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长安电视剧: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 - 中观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23:44:22

摘要: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般若一直在集中谈佛的智慧是什么,菩萨的智慧是什么。中观讲什么呢?大家慢慢慢慢会发现,中观是要建立一个见地。我希望大家慢慢慢慢能够建立起学习、追求中观、了解中观的兴趣,因为学习中观是...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

般若一直在集中谈佛的智慧是什么,菩萨的智慧是什么。中观讲什么呢?大家慢慢慢慢会发现,中观是要建立一个见地。我希望大家慢慢慢慢能够建立起学习、追求中观、了解中观的兴趣,因为学习中观是非常好的事,不管是学佛,做生意,做政治家,都是非常好的。一般来说,这个世界上的问题,都是因为某一个人有很极端的想法开始的。比如说极端的佛教徒,比如说一个很极端的金刚乘,你根本没办法躺下去睡觉,为什么你的房间里佛教到处都是,有很多极端的。而极端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我们说中观,不是落在任何一边。所以,中观的哲学,不只是读起来舒服,实际上你每天都可以了解。

学中观的时候,虽然中观的书非常多,有圣天菩萨写的,但是多半的学校选这本《入中论》,就是进入中观。在这本论里,有很多中观的对手,不同的学派实际上对于是我们的对手。但是慢慢讲这部论,你就会慢慢发现,所谓在这个论里,我们讨论或者是辩论的对手,每一个对手都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和概念。

佛教,尤其是佛教的论师们怎么样?一个特征的特征,必须要没有三种错误。第一,你所涵盖的意义太广。第二,你的意义涵盖得不够广。第三,就是你讲的这个特征根本不可能。

如果我跟你讲,笔的特性或者特征是什么?如果你很聪明,你绝对不会回答这个问题,除非你听到人们讲我手里拿的这支笔是什么特征,你除非听到他这样讲,不然你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第一个问题,他问你笔的特征是什么?一定要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但是年轻的和尚,刚刚开始学辩论,永远要搞错。辩论的时候,有很多小的方法让对方犯错。他们跟对手辩论,会最先问笔的特征是什么,等到对方讲了一大堆,他就会说我说的是这支笔的特性。现在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对于这个笔的特性,你可以写一本书,写不完。很多和尚在辩论的时候,因为怕自己的定义涵盖不够广,所以把定义讲得很长很多,最后又会犯太广的毛病。

现在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这个笔可以写字,这个特征对不对?是错的。因为如果把手放在墨水里蘸一下,也可以写字,但是是手指不是笔。所以说这支笔的特性是什么?你可以说,这是你手里拿的一个东西,然后说白色的,顶上和底下有两个黑点,你都可以讲出这些特征。如果说你手上这支笔的特征,是你手上拿的东西,然后是白色的,这样就会犯第二个错误,你的涵盖不够广,因为这支笔上下两个黑点没有讲。如果说笔的特征是什么呢?能在天上飞,或者在地上走,那就是第三个错误,不可能。所以,你所给的定义或者说特征,都要没有这三个错误。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这一点的?也许,您会觉得这种方法来定义东西,很狡猾、诡辩。这当然是很多印度的哲学家发展出来的。

除了我们学定义之外,还要学一下分类,把现象分成两大类,一个是组合式的现象,一个是非组合的现象。所以说,如果一个中观的学者坐飞机到一个国家,要填入境表,说你的性别是什么,只有两个,要不然就是男的,要不然就是女的,中观就会说万一有人是不男不女,你不会有第三个让他填。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表示你不知道怎么样分类。所以,你要学怎么分类,分类的益处。我们全部的现象,依照佛教的分法,分为两大类,组合的和非组合的。你同意不同意有第三种的分法?有没有说既组合又非组合的方法?

先谈一下组合的。第一个问题,组合现象的特质是什么?(回答:可以分开)。这可能犯涵盖太广的毛病。(回答:不只一个。)这个有点意思了,不只一个。但是有一点点的问题,你说的“一”,很可能变成非组合的东西。但是“一”也是一个组合的东西,因为没有“二”就没有“一”。所以大家要学这个,中观就是非源发性的,有一点越来越接近。但是那种答案,说这个东西不是缘发性的,这个答案太模糊,因为这样的话,你的对手立刻会反问,什么叫缘发什么叫非缘发,你还要定义它。

月称菩萨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奇怪的概念,他认组合的现象有三个特点。他认为任何一个现象,只要有“生、住、灭”这三个情况,这就是一个组合的现象。“生”还分生的生,住的生,还有灭的生,灭的生实际上就是住的生开始的。大家不要让月称菩萨这么简单的,他讲什么你都听。也许这三个其实哪一个不需要,或者是加哪一个,这个讲法根本不对,因为这个很重要,很有意义。为什么呢?在我们心里,永久、常的概念,如果你把这三个建起来,立刻把心里常的概念打破了。举例说,什么是常或者永久是什么?《中观论》第一句话问你,常的特征、特质是什么?我们生为一个平常人,就说太阳,这么多年天天出太阳,这个就是常。这个东西一讲出来,本身就是矛盾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如果是常,根本不能继续下去,因为所谓的继续,表示有时间在里面,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生、住、灭。所以说持续本身就是无常。当然这个好象是无“常”,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任何东西会改变,就表示它是一个组合的,每一个东西都是这样的。在生、住、灭三者之间,哪一个最重要?(回答:生。)有没有讲别的?(回答:灭。)你不要忘了,灭本身也有生,生本身也有灭。所以你要很锐利地发现,如果是本身没有灭的话,就永远是生,不会改变。就是因为生有灭,所以住才会生的出来。当然,这三者生、住、灭都重要,多半的哲学家会认为,三个里面真正困扰我们最大的是“生”。为什么呢?比如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因为生这个问题这么重要,所以你会问我为什么会在这边?所以有了这个问题,那些原来想占人家便宜的宗教家就出来占你的便宜。在这本书的第六章,我们会非常仔细地讨论什么叫“生”。刚才讲了一些让你知道我们以后怎么样学这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是《入中道》,这本书的名字应该让你能够对这本书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第一个要注意,什么叫中道?记不记得前面讲过,极端是一些问题的基本,不要忘记,这边我们主要是要建立我们的见地。有两种见地:究竟的见地和相对的见地。不管在相对或者是究竟两方面,任何一个道理、哲学,如果不落于极端,就是一个好的、正确的道理。有两种极端,或者我们中文说有两边,有两种办法分,一种就是分成两类,一种分成四类。比如长、短,如果你分出这两个中间,你就有一个错误的见解。这种见解到最后,就会让你有一种不和谐的状况。如果说四种极端,或者是四边,是哪四个呢?我们说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这个是我们说的四边,如果你掉到其中某一个,你的见解就是错误的。这种见解,会让你有一种不协调的状况。

身为一个中观的学者,你要超越这四个边,现在简单地讲一下。简单说,这个房子是存在的,1993年已经不存在了,我做过的这个梦既存在又不存在,有一些东西是你根本想都想不到的,这种东西就是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的。除了刚才讲的这四种现象之外,如果你可以找到任何一个其他的现象,你可以讲出来。这四个实际上可以合成两个,就是我们说的短和长。所以存在会变成长,不存在就是短。其实很多的佛教徒都掉在这四个里面的其中一个。你说他掉在哪一个呢?所以当佛教徒在谈空的时候,我们讲的是空、大空什么的,什么东西都不存在。这个实际上是佛教徒掉在不存在的陷井里,在理论上是这样的。很多佛教所谓的修行人也掉在这四个极端里,哪一个?有人说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还有别的吗?最后一个。有些修行的人坐在那边,什么也想不到了,这是成佛,这是第四个。有一些佛教大师把这种状况归类于你突然昏倒、昏厥、病变,把这种现象归在这一类,这是很不好的状况。

所以,超越过这一切,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中观”。我们明天再讲“入中”。

提问: 既然无常在改变,又说住,住是没有改变的?

回答: 我们说的住就是改变,住也有灭,也有生。这个问题很好。学习这个定义、特质是很好的办法。当我们谈到苦的时候,很多金刚乘、修行人都会谈到慈悲,同时又谈到苦。但是在理论上,我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苦,我们讨论一下什么叫苦?苦的特征是什么,或者是苦的定义是什么?(回答:痛、悲伤。)包括在痛苦里面,不快乐、痛苦、生死、无名,都包括在里面了。各位不但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几个字代表了很多的意义,这个痛苦包含了很多的意义。(回答:念头、妄想、思想。)我们这边讲的是痛苦,想得也蛮快的,执着也不错,我们在讲苦,他刚才说期望。变动和痛苦其实是很好的,但是佛教还有另外两个,另外一个就是“没有自信”。这四个是苦的特质或者是定义。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你会注意到痛苦并不一定是你的头痛。以这个定义来说,你买一辆意大利的跑车,也可以是痛苦。如果你来看这个,你就知道买一辆意大利跑车,今天买了,明天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也符合痛苦的条件。

月称,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表现空性的着作,是最好的一个人,或者是表现有关空性的东西的最好的一个人。一个论师在写一部论的时候,一定要以一个佛所讲的经为根据、支柱,月称菩萨在写这部论的时候,是根据《华严经——十地品》

我们叫做入中,有“入”字。原来梵文的名字叫(马丁艾尼卡阿布塔塔),是“入”的意思。所以我们最先要讲入中,入的是哪一个中,入的什么中,及时如何入,怎么入这个中。我们应该能够进入两种“中道”。一个是究竟的中道,或者说是意义的中道;另外一个,可以说是言辞上的,或者是显示上的中道。《入中论》这本书,并不是直接进入究竟的中道。因为这边我并不是教你大圆满,说这个就是中观,并不是这样的。究竟的中观就是空性,什么是空性?要超越四种的极端——四边。当然我们希望可以间接的进入究竟的中观,不过这个也看你的动机怎么样。这边,我们直接进入的是什么中道呢?是进入书写的中道。书写,或者说是经典式的中道也有两个:一个是佛所讲的中观,另外一个是诸大论师所写的中观。诸大论师当然是佛的弟子,由他们写的中道。

《入中论》这本书,并不是入由佛说的经典上的中道。所以这本《入中论》是要直接进入由佛的弟子,也就是诸大论师所写的经典中观。所以《入中论》这本书,是为了告诉你进入文殊菩萨所写的中道。我们怎么进入呢?记得昨天我们曾经讨论过,生、住、灭哪一种最重要,大家似乎都同意“生”是最重要的。在板上写,因为在西藏的学校里,从来没有这样教过的。

