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2016最新相声mp3:数据腐败岂能免职了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10:43

数据腐败岂能免职了之

2011年06月09日10:16北国网-时代商报栗生红我要评论(0) 字号:T|T

当我们得知数据的力量之后,数据的力量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可惜的是,这次的发挥背离了正义。

今日时代商报报道称,提前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究竟如何从中渔利,这一“潜规则”日前终于被揭开一角。在3月底,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员已经相继离岗。直到6月4日晚间,被涉传闻的有关部门还没有对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做出官方正面回应。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是相关部门所实施的针对经济数据泄露情况的跨部门调查所牵出的事件,调查已进行数月。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此次数据泄露风波,仿佛轰然而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对于宏观数据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平素,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些说法,诸如某某人是炒股高手,而其成为高手的原因,不是具有较高的分析水准,而是因为有内幕消息。在民间,这样的说法是很有说服力的,马上会有人对这样的高手敬佩有加,甚至想尽一切办法接近高手,以便驰骋股市,立于不败。

内幕消息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便被俘虏了。其实,泄露内幕消息,操纵股市,是一种明显的经济犯罪。而我们对于犯罪的态度这样“友好”,不是参与犯罪的动机如何急迫,而是对数据犯罪认知缺乏导致的。

不仅如此,公众对于CPI的认知也是有局限的。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到了普通公众的眼里,这个数字只不过是对物价的一个感受罢了。

公众对数据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数据腐败躲到了舆论的边缘。但要知道,在资本市场日趋活跃的今天,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对于宏观数据总是能准确地预测,就可以获得基金更多的“分仓”收入,相关的研究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点”。

资本市场的“好处”,就这样隐蔽而轻易地产生了。在这里,至于一些部门人到底运用手中的权力赚了多少钱,暂且不提,但因为宏观数据的提前泄露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作为决策参照的宏观经济数据提前泄露,给一些人提供了操纵资本市场的机会和空间,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的公正性,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其危害是巨大的。资本市场犯罪,因而应该罪加一等。

然而,当数据腐败曝光时,我们看到的,却不是法律的严厉出手,而只是属于行政的免职处分。数据腐败的成本这样低,又怎么能震慑犯罪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这样的法律规定,多么令人费解。法律在行政面前的尴尬,在此已经不是一种不好意思明说的意向,而成了写上纸面的真实。

资料显示,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有CPI数据提前泄露的传闻。此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统计部门的权威性。但在每次数据泄露事件曝光后,我们只能听到有关部门的“严厉谴责”之声,却不见任何调查结果的公布,也没有涉事官员被处罚。

这一次,也有对涉事官员的处理不止于免职的传闻,但在法律规定软绵绵而行政手段硬邦邦的情况下,谁又能对数据腐败的处理结果抱有更大的幻想和期望呢?

针对犯罪活动,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数据腐败也是这样,只要纳入法律空间,一切就都好办了。所以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是要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变法律央求行政为行政服从于法律,变动用家法为动用国法。只有以公共法律的威严来约束数据腐败,才能提高数据腐败违法成本,遏制泄密者前赴后继的尴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