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夜吟的小说有那些:注重共享 走向共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9:33:02

注重共享 走向共富


日期:2011-06-21 作者:何玉长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何玉长
    
一、国民收入分享的结构性失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了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随着经济总量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在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1985年为748.92元,到2009年达到18858.0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133.6元,2010年达到5918元。毋庸讳言,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不尽完善,国民收入与经济总量并未同步增长,国民收入的分享失衡,出现了明显的分配不公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趋势。
    
    1、工资性收入失衡。总体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也在增长。但在国民收入结构中,职工工资收入滞后于国家财政收入;工资性收入滞后于企业收入;竞争性行业职工收入滞后于垄断性行业。
    
    从“收入法GDP结构”看,工资性收入的失衡更明显。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53.42%下降到2009年的40%以下。由政府支配的生产税净额则由13.06%上升到15.20%。由企业支配的营业余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分别由21.86%和11.67%上升到24.67%和13.51%。初次分配中,由劳动者报酬所体现的工资性收入在2000年以后开始下降,最低的是2007年的39.74%。同时,营业余额体现的企业收入上升,最高的2007年比2001年高出12.5%。
    
    2、城乡收入失衡。改革开放30余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88倍拉大到3.66倍。这种差距涉及范围最大,人口最多,带来严重社会隐患。
    
    3、地区收入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东部快速发展,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推行,但总体看,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过大,由此带来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过大。
    
二、加速走向共同富裕
    
    国民收入的分享滞后于经济增长,有碍社会和谐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的改进,能促进国民福利的提高。国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如果只是部分人群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或者出现新的收入分配不公,则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背道而驰。
    
    党的十七大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如何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逐步从共享走向全社会共同富裕?
    
    一是国民收入结构调节。初次分配中,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支持增长机制。再分配中,国家财政收入中要增加转移性支出。提高扶贫标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社保基金投入,中央政府要继续实现倾斜,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
    
    二是区域性收入调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观,要求广大内地服从大局,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在享有优惠政策情况下率先加快发展。1990年代初,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明显,要求率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要服从第二个大局,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今天的中国社会,更应该是东部支援中西部的时候。国家要通过税收和转移性支付,给予西部更多支持,东部地区适当多征税,开展对口支援。
    
    三是行业性收入调节。为克服行业收入分配不公,打破企业垄断经营,对垄断性行业加强监控,制定相应行业工资法规,实行垄断行业“阳光工资”制度。通过税收等工具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对低收入的一些实体经济的职工工资保证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四是财产性收入调节。一方面继续鼓励财产性收入。鼓励私人财产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生产资源。为此,要完善相关市场体系,为各种私人财产进入生产环节提供市场通道。要完善资本、证券、保险和房屋中介市场,加快私人财产向生产要素转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财产性收入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税收,并以累进税率加以调节。调节重点在于完善收入累进税制,控制财富的“马太效应”和收入的过分悬殊。
    
    五是收入调节的制度创新。一是完善法律保障。共享经济增长成果不是现有基础上同步增长,而是低收入者优先增长收入,逐步改变收入差距过大现象,缩小与高收入者的差距。二是改进地方政绩考核制度。克服片面的GDP发展观和GDP指标考核,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民生和幸福指数的考核指标,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