我们昨天决定了“生”是最重要的,举例来说,为什么我现在是这样的,为什么我在这边?在基督教的圣经里,第一句就是上帝创造一切,生是这样生出来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在任何时候,“生”是最重要的,怎么产生的。现在这个图是很重要的,几乎可以说,这个图已经包括了整个《入中论》的大意。所以一个哲学家,或者是一个理论学家,讨论到最后会发现,生只有四种情况:自生、他生、自他生、没有产生。

1,自生,东西是自生,自己所生的。讨论自生,在圣天菩萨所写的《中观四百颂》里,有非常仔细的讨论。因为有某些印度的教派,他们相信所谓的灵魂或者是自我、大我的意思,他们认为这个自我、灵魂创造一切,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的东西,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他们有这种看法,所以他们持自生的见解。这本书里对于这一点也稍微讨论了一点。

2,他生,是最难的。为什么第二个难呢?因为持这种见解的对手很难对付,持这种见解的对手全是佛教徒。我们的对手在讨论这个的时候,包括了唯识宗的学者,甚至像无着菩萨这么伟大的人,都可能包括在里面,所以这个很难了。在这个论里,有些部分很仔细地去讨论。

剩下的两个就很简单了。

相对来说,月称并不在乎东西在哪里生的。如果你问月称,相对上的东西怎么生的,他就会说你去问放牛的。因为对他而言,所谓相对,就是表示不经过分析的,任何事情你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的。而且他认为,对于这种相对的事,如果你去分析它,不对。因为相对的东西,只要一分析它,整个你认为所谓相对真理的概念就会整个垮掉。你可以问一个人,你的父亲是谁?你问这个问题,当然是问你是哪里产生的。像这一类不经过分析的相对的问题,一直问你的父亲、母亲是谁,对于这种没有经过分析的问题,月称会回答说某某人是你的爸爸。但是,如果你问的问题是这样,你说究竟是什么东西创造了我,我究竟的创造者是谁。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月称来看是属于一个分析的问题,这个问题将会把你的问题打碎掉。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落在上述的四种任何一个,都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第一,像有的印度教会说,我的传统者是大我或者是神我,这是错误的。第二,有的宗教讲,神是另外一个,那个神创造了我,我和神当然不一样,但是是神创造了我,这个答案也是错的。所以,在这本书里,月称就要这样去分析。如果你问月称说,你呢,你到底认为东西是怎么个生法呢?他就会说,是缘起而生。他的这种概念实际上很民主的,因为他并不是说某一个创造者应该得到全部的,你讲的好多都是对于他。他要讲,因为我创造了上帝,所以上帝创造了我。除非我知道他是神,但是他不是神,所以说我把它当作神一样创造出来,然后我认为他创造了我。所以这个就是前面讲的,月称用这个方式进入中道。

同样,在中观论里,因为《中观》和《中观论》这本书,几乎整本书都在谈空性。但是在我们读的这部论里,会谈到十地菩萨相对的功德或者是特质。记住,十地菩萨就算是十地,也是相对的真理,对月称菩萨是这样说的。所谓轮回、涅磐,对他来说全部是相对的真理。所以在这本书里,月称很多次满怀骄傲地引用龙树的话,龙树说“我敬礼佛,因为佛从来没有说,当你舍弃了轮回之后,还有一个佛可以去承”。月称很多次带着骄傲的口气引用龙树的话,他说“佛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情况的成佛是需要去抛弃轮回的,但是你成佛必须要知道,根本就没有轮回。”

第一个颂,这个是月称的归经颂,就是第一和第二两个颂。月称菩萨在这本书里非常想要谈空性,但是头两个颂等于是把所有的大颂、教颂完完全全讲完了。一般在出家人的学院里,这两个颂讲三个礼拜,因为有很多的东西。

第一个记诵的头两句,“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这两句有很大的冲突。为什么呢?因为佛都是第一个,这里佛不是第一个,这边菩萨是第一个,这边一共讲到四个,声闻、中佛、缘觉,还有佛、菩萨,这两句话告诉你菩萨是最重要的。这两句已经让你看出月称的风格,他写东西永远是让你摸不着头脑,但是又很对。所以第一句说“声闻中佛”。中佛就是缘觉,声闻是由佛所产生的,如何生呢?佛教授他们缘起的真理、精华,他们接受了佛的教授之后,就去思考、修持。之后,他们就正到了声闻或者是缘觉。

“声闻”的意思就是听到这个声音,自己听闻到,同时也让别的人听闻。因为声闻是从佛里听到教授。声闻是这样的,他听信佛说的道理,自己这样做、修行,最后他成佛。当他成佛之后,也把这种情况、消息告诉别人,因为告诉别人,别人也能够得到利益。“缘觉”可以说是半个佛,所以这个书翻的很精确,叫中佛。

对佛或者是佛陀,对于佛教徒来说只有释迦牟尼才能称为佛,但是缘觉或者是声闻也能称为佛。因为佛陀这个字其中的意义就是“觉醒”。因为佛陀,也就是说觉,其中有一个意思已经摧毁了轮回的根本,也就是业,他因为愿而回去,而不会因为业而回去。摧毁了轮回的根本,也就是佛这个大的业。在很多的时间,在经里会看到,他们称呼声闻叫小佛陀,有中佛,还有伟大的佛。

所以从这一句里,你可以知道,这两种小佛陀、中佛陀,是由佛产生的,就是佛的语,主要是佛的语,因为他们听到佛的教导而修行。你又会问,佛从哪里来?你可以看出来,月称菩萨很有技巧地发展到这样,从菩萨生的,佛是菩萨生的。所以说菩萨是最重要的,比佛还重要。如果要把这种话告诉普通一般的佛教徒,最好穿着铠甲告诉他。但是这边有人提出反驳说,可是在很多的经里称呼菩萨为佛子、佛女,难道菩萨不是跟声闻、缘觉一样听佛讲的话而去修行,怎么这样说呢?现在有两个理由能够支持,为什么菩萨是佛的爸爸。

第一个理由,如果说佛是一个阶段的话,或者佛是一种状态的话,这个阶段是经过了菩萨这个阶段以后才有的。所以我们说,菩萨的状态或者阶段,是佛前面的状态,后面佛的状态是由前面的状态产生的。同时,比如释迦牟尼佛需要“善由”,而谁是善由呢?永远是菩萨。比如西达多王子,文殊和金刚手菩萨让西达多走到一个方向,看到一朵凋谢的花。同时,文殊和金刚手菩萨,西达多王子一直很想知道这个王宫的墙外到底是什么状况。一切西达多王子看到的生老病死的状况,都是大菩萨所实现的。所以很久远前,当时有一千个菩萨,他们发愿希望将来能够成佛,当他们发这样的愿望的时候,有另外两个菩萨希望,当这一千个菩萨成佛的时候,他们两个不要成佛,他们要逐个唤醒这一千个菩萨,让他们成佛。实际上一直到现代,所有能够教导你的这些,其实都是菩萨的化身,因为佛实在太高,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接触,我们只能接触到菩萨,跟他沟通。

我已经赞美了菩萨是最高层次的宗生。有人会问,菩萨是怎么来的?下面的两句就把所有的大乘的教授全部包括在里面,把这两句好好背起来,你就知道大乘是什么了。这两句讲“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佛子因”,这还不够。这三个可以说是佛,严格来说是“菩萨三因”。如果一个人问你怎么样才能成佛?就把第一个的后两句念给他听就成了。

后面讲到“大悲心,无二慧”。什么叫“无二慧”?就是说不落到任何一种极端的状况,比如好坏、美丑,这些后面也会谈到。“菩提心”,就是说希望众生都能了解空性,希望众生都能成佛的心愿。

也许有人讲,刚才讲前两个颂在学校里和尚要学三个礼拜,三个礼拜到底读什么东西呢?举一个例子。他们还要学为什么先讲大悲心,再说无二慧,再说菩提心,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写,并不是因为月称菩萨顺手写,他是有这样的理由,这三个的次序不能调换。很重要的需要知道的东西,第一个是“悲心”。为什么悲心在第一个?因为是这三个里最容易拥有的东西。因为你可以用普通人都有的同情心开始,而且大致来说,每一个人不管事大事小,都有同情心。就算不是佛教徒也会说那个人好穷,但是非佛教徒不会想什么叫“无二慧”,但是现在连佛教徒都不这样想。现在当然佛教徒也不想第三个“菩提心”了,但是大悲心还是有可能的。

然后我们谈到三者的顺序的时候,这种顺序是一般性的顺序。为什么说是一般的顺序?因为一般人都可以接受,无论你的程度,如果这个交给一个初学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学的多的人,都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接受它。但是如果把这个教授给一个已经非常好的、高明的学生,无二慧应该放到第一个。一般来说,最先教大悲心,然后是无二慧,就是没有分别。你想要有不断的慈悲心,除非你证得无二慧,否则是不可能的。这好象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不了解无二慧的话,这种菩萨如果在台北街头每次碰到乞丐就给他钱、食物,也可以把很多的东西给他,家里的房子、太太、孩子都送给这个乞丐,也可以。但是如果这个菩萨到印度去的话,印度的乞丐比台湾多了几百万倍,他不了解无二的道理,一跑到印度看到这么多的乞丐,他的心就沉下去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一个不了解无分别的菩萨,就会认为帮助乞丐最重要的就是给他东西的行为,这样的菩萨就会认为,除非把世界上所有的乞丐都让他不穷了,这样才能成佛。只有当菩萨了解到,你认为接受你帮助的对象,实际上也是你自己照射出来的错误的概念。当你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一个不了解无分别的菩萨,去帮助一个人,希望从帮助的行为里要得到一个什么东西。比如有一个人是乞丐,他会认为我救济这个乞丐的行为应该让我成佛。如果一个人手上受伤,一个不了解无分别的菩萨,他会想去治疗,给他涂很多的药,结果那个人的伤越来越糟,这个人就会成为自己很愚蠢的悲心的受害者。因为他不知道这个对象,受伤的人,实际上也是自己的幻想,他的期待就会伤害自己。

