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投递点:高二政治下册期末测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8:52:47

 

一.单项选择题

1.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结论,而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并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 朱鎔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据此回答2~3题

2.“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要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因为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从哲学上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5.“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6.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

A.坚持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B.坚持认识论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C.坚持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D.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7.“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存在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意识的性质来体现的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许多中老年人激动不已,说保尔精神伴随着他们青春的脚步,曾激励他们成长,为新中国做贡献,至今他们还能熟练背诵保尔的那段名言。青年人说,保尔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顽强拼搏、追求奋斗的一生,对肩负现代化重任的青年一代仍有教育意义。这说明

A.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精神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更巨大

9.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表明

①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

③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状况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④价值观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10.“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我不能平庸”。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B.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大于物质贡献

C.平凡的工作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做平凡的工作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1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表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3.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之。”据此回答14~15题

14.荀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强调了

A.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荀子在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所见

C.对事物要认识其本质         D.要参加实践

1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7.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

※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据此回答18~19题

18.我们之所以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哲学依据是:

A.党和群众不可分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永远是正确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

1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认识论依据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认识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

20.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的境界和人生观的境界分别是要实现

A.书本与实际的统一,个人与他人的统一    B.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凡温良恭谦者皆为假仁假义之徒    B.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C.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    D.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2.人们的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A.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B.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C.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推移

D.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23.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这一要求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D.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认识论看,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认识,才是科学的认识

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C.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过程上进行综合

D.必须撇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在联系,抓住事物内部矛盾、内在联系,方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25.2003年3月18日,胡锦涛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现代化的光辉彼岸。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D.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6.“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被称为“两弹一星”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中培育出来的,现在它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事物也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D.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27.文坛元老萧乾一生的座右铭是“事在人为”。他说:“我认为条件主要靠自己来创造,如果把感叹客观条件差的时间用在加强发挥主观能动力上的话,那么一旦时机到来时,就不会辜负那份机遇,不会辜负自己。人一辈子就像是在同社会及自己的环境对局,每走一步棋,就得承其后果。生活这本书没有止境,但心里要有追求,要有境界。”这其中的哲理有

A.要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B.只要努力奋斗,就必然会成功

C.理想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D.要抓住时机,发展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28.2002年2月,黄昆院士因对固体物理学做出的众多开拓性贡献而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提出的与晶格中的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预言,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潜在生产力,只有应用它,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在工作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D.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三.简答题:

29.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0.耿文灿同志是连云港市灌南县长茂镇防保所医生,2003年5月13日,因连续20多个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不幸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宝贵生命,奏响了一曲伟大民族精神的壮丽凯歌。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卫生厅等5部门5月29日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耿文灿同志学习活动。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为耿文灿追记二等功。

请回答: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在耿文灿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为什么?

 

 

 

 

 

四.辨析题:

31.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32.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五.分析说明题:

33.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材料二: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十六大四个“新”的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理想属于哪种类型?

 

 

(3)结合材料,运用哲学常识论述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4.材料一:在用电的初始阶段,用直流输电,但输送电压不能太高(绝缘性能限制)于是发明了交流发电机。交流输电如今又遇到了困难,一是发电机并网同步困难,二是地下跨海输电送不出去,于是人们又在研究使用直流输电。

材料二:2002年12月21日,三峡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系统送电成功。该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送电电流最大的直流输电工程。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这两则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

 

 

 

                 高二哲学常识(下册)能力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D B C D B, D B C C C, B D B D D , C  B C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D 、 ABCD 、 BD、  AB 、ABD  、 D 、 ACD 、BD

三.简答题

29.(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0.(1)耿文灿为了抗击非典,积劳成疾,以身殉职,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有关部门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耿文灿同志学习活动,以及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为耿文灿追记二等功,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耿文灿的英雄事迹表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四.辨析题

31.(1)题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它可以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更加自觉地为社会多做贡献。

(3)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要有良好的主观因素,也离不开社会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4)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还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2.(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

