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大盗txt:阉割科学的春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0:15:53
   朱学勤相关博文
  • 博客生活的最佳伴侣

    新浪官博

  • 姚国华:21世纪中国大学运动

    朝阳社

更多>>推荐博文
  • 上下“失守”走光依然开心的女

    思敏

  • 说一点杨振宁夫人翁帆的细节

    中青报记者张国

  • 反弹无力透露重要盘面信号

    股锋

  • 盘点为艺术一丝不挂的漂亮女星

    掘图志

  • 如果首付提高到40%,你会买住宅

    水墨流苏

  • 全球健美大赛,猛女展示超猛肌肉

    看图说天下

  • 中华“鹰犬”戴旭泣血疾呼:中

    雪珥传播

  • 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理解目

    二当家

  • 见底后逢低关注三类股

    股市虎符

  • 烟雾缭绕中挑刺找茬

    李团

是什么阉割了科学的春天

(2007-06-11 14:41:54) 标签:

阉割科学的春天

姚国华

清华大学演讲

教育问题研究

  我们没有真正的民主,但是,我们以为中国有科学,这是真的吗?上面我们讲过,科学是特殊的哲学和宗教的产物,发生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我可以说,今天诸多中国人理解的科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其含义等同于科技,科技是用来干什么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是实用性的,蕴含一种力量,可以给我们带来效率和益处。中国传统中,有一个词语,那就是技艺,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科技。甚至医术、方术、巫术等,也有类似于今天科技的地方,因为只要你按照方子所讲的去做,你就能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快感,也就是说,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天中国的科学是什么?农民一用,黄瓜可以长得又嫩又甜,猪可以长得又壮又肥,小麦就能增产,棉花就能质量提升。(笑声)这些东西就是科学,科学是你依照它做就可以得到好处的东西。它们跟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三大发现等是两码事情。西方有一种纯粹的科学传统,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科学研究的动力是理解世界的冲动,是生命兴趣的冲动,而中国今天的科学,是一种技术,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在中国沉默了。
     我们有过昙花一现的对科学的追求。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还有一批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乐趣,即使当时的科学也缺乏西方哲学传统和基督教超越精神的平台,但是,他们不关心科学有什么用处,只是单纯地为科学而科学。陈景润等是这类代表。所以,在那个科技资金缺乏、科研条件有限的时代里,中国还能创造一些世界一流或者准一流的科学成就。1964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国际生物学界第一次人为制造一种生命物质。六十年代,中国物理学界还发现了“橙子模型”,与西方的“化合模型”基本是同一时间出现的,两者各有千秋,不过到了八十年代,中国这一模型沉默了,国际科学界公认了西方研究出的模型。尤其是数学领域,陈景润提出了轰动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步青在“K展空间微分几何学”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但是,今天,中国科学彻底沉默了。为什么?这二十年来,我们的科学是要有用的,是要变成经济效益的,是要能够实实在在造福人们的,这就不再是为科学而科学了,为知识而知识了。科学没有哲学关怀和宗教关怀的基础,只有现实功利的基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对于基础科学的投入大大削弱,因为基础科学研究不能带来直接效益,但是,基础科学慢慢退化,国家科学技术体系的象牙塔就面临崩溃。现代生产力的核心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四大发明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科学化的技术,是科学理论改造之后的技术,而科学理论必须来自于纯粹的科学。中国不再有纯粹的科学时,中国就不再有高科技。所以,虽然我们今天高喊“高科技”,实际上,中国自己没有高科技,我们所谓的高科技,是照搬西方现成的东西。“863计划”,其思维方式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跟踪”,什么是跟踪?洋人研制出来一种结果,我们跟着洋人干。我们不再有科学,我们只有科技,我们拥有的是科学的木头。什么是科学的木头?科学本来饱含生机和活力,有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资源,它是一棵繁茂的大树,而我们呢,把这棵大树砍倒,还要剥掉树皮,只取树木的枝干。我们还自以为捡了大便宜。你想想,参天大树经过千年生长,自身蕴含了多少财富,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能直接获利的枝干,我们还要把枝干修剪成各种精致的物品。其实,我们丢了根部、丢了叶子、丢了皮毛,最重要的,丢了树木的灵魂,我们是多么肤浅。这种自认为聪明的方式,一方面确实带来了GDP的急速增长,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裕,带来了经济条件的极大改善,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中国能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需要五十年干完的事情,中国用短短五十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历程,甚至,中国近百年走过了西方近千年的历程。