举例来说,假如这个人喝酒上瘾的,这个人是瘾先生,你希望要帮助他。十年你都想要他戒酒或者是20年,20年他还戒不掉,这个时候当然你也是很痛苦的。有的时候会怪自己,一定是因为我不好,他才去喝酒。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不了解无分别,也就是说他自我、自私。所以,这个太太帮助他的先生戒酒,帮助他很久,实际上他是期待这个先生从今开始不喝酒,以不喝酒来奖励帮助他的太太,可是这不是菩萨的行为,菩萨帮助就只是帮助,帮助以后自己离开,不管结果,不然他会看到很多悲心的受害者的。不过,你不要搞错了,这也不表示说,无分别的菩萨,反正我已经尽力了,他要喝就喝了,并不是无分别,他就要这样做。只是表示,这个菩萨既没有希望,也没有任何的期待。

现在还有更大的回报,当你知道无分别的时候,你的悲心更大。比如我们大家都在做梦,梦到我得了艾滋病。你突然间警觉到我在做梦,你自己醒过来了,知道自己在做梦,你跑来跑去告诉别人我在做梦,别人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就知道悲心有多大,你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知道你在做梦呢?这个时候,你就会要拼命把人摇醒,告诉人家我在做梦。这个就是菩提心,要了解真正的意象、意念是什么,这个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让你听到你应该听到的东西,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就是成佛的三个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三个因以这种顺序安列的。

回答:这个问题很好,非常好的问题。因为龙树菩萨讲过,现在我谈中道,为什么?为了跟你讲话方便,如果你真正是一个对于“中”了解的学者的话,连“中”你都不应该提。

回答: 没有生、住、灭,你找不到任何的非组合式。如果你真的有一个离于生、住、灭,就是我们说的非组合的现象。你可以找到一个东西说是非组合的?一定有这种的。

回答: 因为现在教各位要建立见地,因为要建立见地,所以先把现象分成组合、非组合,再慢慢谈下去,才能谈到别的。

回答: 昨天我们讨论过,空给一个定义的时候,那个定义要怎么样定义。空,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包含的一种特质,在这边可以在后面加一个空。像昨天讲到苦,也可以加上空,因为空是所有的东西都具有的特质。

第二,规定的时候,就讲“悲性无佛广大佛,初游无佛长止水,常事先用若无佛,故我先有大悲心”,你可以把这一个颂自己读一下。如果你没有得金刚乘的病的话,你应该把第二个记诵念十万遍,而不应该去念咒,而且这个可以到处吹嘘很好的东西。好象一个佛教徒好不起印度教,我们老跟人家说,你们是什么拜神的,我们不拜,但是我们拜佛。金刚乘的本尊甚至有很多让人看了非常不舒服的。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就算我们不去对佛、菩萨顶礼,但是这个记诵里面讲了悲心。

但是这个归敬颂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的东西。告诉我们菩萨是最高的、成佛的三个因,第二个记诵告诉我们,三者之中悲心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悲心是最重要的?

现在看任达娃的书,这边有三个例子或者是三个分析。种子、水,最后就是它成熟。你种一朵花,最初种子最重要,因为没有种子,你就不可能有芽,也不可能会有结果。在中间,水很重要,因为没有水就活不下去。第三,成熟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成熟,我们就不会叫它花,而且没有花,就不知道得到以后的种子,不可能有更多的花了。所以,同样的悲心在开始、中间、后面,都是需要的。所以,种子是无二慧、大悲心以及一切佛的功德的种子。在中间,需要水,水不但使它继续得以存活下去,而且能够使成佛的各种功德逐渐逐渐增长。最后,为了要能够享受这种成佛的各种功德,我们也需要这个。所以,月称来敬礼大悲心。

为什么说悲心像种子一样?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因为如果没有悲心,就没有相对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先谈谈什么叫做悲心?因为在我们现在谈悲心,悲心不只说是同情,同情也是悲心,但是悲心并不只限制于只有同情。现在,为了我们大家的了解,可以这样讲,悲心就是一种了解。因为如果你定义说,悲心就是同情,这样身为一个哲学家,别人会批评你的。因为如果你说悲心就是同情,这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可以找到一种完全不同情别人,依照你的定义,就是这个人完全没有悲心,再往前推,这个人根本没有办法成佛。你也许碰到一个像希特勒那么残暴的人,他也许丝毫不同情,也许别人在那边,开车的时候把别人的脚都压过去,这都是可能的。听到他的车轮碾到那个人脚骨头碎的声音,他也不会停下来叫救护车。但是他能够了解这个状况,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了解,他能够有这种能力能够了解,如果在那个被碾过去的人同样的情况的话,他也会经历同样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了解到这一点,应该觉得很鼓舞。因为很多的时候说我没有什么悲心,你的意思是说我的同情心不够。但是,你一定有这种了解,你一定会了解火会烧,所以你会跟别人讲,那边有一堆火,小心。因为你知道火会把这个人烧到。现在谈的就是最基本的悲心。假如说我们再进一步讲,好象说体会别人所体会的,这样叫悲心,实际上这样更好。有的人修悲心,他们平常怎么做呢?他们怎么修呢?就是前面有一堆很苦恼的众生,自己对他放光,说你们这些人太悲哀了,这样可以了,并不是说这样不可以。但是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你看到外面的街上,你尽可能看街上每一个人,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这包括每一个人,好象是换过去,你换在别人的位置上。

比如你在那边等着叫计程车,你招了几次,别人也招手,结果那个人叫了计程车了,你个时候,你可以体会一下他的情况怎么样。那时候你也急着,因为七点要教授,你也想赶回去。你就想前面那个人大概太太快生了,或者你想这个人赶电影,电影快开演了,因为对那些人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你看路上的人,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什么事。你如果去问,他不会跟你讲,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目的。(这样讲下去有点很感情化了,所以我们还是回来讲这本书。)

悲心有点像是常识,你现在头疼,你看到那个人头疼,你大概就知道这个人的感觉。也许你知道涂一种药,但是这个人并不知道这种药。你跟他讲,有一种药,对你的头疼会蛮好的,这个有点像放一个种子。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知道轮回里面充满了痛苦。对于其他的人来说,佛教徒了解什么叫轮回、涅磐,他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有的问题他们全都有。我们知道修行的方法,也许我们不去修,但是对他们要有悲心。这种心逐渐增加,慢慢你就会有想要帮助别人,或者是想让别人成佛的心。当你有这种决心的时候,这种决心就是相对的菩提心。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只有这个,但是你不了解无分别,几乎是没有办法去让众生成佛,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就发起了究竟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悲心像一个种子。

在那个时候,您就知道说,只有这个,但是你不了解无分别,几乎是没有办法去让众生成佛,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就发起了究竟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悲心像一个种子。这很重要,我们现在谈的就是成佛的第一个种子,也许可以从现在开始。如果以前有人没有这个的话,可以从现在开始。可以简单的像,有的人有头疼,你想帮他,刚才那个是开始,慢慢你可以把这种情形提升起来,不只是要帮那个人止头疼,他们情绪上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慢慢慢慢这样做,你就可以体会到,真正的问题是无明,到那个时候,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这个时候,悲心跟水一样,为什么呢?虽然一个人以悲心已经种了成佛的种子,如果你不继续加进去悲心,就像是水一样,不断地加进去的话,如果你不经年累月种许多的劫里积聚各种福德和智慧,不是为你,是为别人来积聚的话,没有这个是不行的。

你如果修行了30年,连一个好梦都不做,如果有这一类的事,有的时候会让你没有勇气的。你这时候觉得,我修了30年,没有比以前好,可能还更坏了。所以这种情形,真的好象会消磨你的志气、勇气。因为菩萨的路程非常长远,丧失勇气是最大的一个障碍,几乎像从这边要走路到加州一样,中间有很多很多的障碍,可能会非常非常让你没有勇气。怎么来鼓励你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你看到成佛这些美妙的地方。但是,这个也很难,因为成佛的好处,我们根本还没接近到你看得到,所以平常我们认为成佛的好处都是你自己憧憬的、痴心妄想的一些东西。所以说,有一些比较懦弱的菩萨,经过几生的努力以后,觉得太困难了,还不如做声闻缘觉快一点,因为那种东西让人不舒服。因为声闻缘觉不是不好,因为那个东西一方面很快,二一方面,你所做的一切事情自己可以回收。所以,当这一类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只有悲心能够让你坚持要成佛的决心。好象一个母亲看到他的孩子生了病一样,即便这个母亲要忍受多年的痛苦,他也绝对不会放弃,因为他很爱这个孩子。

虽然在这个道上,也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去休息或者是轻松一下,他也不会继续走下去。所以悲心能够让你继续下去,只有悲心能够这样。想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尤其对在座的各位。我注意到在座的各位有很多的人,你现在修一个法,比如你现在修文殊菩萨的法,修一个礼拜,第一天修法太好了,因为兴奋。修一个礼拜还蛮有意思的,修了一年的话,就觉得有点无聊了,这个时候,你的修行就已经慢慢开始走下坡了。当修行开始走下坡的时候,要特别小心。那个时候,修行走下坡的时候,是真正你的怠惰会产生的时候。我知道很多人修文殊菩萨修了一年,修行开始走下坡,马上修别的法,比如修观世音菩萨。所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你修一个旧的东西,当旧的慢慢变得没有兴趣的时候,你马上再加一个新的东西,总是这样,你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这种情况你是永远修不好的,你会知道很多的这种零零星星的很多的东西,但是永远不会做成大事,永远不要这样做,你修了以后会慢慢觉得没有兴趣的。你慢慢修,现在觉得无聊,你就有意增加我以前修一座、两座、三座,甚至是四座。这个时候,你要逼着你自己这样做。等到你慢慢渡过了这个难关,你就成了这个法的大师了。

举例来说,我跟一个人说你回去修止。这个人说我现在修了一年的止了,我现在修什么呢?就像昨天我讲的,因为我自己很爱世俗的生活,你这样问了,我就跟他讲你现在修观好了。其实我应该这么跟你讲,继续下去,因为就算你修了十年,我还是会跟你讲继续修下去,但是我不讲这些话。所以说,我在想应该辞职了。所以悲心就像是水,水可以让你一直保持、生存下去。

第三,悲心也实际上好象是像成熟的果一样。怎么样呢?一个菩萨最先种了悲心的种子,然后以悲心当成水,继续浇灌它,最后当成佛的时候,从法的观点说,根本没有一个叫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要去渡。但是,从化身或者从色身的观点看,有众生要去渡,什么叫色身?它是悲心的显现。所以说你看到了,在开始、中间到最后,都需要悲心。所以月称里赞扬和归敬大悲心。对这个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因为对法身而言,没有众生需要去渡,一切都是空性,一切可以都是本来成佛。。

提问:如果说是色身的观点来看的话,那佛入涅磐的时候,佛的悲心怎么继续下去,或者是说佛没有悲心了?