(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五.分析说明题

33.(1)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属于科学理想、崇高理想、社会理想。

(3)①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才能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②理想高于现实,又可以转化为现实,这就要靠长期的艰苦奋斗。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

(4)把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4.(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材料二说明,人们能够有效地改造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蛮干;要有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

 

 高二哲学常识下册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内容: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原理
(1)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明古代人类活动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如狩猎、游牧、舞蹈、征战、种植等;说明我们现代人类的各种活动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对经济规律的探索,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等;说明一个人为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如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利益出发点问题等。

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获得理性认识;说明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占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说明科学的发展要靠理性认识,如对热、自由落体、电磁感应、行星运行、物种进化等现象的认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要靠理性认识,如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雷锋精神的实质、腐败现象的认识等。

3.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思维形式原理
(1)原理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形成概念、进而构成判断和推理,逐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思维中起重要作用;说明各种概念把各种事物及其属性区别开来,要保持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一致;说明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在思维中起着深化认识的作用;说明判断必须真实;说明推理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说明推理必须科学。

4.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原理
(1)原理内容: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导。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科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如音乐中旋律的分析与交响乐、光学中日光的分解、生物学中植物的分析、细胞的分析、科学的交叉等;说明认识社会事物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如对阶级社会的分析、经济学中商品的分析、对同学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的系统综合考察法、《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矛盾特点的分析和综合等。

5.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原理
(1)原理内容: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合理想象,如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观点的怀疑等;说明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如“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学生的发明、司马光砸缸等;说明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知识经济以创新为基础。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社会发展中应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民主、法制、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等先进社会意识加强了。同时,这些先进的社会意识又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推动着社会前进;说明了我国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张家港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神舟五号精神等的产生和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根据人的需要与事物有用性之间的特定关系而逐步形成的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同,而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说明在经济的发展中,应当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新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说明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应选择素质教育价值观;说明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仍然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8.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动物和人有着一样的自然欲求,但是其目的和满足方式不同;说明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具有社会性。孤立的人(如鲁滨逊)是没有的,说明“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9.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说明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如毛泽东、邓小平、爱迪生、徐虎等,英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造时势。青年应当向先进人物学习,说明当前贪污腐败者的行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0.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1)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既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而雷锋、焦裕禄、袁隆平、孔繁森、李素丽、徐虎、高建成、金怡濂等人的行为就是体现人生真正价值的有力证明;说明我们必须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说明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1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1)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生离不开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说明由于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如李冰、司马迁、鲁迅、孙中山、柏拉图、圣西门、马克思等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说明我们必须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说明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12.实践的特征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引起了认识论的变革;说明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说明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13.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这三项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说明我们应该树立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说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说明在我国,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说明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是龙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说明各国都在制定本国发展的高科技计划,如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中国“863计划”等等,都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1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认识的根本目的)
(1)原理内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说明在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在我国,“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说明正确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民群众创造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说明人民群众还创造了精神财富,如科学、技术、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推动了社会进步;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国的改革是亿万群众共同的事业,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加改革就不能进行;说明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6.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说明我们要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说明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要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1课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
第三节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第二课 联系地 发展地看问题
第一节 坚持联系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第二节 坚持发展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节 按客观规律办事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矛盾就是对立的统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节 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具体分析可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可特殊性的关系
第三节 善于把握重点可主流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可支流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可趋势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五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这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3.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原理及方法论: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条件,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过程。
  这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4.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原理及方法论:
  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深度上逐步地深化认识;从广度上不断地扩展认识;从进程
  
  上将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总是发展的。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坚持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六课原理与方法论:(历史唯物论——价值观)
  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这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这要求我们在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原理与方法论:(历史唯物论——人生观)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
  
  用。
  其次,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
  种种条件。个人影响社会,社会决定个人。
  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我们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及方法论: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和可靠标志,是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应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且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时候要从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既要看到他的物质贡献,又要看到他的精神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及方法论: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这要求我们要全面地提高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反对享乐主义。
  4.崇高的理想对人生与社会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5.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这要求我们应该懂得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同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根植于现实之中,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7.艰苦奋斗原理及方法论: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首先,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其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这要求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去奋斗,要把艰苦奋斗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要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第八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
  
