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感应门哪能做:从我的胃病治疗经历看中西医z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8:11:05
从我的胃病治疗经历看中西医
作者:深蓝2003 提交日期:2009-1-20 16:22:00 访问:12592 回复:183 最近看到网上对中医的种种非议,还有人大喊要取消中医,这不禁让我回忆起三年前那痛苦的胃病治疗经历,中医真的是骗子吗?我的经历及后来的学习告诉我自己,NO!中医是一门集治病与保健为一体的的伟大医学,下面简单谈谈自己治病经历,同时浅谈我对中西医的看法。

   从小到高中,我的身体还算不错,除了偶尔的感冒之类的小病以外,没有得过什么大病,高中时期可能是有段时间饮食的不够规律,高中以后会偶尔出现胃部胀痛的感觉,只是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打几个饱嗝就会消失,因此从来没有在意过,也从来没有吃过胃药。
   2006年春节刚过,可能是春节期间的暴饮暴食,我出现了持续的腹胀、伴隐隐胃痛,几天后又出现头晕、恶心、四肢乏力、无食欲等现象。于是我就去了最近的卫生院看病,接诊的大夫按了几下我的肚子就说可能是我吃的某些食物伤了胃,就开了几种胃药给我,吃了大约5、6天,却没有任何效果。我就去了当地的一三甲医院,挂了一个副主任医生的号,这位中年医生在听完我的叙述、看了我的前次看病病历后,就马上准备开药了,还问我要不要做胃镜,出于对胃镜的恐惧心理,我回绝了,于是拿了三种西药回家。吃药的头几天症状似乎有所缓解,我感到很高兴,心想大医院就是大医院,比卫生院就是强。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没几天,所有不适症状又都全部回来了。我就又去找那位医生看病,这次他就开了胃镜,为了摆脱病魔,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了,胃镜的诊断结果是:胆汁反流型胃炎傍轻度糜烂。那位医生对着胃镜单又开了5、6种药,要我先吃一个星期试试。我满怀希望的拿着药回家,希望能够很快恢复健康。但是现实却让我很失望,一个星期的药吃完了,基本不见效,偶尔不适感还有加重的现象,主要是头晕和恶心及吃不下饭。我只好再次去找那位医生,他就说胃镜也做了,你这是慢性胃病要慢慢治,于是又给我换了几种药。可怜的我吃了这些药,还是一点也不见效,一天24小时除了睡着了没感觉外,时时都伴随着腹胀,头晕、四肢乏力的状况,简直是生活在地狱啊。我对那位医生的绝望使得我在吃完药以后又去当地另一家三甲医院,找了一个同事介绍的名医,他看了我的病历后,也只要我以后饮食注意些,又开了些西药给我,我再次满怀希望,可惜还是毫无作用。当时我真不知道还能到哪里再去看好我的病(当时从来没有想过看中医)。从报纸的我又看到了当地一家小医院吹得神乎其神的广告(后来知道肯定是骗人的),病急乱投医的我怀着一丝希望又去看了,结果那家医院的医生看都没看就要我做胃镜,我告诉他一个月前做过了又把报告单给他,他看了一下,又在我的肚子上按了几下,开了5、6样药给我,我又吃了大概10多天。结果还是和前几次一样,没有用、还是没有用。
   腹胀,头晕、四肢乏力、恶心要让我抓狂了。我对医院都感到绝望了,2个月药费和治疗费大概花了2000多元,但是毫无改善,还让我陷入深深的迷茫,该怎么办呢?我就想到去外地大城市看看,于是我就上网搜索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著名的胃病医生,准备请假去看,也许是上天的帮忙,在一个胃病论坛,我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医针灸按摩穴位治胃病的文章,那时我对中医一无所知,但是怀着试一试的态度(反正也不费钱),到书店买了一张穴位图,就照着文章的介绍做按摩,按摩的经络是胃经和脾经,主要穴位是胃经足三里穴和解溪穴,脾经太白穴和公孙穴,每个穴位每天大概按摩5-6分钟,同时每天都用小木锤敲打胃经、脾经,每天睡觉前热水泡脚20分钟。就诶过两三天后,感觉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我大喜过望,就坚持按上述办法治疗,奇迹发生了,大约按摩治疗十几天以后,我的不适症状居然基本消失,好像是几个月来的新生,我高兴的几乎要放鞭炮庆祝,当然我也不敢怠慢,此后又继续坚持每天按摩、敲打了大约20多天,在确认不适感已经不会复发的情况下才慢慢不再按摩(我有点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那种)。
  
   尽管依靠中医几乎不费钱就治好了我的胃病(至今没有复发过),但是那个时候我对中医仍然是毫无兴趣,除了偶尔按按自己的足三里外,没有深入的看过中医书籍,也没有看的兴趣,直到2007年以后在网路上看到越来越多人批判中医,说经络不存在,我就感到很奇怪,明明这个经络对我很有效啊,为什么很多人又说它不存在呢?我就找了一些中医书籍来看,这一看就让我对中医着迷(待续,下节谈谈我个人对中医及西医的浅薄看法)