回答:我可能解释上有一点误会,佛的色身照大乘来说,不是烦恼和业的结果。佛的色身是两种积聚的结果,就是功德和智慧。但是当我们谈论色身或者是色界的时候,我们这边就讲到佛的化现。所以当我们说佛化现什么东西的时候,当我们用化现这两个字,你就要知道,从法身的观点说,根本没有众生去化现什么东西。所以当我们谈化现的东西,就是从众生的观点谈,因为正好他不知道佛的化现,所以才会讲佛的化现是什么样的。

悲心是怎么样发挥作用?当佛还是一个菩萨的时候,他曾经因为悲心有很多很多的祈祷、祈请。照大乘来说,菩萨当他是菩萨的时候,他经常祈祷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佛土如何如何,这一点有点像中文说的净土祈祷文。现在我们的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祈祷的时候,他成佛希望这样的世界。所以当他成佛之后,因为他以前祈祷的力量,所以他有这样的化现。有一点必须要了解,你要知道,因为你有这样的功德,佛才能这样祈祷,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功德的话,他的化身也不会被你看到的。

简单一点的讲,就像下面的这个例子。你要有很大的功德才可以在这边谈中观。所以他应该要感谢你自己的功德,所以你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来听。因为你的功德,所以说突然到哪里跑出来这么一个人,在这儿讲中观,因为他也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也许他也并没有特别要讲给你听,但是你坐在这儿,我讲的所有的资讯你还是拿得到,这是你的功德。但是,这样讲完之后,你又不能说去感谢你的功德,因为你要感谢那个讲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感谢他,你的功德就更大,就是这样的。功德是很特殊的东西,很不可思议。并不是说我好慈悲来教我们中观,我这样做实际上很自私,但是,如果你有功德的话,这样还是可以的。如果你希望功德更大,他就应该感谢这个人来教这个,就像这一类的。

提问: 我们可以逐步培养悲心,但是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无分别的智慧?

回答: 随时都需要。今天把花拿来这儿,有很多的功德,这个饮料也是。顶礼这本书不要跨过它,积聚功德很简单,太简单了,大家都不做了。你现在把这部论放在你的脑袋上,如果你真正很诚心地这样做,这样几乎一百万生的功德都可以积聚。这样讲,其实还是低估他了,积聚功德很容易的。

现在我要谈到三种悲心。第三个集中,也是归敬,但是当我讲这个归敬的时候,要讲三种悲心。三种悲心,并不是悲心有三类,而是悲心的对象有三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种是生缘悲,就是你的悲心的对象是众生。第二种是对与法。第三种是无分别的悲心。头两种悲心叫做共的悲心。第一种悲心是生缘悲,也就是以众生为缘的悲心,是和印度教是一样的。所以你不要说自己身为一个大乘,我对众生都有慈悲,很了不得,到处吹嘘,你要知道对众生有悲心,印度教也是这样的。第二种悲心还是共的,就是共通的悲心。第二种悲心,印度教没有了,和谁共呢?和声闻缘觉共,声闻缘觉也有这一种。所以我们听到很多说声闻缘觉多么自私,什么事都为自己。不是,声闻缘觉有很大的悲心。第三种悲心是只有菩萨有的,这是不共的悲心。

谁有这三种悲心呢?第一种悲心是谁来修呢?我们可以说是轮回里面的菩萨修的。有两种,一个是轮回的,一种是非轮回里面的菩萨。大乘有五道十地。第一个是资粮道,第二个是加行道,这两个是我们说的轮回的菩萨。上面的另外一个就是见道和修道,这两个部分是十地菩萨的十地在里面。最后一个无学,就是成佛。所以第一种的悲心,是由轮回里面的菩萨来修。第二种的悲心,也就是法源悲,可以说是集中也不是全部,比较集中在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来修。最后这种无缘悲,是由最后三地的菩萨,也就是八九十三地的菩萨为主来修。

现在我们说第一种悲心。谈这个,我们谈悲心的对象,这个就是第三个中。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则执着法,无生心缘悲心里”。这个敬礼,是非常有力量的一个记诵。这个记诵不只是一个归敬颂,而且它告诉你什么是无明。所以说如果今天讲的只不过让你听了以后觉得非常舒服的佛法,你要救度众生就可以了。不过我们这里学的是经院派的佛法,所以要让你知道,什么东西构成了众生。

悲心的对象是众生,现在众生的定义是什么?众生的特质是什么?所以说这个众生最先说我,然后就是我所,所以这边已经介绍给你什么叫分别了。然后下面一句就告诉你,众生有了我,有了我所,就会像这个水车一样。水车是什么样的东西。有很多像盛水的杯子,有一个轮子,一般的水车都是这样的。有六个理由,所以说轮回像是一个水车一样。第一个讲水车里面的东西,是用绳子绑住,当然现在用的是螺丝钉,而我们的生活是被业和烦恼捆得紧紧的。这个水车也有一个最初让它运转的,这个就是我们的事。这个水车转的时候,水就到了一个河里,或者是一个集水的地方。

第一种的悲心的对象,包括所有的众生,甚至包括正在修声闻和缘觉这两个,但是还没有证得的这些,也包括在第一种生缘悲。

第二种的悲心,法缘悲,包括对所有的现象都有悲心,包括众生,同时还包括修声闻缘觉这两个道,但是还没有证得,同时还包括已经证得声闻缘觉这两道的,还有更多的。而第二种的悲心,甚至包括十地菩萨在座下的时候的状态,就是座下的十地菩萨,所有的菩萨,就是十地到初地,所有的在座下的菩萨,也是包括在第二种悲心里面,这是非常广大的一种悲心,这并不是表示人家有头疼你很同情他,同时这也包括了最高地的菩萨,比如十地菩萨,不是他在座上,他座下的时间也包括在里面,包括了很多的东西。

第三种悲心的对象,当然包括前面所讲的,一直在十地菩萨在坐下的时间,第三种悲心除了这些之外,甚至包括十地的菩萨,已经下一秒钟要成佛,现在正在座上,这种菩萨也包括在第三种悲心的对象里面。这应该告诉你,我们以前谈悲心,讲的都是第一种悲心。另外两种悲心,想都没想过。所以现在你可以看出来,大乘之所以伟大在哪里。大乘是最伟大的。

如果现在有一辆印度的车子在这边,车子里面坐了500个 大的声闻缘觉,这个车没有马拉。那这个时候,也许佛会来用脚指头拉这个车。但是,我很怀疑这500个大的声闻缘觉有这种功德,能够让佛用脚指头拉这个东西。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众生完完全全是轮回里的众生,充满了一切的烦恼、凶残,但是这一生只有很短的刹那生起了菩提心,他正好跳到这个车里来,佛就说这一个众生在里头,他的功德就足够让佛自己用脖子来拉这辆车。为什么呢?现在你就看出来原因了,因为悲心的对象不一样。因为声闻缘觉的对象就是众生还有法,但是菩萨是什么样的,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十地的菩萨,这个十地菩萨下一秒钟就成佛了,但是这没关系,他在这一秒钟他是十地菩萨,还是第三种悲心的对象。为什么呢?我们看一下下面这一句。

第四个记诵,前面一半是解释下两种悲心。“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于性空”。

提问: 十地菩萨又是悲的对象,又是悲的主体,对不对?

回答: 对,是这样的。

提问: 有没有哪一种悲心是把佛当成对象的?

回答: 没有,到这个大概就是上限了。把十地菩萨拿来当悲心的对象,这样还不满意。因为你想想看,这样的话,今天下午或者是上午,我们祈祷的文殊菩萨也是我们悲心的对象,这个话不要乱讲。后面你就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现在讲法缘悲。为了要解释这个对象,第一次你念的时候,把最后一句话的“性空”去掉。当你念到动水的时候,把动水加重,这个就是我的老师这样教我的。所以像我们念这个时候的,如果这两句话念的时候,重要的集中点是在第二种的悲心,就加重动水。如果你念的时候,想第三种的悲心,就加重性空的音调。

第二种的悲心的对象,只要你有变化的这一切的现象都是悲心的对象。就是前面说的,凡是要有生、住、灭,有这种变化的,就是他的对象。所以众生,包括许多许多的菩萨,坐下的菩萨。他们就像是对水,一个摇动的水上的月亮的影子。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动。吹动水的是风,我们的心就像是风一样。这个深蓝色的湖实际误以为乌云就是我,这个就像是湖一样,水一直在摇动。所以,他们是第二种悲心的对象。

第三种的悲心,集中在空性,也重视在它的影子,或者是反射的影子上。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说是自性,根本没有说什么叫真的月亮。那个水摇来摇去,上面有月的影子,但是没有真的月亮在里面。你们看到,第一个人是对这个说,摇动有慈悲。第三种情形就知道,摇动的月亮根本没有自性,所以管它摇不摇根本没有关系,知道这个月亮是没有自性的。有月影,可是没有真的月亮在里面。十地菩萨在座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得到完全的智慧,他们仍然有一种对于名字的执着。假如我们说对于名字的执着,或者是对于特征的执着,比如什么叫佛、菩萨,对名字的执着,不管怎么样,他们有分别,没有完完全全的真的空性。所以说他们即使在座上,也还是我们悲心的对象。

如果你知道水里面的月亮是一个月亮的影子的话,你就知道,水摇动的时候,月亮还是一个月亮的影子,我们好象担心这种摇动很多。如果你往前进一步,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影子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我每次读这本论,觉得非常得兴奋。这里面只有几个字,但是意思这么丰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功德,很幸运月称写了这本书。

简单来说,第一种悲心的对象,是苦苦。第二种悲心的对象,是坏苦。第三种悲心的对象,是行苦。是什么呢?我们昨天说的苦的定义,把昨天对苦的定义,现在拿来这边,把这三个配套,就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昨天苦的定义是四个,如果这样的话,就算是十地菩萨在座上的时候,那个状态仍然是无常,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是无常的话,十地菩萨只能做十地菩萨了,成不了佛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昨天给你的对于苦的定义,就可以把一切都涵盖下来了。我们说痛苦,我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他们有什么痛苦,因为每一次当我们去解释什么叫痛苦的时候,那是我们的解释,当然大菩萨是没有像我们说的痛苦。

提问:我们都睡了,我们都醒了,醒了这个人既然都知道我们得了艾滋病,为什么还要跑来跑去把我们叫起来?

