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瓷器礼品:一、 当年慰问上甘岭战役英雄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3:28:53

20世纪50年代初,在朝鲜中部的上甘岭地区,发生过一场震惊世界的重要战役。一方是以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J.范佛里特指挥的“联合国军”6万余人,包括美军第七师(配属美军空降一八七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韩国第二师(配属第三十七团)和第九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18个炮兵营(计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另一方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十五军、第十二军,总兵力为四万余人,计有第十五军的第四十五师、第二十九师,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一师和第三十四师的一个团,炮兵九个团的各一部零四个营(计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整个作战由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战斗主要集中在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志愿军防守部队在敌人倾泻炮弹190余万发、航弹5000多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的土石炸松1米2米的情况下,于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持续激战43个昼夜,依托坑道工事顶住了“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取得了歼敌250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毁伤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的重大胜利。尽管这次战役是志愿军以伤亡11500余人的代价换来的,但它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

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的胜利,特别是在劣势装备条件下对优势装备敌人的胜利,其原因除了战争的正义性,中朝两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和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外,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战略指导方针的正确和我军政治工作的威力,以及无数英雄的勇敢战斗。

组成兵直慰问团

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在第三兵团政治部工作,当听到兵团所属参战部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打得英勇顽强,取得重大胜利的消息时,非常激动。当时在兵团机关和直属连队的一些年轻人纷纷要求到前线去参加战斗,进行锻炼。兵团首长根据当时机关工作的情况,一方面指出机关所处环境也很艰苦,工作很重要;另一方面又决定抽出一部分干部组成慰问团到前线进行慰问,同时向部队学习。

10月30日,第三兵团组成兵直慰问团。兵团政治部秘书科长王振纪为团长,成员主要由兵团机关的年轻干部和文工队员、直属连队的干部参加,共23人,分四个组,并由我负责第四小组的慰问工作。 当时明确规定我们的任务是:代表兵团首长和直属队向所有参战部队的指战员、伤病员进行慰问;同时要学习和带回部队的英勇事迹;帮助部队做一些必要的工作。对慰问人员的要求是: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不怕艰苦,不怕牺牲;遇到险情要沉着坚定,不能惊慌失措;要听前线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不能各行其是;要搞好同所到部队、机关人员的团结,搞好慰问团内部的团结;要谦虚谨慎,要多学习,多做工作,包括抬担架、运送弹药等。慰问方式,除必要场合外,以分散活动为主。10月31日,兵直各单位向全体人员传达了组成兵直慰问团的决定。广大干部战士自发写出了向前线指战员和伤病员的慰问信和捐献活动,工兵连的战士听到前方部队取得胜利的消息后,高兴的跳了起来,他们写的慰问信数量比给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所写的感谢信还多;警卫一连传达动员后不到十分钟就收齐了各种慰问品;警卫二连情绪空前高涨,有的战士捐出了刚刚买来的口琴,王洁清则把积攒下来的10万元(旧币)全部捐献出来;各位兵团首长也都把祖国人民慰问的贵重物品捐了出来。这些慰问信和物品,由我们带到前线部队。

和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们在一起

11月1 日,慰问团出发去前线。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无数运送粮食、弹药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飞速向前;看到了许多医务车将在战斗中负了重伤的官兵送往后方医院;还看到了坚守在防空哨岗位上的战友们,他们一听到敌机飞行发出的声音,就立即鸣枪报警,使所有正在行驶的汽车立即就近隐蔽,在夜间则使正开灯行驶的汽车闭灯行驶,当敌机过去后,又立即发出音响解除警报,使所有汽车继续开灯行驶。大家深深感到,这些不怕牺牲、不怕寒冷,通宵达旦坚守岗位,为保证前线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志,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沿途我们还看到成群结队的朝鲜人民牵着驼满粮食的牛车,正在往前线运输。

    11月2日,慰问团到达第15军军部,受到秦基伟军长、谷景生政委和军部机关人员的热情欢迎。政治部车敏瞧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情况,他讲了防守部队利用坑道顽强抗击敌人的英勇事迹;介绍了第一三五团班长黄继光以身躯堵住敌机枪工事射孔,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的英雄事迹。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战士们有的身负重伤坚决不下火线;有一个电话兵为接通电话,用嘴咬住电话线,牺牲在阵地上;有些干部、战士在坚守坑道的斗争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如没有水喝就舔舔石头潮湿的地方等等。车主任说:我们军政治部已经组织了四次慰问活动,通过慰问向部队传达了首长的意图,了解了部队的情况,特别是通过座谈、访问,取得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实际的经验。听完介绍,我们慰问团的四个小组即分头行动,第四小组和第一小组被安排到五圣山前沿部队进行慰问,第二小组、第三小组分别去后勤系统和第四十四师等单位慰问。 