  1.实践具有一定特征原理及方法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含义: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是一种活动。)
  (2)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这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2.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2)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即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这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生产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①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处理社会关系对生产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处理好社会关系,推动生产实践的不断进步。
  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及科学理论推动实践的健康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全面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接受正确的认识,抵制错误的认识。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及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主要是指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实践
  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
  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7.改造主观世界原理及方法论: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才能转变主观世界,既推动社会进步,也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方法论另解)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这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科学的统一,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复习提纲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规律性、原因、状态、趋势)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

  3、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充分重视内因,同时不忽视外因。

  4、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5、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同时,正确对待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反对一风吹,一刀切。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指导意义(1)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2)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4、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l)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三、认识论部分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四、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本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理内容: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把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实现两个境界。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 法 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方 法 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 法 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发展的观点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4、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方 法 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5、对立统一的观点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6、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 法 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7、矛盾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方 法 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 法 论: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 法 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1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观点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 法 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1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 法 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2、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 法 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1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 法 论: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 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生观、价值观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7、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9.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以生大地震,引起了40多年来的最大的海啸,导致印度洋沿海地区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斯里兰卡、 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造成重大伤亡。据此回答1——2题

 

1、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和地震诱因不同,人们在现实的科研工作中面面临着许多无法解读的难题,大自然的变动规律至少在日前还是无章可循。这说明

 

A、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

 

B、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C、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有关人士指出,如果印度洋周边国家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人员与财产损失就不会这样大,这次灾难后,许多国家呼吁印度洋地区应尽快建立地区性的海啸系统,这说明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减少损失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C、人定胜天的说法是正确的

 

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其《解蔽篇》中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据此回答3——4题

 

3、荀子这句话说明

 

A 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 不认识事物的现象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 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 由于人们受现象的蒙蔽,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4、我们要不受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坚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③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④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据此回答5——6题

 

5、继2004年举办第一次公投后,陈水扁当局决定在5月召开“制宪会议”,进行宪政改革,为2008年月实施“台湾新宪法”作准备。这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 A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B 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 C 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D 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6、针对近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台独”分裂活动,全国人大启动立法程序,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这表明了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C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D 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 7、中华文明有天人合一、与人为善、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传统,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

 

① 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 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唯一因素 ③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 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价值支撑和道德规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2004年秋学期起用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增加了“做事认真负责,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思想”“生活不攀比”“妨碍他人要道歉”等内容。这表明

 

①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内容 ②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③ 正确的意识比错误的意识能动作用大 ④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据此回答9——12题

 

9、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

 

A 合理想象和幻想的结果

 

B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

 

C 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表现

 

D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结果

 

10、邓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这表明

 

A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B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D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11、、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见

 

A 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B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精神贡献要比物质贡献更为突出

 

C 精神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D 衡量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

 

12邓小平同志的卓越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质、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这说明

 

A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B 个人素质的高低对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意义

 

C 只有高层次的人才,其人生才有意义

 

D 人才是最宝贵的社会财富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随着金华火腿、巨能钙含双氧水、阜阳劣质奶粉、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加强食品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正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此回答13——15题

 

13、从价值观角度来看,金华火腿、巨能钙含双氧水、阜阳劣质奶粉、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表明

 

A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B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了

 

C 必须反对拜金主义价值观

 

D 金钱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14、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这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

 

C 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集体主义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矛盾

 

15、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

 

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据此回答16——18题 16、之所以要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因为

 

①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 属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③实际上是对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 ④ 有助于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17、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其哲学依据是

 

A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D党的群众路线

 

18、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楷模——牛玉儒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天”,他在“一把手”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群众做好谋全局、多受益的具体事,不搞劳民伤财,不摆花架子。这说明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

 