回答: 他自己是醒过来了,他也知道别的人不愿意醒过来。他也知道,只要那些人醒过来,就不必吃这个苦了,但是他们现在都在吃这个苦。既然我们说根本没有什么不能成佛,每个人都成佛,何必要叫醒。其实也不只是这样的,我认为修行的人才能醒来,才能成佛,大并不是说一定要某一个时候就醒了。大家每一个人都在做梦,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醒过来?对,可以醒过来。是不是有人真的醒过来了?对,有人真的醒过来了。但是是不是做梦的人都愿意醒过来?这个很困难。

A:

第三个记颂已经讲完了。第四个记颂讲了前一半。我们讲归敬颂,讲过了成佛的三个因,在三个因之中月称菩萨特别称赞敬礼大悲心。第四个记诵的前面一半,告诉我们悲心的后两种,也就是法缘悲还有无缘悲。第四个集中的前面一半结束之后,归敬颂全部结束了。

有一点非常重要,菩萨各地的功德,从一个初地以上的菩萨来看,是没有所谓各地的差别。所以可以这样讲,从智慧和大悲心两个角度看,从菩萨各地的证悟,假如分成座上和座下两个时间来讲,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分别,菩萨各地的证悟在座上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的观点来说,这种很粗重的分别,各地间的分别,已经在证到初地的时候,已经完全舍弃掉了。所以在菩萨的观点,没有所谓各地的分别。这样的话,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样定义菩萨各地、菩萨地的不一样。一个方法,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他。另外一种定义的办法,就是从菩萨自己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

举例,初地和二地的菩萨,在座下的时间,有两种是跟成佛相关的特质,他们会有两种不同的特质,或者说他们的量上也会不一样。同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说初地和二地菩萨的区别,取决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

……以这个能力做分别。另外的方式,各地的菩萨在修六度或者是十度,这种般若度所强调修行的各度不一样,比如说初地菩萨会更集中在修行十度上,强调修哪一个,也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一个牲畜生在什么样的地方,这个当然不是说绝对一定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菩萨会生成某些王中之王。

我再强调一次,上面讲的分别不一样,完全是从别人的观点,或者说这个菩萨自己座下时候的观点来分的。所以,在菩萨当在座上的时候,当他自己修行座上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分别,就像是《华严经—十地品》说,就像任何一个学者都没有办法看到鸟在天上飞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任何人看到座上菩萨修行的踪迹,以及表达一样,没有人可以这样的。为什么称之为地呢?因为他像是一个大地,大地上可以长出成佛各种各样的功德,所以我们称之为地。所以有十地,就是十种不同的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我们看第一个。我们从第四个记诵,第三句开始。第四个记诵和第五个记诵最后两句是介绍给初地的。

最先说佛子,就是佛的儿子,因为他有这种悲心,悲心实际上就是一种了解。这种菩萨自然会有要度众生的心,这种菩萨就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或者是回向。他会做非常多,百万次、上亿次。而一个安住在这种状况的菩萨,就是我们说的极喜地的菩萨。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这边讲的普贤行愿,不是一般修大圆满的人在大圆满里念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大乘里经常念的普贤行愿品,这个可以看出来,在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他修的法就是这个,他不太修喜金刚、极乐金刚,他专门修普贤行愿。

第五记诵的第三四句,从这边我们开始谈菩萨各地殊胜的功德。这两句告诉我们,当一个菩萨到这边的时候,不但很多的东西改了,连名字也变了,他的名字已经由一个普通人的名字,从这个人开始,这个人只能叫一个名字,就是菩萨。这边有一些分析、讨论。一般来说,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假设我就是菩萨,大乘一般都是接受这个的。但是,月称菩萨有一点不一样,所以照月称菩萨来看,只有正到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被叫做菩萨。寂天菩萨在他写的《入行论》里,是怎么写的呢?但是在《入行论》里,寂天菩萨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刹那间生起希望能够度尽众生的心,只要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为佛子,也就是菩萨,他们之间的不同在哪里?

要得到菩萨这个名字,有两种办法。一个是以见地,一个是以行为。以行为来获得菩萨的称号或者是名称的,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你所讲的菩萨是“资粮位”的菩萨。我们这边谈的菩萨,是以见地来分的,是因为一个人的见地而得到菩萨的称号的。所谓什么叫见地?也就是说,一个菩萨真正的有对于真理,有证悟,以这种证悟的见地被称之为菩萨。谁有对真理的证悟?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所以我们现在谈的就是见到位以上的菩萨。这当然不是很重要,但是有的时候也很让人迷惑的,知道这个,有的时候比较清楚。

同时,这种功德,或者说这种特征、特性,不只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变成菩萨,同时也属于一个特定的家族,或者是特定那类的家族里面的一员。他不只是名字叫做这样的,而且实际上成为一个家族里面的一员,就是如来家族、佛的家族。第六个记诵的第一句话,就是“生于如来家族中”。第二句,“断除一切三种结”。下面这两句,“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这种菩萨清障和积聚功德的能力,有两种。第一个,是清除障碍的,清静三种结,另外 一个是积聚功德,叫胜欢喜。三种结是哪三种呢?“生于如来家族中”,声闻和缘觉虽然也用佛的名字,但是他们不是如来的家族,不是家里的一员,所以不叫这个名字。我们不知道他们最终能不能成佛,他们自己决定最后怎么样。但是初地的菩萨,不管多早多晚,总有一天要成佛,所以他成为如来家族里面的一员。只要日出的时候,你就可以确定白天要到了,可以确定,不需要怀疑,白天一定会来。

清障的功德有三种。第一种断除或者清净的,是对于五蕴的执着。记不记得我们前面讲,除非一个人完完全全清净了他对于我的执着,不然不可能离开轮回,到达涅磐,现在这个菩萨比较走在了涅磐的位置上,到了见到位。第二种断除就是疑。在座的很多,如果您没有自己修行过,这个也许不会很懂。但是,你如果自己修过一点东西,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疑。因为,疑是成佛最大的一个障碍。这种疑有一点点惧怕的成分在里面。比如你问我,哪里可以到厕所?我跟你讲先左转然后右转然后再左转,那边有一个厕所上面写男厕和女厕,你开了进去,里面就是厕所。在你把门真的打开之前,即便上面写着这边是男那边是女,但是你还会疑问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或者是你疑问这儿是不是厕所,如果你怀疑的话,你会延误打开门的时间,或者你会不会进去。对这一点,除非一个人真正去修行,不然的话讲疑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

我们谈的疑,并不是很粗的疑,讲的是一种非常细微的疑。讲这种疑,很难举例,这边,我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这是一个杯子,你也同意这是一个杯子,你也不怀疑这是一个杯子,但是你想想你看的不是他看到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人看到。所以你现在观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桔红色的,你现在修,你观想一个桔黄色的菩萨,你可以幻想到底有多桔,这是你的看法。这还是很粗的例子。因为刚才讲的这么粗的疑,实际上在资粮位的菩萨已经完全清净,已经没有了。我们谈的初地菩萨的疑,对我们来说,我们应该祈祷他们所得到的清净疑。

第三种去掉的结,不能说是慢,有一点像持的戒。一些戒律,比如说这个人的上师来了,要给上师顶礼,供养上师一朵花,这种戒心。举这个例子很粗,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我自己还没有证得初地,各位也没有积一定的功德来听初地菩萨讲《入中论》。这个有点像一种傲慢、骄慢。举例来说,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他觉得自己持戒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引用弥勒菩萨讲的话,一个人持戒除非持到没有持戒的慢,否则不可能圆满。这个可以理解,一个出家人,不管和尚还是尼姑,他持了很多的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是这也会给人非常骄慢的心,我怎么怎么样,有这样的心情。

这三种烦恼已经清净了,因为这样,所以他有胜欢喜。同样,还不只是这样,有另外一个很好的原因,他只是有胜欢喜。什么原因呢?初地为什么叫极喜地?因为他刚刚已经渡过了轮回的边际了,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渡过了轮回的边际。这一点要花多少的时间,会有很多的人辩论,我们就不讨论它了,但是他已经过了边际。这种菩萨会唱很多的歌,很多的经里都唱歌。很多的经里写,我已经渡过了像眼泪一样的海,我已经爬过了很多骨头堆成山似的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和天空变成同样的大小,在那个时候,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一种胜欢喜,他可以震动一百个世界。

前面我们谈到初地菩萨的功德、特质,这个记诵谈到了初地菩萨清净和积聚的功德,还有清静的烦恼。“生于如来的家族”,性也变了,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还有更多的。

下面谈到怎么样获得进步的功德。你可以看出来,一个得到初地的菩萨,有一种功德或者是能力,任何的时间想要进步立刻可以进步,而不是像一般的众生,进步非常非常困难。一个菩萨,任何时候想要进步就可以进步,对于一般的没有达到初地以上的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进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进步的好处和不进步的坏处,所以进进的热忱非常缺乏。

下面这个记诵,“从地登地善上进”,一地地的改进,而且都是带着非常愉悦、快乐的心情改进。第二句和第三句,“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这两句对于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再也没有了。第四句有点难,实际上是一个例子,月称菩萨讲,初地菩萨的功德有点像第八个阶段的阿罗汉的功德。但是,你不要认为初地菩萨和我们刚才讲的第八个阶段的修小乘的圣人的功德完全一样,之所以这样讲,在印度有很多修上座部的修行人,他们有各种对修行阶段的划分,他们任务在小乘的第八个阶段,那个人是证得见到位。对于修上座部的人,我们的证悟跟那个人的证到见到位是一样的。

第8个记诵,在前面讲过初地菩萨跟第八个阶段的小乘的修行人有同样的功德,下面立刻讲初地菩萨还有另外一种功德。“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很多人为这三句辩论,很多人产生各种的怀疑。我跟一位萨迦派的堪布来受这个法,他们讲这本书的时候,第8个记诵大概是全本书里花最长的时间讲的。因为这边讲,一个证得见到位的初地菩萨的功德,也就是福的力量已经胜过声闻缘觉了。最后一句讲,到了远行地,也就是到了第七地的时候,这个菩萨当正得了七地的时候,甚至他的慧也超过了前面说的佛与声,也就是声闻缘觉。初地菩萨已经以他福的力量,胜过了声闻缘觉。当这位菩萨正到七地的时候,连慧也超过了声闻缘觉。

从弥勒菩萨的传记,给了两个例子。一个举的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王子,一个刚刚出生的还是婴儿的太子,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一个年纪又大又很有经验的大臣,当然他有自己的经验、知识,怎么样做国王,怎么样弄经济,当然他的能力比太子要高。但是,当皇室到达宫殿或者是到哪个地方的时候,一个刚刚出生的王子……

