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修真小农民酒缸:政府不应盲目干预产业升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6:36:30

 政府不应盲目干预产业升级

2011年06月15日 06:27 AM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王泽基 解青

最近一年,中国工人,特别是制造业工人工资高涨成了热门话题。不少人提出工资上涨使得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成本升高,工人短缺,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否则中国将把“世界工厂”地位拱手相让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有研究机构出报告说,“中美工人工资差距逐渐缩小,人们会看到美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商品将是 ‘美国制造’”。
单位劳动成本没增反降
如果只从工人拿到手的实际工资数来看,工人工资的确是提高了不少,但是工人的工资增加了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衡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要看单位劳动成本,而不是看发给工人多少工资做为报酬。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动反映工资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变动,如果工资薪酬增长速度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速,单位劳动成本上升;如果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单位劳动成本下降。举个例子,10年前,一个工人每个小时可以制作5双鞋,时薪2元,那么该企业每生产一双鞋的劳动成本为0.4元;同样一个工人,熟练掌握新技术,每个小时可以制作50双鞋,时薪10元,那么该企业每生产一双鞋的劳动成本为0.2元。同理,衡量一国产品的竞争力也要看该国该行业单位劳动成本变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变动。随着科技、教育水平提高,管理经验积累,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很多。尤其是90年代后期深化国企改革后,生产率迅速增长。根据世界货币基金会的数据,从1995年到2005年,虽然工资一直高速增长,但是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一直在下降,10年间下降了50%。近5年年工资增长比生产率每年高两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从1995年到2010年,单位劳动成本还是下降了40%。可见,工人工资增长拖累行业发展的论断明显错误。正是因为给工人工资少了,东南沿海的企业才招不上来人。单位劳动成本下降,也可以部分解析了为什么过往15年在工资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一年比一年强,外汇储备从90年末的1500亿美元到今天的3万亿美元;在商品价格大幅提高,人民币汇率上升,中国的出口价格没有什么增长。
产业升级与否市场说了算只要生产力水平提升,中国劳工成本下降与工资上涨可以是同时存在的事情,并不需要国家政策给补贴做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来提高工人工资或者提高企业利润。更重要的是,人们所说的高附加值产业是定义不清的名词,如果是按资产回报率来说,石油业排高附加值产业第一,但回报率主要靠的是行业垄断;但如果是以人均生产力来算,那所有资本密集的行业都很高。比如在美国,香烟业在90年代初时,人均生产力比任何的行业都高,但这靠的是全自动生产。且不说“高附加值产业”不一定就前途光明,工人工资可能不增反减(因为资本密集行业对工人需求下降),就从中国基本情况出发,所谓的高附加值行业也没有比较优势。至于各个行业如何发展,是否升级,应该由市场说了算,政府应该避免“拔苗助长”,历史经验证明政府实施干预的行业都发展得不太好,比如50年代末大力发展钢铁行业。中国非常羡慕的硅谷有我们最希望发展的“高附加值产业”,但硅谷成功的原因是自由市场与良好的制度,跟政府补贴或干预一点关系都没有。政府如果盲目干预支持中国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为腐败寻租制造机会,把纳税人的钱装进政府官员或者有机会参与有关行业的商人与官二代的口袋。比如半导体行业,中国政府以及各个地方政府一直都在给半导体行业补贴、减税等优惠政策,但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有需求强劲的国内市场,有产品贴牌制造的需求,有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人,有很好的基础奢侈建设,根本不需要政府补贴也能发展的不错。而受到大量各种各样补贴,全国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商中芯国际,却连年经营困难,股价从2004年发行价2.69元跌到目前的0.64元。中国制造业已实现充分竞争,劳动力价格非常有竞争力,政府应该做的是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治理该行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工人劳动保障问题,接下来的就是让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可能成为冠军行业。但是我们不知道,政府不知道,甚至深入行业中的企业主也不知道,只有市场通过无数次试验,无数的企业家从无数次失败中才可以知道。老牌电脑公司DEC 创办者肯•奥尔森(Ken Olson)在1977年的时候说: “我想不到任何原因,任何人需要在家里摆放一台计算机。”1981年,比尔盖茨也曾经说过,“640K的储存量对任何人来说都够用了。”这仅仅是今天普通U盘一万分之一的存储量。连创造了该行业的商人都不知道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潜能,政府怎么知道,政府指导的方向怎么能保证是对的?政府不仅仅会指错方向,还会让哪些本应该贷到资金发展的企业和行业因为种种政策限制得不到资金发展。事实上,如果政府官员那么会做生意,能够预测市场大势,知道什么可以赚钱,他们大概发大财去了吧?即便把灰色收入也算进去,政府官员的收入,还是要比企业家低很多。我们公务员考试可没有考企业家精神吧?即便有,企业家精神可以通过考试来考量的吗?我们并不是说中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制造业,或者不应该发展什么行业。这要让市场通过优胜劣汰来决定。我们并不知道。如果集中全国精英的政府都不知道,象牙塔里的大学教授或者记者更加不可能知道。
总之,政府的工作不是微观管理,而是提供公共服务与良好宏观环境,比如合理的银行借贷,稳定通货膨胀;为工人提供合理稳定的房产价格;为工人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这些是政府应该做并应该做好的。而为了某个行业甚至哪些企业设计发展蓝图,参与营商,包括经营国企,是政府不应该做的,也是根本做不好的。干预市场、发展经济只是寻租的借口。中国的未来决定于能否继续深化改革。(注:作者王泽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