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安全教育图片: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2:57:21
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新华文摘   作者:李元元   编辑:
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新华文摘   作者:李元元   编辑:
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新华文摘   作者:李元元
【摘  要】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大学文化的涵义,对于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认识大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为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提供了重要启示。针对我国大
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大学必须在应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挑战中把握好大学文化建设的
一些基本要求和着力点,实现大学文化个性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 大学文化 结构性冲突 规律 发展 创新
【收稿日期】 2007 年5 月
【作者简介】 李元元,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一种先进的文化,必然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和激励人民、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更是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维护社会价值准则、培育社会精英和各种专门人才的社会组织机构,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不仅是一种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演变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存在。伴随大学成长而不断沉淀的,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中形成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起着引领社会文化先声、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大学文化的涵义,探索大学文化的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着力点,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一、大学文化的涵义
目前,对于大学文化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不是非常明确。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综合后,可以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所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来说,一是根据文化的结构,大学文化包括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亚层次文化;二是根据文化的形态,大学文化是由以下三个层面的文化合成的文化共同体,即含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含学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含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一般还认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
对于大学文化的涵义,除了分析其结构和形态之外,还需进一步了解其生成和功能机理。根据文化最根本的规定性,即“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说,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建立的、自己所特有的、与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的一种生存体系,它根植于“大学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大学人”的价值规范与行为规范体系,是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大学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大学运行以及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也就是说,大学文化和精神以反映学校意志、学校传统、学校个性的内在本质为核心,共同作用于大学的方方面面,对外形成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对内则影响大学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产生凝聚力。它是使一所大学屹立于社会和大学之林的内在力量,或称为软实力。大学文化和精神既是昨天的,又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
从以上角度来理解大学文化,一是强调要从总体上,即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环境中,把握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和“大学人”的一种主导性生存方式及其演化、作用机制;二是强调要从战略上,把握大学文化以大学为载体的整体性、动态性、超越性、创造性以及大学文化在时代性、民族性和主体性三个维度上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二、大学文化发展中的结构性冲突及基本规律
大学文化是随着大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变化以及大学组织自身结构的变化而发展的。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深层次地体现在文化方面。只有具体地与我国经济社会以及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联系起来,对大学文化的理解和对大学文化构建的战略思考才更有意义。因此,大学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应该在怎样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环境中发展的问题,大学文化发展的规律主要是由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所决定,而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必须站在文化的高度上。
1. 大学文化发展中结构性冲突的三个维度。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基本矛盾当前凸显为结构性矛盾,即大学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反映了市场需求与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之间,以及与大学的精神价值传统和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倾向与大学的学术化规律、市场的多变和多样需求与大学相对稳定的知识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转型期我国文化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在大学文化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这是大学文化与社会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上:
(1) 时间维度上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
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快速变革极易发生冲突;由于大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和自身的组织特征,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进入快速期后,多元文化以各种诱惑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价值传统,对大学生乃至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大学对传统的和现时的精神价值体系进行有新的哲学和文化高度的反思。
(2) 空间维度上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冲突。
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的政治多极化、科技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在全球化格局下,我国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大的阶段性差距,在同一个时空中与发达国家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西方文化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也包括大学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如何做到既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以开放的眼光,批判地选择和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从而推动我国大学文化的创新,是我国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 主体维度上的自我与他者的冲突。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大学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多样化定位;国家创新系统进入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和功能调整阶段,涉及到大学对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调整以及与各创新主体关系的重构;高等教育资源渠道的拓展,带来了投资和利益分配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大学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大学高度的专业化和学科分化,带来了不同层次和领域内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的差异,等等。大学在调整这些不同主体意义上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文化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各个维度的文化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例如,当我们面对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时间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课题的时候,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性与西方现代化存在着时代落差,同时也就必须面对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冲突。因此,必须把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置于更宽广、更复杂、多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环境中认真思考和实践。
2. 大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启示。
大学文化发展中的结构性冲突以及大学漫长的发展进化历史,揭示了大学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大学文化是大学和“大学人”在对时代变化作出主动的响应、对社会文化进行批判和选择、对自身结构和功能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中发展和创新的;并且,在社会转型期或者经济社会某一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大学文化的建设任务最艰巨,发展和创新的效果最显著,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最大。这为发展和创新大学文化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
(1) 在发展文化个性的过程中,把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和选择与自身文化的构建统一起来。
大学的文化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学对自我使命的认同,大学的精神价值传统,大学的社会责任。主动适应时代变化而求得自身进化是大学生存的必然要求,当社会转型或者经济社会某个重要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特别突出,大学文化正是在这个冲突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的。大学既要完成传统使命,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特别是时代主流文化的激烈碰撞甚至挤压,必须作出理性的批判性的选择。大学文化一方面要坚守精神价值传统,保持自身的核心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又要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的整合,创造新的价值观,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和选择与自身文化的构建必须是统一的,大学文化的发展是在大学文化个性的发展中完成中。
(2) 通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动大学文化发展和创新。
文化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制度的影响、支持、制约或阻碍。虽然当大学感受到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时就会萌生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因,但仅仅如此还不能实现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文化的存在只有得到认同才有意义,并且只有得到传承才有生命力,而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和具体的体现,大学文化的创新必须通过大学制度的创新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是统一的。例如,如果当年北京大学蔡元培没有对系科调整、课程和学制改革、教师聘任和评价在制度设计上
给予保证,那么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大学体制就不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也只能有字面的意义,而不可能有实际效果。因此,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推进大学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和重要环境保障。