刚刚出生的王子,会以福的力量胜过已经有经验的很成熟的大臣、将军们。因为王子将来要做国王,这些大臣无论多聪明,他就是做大臣。

什么时候刚刚出生的王子,才能够在会的时候超过声闻缘觉呢?因为七地菩萨可以在任何一个刹那,都可以进入空性,从空性里出来,这种是声闻缘觉连想都没有办法想到的。

简短地说一下,像这个记诵,我们读起来觉得有点看轻的声闻缘觉。他也可以这样写第8个记诵,初地菩萨在慧方面还是胜不过声闻缘觉,他没有这样写,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写。第8个记诵的最后一句,你也会觉得把七地菩萨早一点提出来讲,因为你看前面的三句,你会感觉可能会的方面,初地菩萨还是不如声闻缘觉,但是这边,月称菩萨说,到七地的时候,他的慧也超过了声闻缘觉。所以,读了第8个记诵,你会觉得有点像大乘沙文主义,看不起小乘。但是写的方式非常聪明,有很多印度的学者反而认为,这种写法实际上是赞誉声闻缘觉,为什么呢?这边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因为,一般人种觉得,声闻缘觉并不太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要脱离轮回,要脱离轮回,只要去除自我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个记诵里,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也有一点的证悟,我们怎么知道呢?只有一个字,就是“业”。为什么呢?因为由“业”这个字,可以看出来,从初地到六地,声闻缘觉跟他有同样的智慧,这是一个很大的赞誉。

前面谈的是初地菩萨的功德,也谈到了增上的功德和清除意胜地的功德,也谈到了福的功德。我们要说福德的力量多好的时候,我们就举出声闻缘觉,比起声闻缘觉这两个人,这些的菩萨多好。当然,还有一些功德在后面。初地的菩萨主要集中强调的是布施度。就算是施舍身上的肉,也很有热忱。“此因能比不现见”,这个记诵很重要。说布施的功德,不是在座上时候的状况,这是座下的功德。在坐下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修持布施。在座下的时候,所修的布施在一般平常人的眼里也能够看到,因为施舍他身上的肉,一般平常的人也能看到这种状况。

从这个记诵也可以看出来,除非一个菩萨证到初地以上,不然不应该把自己的身体,比如肢体送给别人,或者是供养别人,除了一种状况,现代有人在去世之后,他的器官捐赠出去,除了这个状况,这个记诵说不应该这样做。只有初地的菩萨,才能像把身上的肉供养出去的状况。如果有一个人可以这样做,可以说在一个平常人的眼里,能够看到这个人内在的功德,内在的功德看不到,但是可以看到外在的。

下两句是赞美布施的行为,布施是初地菩萨在座下主要修行的东西。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是要有资具,才能具有,没有资具,就没有办法快乐。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除非布施,一个人不能富有,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先说了布施。我讲一些别的,也许是题外话,不过知道了也比较好。能够富裕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要富裕,应该越富裕越好。就像山、海那么多的黄金、钻石,我们也不能说不要,因为这样你可以做很多的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有什么短处。如果你能够这样了解到,当然每一点金子,对你都是很快乐的。但是要想富裕,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你对于生意界的知识,你有什么样的方略,你的能力怎么样。这种能力,一般来说中国人、犹太人、爱尔兰人,都有这种能力的,但是有另外一种能力比较难的,就是要有功德。这种功德很大一部分是跟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很多时候,内在的光芒会因为你的贪婪、忧郁,把光芒降低了。为了要把能力再次提升起来,所以说做集聚功德的事很重要。

第11个记诵,不慈悲的、很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也要去得到富裕的东西,因为有布施,才能够得到。前面第10个记诵和11个记诵,特别来赞美布施。第10、11个记诵,是以把布施当作是清净这种暂时性痛苦的方法,以这种方法来赞誉它。这两个记诵赞美布施,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方式。

第12个记诵,布施可以作为永远清净痛苦的东西。这种菩萨布施的时候,当他在布施的时候,会碰到圣人。这当然有很多的故事。当你因为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布施所能积聚功德的大小,当然第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动机,你的发心怎么样。但是同时也跟布施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举例说,你可以一天给街上乞讨的人一分钱。有很多的乞丐,你每个人给他一分钱,但是一群乞丐里,可能有一个圣人。因为你和这个圣人有因缘,就是业力上的联系,这可以帮助你涌断“三有”的流,能够正得寂灭。

第13个记诵,这个记诵是很美的。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写的方法非常聪明,前面讲了很多布施的功德,这边讲一个普通的人布施的时候,因为当他布施的时候,他有期望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这个回报很可能几生以后才会出现,这个人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他可能停止布施的行为。但是对于没有希望和惧怕的菩萨而言,他根本没有期望他的布施带来任何的回报。这种菩萨实际上一布施,马上能够享受布施的结果,因为对于这种菩萨而言,他所要的布施的结果是希望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快乐,所以当他一布施的时候,他已经得到了这种快乐。这样的菩萨,就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而且会更增加,因为他布施是希望对方能够快乐,每一次的布施对方快乐,对方快乐,他就更快乐,所以他会继续下去。这种是菩萨式的布施。第三句,“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就是佛讲布施。悲性头两句,也就是菩萨布施的方式。非悲性,就是第11个记诵,比如“悲心下劣心粗旷,专求自利为胜者”。

第14个记诵,一个人修行,最后正得了声闻缘觉的果位,这种快乐等于一个初地的菩萨只要听到一个乞丐,跟他说,请你给我一点东西,当他听到这个乞丐讲请你给我一点东西,这个时候他心里所得到的快乐,就相当于一个修声闻缘觉道的人,最后正得声闻缘觉道的人一样,因为他的快乐这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光听到这个就有这么大的快乐,不必讲实际上真正布施的时候,有这个行为的时候,快乐有多大了。

第15个记诵,当菩萨“由割自身布施苦”,就可以知道,由他自己的痛苦,还可以知道其他的众生,比如地狱的众生有多么痛苦。他在切他自己的肢体的时候,有一点痛,他把这种痛苦跟地狱道的众生的痛苦比较一下,在这个情况下,会对地狱里痛苦的众生有非常大的慈悲,因为有这种状况,在那个时候不会犹豫切断自己的肢体,他会更快地去做。

第16个记诵,谈到两种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已经超越过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这个就叫做出世波罗蜜多。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在这三者,就是施者、受者和施物上面,这叫世间的波罗蜜多,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把这个功德回向。像我们这种普通的众生,不但对于施者、受者、施物三种有执着,但是我们施完了没有回向,这种布施只叫做布施。

第17个记诵,这种菩萨就像是月亮,为什么像月亮呢?因为他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

提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应该布施吗?

回答:对,要布施。

提问:法缘悲的对象是变化型的对象,请你具体说明?

回答:了解无常。

提问:广义的慈悲是指对状况的了解,是不是就是指明觉?

回答:大概是这样的。

提问:什么构成众生?

回答: 众生在中文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在藏文里面叫生界,中文的意思应该叫有情,但是这边也有一个分析,可能有争论的。但是,有的人说,到底是哪一个有情呢?但是这个也有答案,有人说佛性是有心,那就是众生,佛性假如没有心,就是圣人,就是证悟的、成佛的。

提问:众生的特性是“贪嗔痴”三毒吗?

回答: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提问:“默法时起具”,具足法缘悲的上师大有什么条件?

回答:这个答案已经回答了。要了解无常。

做一个结论。我已经讲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在藏文里面叫“乌麻臼巴”。第三个就是翻译者归敬文殊菩萨。第四个,这本书的结构里是着作者的归敬颂,那个归敬颂是什么样的,写的是什么。在藏文的大悲心下,还有别的吗?第一个就是四种圣人。

第一个就是四种圣人,菩萨是最好的,最高的是菩萨,下面是菩萨的三个因,然后这三个之中,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悲心。悲心有三类,第一个是生缘悲。菩萨的三个原因的次序:大悲心、无分别慧和菩提心。因为大悲心最容易得到,第二,无二就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为什么需要悲心?举了三个例子,种子、水和结果。

现在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第三种悲心的对象是什么?除了佛之外包括,这样答是可以的,以一个中观学者的方式讲出来。(回答:对名相的执着。)第二种悲心的对象是什么?(回答:所有众生和所有的现象。)所有的现象吗?包括所有的十地菩萨以下的。刚才你的答案把第二种悲心对象的分类讲出来了,现在把悲心对象的特质讲出来,定义是什么?(回答:凡是受到变动影响的。)这种答案很好。也许用更好的方式讲,就是说一切组合的现象,就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讲出来。还有呢?因为假如你只说组合的现象,这是一个涵盖过广的答案。因为这样的话,就会涵盖第一种悲心的对象,第一种悲心的对象也是组合的现象,但是这也就等于说你在说组合的现象。这很像,应该再加一个字,应该说是只有。只有组合的现象,因为这个只有加进去以后,就会除掉第一类的悲心的对象,就是众生。有的时候几个字,也有很大的不一样。(回答:轮回。)这个答案的涵盖太广,这个答案涵盖了第一类的悲心在里面。这样学很好,可以学会怎么样用定义来定义,这是学佛的最基本的办法。不要忘记读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见地,如果你的定义错误的话,你的见地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

我们谈到菩萨各地的功德的时候,我们是谈菩萨在座下时候的各种情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的。菩萨在座上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分在哪一地的。从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萨,在座上没有差别的。当菩萨最后达到11地,也就是佛地的时候,在那个情况下,就再也没有所谓的座上和座下的差别了。

我们现在谈二地菩萨坐下的功德。第一个记诵前两句讲,因为这一地的菩萨的戒律的功德是证得圆满,所以在梦中也没有犯戒。梵文的这个字,中文翻译成戒律,在翻本字的原意,或者说翻译成藏文这个字,有清凉的意思在里面。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同样的有不同的意思,因为戒律这个字总给人一种管束着你,不太舒服的感觉,但是在原来字的里面,并没有这个意思。戒律主要是帮助你不要做不善行。所以,你就自然避免这一类的不善行。当我们解释戒律的时候,这种功效一定要在里面才行。

下面这两句,讲出二地菩萨的业都非常清净,没有烦恼,所以说13业道都能积集。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在二地菩萨的时候,才专门修13业道?初地菩萨修不修13业道呢?下面这个记诵的头两句讲出这一点,初地菩萨也修13业道,但是在二地的时候才修行的最清净。