①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 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社会实践 ④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0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当前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值得注意和克服的极端倾向:一是不讲理想,任其随波逐流,游戏人生;二是空谈理想,强制灌输,追求一律,脱离实际,事倍功半。据此回答19——20题

 

19、不讲理想是错误的。一个人应当有理想,因为理想

 

A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C 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 能够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20脱离实际、空谈理想是错误的,因为

 

A 理想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 任何理想都是对现实的反映

 

C 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人们脚踏实地地去奋斗

 

D 理想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

 

二、非选择题

 

2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你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认识。

 

22、2005年我国大部分省将推行绿色GDP制度,并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而忽略环境效益的政府业绩评价方法,对政府官员的考核将更为科学和全面。

 

从认识论角度说明,我国考核政府从单一的GDP指标到综合考虑各项经济发展的内涵体现了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1、C 2、B 3、C 4、B 5、D 6、A

 

7、D 8、B 9、B 10、B 11、D 12、 B 13、C

 

14、A 15、A 16、D 17、A 18、D 19、D 20、C

 

21、⑴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为民”思想,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代表和维护着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⑶只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2、⑴ 体现了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道理。评价政府指标体系的改变体现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不断地向前推移的道理。⑵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往以单一的GDP指标考核政府,导致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片面追求GDP增长率的现象,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考核政府的指标,这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单一的GDP作为考核政府的指标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实践证明了这种考核指标是不科学的,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政 治 试 题(文 科)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万台湾人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这说明
①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的“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表明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B.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文化知识具有继承性
4.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而不同”。这表明
A.中华文化因包容性而不断同化其他民族文化
B.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一成不变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D.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先进的思想
5.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的“睦邻、富邻、安邻”的“三邻”政策,在国际社会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这说明了
A.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仍然有着深刻影响
B.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C.传统思想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对传统思想要全部保留和吸收
6.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标志设计寓意深刻,设计灵感来源于“火凤凰”这一概念,这种设计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抒发着中国人民的情感,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这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B.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
C.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共同的发展模式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相同的包容性
7.要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就必须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④用欧美文化来同化落后民族的文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③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抛弃
④博采众长就能搞好文化创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
①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过程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④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有人认为,文化创新主要来自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这种观点
①认为文化创新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②否认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③正确地认识了文化创新的主体 
④是唯心主义在文化发展观上的体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态度是
  A.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B.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
  C.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D.文化无国界,文化无东西,可以洋为中用
12.自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后,中国大部分文史经典,都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这说明
A.中华文化比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更优秀
B.世界上各国的文学都继承了《诗经》的风格
   C.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只属于自己的民族        
D.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13.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特点的是
   ①具有民族的特色
②一旦形成永远不变
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④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凝固不变的
   C.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D.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
15.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又反对一味因袭。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力军
C.文化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16.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
17.《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言行,是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理而成。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18.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是因为
A.薪火相传                          B.一脉相承          
C.独创性                            D.特有的包容性
19.对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B.各民族文化相互独立       
C.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渐趋相同
D.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20.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 用繁体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③勤劳勇敢                      ④团结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22.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原创作品却得以热播。有人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观点认为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                 
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2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制作总监路健康表示,开幕式要上“中国菜”,而且要上的是“外国人概念中的中国菜”。就像请客人吃饭,客人想吃什么你就炒什么。客人吃完了特满意,主人就非常高兴。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发展开始趋同
④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和睦相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束缚了文化的发展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
26.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话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学习方式不断完善     
B.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C.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以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
D.教育已成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27.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被称之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精神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8.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B.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C.—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D.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29.我们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0.“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句话强调了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D.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9分)

3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向全世界讲述了感动世界的中国故事。巨大的画卷展开,中国故事轻曼地演绎,中国五千年的梦想就是一篇恢宏的史诗,“飞天”、“长卷”、“烟花脚印”、“梦幻五环”、“太极”、“点燃圣火”等创意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2分)

33.材料一: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各地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5分)