11月2日晚,第一、第四小组到达第二十九师指挥所驻地镇泽洞。我们一到那里,首先见到的是已经交了防务的第四十五师的指挥员和机关干部同正在实施作战指挥的第二十九师和第三十一师的指挥员和机关干部之间,互称老大哥,互相团结友爱,互相虚心学习的情景。他们那种夜以继日地一切为了前线、一切和劳,立即同他们打成一片,向他们转达了兵团首长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慰问之意,并要求继续往前沿去向前线部队进行慰问。他们指定第二十九师政治部组织科长石庆方和宣教干事吴江接待我们,要我们当晚先住下,第二天再去前方。当天晚上,我们还见到了准备参加反击作战而正在向前方行进的喀秋莎火箭炮。能够亲眼目睹这种比较先进的武器的雄姿,大家都非常兴奋。

11月3日,我们继续向英雄的五圣山前进。一路上,我们向运送弹药的驾驶英雄,向保卫天空的高炮部队的勇士,向刚从前线下来的最勇敢的英雄,向不分年老、年轻都主动参加支前的朝鲜人民进行亲切的慰问,我们通过重重封锁线,于当晚到达五圣山主峰1061.7高地下的第八十六团和第九十一团指挥所坑道,向正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同志们转达了兵团首长和直属队同志们的慰问,我们还向准备去上甘岭阵地接替防务的连队进行了慰问。战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和响亮的“感谢兵团首长的关怀”、“坚决完成任务”、“绝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等口号声,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真诚地表示向他们学习的决心和对他们取得胜利的祝贺!

11月4日,我们第四小组到达第八十六团一营三连驻地。他们是10月30日夜597.9高地反击战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英雄连队。我们慰问了胜利归来的英雄们。这个战前有106人的连队,此时只有十几个人归来,除部分因负重伤而被后送救治和少数尚留阵地配合兄弟部队继续战斗的人员外,大部分已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我们在同归来的英雄们座谈时,记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事迹。担负爆破任务的九班战士邱宪章是第一个用手雷炸毁敌人地堡的,他在连续炸毁三个敌堡后,在单人掩体安慰负伤战士时被敌人打中牺牲;一班战士李爱发也是在连续炸毁三个敌堡后被敌人机枪打中,牺牲前还高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极为悲壮!二班战士刘永华虽已负伤,但见此情景立即脱下大衣盖在李爱发的身上后继续前冲,他在用手雷炸掉敌堡后,还捡了敌人的40多枚手榴弹,并用敌人的手榴弹打死几个敌人后光荣牺牲;炸毁敌堡的战士还有李仲方、范士先、韩占君、孟繁山、丁英辉、马洪富等,大家要求为他们请功。大家还讲了连长黄君玉在阵地上负伤后坚持指挥、指导员赵庆乐负伤后不肯进坑道,副连长张洪山虽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到10月31日夜里12时二连接防后才下阵地的事迹。

11月5 日,我们继续在一营慰问一、二连的英雄们。二连是10月31日夜间从三连手里接下597.9高地防务的,经过一昼夜的坚守防御作战,于11月1日晚上才把阵地交给了前来接防的兄弟部队。该连上阵地时有137人当我们来慰问时,只有29人了,除17人因负重伤被送往后方医院和少数暂留阵地配合兄弟连队继续战斗外,大部分已光荣牺牲。我们进行慰问时,请归来的英雄们着重讲自己参加战斗的事迹。火力一斑战士杜柏久说:在接防那天晚上,由三连一个负伤的战友带着我与许润清扛一挺机枪到了三号阵地与一号阵地结合部,在第二天发现离阵地1000米处有敌人两个排往一号阵地爬,我就与机枪二班的一个战友各打了半盘子弹,配合坚守一号阵地的部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他接着说,到下午三四点钟时,敌人打了100多发烟雾弹和毒气弹,又有两个排兵力向一号阵地冲锋,我们配合二班又一次打退了敌人冲锋,当时我们手榴弹很少,都是等敌人冲到30米左右,才下命令打的。我们打退敌人进攻,主要靠手榴弹,也有少量手雷和爆破筒。

当天,我们还找一连担架员陆齐金谈了运送伤员的情况。它与高占秀、常玉友三人从10月30日11月2日共抬15次担架,后送伤员15名(每次路程8里左右),其中31日那天就抬6次,没有休息,没有吃饭。听说连里没有几个人了,我就鼓励他们说:五圣山这一仗意义很大,美国人吹牛皮是不行的,中华儿女为了国际主义和祖国的安全,牺牲、负伤都是光荣的。 

11月6日,我们到八十六团二营进行慰问,并在五连开了座谈会。五连是11月3日早上进入597.9高地的,主要担负一、二、七号阵地的坚守防御任务,他们同兄弟部队一起从3日至5日先后打退了敌人发起的一个排至一个营规模的35次进攻,他们以全连伤57人、亡31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敌人2000余人的胜利。