下面谈戒律的功德,或者是戒律的特质。这个菩萨一直非常清净,非常庄严,因为已经清净了一切的恶业。

下面两句谈到持戒时候的错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持戒,这种持戒是有错误的。如果一个人对于他持某一种戒律有骄慢的心,这种人的戒律就不清静。如果一个持戒的菩萨假如有骄慢的心,这种持戒就不圆满,因为这样,这一地的菩萨修持戒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骄慢的心。这就是下面这两句。这样的菩萨就不会执着于谁在清净,清净什么东西,以及用什么方式清静。我们谈到无分别,这跟前面我们谈到悲心的时候讲无分别一样。悲心的时候讲到要无分别,因为除了你有无分别之外,悲心是没有区别的。在持戒的时候,也需要无分别。因为如果一个持戒的人,不知道戒律本身的无分别的话,这种戒律对他来说就会变成规条,这个规条逐步会成为他执着的对象。这个东西慢慢会发生一些执着于这种感情,慢慢下去就会变成一种执着了。这并不表示,菩萨要破戒随时可以破戒。这只是表示,菩萨知道戒律的根本实际上是空性,戒律是由有分别的东西制造出来的,戒律的根本,或者说是戒律或者一切道德、规律的根本,实际上是空性。

下面,是讲不持戒的坏处。下面的很简单,不像前几天我们谈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说施坏了施主的众生,可以因为以前布施的结果而很富裕,但是他还是生在恶道,像龙王这一类的。但是一个众生,如果布施,又持戒的话,因为布施,当然会生在人天这样的善道,然后因为他戒律,会继续布施。因为这样,就会不断地越来越好。

如果一个众生布施但是不持戒,因为布施可以享受布施的结果,就是富裕。因为他不持戒,不会继续做,就会把以前布施的结果使用殆尽。同时,不持戒的众生也有很大的机会落到三恶道,能够听闻佛法的机会很少。月称菩萨写作的方式,当谈二地菩萨的功德,同时也建议像我们没有证到菩萨地的众生,怎么样能够持戒,得到这样的功德。简单地说,布施能够令人富裕,但是富裕不一定是钱,很可能是机会,很可能是有这样的权力、时间上的富裕。戒律是让你不要落到恶道。

下面这个记诵,如果一个勇士在战场上,当你没有被敌人逮住的时候,你应该尽量在道上前进,当你被敌人逮住,那个时候机会就很小了。一旦这个勇士如果被敌人逮住了之后,几乎没有办法把他救出来了。“是故胜者”,最先说布施,然后说戒律。前两句的原因,因为这些功德如果生长在戒律的田中,结果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这样,所以说了这种戒律。

下一个记诵,在轮回里面的众生,佛语所生、声闻、缘觉、菩萨,这些不仅想要得到“增上生”,希望自己生的地方越来越好,这些是轮回里面的众生所希望的,或者是取得“绝境生”,这些是菩萨等所希望的,除了戒律之外,没有别的能让他们达到这样的。下面是一个非常印度式的例子。第一句,大海不愿意里面有尸体,吉祥与不吉祥,两者也不会在一起。在印度,大家都是把尸体往海里丢,隔了几天,海浪又把尸体冲过来,冲到岸上。谈二地菩萨的决定、意愿,一个持戒的菩萨绝对不会做和持戒相反的事。

下面一个记诵,跟前面布施讲的很像。持戒的人,如果有一个什么人来断除什么东西,断除什么样坏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断除这个,如果他有这三者世间的,这当然包括必须要把这些功德回向。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三者的执着,就是一个出世的波罗秘。

下面一个记诵,像诗一样赞美二地菩萨。二地菩萨已经超出了世间,他已经不是轮回里的众生了,但是,他可以说是轮回里众生的庄严。这个菩萨就像是秋天的月亮一样,这种讲法是很印度式的。因为印度很热,秋月让他们觉得凉快,能够解除他们的口渴,也让他们的心里的烦恼能够降低,所以是这样讲的。

第二章就结束了,这一章是很直截了当的。下面这一章也很简单,我忘了讲二地菩萨叫离垢地,特别集中强调在没有破戒的污垢,就是没有破戒垢。

第三地的菩萨,叫做发光地,实际上可以说是火光。

火可以把木材烧掉,这个时候,木材代表的是现象。这个时候,三地的菩萨是以他的智慧,能够烧尽对于现象的分别,所以,他被叫为发光。什么样的光呢?第三句讲,这个时候的菩萨会有一种状况,像是有一种证悟或者是觉受,已经天亮了,太阳还没有出来,但是太阳的金光已经看到了,就是那种状况。在印度,他们把日出分成很多不同的部分。所有的日出表示的是初地,除了最后的部分。日出以前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讲的三地菩萨的状况。这当然是非常印度式的,印度的音乐里还有日出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一共是六个阶段。这一地菩萨要谈他坐下的功德。

下一个记诵,如果有一个人仇恨非常强,对于一个像这样的菩萨,这个菩萨虽然是非常谦和,完全不应该这样对待,对于这样的对象,他仍然把身上的肉、骨头切掉,而且不是很快的,而是慢慢地切。对于这样的人,这个菩萨的忍耐会更加增加。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并不太集中,或者并不太在意被人家这样伤害,割的动作上,比较注重在伤害他的人会造什么样的业,这个业在这一生或者是其他生,对这个人引发什么样的恶果,因为这样,所以他的悲心就会更加增加。当然,这边主要是谈安忍,但是也谈到怎么样由悲心更产生忍辱。

下面这个记诵,谈到怎么样从见地上产生忍辱。所以了解了这些很好,因为你问为什么菩萨在那种情况下还可以安忍,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因为有这样的悲心,另外一个就是有这样的见地。因为已经了解到所有的现象的无我,因为他可以看到,被割的人的肉,以及被割的动作,都像是一个幻想,因为他看到这些,所以他可以忍耐。

月称菩萨会讲不能忍的坏处,这当然是对我们提的建议。他问我们,如果有人伤害我们,你去报复他,这个报复是不是可以使你从那个人得到的伤害复原呢?不会复原。所以说,一个人生气或者是愤恨,是没有理由的。即便对于下一生,愤恨或者是报复,会让你转生在恶道。所以又给了两个理由,一个理由,就是说在这一生,你就算是报复别人,所造成的伤害不会因为你的报复而复原。第二个理由,你报复他,后生会得到这样的恶果。

下面这个记诵,鼓励我们要忍耐。如果有一个人被人家伤害,实际发生你以前的业现在现形了,你的敌人实际上在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帮助你的恶业更快现形、成熟。所以,如果我们不但不感谢对方能够让我们的恶业很快成熟,把它消耗殆尽,反而你很痛恨对方,又去报复他,反而会让你以后又得到恶果。谈愤恨的坏处,如果你的愤怒变成一种习惯的话,或者是不能忍耐的话,如果因为你有这样的习惯,有一次你生气,正好你生气的对象是菩萨的话,在那种情况下,一刹那间会损害你百年所积聚的诸种功德。所以在各种各样的罪状里面,没有一种罪状比不能忍耐最大的。月秤菩萨一直谈愤怒,你生气的时候就不漂亮了,这是真实的。一个善人一生气,看起来跟恶人一样,一个善人一生气,就跟街上的小混混是一样的。如果你生气的时候,整个好象被它占据住了。

我自己经常犯这个错,我倒不生气别人说我像街上的小混混,但是下面这一句我很在乎。最困扰我的就是一生气,就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就丧失了理性或者常识,让你更快地坠落到恶道。月称菩萨赞美能够忍辱的好处,把前面记诵中不好的全部反过来,这当然是印度写作的技巧。前面讲不好的,如果你能够忍辱的话,会长的很漂亮,街上的小混混也变成好人了,你也有足够的时间考虑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都能分得出来。

下面这个记诵,一切的众生和菩萨,知道了愤恨的坏处,不忍的坏处以及能够安忍的贵德,所以应该能够断除不忍耐的状况,能够修习安忍,这种情况是一切的圣者所赞誉的。

下面谈到两种波罗蜜多,如果你安忍的功德还是回向,但是如果你仍然有执着的话,这个仍然是属于世间的。如果你对它没有执着,佛称这种叫做出世的波罗蜜。

谈到三地菩萨其他的功德,这一地的菩萨有别的功德,比如有三摩地和智慧的功德。同时,贪和嗔就完全中断了。多半的时候,这种菩萨都会升为天王。这种菩萨多半集中在怎么样去断除欲界的贪欲,同时教人家怎么样去断除这种贪欲。

刚才讲的记诵是很直截了当的,但是讲到这里,三地的菩萨能够断尽贪和嗔,是不是初地菩萨没有断尽贪和嗔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初地菩萨已经断尽贪和嗔 ,但是一直要到三地,才能够把贪和嗔的结果、影响完完全全断尽,这表示在初地菩萨仍然受贪和嗔结果的一些影响。这边说布施、持戒和安忍的三种法,是佛多半是为在家的菩萨说的。而积聚功德,也就是这三个,就是布施、持戒和安忍。而这三者,也就是佛的色身的因。

最后一句,等于是结束。三地发光地的菩萨,会除掉自身一切的无明。可能又有人要怀疑,是不是初地的菩萨没有除掉痴,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到了三地,才把痴的结果和影响完完全全清除了。同时,三地菩萨有一个很特别的功德,就是说当烦恼刚刚升起的时候,立刻可以知道,而且能够断除这种烦恼。这一地的菩萨非常锐利,就像是日光一样

四地菩萨,一切解脱的功德,只有有精进的时候才会产生,因为有精进或者热忱。所以积集福德和智慧这两种,都是由精进而来的。所以说不上当这一地的菩萨在坐下,特别强调或者是集中在精进的时候,这一地就称为四地菩萨。四地的菩萨集中在修习37道品,这在第六章会讲到。前面的阳光是照到了,现在太阳已经出来了,所以这一地中文翻叫焰慧地,这一地的众生再也没有所谓的我所、众生、生死。同样我们谈到这些东西的影响、结果,这是第四章。