(2)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有何意义?(14分)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0-201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
政 治 试 题(文 科)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B    3.C     4.C    5.A    6.A    7.D    8.A    9.A    10.D  
11.C   12.D  13.C    14.A   15.C   16.B   17.B    18.D   19.D   20.A  
21.C   22.B   23.D   24.C   25.B    26.B  27.B    28.D   29.C   30.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9分)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分)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3分)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分) 
32.(12分)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做到了古今结合,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分)
     ⑵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开幕式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一次“中西合璧”。(4分)
     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开幕式中国特色浓郁,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4分)
33.(19分)(1)爱国主义(5分)
(2)(14分)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6分)
②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竞争力,从容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6分)
③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激励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哲学的基本问题                 B.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⑤社会主义荣辱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3.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2008年7月八国集团(G8)首脑峰会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通过《首脑宣言》草案,要求“发达国家以2030年为限,分别制定中期减排目标,同时要求新兴市场国家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措施实施,表明人类能  

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征服和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

C.创造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性     D.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4.当今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会违法违纪,经受不住考验,走上了蜕化变质的道路,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而且给党造成很大损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放松或拒绝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在世界观上出了问题。这说明: 

A.世界观会自发产生,人人都有世界观 B世界观是影响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因素

C.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世界观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运低谷效应”是大多数奥运会承办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几乎没有哪个奥运会承办城市能完全摆脱后奥运时代的经济风险。如今,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据此回答5-6题。 

5.人们对我国奥运后经济走向的预测,表明意识活动  

    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能决定事物发展的走向    D.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6.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奥运后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萧条反映不同,这说明  

A.经济发展是不确定的,无规律可循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会相同

D.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反映会不同  

7.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典范。人们写诗作文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是为了                           

A.更好地把握对事物的想象     B.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C.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D.尽可能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事物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都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正确的意识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9.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是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0.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1.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的是 ①学生听课  ②教师讲课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 ⑤“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⑦思考一道数学题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

12.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2级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世界各国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发生

B.规律是客观的,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测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13.在交通事故鉴定过程中,出现完全相反的鉴定结论已屡见不鲜。当然,两个鉴定书中必定有一个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这表明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变为谬误

14.头孢曲松钠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④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较多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6.《左传?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从哲学上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                        

A.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17.《论语?子路》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当时孔子弟子子夏做了莒父这地方的县长,向老师问政治。孔子给他指点迷津,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率不成同。”“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8.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期间,从8日下午16时到23时39分共在北京21个作业点持续发射了1104枚火箭弹,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成功的人工消雨。 实施人工消雨作业表明①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对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③创造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方式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9. 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20.“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制约作用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2.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 D.民族构成世界,世界离不开民族

23.“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 “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体现了   

A.联系具有客观性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4.节能型住宅具有冬暖夏凉、隔音隔热等特点。但由于观念上的差异,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商和市民往往更多地关注房屋的套型和室内装潢,而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关注不多,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告诉我们

A.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B.应注意抓主要矛盾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5.在历经59年的波折和期待后,2008年12月15日两岸基本实现直接“三通”,大陆和台湾的“两岸一日生活圈”终成现实。从哲学上看,这表明①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早日实现“三通”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④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12分)“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学好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起来。”

     请谈谈你的看法。

 

27、(12分)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28.(12分)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必要性

 

29. (14分) 在19世纪中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批判的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1)材料中的“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是指什么哲学?  (4分)

(2)这种“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基本特征有哪些?  (1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A

B

B

D

D

C

D

C

B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A

D

D

B

B

B

B

B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6、(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一门能使人聪明、启发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题目的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2分)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哲学不仅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且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错误的、非科学的哲学,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4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它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能使我们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功。(4分)

27、(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6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七实现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6分)

 

28.(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

②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能够使党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29、(略)  

 

 

高二政治下册期末测试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复习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二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生物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1 高中高二化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 高中高二信息技术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全 高一英语下册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政治下册教案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大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语文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2 高中高一英语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3 高中高一物理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1 高中高一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2 高中高三数学下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一语文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