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航官网中文:洋专家田间地头“传经”忙 此生不了“芦笋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8:58:53
洋专家田间地头“传经”忙
8月7日,山东单县高老家乡黄岗集村村民赵守财做梦都没有想到,荷兰农业专家安德烈博士会来到自己的地头上指导他和乡亲们种植芦笋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安德烈博士是经市县外专部门协调引进的荷兰农业专家,从事农场生产达30年之久,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未来几天内,他在单县将重点指导农作物种植方面的技术,特别是“芦笋增产与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图为安德烈博士现场解答芦笋种植户提出的问题。



2008年1月25日   目录导航 上一期

放大缩小默认 下一篇
此生不了“芦笋情”

李书华,1985年从莱阳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市农业科学院从事芦笋栽培和育种技术。近年来,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芦笋育种的空白,2003年首次在我国开展了芦笋航天育种研究。由于贡献卓著,被评为潍坊市拔尖技术人才,并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鲁芦笋一号”诞生的故事
“鲁芦笋一号”,是中国第一个自己的芦笋品种,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而这一成果的研究成功,倾注了李书华和他的同事们数年的心血。
回忆起“鲁芦笋一号”的研究过程,李书华的思绪又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那是1985年,李书华从莱阳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市农业科学院,然后在芦笋研究所跟随当时的主任王奎瑜研究芦笋的栽培、育种、组培等技术。在工作中,他了解到当时我国的芦笋种植已经遍布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但所有品种均是从美国引进,这些品种普遍存在产量低、抗病性差等问题。“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书华说,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更新改造芦笋品种,造福广大农民。
那时,李书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田间选种、品种对比等。而这项工作,需要他常到农科院设在安丘县贾戈乡的芦笋育种基地。为了完成良种选育工作,他就将“家”安在了董家王封、韩家王封等村的农户家,为的是每天都能够直接采集芦笋、管理芦笋、记录有关数据。
谈到当时的艰辛,李书华苦笑了一下:“艰辛太多,数不胜数。不过,1986年清明后采芦笋的事儿,我终生难忘。”他说,采芦笋是个细致活,每天都要按时采集。那天,下了大雨,脚踩进泥地里,连鞋子都被拔了出来,就别说干活了。为了完成样本采集,他就脱了鞋子,一脚踏进了泥地里。“那时,地温很低,一脚踏下去,寒冷彻骨,我立时打了一个冷颤,随后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不过,李书华还是强忍着寒冷,按规定采完了样本。“为了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来不得半点马虎啊。”李书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李书华和他的同事们选育的芦笋新品种终于诞生了,经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为该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好,并被定名为“鲁芦笋一号”。当李书华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农民致富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农民致富是我最大的快乐。”李书华如是说。
他说,那还是1992年的春天,他应莒县一家企业之邀,前往讲授芦笋种植技术。很偶然,他走进了一个名叫宫家庄的小村庄。在这个村子,他看到的是破败的屋舍和贫穷的农家,不少人家仅仅能够维持温饱,孩子的学费还要东借西凑。他震撼了,他决心帮助这个村子的村民靠种植芦笋致富。于是,他找到了村支书,讲述了自己的想法。村支书说:“俺附近的不少村子已经靠种植芦笋富裕起来,可俺村的百姓只能看着眼馋,因为俺们不懂技术啊。你要来讲讲就好了……”第二天一大早,李书华早早就来到了村里……第二年,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通过种植芦笋脱贫致富。
2007年底,李书华偶然得知:他曾经帮扶过的临朐县寺头镇邓家圈村农民急需致富项目。原因是该村有不少农民在几年前就开始种植大棚,但大多种了西葫芦、桃树等作物,附加值很低,于是大伙儿想寻求新的项目。得知这一消息,李书华亲自来到了邓家圈村,并与40个大棚的种植户签订了芦笋大棚种植合同―――4元一公斤,产品全部回收……
李书华说,为了让广大农民依靠种植芦笋致富,近年来他每年都到全国各地免费为农民讲授芦笋栽培技术,一年至少要讲30多场,培训农民技术员两三万人。
此生不了“芦笋情”
芦笋,学名石刁柏,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被称为“菜中黄金”。由于近年来被美国、日本及我国有关专家证明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而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但是,长期以来,芦笋在我国主要以炒食为主,对外出口也一直沿用传统的做法:一是制作罐头,二是速冻。如何进一步提高芦笋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呢?2004年,他已经与一家企业一起成功研制出了芦笋酒。随后,他考虑到,中国是一个茶叶消费大国,是否可以将芦笋加工成茶叶呢?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芦笋晚茶又诞生了,由于用芦笋制作的茶叶不含咖啡因,不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并且具有预防、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作用,一经研制成功,立即受到各界青睐,并被一家大型商业集团作为独创品牌销售。去年,他又与秦皇岛一家企业联姻,研制成功了芦笋果脯,该果脯与普通的果脯相比较,含糖量低,营养价值大,尤其是保健价值高,因而一问世就得到了好评。
“我将终生致力于芦笋研究,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芦笋种植过上小康生活。”李书华这样对记者说。
日报记者郭保礼文/图


六旬老人成功引种芦笋添补市场空白
09-05-19 17:16:34来源: 作者:董基春 摄  次数:431
【字体:大 中 小】
 
5月19日,焉耆回族自治县永宁镇西大渠村农民蒋素梅和孙子在自家庭院里采芦笋。60多岁的蒋素梅年青时曾屡获各级劳动模范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近几年,她与老伴从内地引进芦笋种植技术,在庭院里成功试种了2.5亩芦笋,产品不但添补了焉耆市场的空白,也为自己带来了每年约3万元的收益。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