但是,在这种骄傲背后,我们越来越陷入西方既定的思维方式中,中国不再具有独立思考、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掌声)中国已经没有科学家了。我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最王牌的院系应该是机械系,任职多年的系主任孙翰林先生,曾经多次申报院士资格,但没有成功,后来他干脆放弃,不再申报了。他曾经做过国家科技干部管理学院的院长,他说话相当直率,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在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科学春天里,中国科学家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内创造出任何一种新概念、新方法或者新理论。中国今天,有那么多的院士,那么多的博导,那么多的学者,那么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干出了什么令国人骄傲的事情吗?没有!二十多年前,中国只有两百多名学部委员,他们没有信心称呼自己为院士,只找了一个职业化的称谓命名自己。而当今呢,院士以每年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数量增加,今天,中国的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总额已经超过一千人了,试问,他们做出了什么成就?
     二十多年前,中国每年都能产生一个甚至几个国家科学技术高等奖项,特别是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必须是拿得出手的,站得住脚跟的。八十年代,一等奖尚且没有空缺,但是,九十年代,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开始出现空缺的状况。偶尔空缺,大家觉得奇怪,仿佛某一天突然发现黄河缺水,后来,黄河连续三天缺水,再后来,黄河连续一周缺水。大家慢慢习惯了。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连续空缺也不足为奇了,到今年为止,这一奖项已经连续四年空缺了。今年,国家做了一次大的调整,那就是,干脆取消这项大奖。(笑声)2002年,江泽民给四位学者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第一位是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其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同华罗庚先生一起获得过自然科学理论一等奖,1977年毛泽东去世不多久,他化悲痛为力量,创造出关键性的成就。第二位是农业学家袁隆平先生,这就更有意思了,1966至1976年,在饱受四人帮迫害的情况下,在科学的冬天里,他研制出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杂交水稻技术。第三位是物理学家黄昆先生,他的关键性成就是1948年在英国时期做出的。只有第四位计算机专家王选先生的关键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做出的。从这一意义上讲,王选是令人尊敬的,我本人最佩服的当今科学家就是王选,王选做人处事实实在在,言谈举止决不虚空伪饰,决不冠冕堂皇,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王选的科研成果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激光照排技术西方早就有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日本有了,王选延续西方和日本的研究方向,研制出第三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到了第四代汉子激光照排技术诞生时,王选超过了日本。跟在别人的后边跑,最后能赶上别人的,恐怕中国科学家中只有王选一个人。反过来想一想,假如在这一点上,中国还赶不上人家,中国就没脸存活在世界上,中国就应该被开除“球籍”了,(笑声)因为只有中国人,才最熟悉我们的汉字。幸亏有一个王选,不然我们可丢脸了。
     从那以后,没有哪一位中国科学家,能够在哪一个领域内赶超外国,为什么呢?因为需要特定精神状态、文化信念支撑的科学事业,在中国沉默了。中国的科学失去了灵魂,只剩下一种盲从,一种跟踪,按照别人既定的规则、标准,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把别人现成的东西拿过来运用。这就是我前面的表达,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其实是文化缺席状态下的现代化进程。什么叫做“文化缺席”呢?本来,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激情和创造力,没有这种力量,我们只会接受、照搬和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今天,你放开眼界看一看,有哪一样令人艳羡的东西是当代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中国人被称作是最聪明、智商最高的人种,中国人掌握的现成知识也是最多的,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的生活完全被别人的智慧所支配。如今,没有一种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主义或者思想,主要国际社会的主流,这是一个曾经伟大的民族的悲剧。我希望,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中凝聚成伟大的动力,我们能够从文化上重建我们伟大的国家。我期待,我们的科学能获得再生。
     今天就讲这么多吧。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前一篇:姚国华;国人学习的陷阱后一篇: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专门为您成立的博客俱乐部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