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撞车逃逸怎么处理:朱德对三大战役进程的科学预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7:36:31
朱德对三大战役进程的科学预见
  • 发表于:2011-06-20 11:39:46
  • 作者:963586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博客
级别:少校积分:11099 最后一张牌属于我 米娜不再让你孤单 小小的玩具 大大的梦

    三大战役是对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过程中所进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总称。三大战役前后历时142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政府军154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以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20多年来在中国的统治行将结束。那么,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在解放战争包括战略决战中,是如何对三大战役进程作出科学预见的呢?

 

    在三大战役之前,朱德就部署、谋划了石家庄攻坚战,关注、支持了临汾攻坚战,帮助和指导了华野粟裕兵团的濮阳整军,并条分缕析地提出了对长春实行攻坚与长围。上述战役,从时间和规模看,与三大战役尚存一定的距离,但他们是三大战役的前奏。人民解放军正是经过这些战役的炮火洗礼,才在大规模的决战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朱德对这些战役的宏观指导则为三大战役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朱德立足于全国战场,从战略战术方面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了全面的预示。这表现在:

 

    1.预见三大战役尤其是辽沈战役的具体进程,并指出中原战场是决战的战场。

 

    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就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任务、战略决战的地点、时机和条件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中原战场是决战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战争第三年的后十个月中,“军事上我们希望解决傅作文,拔掉济南、太原诸点,然后集中兵力继续向蒋管区挺进……”,“现在敌人在中原组织许多兵团,企图同我们决战,我们则不同他们决战,因为时机还未到,过早决战对我们不利。所以目前还只是同他们在中原进行一些机动作战。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准备物质条件(主要是炮弹、炸药)。到条件成熟时再同他们在中原决战。那时‘啃不动的也要啃动 ’,‘拔不掉’的也要拔掉。”“对东北的敌人,我们不能让他们进关。蒋介石说要守住长春、沈阳,这很好。因为他们把这样多的敌人放到这样远的地方,每天靠飞机运输接济,这就增加他们许多麻烦和消耗。如果让他们进关。不论是增至华北或华中,都会增加我们不少的麻烦。”

 

    情况正如朱德分析的那样,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我军采取“攻济打援”部署,经过八昼夜的攻坚,一举消灭有十余万重兵把守和坚固设防的济南城,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与此同时,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东野主力长驱南下,连克绥中、兴城、义县,截断北宁线,威逼锦州,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2.对东北和济南等战场形势作了分析总结,并预示1948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

 

    1948年10月1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对各战略区进行了分析。他说:“过去我们是怕东北的敌人进关,因为进关后,不管增加到哪里对我们都是不利的。现在敌人已不可能进关,我们可以在东北将他们消灭。”朱德认为“打下济南,对我们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业基础进行生产。山东交通也很便利,有铁路、运河,对今后支援大兵团作战,是一个重要的大后方。同时我们可以腾出十万余人,再加上补充几万俘虏,足以对付南面的敌人。”

  

   在10月16日,他还有预见性的提出:“山东现在已经抽出很大力量,粟裕和许、谭可以会合打大仗。徐州敌人三个兵团靠在一块比较难打,如果能搞掉它一两个兵团就容易解决问题。”

 

  接着,他还分析了今后战局的发展趋势:“华北最后的问题是解决傅作义……傅作义是比较不好打的,但我们还是一定能够解决他。”“徐州方面,我们的力量可以消灭邱清泉、黄伯(百)韬、李弥三个兵团中的任何一个兵团。”他指出:“今年的任务是消灭敌人一百个旅。三年内要把解放军发展到五百万人。今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中原是决战的战场。”“敌人现在实行三角、四边、十三点的计划,这是美国人替他们制订的,也是准备较长期实行的一个计划。我们就要面对敌人这个计划想些办法打他们。”

 

     朱德在中央团校作报告讲到战争形势时还指出:“东北野战军很快就要进关,全国大反攻的时刻已经到了。”

 

    东北、华东战场的进展一如朱德所言,1948年10月14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经过31个小时激战,攻克了北宁线上的战略枢纽锦州,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的胜利。对此,朱德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一样,感到无比兴奋。他接着对下一步战略发展趋势作了预见。

 

    3.对中原黄淮地区战场作出预见,并预示1948年冬解决东北问题。

 

    1948年10月16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打下锦州,他(指蒋介石)要撤也撤不出来了。锦州在战略上意义很大,是关内与东北联系的补给与转运基地……”“现在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打锦西,这比较好打;一个是打沈阳出来的敌人。最好是打下锦西,使东北的敌人更加孤立。”“打下锦州,我们更好地取得了攻坚战及攻取大城市的经验。目前主要作战在东北,形势对我们有利,可以打几个好仗,在今冬解决东北间题。东北解决了,我军可以入关,最后解决傅作义。”“太原如果打下,战略意义也很大。”“山东间题已经解决,只剩下一个青岛。”朱德还指出,今后要注意攻坚战术,注意人员补充、收集物质资材、加紧兵工生产,加强政治工作,准备决战。

 

    战事的经过印证了朱德的预见。1948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辽西地区全歼了由沈阳西援锦州的第九兵团廖耀湘部5个军10万余人。 11月2日,再克沈阳、营口。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逃。至此,辽沈战役全部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紧接着,即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之际,挥师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粟裕兵团与许谭兵团联合作战,互为战略、战术配合;而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积极作战,从战役的发起、进行直到结束,都同样在朱德预见之列。

 

    4.对淮海战役及全国决战进行预测,并预示傅作义部最终将被歼灭。

 