现在讲第五章。第五地的菩萨是一切魔,也就是染污和烦恼,所没有办法去影响的。现在我谈的可能有一点偏离,大家可以当作一个建议。举例说,你念文殊菩萨的赞颂,念了上百万遍,有的时候,你的虔诚心能够很巧妙地转变成一种期望、期待。这种期待或者是希望,能够以一个文殊菩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给你教授、加持你,这只是我举的例子,不是说二地、三地菩萨都是这样的。二地、三地的菩萨,可能会受到这种文殊菩萨的影响,但是文殊菩萨在第五地的时候是一个魔。所以讲到《金刚乘》的人,念到三两个咒,就梦到身为人类的上师,然后到处吹嘘,他们实际上是魔里面的魔。我不知道魔这个字在我们的语言里有什么样的意义,但是在藏文里,佛有降服的意义。当文殊菩萨出现的时候,文殊菩萨当然有降服你的能力,但是即便是一百个菩萨出来,也丝毫不受影响。

因为五地的菩萨,主要集中修持的就是三摩地。三摩地的意思就是随时集中在一个地方,当你看到文殊菩萨,不管是在你的平常的日常生活里,你看到文殊菩萨会非常兴奋,这个兴奋会让你丧失掉禅定。因为他禅定的功夫非常好,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四胜谛。你可以听出来,比如刚才那句,因为他的禅定非常好,所以能够了解、证悟四胜谛,这里有很多可以谈的,为什么他的禅定好,就能证悟四胜谛。

第六章,月秤菩萨和别的跟他辩论的对手,在辩论的时候,他和他们之间,当然包括一些印度的学派还有佛教的学派,甚至包括佛教的唯识宗,并没有很多的地方不同意,但是有一点是完全不能跟他们统一的。当他们谈到两种真理的时候,别的学派也谈两种真理,月秤菩萨认为其他的学派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得到一个结论,真实的存在,就是自性。所谓的自性,或者说真实存在,是月称菩萨完全不能同意的。像印度教会说,所有的都是幻像,但是神是真实存在的。“有部”怎么说呢?任何事情能够被我们的心,或者另外一个物质所摧毁,这是属于相对的真理。举例来说,这片叶子可以心,并不是超能力,我们可以看看它,分析它,或者可以用某一种办法,比如你可以用手把它撕开。如果这个时候一个人走进来,把叶子撕的最小的一片拿给他看,这是什么东西,那个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所以任何能够被摧毁掉的东西,都是属于相对的真理。如何一个不能被物质所摧毁的,就是最小最小的尘土,这种是属于究竟的真理,也就是属于自性。

月称菩萨在相对和究竟真理两方面,都不同意。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说真实存在,或者说自性的定义、特质是什么?真实存在的定义是什么?(回答:超过四边。)不能这样讲,因为真实存在已经是第一种,刚才四边里面的第一种是存在。(回答:常。)

因为月称菩萨不做任何的定义的。苦也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回答:自然。)自然好象不是一个特质、定义。(回答:任何事都不能改变。)跟常很像。龙树菩萨给两个定义,非捏造的和独立的,这个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是自性。至于同意不同意,当然由你来决定。

月称菩萨讲什么呢?月称菩萨永远都是非常骄傲地引用一句龙树菩萨的话,龙树菩萨讲过,我从来没有任何的主张,所以我也从来没错过。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话。因为就算在中观学派本身有一个自续的中观派,他们当然也是跟着龙树菩萨。他们引用这句话,当他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加了一句话在里头。龙树菩萨讲在究竟的方面看,他是毫无主张,月称菩萨不相信是这样的。月称菩萨说,龙树菩萨在相对和究竟两方面,都没有任何的理论主张。什么叫相对真理呢?任何一种不分析的状况。

你去问一个放牛的,你说牛的尾巴长在哪里?放牛的一指,就在那边,这种情况下你就要接受,不能分析这个状况。所以,这没有什么主张或者是理论在里面。在究竟来说,你必须要超过四边,也就是四个极端,同样,也不能有任何的理论或者是主张。所以我们叫中观应成派,他是没有理论的。他们做什么呢?他们用别人的逻辑把别人打败。你问他说为什么要做这种事,自己又没有什么理论、主张,老是打败别人,为什么呢?因为我有悲心。月称菩萨讲,那是因为我有悲心才这样做,你们分析了那么多,创造出一个理论,自己又执着于那个理论,这样不能成佛,这些理论都要毁灭掉。所以说,看他的东西总是有挫折感,但是他每次都是对的,因为他有很多的勇气,所以他才这样做。一个中观自续派的大师,他在向究竟的真理里,并没有任何的理论,因为他知道是空性。但是在相对的真理上,他还是有一些主张。所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对月称菩萨而言,相对的真理,任何一件不去分析的事,你会问修《金刚乘》的时候,在修本尊的时候,观想本尊有三个脑袋,这种观想应该落在哪一边呢?讨论到这个问题,月称菩萨很容易让人发怒。他说相对的真理还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效的、正的真理,另外一种就是无效的、反的、错误的相对真理。你猜结果怎么样?月称菩萨,也许你很期望把观想的东西放在正确的相对真理里,他放在不正确的相对真理里。为什么呢?他的逻辑很正确。月称菩萨说,怎么样在相对真理里说,哪一个相对真理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或者说是倒的,他说要看相对真理的主体有没有受到欺骗,或者有错误。比如你如果问一个放牛的,放牛的说牛就有一条尾巴,对他来说是对的。比如生黄胆病的人看墙是黄色的,这个人是被他的病所欺骗了。对于月称菩萨来说,一个人想自己有三个脑袋,三个脑袋在他的状况里根本是想象不存在的,所以这是属于不正确的、错误的相对真理。

如果这样的话,当然你还是对《金刚乘》有点虔诚心,你这样讲,不是把《金刚乘》讲的一文不值。他说不是,我没讲过你不能修。同时他会跟你讲,我从来没有讲过修的道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对他来说,从最开始的资粮道,这一整条道路,一直到最后到了十地菩萨,中间所有的修道全是假的。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缺乏什么,赶快去修行。但是修行这些东西,可以说是虚假的相对真理。很奇怪,也有一部经支持他的看法。因为他前面的讲法,如果跟印度教讲,可能他们会接受,因为印度教不会举出佛经支持他的看法。但是月秤如果跟佛教讲,佛教会说你这样讲有什么经来支持你呢?有一部《父子相会经》,在这部经里,佛说所有众生所接受的我也接受,我和众生没有任何的冲突,众生和我有冲突。这一句话是月称菩萨经常引用的话。

提问:刚才讲到魔的时候,藏文的意思其实有诱惑的意思,而不是降服。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普通人可以产生第三种悲心,就是无缘悲?

回答:不要做普通人。

回答:如果是这样,布施里面总会有一个圣人。从一个乞丐里面出来的那一个,就是圣人。

提问:请问什么是非组合现象,它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乞丐希望你帮助他,这个要求你帮助他的乞丐,实际上是给你种下菩提心的机会,所以这个乞丐一定是一个圣人。这样的讲法,这是一个大乘的教授,但是略微被《金刚乘》染污了一点。

非组合现象就是组合现象的反面。什么是组合的呢?就是它的反面。要举例的话,很难。下面讲的那个例子,佛性,但是千万不要跟月称菩萨讲,他听了不会高兴的。因为月称菩萨认为所谓的佛性可以说是无明请假的时候,剩下的就叫佛性。但是他有理由支持他这样讲,因为当然主要是建立见地。

(回答: 很难,我试试看。无分别很难谈,因为无分别要修,这就是为什么谈它很难,但是,可以举一个例子。能给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唯识宗的例子,就是我们对手的例子。这个例子非常美,你也听过很多了。有点像蛇的故事,当你看到一个绳子的时候,如果当你看到蛇的时候,你最近才到过南非,你本来就比较怕这个东西,灯光比较暗,这些情况组合起来,就可以把这条绳子看成一条蛇。你认为这样,你会觉得很惊慌,这个就是轮回。你在惊慌的时候,有一个人进来把灯打开,你认为的蛇就不见了,这个时候你觉得解脱了,这就是涅磐。这个时候,那个绳索从来没有变成蛇,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叫做蛇不见了,它的状况是超越过有蛇或者是没有蛇的状况,那是无分别。

佛教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空性,是这本书讨论的主题。各位刚刚念的《心经》,上面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当然是佛的教授。为了解释空性,所以以往的大师们用了很多的方式来解释有关的空性。但是我要提醒各位,如果你想要说只是学习,就能完全证得空性,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实际上对于空性的证悟,必须要由自己的修持得到。但是,就像是萨迦派的大师说的一样,如果你没有理论了解的基础,就像去修行,就像一个人没有两只手想去爬山一样。我希望周末的教授,不只是对各位,对我也一样有帮助,帮助增加对空性的了解。因为空性是佛教特有的一个东西,除了空性之外,佛教没有太多的别的东西了。但是佛教徒可以说空性就是一切。

第六品讲的是波罗度。大略分,这一品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个记诵,很简短地介绍第六地是什么样的。第六品第一个记诵讲,因为修行前面一地,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切解脱的功德都能够现前证得,而能够见到实相。所以第六地的菩萨有能力安住在灭地,六地以前的菩萨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一个很短的介绍。第一个记诵不只是很简短地讨论六地菩萨的情况,同时也很简短地介绍出六地菩萨的名字。六地的菩萨现在能够现前证得空性的状况。

第二个记诵,赞颂般若的智慧。举一个例子,如果有很多人是瞎子,但是如果有一个引导的人,这个人是有眼睛的,上百的盲人可以由这个有眼睛的人带着他们,引导他们。我们前面讲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些都好象是没有眼睛的盲人一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特别称赞智慧是所有的波罗度里最高的。第二个记诵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 - 中观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 丧事切勿杀生,杀生连累九族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 智悲佛网 每日上师教言 - ≡初入佛门≡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游国清寺 - 天台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 星云大师谈人生 - ≡初入佛门≡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uz! 试论企业中领导的作用 - 经营与管理 - 花商论坛 - Powered by Di... 中经论坛 - 贴图时代 - 不忍触碰的美丽-眼见为实的精美 -z powered by Di... 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 卐一切随缘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 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 卐一切随缘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 日常生活中的损福行为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u... 色情电影决定阴德,你相信吗?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 吴二孝感天神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uz! 我何曾离开过你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uz! 如何“留住老师” - 【净土法门】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uz! 江味农居士的净土开示 - 笃行一生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 岂独我知,三界谁不知!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 世界各大超级火山正在苏醒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 水的智慧:孔子、老子、禅语 - 卐一切随缘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 动物保护行为指南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uz! 低碳生活50条准则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uz... 一心一意念佛的人,这种人最有福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 城市上班族如何放生?转 - ≡放生护生≡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isc... 《善良的力量有多大?》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关于安乐死是人为的结束生命? - 郭迎金的日志 - 佛缘网站 - Powered by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