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勇:真实的民主需要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3:55:13
作者:陈潭     来源:思想观潮
【摘 要】民主既是一种治国理想,也是一种包含制度、程序和技术的治理实践。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结晶,是具有普适价值的人类政治产品。毫无疑问,“民主是个好东西”。然而,民主是一个内含多变量的政治函数,民主函数值的最大化取决于变量的多少或大小。那么,一种高质量的民主需要什么作为支撑呢?我们认为,民主是需要成本、需要文化、需要参与、需要信息、需要技术、需要法治、需要程序、需要学习、需要妥协、需要共享的。
【关键词】民主制度;公民精神;政治产品;民主技术。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结晶,是具有普适价值的人类政治产品。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活动中,民主毫无疑问是弊端最少、既“叫座”又“叫好”的政治制度,“民主是个好东西”。然而,民主并非现代社会的“政治花瓶”,仅供远观和欣赏,它需要人民付诸行动、付诸实践。另一方面,民主也并非“随想随有”、“随叫随到”,民主是一个内含多变量的“政治函数”,民主函数值的最大化取决于变量的多少或大小。民主的建构和成功需要哪些条件和因素?如何去寻求高质量的民主?长期以来,这些有关民主的发问和讨论都将引发不断走向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每一个国家和公民的深深思考,并进而教导国家和公民走向“政治正确”和“政治成熟”。
众所周知,民主既是一种治国理想,也是一种包含制度、程序和技术的治理实践。同时,民主也是一种技巧和艺术,任何社会矛盾的产生都可能与“非民主”、“逆民主”、“反民主”相关,而任何社会矛盾的解决却需要运用民主的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在“电子民主”越来越嚣张的当下,对任何矛盾的非民主掩盖和逆民主行动都有可能走向社会的极端和反面。因此,任何借口“民主缺乏土壤”、“民主不太习惯”、“民主导致混乱”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民主的去乌托邦化和民主的去真实化都是我们需要倾力反对的两种倾向。一种真实的民主告诉我们:
第一,民主需要成本。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经济发展和财产保障是民主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对于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公民而言,只有当他们的基本经济需求得到满足,生活相对比较安定丰裕的时候,他们对民主的需求才会真正浮现出来,民主才会成为公民的真正要求。一个徘徊于温饱线上的失业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工作养家糊口,民主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多大联系。同时,经济的发展和财富主体的确立能够培育普通群众的公民意识,开展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进而产生公平公正的政策和法律。在一个经济长期衰退、公民的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国度里,民主仅仅只是“一纸空文”。由此可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公民财产的有效保障是实现民主的有力保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只有建立在财产保障基础上一定程度的富裕生活,才能使公民有能力担负起民主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成本、参与成本、组织成本和监督成本。
第二,民主需要文化。公民的教育和文化程度是民主发展的知识基础。西方公民文化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就越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更愿意参加投票、维护正义、组织团体、参与竞选公职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关注超过个人经济利益的更为广泛的利益。因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建立起对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感知和一种更加抽象的智力上的好奇,这使得人们更有可能读报、与新闻保持同步,感觉他们与国家和地方的公共事务有关。同时,一定程度的教育发展能使公民具备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文化知识,能够在参与最基本形式的选举过程中拥有相当数量的信息、知识、评价和辨别能力。此外,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能够形成一种不服从的传统和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而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自然是保持民主的理想土壤,它能够防止共同体内“不公正”的产生,能够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
第三,民主需要参与。民主不是“随想随要”、“随喊随到”的,它需要公民实实在在地投入和行动。它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机构和市民社会的联合组织,需要对政治制度、规则的公正性、他们努力的潜在有效性有某种程度的信任,需要对政治过程的“建言建策”和对政治人物的“指指点点”,讨论、协商、投票、评论都会强化参与者的民主意识、公民身份和集体行动。同时,一个好的民主政体必须保证所有公民真正能够运用这种参与权利影响决策过程:投票、结社、集会、抗议、为自己的利益游说。如果我们在现实中不仅通过投票,而且在政党活动中,在公民社会的组织中,在对公众政策问题的讨论中,在与当选代表的交流并要求他们对选民负责时,在监督政府行为时,在对地方公众事务的直接介入中都能观察到广泛的公民参与,那么这一民主的过程是完备的,民主是高质量的。