同时每天都用小木锤敲打胃经、脾经,
    ------------------------------------------
    这个胃经 脾经的在哪儿啊,是穴位还是部位还是经络的统称
  ------------------------
  胃经从头到脚很长,脾经从胸部到脚,是人体十二经中的两条
  穴位位于经络之上,是经络的枢纽和开关,我敲打胃经、脾经都是在脚上敲打的    足三里对胃好,任何病按摩足三里都有效的,它可起强壮作用。
  -------------------------------
  
  足三里的确是一个宝藏,古人称为长寿穴,我的经验是出现胃胀就按住足三里不放,几分钟后通常都有效   中国人当然要靠中医
    
    比如我曾经有很严重的胃胀、不消化
    吃完饭就胀 至少半小时以后才缓解
    吃过肉啊、火锅啊啥的不易消化的东西更是不得了
    很久都不缓解 最后要靠呕吐来解决问题
    曾经胃疼得要打滚
    
    猜我最后咋解决的?
    揉肚子!
    这是中里巴人以及其他一些中医推荐的日常保健方法
    啥药也不用吃--- 那时候我吃一种日本中药 但是有人怀疑可能会导致肠癌 就不敢多吃了 不吃也不行
    我那时候每天大概揉1-2小时
    真爽啊!
    开头就是p多
    然后就是会去大便
    大概这样持续了半年
    我的胃病就基本痊愈了-- 吃东西不再胀了 肉食不过量也ok了
  -------------------
  中里老师一些简单易行经络疗法确实好,我一个亲戚的长期便秘就是靠每天推腹解决的,没吃任何药     胃病按摩治疗方法只是个人治疗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胃病也分很多种,要分清寒热虚实才能辩证论治。其实我的主贴已经把我的治疗经历说的很清楚了,既然还有很多人问,就做一个简单总结我的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1、坚持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
   2、坚持每天按摩胃经:足三里穴、解溪穴,脾经:太白穴、公孙穴总共四个穴道,每个穴道大概按摩5-6分钟,按摩的方法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同时敲打腿部的脾经和全身胃经。关于胃经、脾经的走向及穴道的位置可以去书店买标准穴位图做对照。考虑到每个人有个体差异,按摩穴道不一定就只按我说的那四个穴道,胃经和脾经的上的其他穴道也可以按摩,如果哪个穴道特别痛就要重点按摩,一直按到不痛为止,关键在坚持。

1、敲胆经
  
  方法:
  
  身体平坐(坐在床上或者椅子上,保持一定高度使进一步操作方便即可),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面,用自己的拳头从屁股开始敲,沿大腿外侧一直敲到膝盖,另一条腿也是这样,每次敲时要一下一下来,不要太快,不需要要很用力,把自己的手举起来,随势下降敲打就可以了,大概100多下就可。每条腿每天敲两分钟左右就够了,敲的时间自己决定,目的是刺激胆经,使他的胆汁分泌好一点,从而让人体吃下去的食物得到最好的吸收,为人体造血准备足够的材料。
  
  注意事项:
  
  1、老人敲胆经不要敲得太多,因为血升得太快人体的调节也会快,这样比较不舒服。
  
  2、怀孕的人不能敲,也不能让孕妇有痛感,会对宝宝有影响,胆可以轻轻地拔罐,当然不允许拔出红的印子来,如果脚有水肿,可以把手指放在肾经经络上,用冥想的方法让水退下去,或轻轻的在上面动来动去,总之不能让孕妇有痛的感觉。
  
  2、敲肝经
  
  现象判别:
  
  晨起会有天旋地转的现象应该责之于肝,你自己摸一下头顶百会穴部位的温度是不是比头部其他地方热,看一下自己早晨第一次的尿是否比较黄,号一下自己左右手寸关尺的脉,是否左手中间的脉比较强,如果是的话,请压你自己的肝经。
  
  方法:
  
  大腿上,肝经集中在大腿的内侧;操作时一是可以采用平坐,一条腿平放在另一条腿上,从大腿跟部一直敲打到脚部;或者平躺在床上,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向内弯曲,然后请人帮忙敲打;每条腿三到五分钟。或者使用真空拔罐器拔罐来替代。
  
  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象传统的拔罐那样拔罐,罐留在皮肤上的时间最多十到二十秒,甚至罐上去就拿下来。只要皮肤有一点红色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拔出红印子,沿经拔,可以三次或四次。
  
  3、敲胃经
  
  方法:
  
  大腿部胃经络,敲打大腿的前表面(平面);另外可以晚上睡觉时,放双手在胃部做顺时针转动,意念留在胃部,做十分钟。
  
  4、敲心包经
  
  方法:
  
  先压脚跟外侧昆仑穴(脚掌上面外测那个突出的骨头的后方窝里就是);你认真去找,很痛的点就对,不用很用力,但要时间长一点,每个脚跟压二分钟;然后平卧,用你的手指压在两乳连线的正中膻中穴,静静的冥想这一点,十分钟左右,如果你无法集中你的注意力于这一点,那么你就坐在一个桌子的角上,让自己的膻中穴(即两乳连线的正中点)顶在桌子尖上(只要顶在那儿有感觉就可以了),人可以趴在桌子上假眠十分钟。这样心包的积水就会减少。小木棍(或者老头乐)是作为工具而已,长短无所谓,你自己拿着方便就可以。
  
  心包经络还包括其他的一些穴位,例如天池,曲泽,内关,大陵,劳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