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文职人员招聘2017:失去灵魂的古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27:49

失去灵魂的古宅

   《钱江晚报》有一篇报道说,木匠传统悠久的浙江东阳市,成为浙江最大古宅集散地。明清古宅从这里卖向城市,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盈利丰厚的行业。说这个行业好的人认为,这样可以通过市场手段保留有价值的文物。说这个行业不好的人,认为古宅当然还是原址保存为好,过于商业化很可能影响一些已经有文物价值的古宅。

    不过后面的观点是象牙塔里的学术。因为中国农村大量存在还在使用但未必有文物价值的古宅,只要没有开发成旅游景点,连基本的修葺都做不到,谈何保护?甚至住在里面的人的基本生活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可是象牙塔里的分析也非一点道理没有。一个地方天际线下独特的味道都是建筑构成的。这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没有依然在使用之中的这些建筑物,这个地方的本来面目大约也就消失了。因此你硬要说古宅市场的兴起一点文化的气氛都没有,肯定是欠眼光的。之所以这些古宅子能够卖出好价格,当然和古宅充满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的怀旧气氛有关。

    通过商业方式来到大城市的古宅、古木等等,不过是一个较少被关注的现象。因为这行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高到需要兼顾象牙塔的学术、商人的精明以及某种绿色GDP的标榜。还不用说这里面隐藏着中国地产行业里一切因金钱而生的罪恶。

    可疑的怀旧造就了古宅市场的兴旺发达,这背后受到损害最深的是我们文明的依承。在这样的损害之中,不仅农村明显陨落和消失了,即使是城市也没有应该有的历史了。而只要明清时代黄山的古宅能够火爆地异地交易,那么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老洋房和石库门,有朝一日都不再会是老北京和洋上海的代表。这样的交易异地而存还算是幸运的,原地拆迁以新带旧才是最残忍的。

    我每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都会想起一次在法国的偶遇。那是1990年代初期,我在巴黎一家开了百年之久的私人小酒店入住。和老板喝酒很开心,便问老板为何不搞贷款进行扩张。老板说祖上有遗命,在酒店的房产证上注明不能抵押贷款进行扩张。我当时大吃一惊,我以为这是和中国古训里要归乡、要有不动的祖居和坟墓一样,是同等落后之思想。

    如今古宅市场兴起的中国,在哪里还有一家人在一个地方住了三百年,只做同一件事情的?而西方人早年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一锅汤就有好几百年历史(比如符离集烧鸡),大惑不解。时代变了,现在需要我们怀疑迟滞不变的西方了?比如有最先进金融市场的纽约,其市中心就有高竖十字架的普通人的坟墓。最近香港湾仔兴起访古热,就把墓园当做旅游景点。可在大陆还有哪一家像样城市的中心,还有百年前普通居民的坟墓遗留?

    可以这么说,古宅单向来到城市,城市的地位突出,农村的消失,并非是现代化进程的必需和必然。这点英国的历史就是明证。

    美国作家欧文在一篇游记中对最早的工业国英国做了这样的描述:“在某些国家,都市便是这个国家的繁荣富庶所在,是那里文采风流典章人物的荟萃之地,而乡村则属较为粗陋的地方。在英国,情形刚好相反,大都会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之所或定期会晤之地;他们一年一度地来到这里,恣情尽性于各种声色耳目之娱,而数月一过,他们又重返其清静自适的乡居生活。因此社会的各个阶层遍布于全帝国的每个角落,即使是穷乡僻壤,也完全见得着社会上的各色人等。”

    而在我国,迟至清末民初,即使在政治上已经完全落伍、经济上可能完全破产的中国农村,也并非漆黑一团,没有可资叙说的“文采风流典章人物”。也就是说,直到清末民初那样的“国破”之际,仍有某种“山河”在,而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取向在传统上有所依承。比如在当时所谓已经先进的西化的城市(比如上海,甚或是被完全殖民了的香港),关公和城隍(被称为农业文明落后的信仰)的中心地位,哪怕仅仅是文化功能性的,从来都未被基督取代。

    但如今这种依承已经失去了,这在古宅单向流到城市里这件事上十分明显。因为这意味着农村必须交出最好的东西,彻底边缘化。而中国及其几千年的农村从来不是边缘,而是中心或者必须做到是双中心,是某种生活的至高标准和目的。

    因为这种至高标准和人生目的是在漫长历史中,由中国的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同时缔造的。如果说归隐、告老还乡纯属精英从帝都返回故乡的行为,那么依承传统最恰当的方式“孝”之一字的完成,即便是精英也必须在家乡的小村子里才能够做到。

    和这些实际生活细节相关联的,就是如今的被兴旺交易的古宅。它们被异地交易之后,就不再有祖居一说了。没有祖居的宅子,哪怕加上了现代化的所有设备,它的灵魂也没有了。

    这是很可怕的现实。

这个问题值得中国人广泛思考。为什么西方人的古宅能够保护得那么好?而中国人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