第四,民主需要信息。民主的力量是深深地扎根在公民中间的,只有当公民普遍要求民主的时候,这种民主才能真正落实。为获得作为公民的能力,人们必须信任政治信息和知识的来源:相信公共信息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大众媒体的可信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关于竞选公职的候选人的个人信息的充足性等。当我们对于潜在的候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通过何种方式上台、具有什么样的政策主张一无所知的时候,公民“理性的无知”便会出现:他会考虑节约车资和其他信息搜寻成本而不会去投票,他会不假思索地随性投票或者要求别人非真实意愿的代为投票;他不会把投票当成一种公民权利,而把它看成是一项公民“累赘”;他不会把投票看成是一种公民义务,而是一项附加的繁琐“任务”。
第五,民主需要技术。虽然民主政治未必能产生最好的决策,但民主政治一定不会产生最坏的决策。民主需要公民一起来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程序毫无疑问会进行“意见的过滤”,就会形成多数人的意见会得到保留、少数人的意见不得不淘汰的结局。因此,民主需要建构理性的投票规则,过半数或三分之二绝对多数往往成为可认可的道理,而像奥运申办城市的竞争通过末位淘汰法则则能够重新吸纳一些“没有选择的选择”意见。同时,民主的政治广告设计需要专业人士的眼光和智慧,才能从感官和理念上体现“选我”和“选他”的不同。票箱的设置和布点技术尽可能充分考虑选民投票的时间和所处位置上的便利。
第六,民主需要程序。更为现代、更为实际的民主概念是“多数人统治同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然而,多数人的民主不是一种大鸣大放的群体街头无序行动。我们知道,民主决不是十全十美的:民主能使一些在非民主条件下很简单的事务变得相对复杂和烦琐,从而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民主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协商和讨论,常常会使一些本来应当及时做出的决定,变得悬而未决,从而降低行政效率。但是,没有充分的协商和讨论就没有好的民主决策,没有相对看似繁杂的程序也就没有好的民主结果。只有好的民主程序通过正规合法的稳定机制的运作才能赋予公民的充分自由、政治平等以及对公共政策及其制订者的控制。
第七,民主需要法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规则和秩序,而法治和秩序恰恰是民主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法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效地约束人们,人们因为畏惧法律的制裁而遵守法律。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主是多数人强迫少数人服从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强迫”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通过法律的手段,少数人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才能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法治不仅保护少数人,而且保护民主本身,因为民主要求每个人享有同等的发言权。一种法治民主需要法律体制捍卫公民话语、政治权利和民主过程,强化其他平行问责机构的权威以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铲除那些不合法、不规则的现象和行为。只有这样,每个公民才能真正地投入到民主决策的过程中去。
第八,民主需要学习。民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操练的学习过程。追求现代政治文明的和谐社会必须是一种环境适应性较强的不断创新的政治形态,必须是学会学习的公民、组织、政府、社会之间的动态和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个人和组织都需要学习。个人要学习如何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社会要学习哪种制度更有效,组织要学习如何适应环境。同样,融合个人和组织参与的民主也需要开展制度学习,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练。学习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吸取民主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减少国家和社会所“走弯路”的成本乃至动荡。同时,民主操练也教会公民学会表达、学会投票、学会妥协、学会治理,学会公共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处理方式。
第九,民主需要妥协。民主需要宽容、需要妥协、需要承认差异性的存在,民主必须充分认识到意见、风格、品位和偏好的多元性。用“妥协”与“共识”取代“对抗”与“斗争”,能详尽表达政策并做出决策,能把接受差异看成机会而不是威胁。民主的宽容和妥协能造就民主的信任,而信任能给公民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确定感。每一个妥协与共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参与者接受某些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游戏规则和他们可以达成互相接受的解决办法的共同平台。
第十,民主需要共享。民主不能垄断,它的本质即是一个非排他性的过程。民主需要公民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意见的交换、政治选择的明确陈述、政治支持的表达。民主不能按照少数特权阶层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意志开展,必须拓宽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使其政治愿望、经济诉求、社会权益都能通过合法的渠道输入政治系统,从而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利民。民主的成果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分享,集中体现公民的利益和意愿,并努力实现公民的利益和意愿。
在一个国家的转型政治实践过程中,民主需要充分考量行动与实践的边界与约束条件,必须考虑民主的技术含量与质量要求,必须衡量民主的成本与效益比较,必须考虑社会矛盾的化解方式和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许,民主的推动方式只能选择一种渐进式的转轨路径,才能将社会成本降到最低。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民主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理性的民主观正在逐渐形成,和谐社会的到来指日可待!
本文已发表于《人民论坛》总第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