当天,我们先对从阵地上胜利归来的21名指战员逐个进行了亲切的慰问,接着召开了部分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连长苏银奎、指导员萧玉林以及一排战士丁宝成、二排火力班长牛永、三排卫生员万符合、炮一班战士张作云等介绍了情况,主要有:三排在接防一、七号阵地前,在分发上级发给的慰问苹果(每人一个)时作了动员,指出这是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意,也是上级首长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决不辜负上级的期望,坚决守住一营三连打下的英雄阵地,要为全连、全营争光。11月3日天亮前,三排长带九班接了七号阵地的防,七班到了一号阵地。天亮后5点多钟即有敌人两个连的兵力向我七号阵地轮番进攻,开始由九班阻击,后来投入了全排兵力,至下午5点左右,先后打退敌人23次冲锋。排长刘海成早8点负了伤,一直坚持指挥到晚7点,把防务交给接防的警一排后才下阵地。九班长王希存在一天的战斗中,虽三次负伤,但自己包扎后继续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消灭敌人,直至牺牲。九班战士张有富在中午看到卫生员到阵地送馒头时对大家说,等我们打退敌人进攻后再吃。他虽多次负伤,但一直坚持战斗,并说,人第21次冲锋时牺牲的,大家提出要为他们记功。

11月7日和8日,我们到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一师所属第九十一团进行了慰问。我们首先对从597.9高地胜利归来的第四、五、六、八连进行了亲切慰问,代价,取得了击退敌人疯狂进攻,守住阵地的胜利,特别是该连四班在二排副排长吴满东的直接指挥下,仅以轻伤3人的代价,取得了击退敌人一个排至两个连兵力的7次进攻并杀伤敌人400多名敌人的胜利。战后,该班被评为一等功臣班,副班长蔡兴海被授予一等功臣。该连连长张林书、指导员刘怀珍在组织使用兵力、战前动员、灵活指挥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副连长冯保芝还在支援兄弟部队战斗中发扬主动精神,当友邻防守的一号阵地伤亡过大,仅剩一名班长坚持战斗时,冯保芝即派去仅有的一个小组的机动兵力前去支援,其中除李士芳因途中负伤倒下外,朱有光、王万成赶到一号阵地时,见敌人正往上冲,立即突入敌群,拉响了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终于打退了敌人,守住了阵地。战后,为了悼念他们的光辉事迹,在他们牺牲处的石壁上,刻下了“英雄的王万成、朱有光烈士永垂不朽!”一行闪光的大字。二营五连在11月5日战斗中,以牺牲20人、负伤34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800余人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上战场的新战士胡修道,在战友伤亡严重的情况下,只身坚守阵地,歼敌280余人。战后荣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六连以牺牲34人、负伤65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400余人的胜利,该连一斑新战士张显宽用一根爆破筒和一个手雷击退了敌人两个排兵力的进攻。

11月9日,我们专门慰问了担负运送伤员、烈士和弹药的战士和民工。首先,我们向他们转达了兵团首长和直属队指战员的亲切慰问,同时也了解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六连三班副班长韩太杰,1946年从河南参军,1950年入党,当时29岁。他11月3日晚跟三排上了阵地,4日战斗打响后开始从八号阵地上往营救护所背伤员,每次4里路,还要过封锁线,这样背了四次,每次回阵地时,都要扛一箱手榴弹上去。后来战斗激烈,伤员多了,他就从阵地上背到250米处的六号坑道,再由其他人往后转送,这样连续背了18次,还与周家荣一起从阵地上抬下10名烈士的尸体。韩太杰所在的抢救组共12人,在一昼夜共背下伤员70余人。抢救组长、一排见习副排长张奎领着大家上前沿阵地背伤员,英勇顽强,坚持到第二天光荣牺牲了。参加抢救伤员的朝鲜民工有300多人,90多副担架。民工姜显商的儿子在过封锁线时被炸牺牲了,同伴们没有先去管他,而是先去照管志愿军伤员。后来,姜显商来看他儿子时还说,我儿子是为抬志愿军伤员而牺牲的,他是光荣的。有的民工在抬伤员时遇到下雨,就把自己穿的棉袄脱下来盖在志愿军伤员身上;有的知道伤员想吃苹果,就自己拿钱买苹果给伤员吃。

无尽的缅怀与哀思

11月10日,兵团慰问团向第十二军的三十一师政治部和第十五军政治部作了汇报。于第二天返回兵团机关驻地。慰问团除一人在过封锁线时被炸牺牲外,都安全回来了。不久即向兵团首长和直属队全体人员作了汇报,使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特别是参加慰问团的人,印象更为深刻。

就拿自己来说,1954年探家时,曾应邀向家乡的东河中心小学和元山小学的师生们作了上甘岭战役的报告,配合学校进行了传统教育;我调总参机关工作后,又于1963年应北京丰盛小学邀请,向该校师生讲了上甘岭战役的英雄故事。2001年,我又响应总参休干系统开展的征文活动,写了《上甘岭英雄事迹》,并获得了优秀奖。参加这些活动,对于自己也是重温了上甘岭战役的英雄事迹。为纪念抗美援朝作战60周年,我又将50多年前在上甘岭所作2万多字的笔记反复阅读,那些立下不朽功勋的英雄人物,一次次地涌现到我眼前和脑海中,特别是那些光荣牺牲的英雄形象,时时激励着我,感召着我。这令我格外珍惜幸福的晚年生活,并教育自己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一定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此文曾在总参谋部北京塔院干休所编印出版的《军旅生涯》刊载,还在2010年9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百年潮》月刊上发表) 上甘岭笔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