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肥羊金针菇的做法:微博带来了什么——南方都市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20:07
“微博带来了什么”之一:  微博使人变蠢?      时间: 2011年05月25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纽约时报的总编辑@Bill Keller最近写了一篇名为《Twitter让我们变愚蠢》的文章,认为现代科技给人带来异化:“很多人发现,GPS导航破坏了我们对城市街道的把握,甚至可能损害了我们天生的方向感。打字太多已经很少人练习书法。Twitter和Youtube正在蚕食我们的注意力。本来就所剩不多的记忆也放弃给了Google,几秒钟就能搜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记呢?”

  班主任点评:说叽叽喳喳的微博会改变我们的大脑,海量信息会冲掉我们的灵魂,看似很有道理,但反过来一想,马车、火车、汽车的发明,也没让谁双腿退化啊。电脑前的人不需要死记硬背了,要做的更多的是判断和鉴赏。面对微博上汹涌而来的资讯,假如你不善于驾驭信息,假如你没有自己的主意,那就是文章里说的情况:“手拿黄油但没面包”。

  班主任点评:搜索引擎让人们变懒变笨的问题,在前微博时代已被讨论过。谷歌百度当然接管了我们部分的记忆力,正如纸和笔一样。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谈到她的作品《金色笔记》时曾说,有了笔记这玩意儿,人类本初的记忆能力就已经丧失了。哦,也许她思慕的是口口相传的荷马史诗那个年代。但谁又会相信那时的人们脑子里装得比我们多呢?

  @Bill Keller在文章中提到:“基本上,我们正在把大脑外包给云端,这将为像‘开心农场’这样重要的事情释放更多的脑力,但我担忧的是,这些压倒我们的科技是否会侵蚀人类最基本的特征: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对真理的追求,真正的同情心。”同时,“小说家比神经学家更懂得我的焦虑:这一代人掌握着信息但缺乏背景知识,手拿黄油但没面包,如饥似渴但胸无大志。” (奥一微编辑 曾宪皓)
  “微博带来了什么”之二:  微博引发语言危机?  时间: 2011年05月26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近日,新华社记者因为有感于微博上的“嘉措体”、“丹丹体”、“咆哮体”、“私奔体”,撰文《从“咆哮”到“私奔”:微博流行语会引发中国语言文字的危机吗?》,并有专家学者的看法。

  @作家马原提出,网络语汇的随意性正在颠覆传统经典,时下出现的读者粉丝化、写作娱乐化现象,令传统语言文学堪忧。

  @侯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认为,“借助‘咆哮体’等来展现自我、表现个性,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同时也需在不触碰道德底线、不伤害他人利益和感情的原则下进行。”

  班主任点评:“网络语言”是个太老的问题。几乎从我们开始在网上聊天码字的“第二天”起,专家学者们已经在谈论网络语言、网络文学的种种了。想当时,痞子蔡当红,安妮宝贝很忧伤,韩寒刚从高中出来。现在呢,韩寒女儿都有了!可记者的问题还像十几年前的那些问题,专家学者的回答也和十几年前几乎一样。关键是,似乎依旧没回答出个结论来。

  其实,当大家渐渐清晰地认识到,网络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网络,“网络语言”这一命题本身就不明确、不成立了。 

  @郝铭鉴(《咬文嚼字》总编)的说法比较与时俱进:好的网络语言将会被吸收进语言体系中。例如,“雷人”这个词就成功地把名词变成了动词,而且很形象;“囧”字的挖掘,是活学活用的结果;“给力”一词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

  

  班主任点评:

  所谓“网络语言”和“商务用语”、“新闻用语”、“文艺腔”甚至和“官腔”一样,都是各种特定环境下的言语。虽说趣味无高下,但班主任还是想问:假如连“官腔”都能忍,怎么就这么看不惯“网络语言”呢?

  微博上私奔体、咆哮体的流行,其实是戏仿现象。戏仿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游戏。只要不沉溺,游戏其实是有益处的。你听过谁沉溺于私奔体创作不能自拔的吗?由此,微博上的语言游戏,不但没有引发语言危机,反而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在好玩中开了眼界,同时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奥一微编辑 曾宪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