    1948年11月26日,当战略决战全面铺开之际,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说:“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

 

     在徐州地区,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我主力已南下打黄维兵团。“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部解决后,徐州敌人也跑不了……”

 

      在华北方面,“傅作义比较聪明,但他的家务只有这么大……他很可能固守平津,但其结果仍逃不出被歼的命运。”最后他强调,“我们的胜利已经肯定了,但胜利中还有困难。要在新解放区迅速把群众组织起来,恢复生产,以便支持大军继续前进,直到解放全中国。”

 

      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两大主力被歼,实现了朱德所设想的我军可以吃掉敌人兵团中的任何一个;平津战役中,朱德分析傅作义固守平津是符合实际的,而傅逃不出被歼的命运亦如朱德所虞。

 

    从1945年5月23日到11月26日,朱德对全国的局势作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尤其侧重对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地区,又主要是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分析,这实际上就是对三大战役进程的预见。朱德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挥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战略区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朱德为什么能对三大战役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战略预见呢?

 

    1.博大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的能力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基础。

 

    朱德之所以能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出如此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和预见,是因为他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指挥战争的能力。从“辛亥革命、云南起义、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生产运动,一直到现在的自卫战争”,他是“无役不与”。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不但参与了最高层战略决策,还写下了大量的军事论著和代表中央军委总部发出了许多作战命令。解放战争的进展、敌我力量的变化、战场的瞬息万变、战机的捕捉和创造、最佳战略战术的遴选等,他都密切关注并了如指掌,及时作出决断和部署。

 

      朱德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他 “大仗三百,小仗五千”,有“战神”之称,被刘伯承将军誉为“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公认他还是人民军队中最早注重并研究军事辩证法的卓越军事家。1948 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朱德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表示同意5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预计,并强调说,一年来我们的部队大有进步,战斗力大大提高了,但不能满足现状。要经常整训,要不断提高部队的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和物资补充,搞好军工生产,统一兵站运输,统一医疗卫生工作,使部队能够连续作战。

 

    朱德还认为,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在江北容易消灭敌人。只有在江北大量消灭敌人,到江南时才容易作战。

 

    2.悉心研究攻坚战,适时提出攻城打援的战术,这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关键。

 

    “九月会议”上,对于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作战的困难是什么,中央领导和高级将领们各抒己见。朱德提出攻城打援,并富有预见性地指出将来攻城打援的大会战最可能在徐州进行。

 

    事实正如朱德所言。经过两年作战,蒋介石不得不多次改变策略。先是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继而是全面防御,重点防御。企图依托有10万以上守军并有坚固工事的大城市,待人民解放军攻得精疲力竭之时,再以若干个有10多万人的精锐兵团多路驰援,以击破解放军于坚城之下。因此能否一次攻克敌人10万以上守备的大城市,同时能否一次歼灭敌10万以上的增援兵团,便成为摆在人民解放军面前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这一课题不解决,就无法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就不可能将革命进行到底,也就不可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

 

     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必须既能从大处着眼,全局在胸;又能从小处着手,洞悉下情。只对全国局势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谋略家;只对局部战役战斗进行指导,这是指挥家。只有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即既有高超的谋略水平,又有丰富的指挥经验,才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出色的战略家和卓越的指挥家。这方面,非朱德莫属。

 

      作为总司令,朱德深知,要闯过这两大难关,还得在战争实践中取得经验,总结并加以推广。经过实践,他总结出了“连续爆破、坑道作业、对壕作业、集中兵力火力、突破一点、穿插分割”等一整套攻坚战术。在朱德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在朱德总结的一系列攻坚战术的启发下,人民解放军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已经学会了攻坚战术”,“已经能够攻破敌人较大的坚固设防的城市”。以攻克石家庄为起点,相继攻克了运城、四平、洛阳、宜川、潍县、临汾、开封、充州等城市,为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3.加强物资生产和供应,重视炸药、炮弹的威力和作用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根本。

 

    为突破上述两道关系到决战和全局的难关,朱德倾注了大量心血。事实上,早在我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初,朱德就高瞻远瞩,开始思考并着力解决实施攻坚这一全新的课题。如前所述,石家庄、临汾等坚固城市就是在朱德指导和支持下打破的。而今要闯过这一难关,还必须有足够的炮弹、炸药等物资及其源源不断的供应。对这个攻坚中的重要一环,朱德早就关注到了。

 

     1947年春,朱德与刘少奇率领中央工委到达晋察冀解放区时,就着手抓军工生产,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由于朱德对军火保证这个重要问题想得早、抓得紧、抓得实,使晋察冀和其他解放区的军工生产在1947、1948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批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保证了大规模攻坚战的需要。如攻打石家庄、临汾、济南、太原等设防坚固的城市,使用了大量炸药和炮弹,它们均由华北兵工厂提供。

 

     又如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由华北和东北军工送往前线的弹药在1640万吨以上,远远超过了国民党方面的军火供应

 

    的确如此,在战略决战之际,我人民解放军的炮弹和炸药所形成的火力,也大大胜过了国民党军队。“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炸药、炮弹的大量研制和源源不断的供应,与朱德的深谋远虑和实际工作是分不开的,也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

 

    朱德能对三大战役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战略预见的原因远不止这些。陈云、刘伯承、陈毅等都曾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作过客观的评析。三大战役是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核心的最高统帅部集体指挥的,它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广大人民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而朱德对三大战役的前期工作、进展状况和最终结果的全面指导和科学预见则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帖被旧日的战友于2011-06-20 11:50:35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