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不下马的坐骑:“心经”与“心包经”的区别与联系ss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3:46:18
心经与心包经的区别与联系

1“心包络”、“心包”与“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在规范教材中“心包”注释为“原意指心外之包膜”,并且说明了历代文献中,哪些文献记载为“心包”,哪些文献记载为“心包络”。在有关“心包”与“心包络”的概念及其与“心”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心包络”与“心包”为同一概念,心包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实为心脏的生理功能,隶属于心的生理体系;在病理上,代君(心)行事、受邪,如《医学正传》曰:“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也有认为:“心包络”与“心包”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心包络”可能是心脏表面的血管,而“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的最主要病变,而心包发生病变就相对少得多。因此,手厥阴经在体内联系的是“心包络”而不是“心包”[3]。但我们还是赞同认为“心包络”与“心包”为同一概念。

2心包经脉系统与心经经脉系统循行分布比较
手少阴心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系、食管、目系、属心,络小肠。经络系舌本。经别走咽喉,出于面,合目内眦。经筋伏乳里,结胸中,系于脐。手厥阴心包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属心包,络三焦。经别入胸中,别三焦,循喉咙,出耳后。经筋挟胁,散于胸中,结于贲。
两者均有经脉与心、胸、喉发生联系,但心经是经别“走喉”,经筋“结胸”,心包经是正经“循胸”,经别“入胸”、“循喉咙”。在除了各自联系的脏腑不同外,还有很重要的区别在于心经“从心系”、“挟咽”、“系目系”,经别“走咽喉,出于面”,这对从经络上理解心与咽、目、面的生理病理联系很重要。比如心其华在面,目五轮学说内眦属心,这些中医理论均可以从心经的循行上加深理解。通过经脉循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中医基础理论对心、心包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理解两经病候及腧穴主治特点有意义。

3心包经与心经病候比较
从病候来看,手少阴心经的主要表现为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手厥阴心包经的主要表现为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两者都有心痛、掌心发热和本经循行部位病症等。不同点在于心经“上挟咽”、“系目系”,其病候有咽干、口渴、目黄等症;心包经表现有胸闷、心悸、心烦、癫、狂等综合来看,心经的病候主要表现在心脏本身及心经循行部位的病候,而心包经的病候侧重于神智方面的异常

4心包经与心经主治特点比较
心经治疗心脏病常用极泉、阴郗、神门;神志病常用神门、少冲;舌咽病用通里、阴郗;血证常用阴郗;上肢内侧后缘痛、麻可用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心包经治疗心、胸、胃病常用曲泽、郗门、间使、内关和大陵;治疗神志病常用间使、劳宫、中冲;内关有宣通三焦,醒脑开窍,行气止痛的功效;天池治疗胸胁痛、心肺病为主。
从主治概要来看,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两者共同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至于手厥阴心包经部分腧穴如内关可治胃病,与内关通阴维脉有关,发挥了八脉交会主治奇经病症的作用。此外,心经和心包经在主治神志病方面虽共同主治癫、狂、痫、中风、热病昏迷、失语、眩晕等,但也有不同的主治特点,如心经主治长于痴呆、多梦、中风昏迷、失语或舌强不语等,而手厥阴心包经则长于癫、狂、痫、热病昏迷等。

附:养生经络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

已脾午心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

注:将以上养生经络歌的内容做下详解:
寅时(3:00至5:00) 走肺经; 卯时(5:00至7:00) 走大肠经;
辰时(7:00至9:00) 走胃经; 已时(9:00至11:00) 走脾经;
午时(11:00至13:00)走心经; 未时(13:00至15:00)走小肠经;
申时(15:00至17:00)走膀胱经; 酉时(17:00至19:00) 走肾经;
戌时(19:00至21:00)走心包经; 亥时(21:00至23:00) 走三焦经;
子时(23:00至1:00)走胆经; 丑时(1:00至3:00) 走肝经


说明:知道这首养生经络歌的好处在于——在哪个时间段时身体有明显不适时(特别是一段时间里,总是在那个时间段规律性出现身体不适时),对照以上详解便可知道是身体哪个部位开始出现病变了,以便在送医救治时可以针对性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