起来的人跟上。如果说全社会要关心贫穷大学生的成长,那富人们更有责任关爱他们。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也因为富人们要想保有自己的财富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知道,关爱贫困人群,就是在关怀我们自己的未来,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夯实基础。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关爱贫困大学生就业,就是在为社会和谐稳定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承担责任。

(原刊《南方都市报》2009年12月21日)

0

献花

0

扔蛋

0

0

  • 上一篇:中国政治的活力与困境:于建嵘对话裴宜理

  • 下一篇:妖魔化律师制度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