三、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肯定的是,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总体上保持了积极的发展方向:一是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保持了对大学自主、学术自由等核心理念的强烈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得到落实;三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日益紧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并进,人文意识不断加强;四是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重要功能,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不断增强。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仍很不平衡,要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种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的大学文化和精神,任务还显得异常艰巨。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
1. 大学文化在与社会文化冲突过程中自身目标和精神价值传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和大学文化一直处于被动发展的局面。首先,高等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大,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强烈,社会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消极成分对高等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大学传统文化地位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又还没有形成能引领大学发展的强势文化。其次,经济社会转型不断加快,而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转型期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和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对此还没有作出适应性的变革,社会对大学的诉求以及大学自身发展的诉求与现有制度和体制的冲突逐步凸显出来,这种冲突又往往表现为文化冲突的形式。第三,随着大学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的精神价值传统受到社会其他部门价值观的较大冲击,出现了办学目标和教学科研活动的过度功利化倾向以及官僚气息和官本位倾向;同时,由于大学内部组织在变革中出现多元化和异质化,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被逐步分化而又缺乏自觉的和外力的统一,致使大学文化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被削弱,大学文化出现了失灵现象。
2. 大学文化在与现行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冲突过程中其发展创新的能力被弱化。
一方面,受现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方式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办学目标趋同化、办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的趋同和单一化问题,近年来非常突出,从而加剧了大学供给与现代经济社会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大学自主办学和特色发展,弱化了大学文化的发展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大学制度、教学科研制度建设在大学的推进,大学的办学规模、组织架构及相应的办学管理模式,大学的学科建制、专业结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及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迫切需要新的文化模式来适应这些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需要,但由于文化及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处于新的文化模式和制度架构的探索过程中,加上文化建设本身主动性、自觉性的相对滞后,大学内部在共享的信念和价值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
3.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未被绝大多数“大学人”、特别是大学高层管理者所充分认识。
虽然学术界不少学者一再指出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深层推动力,但是目前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命题,主要还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和理论探讨层面,还缺乏实践性和主导性的文化构建,尤其是大学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大学文化在理论上的诉求。同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教育、科研中仍然存在的许多与自身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没有真正从文化的高度加以深层次分析和研究,制订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四、加快推进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文化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能够应答新的历史挑战就表现出该文化的活力和发展。新时期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在应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挑战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实现大学文化个性的发展和创新,从而推动大学的科学发展,提升大学的社会贡献。为此,必须把握好如下基本要求和着力点:
1.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相一致,使新时期我国的大学文化成为鼓舞全体“大学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新时期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置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置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把握正确的导向。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新视野、确立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为更好地完成上述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不言而喻,它对新时期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具有明确的导向意义。
在当前价值观多样化冲击和相互冲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同样存在着价值观困惑、盲从和偏颇的危险,同样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人”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确保大学发展的和谐稳定。大学所承担的独特使命及其在经济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显了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的重要意义。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凝聚下,大学的行为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和规范,大学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强化。因此,我们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要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使我国的大学文化弘扬起时代的主旋律,树立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成为鼓舞全体“大学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
2.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大学精神的传承和与时俱进,使大学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支持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化家园的象征意义,在于大学精神的薪火相传及其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贡献;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日益重要的社会组织,大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促进作用和支撑、引领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大学面临着传统的继承与现代的变革这一重大课题,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基本上都可归属于这个重大课题。传统的以追求真理为鹄的的价值导向与现代功利主义的强大诱惑,理想主义的科学精神传统与功利主义的技术价值取向,自由探索的独立精神与关注服务社会的务实态度,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与政府和社会的导向,以及资源配置、激励、评价等政策和制度环境引发的激烈竞争,凡此种种,都是大学文化建设中很大的挑战。
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在强化传统大学精神传承的同时,强化大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一是要弘扬积极因素,批判和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大学精神标志着敢于挑战权威的独立精神、鼓励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思想、追求卓越的创新激情、探索真理的求是态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始终是大学精神的根本。大学作为教学科研组织始终追逐和引领着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潮流,在科技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中,必须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并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从理念上批判学术虚假、学术浮躁、学术腐败以及急功近利等各种消极思想,从制度上消除上述消极因素孳生和发展的空间。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既要保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大胆地借鉴和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及其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强化大学文化的民族性、现代性,努力构建和弘扬以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三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要从现代大学制度、发展模式、政策导向、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入手,促使大学保持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组织特性,使大学文化建设贯穿于大学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大学文化实现内在的创新创造与外在的批判整合的统一,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3.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对大学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使大学文化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撑和引领社会进步,是大学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新世纪开启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快速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高等教育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式和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大学知识、技术的生产、传播、转化和服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对大学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创造了新的机遇、环境和发展空间。
因此,在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准确把握和主动应对这些新挑战、新要求,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是要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开放创新功能,使大学自身的结构、“产品”和服务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主动适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从文化的更高层次上确立科学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的教育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引导和强化大学对质量、声誉和效益的追求,使大学自身的发展能与经济社会转型相适应。三是要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强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强化办学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的科学发展,保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大体系的协调一致。
4.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使大学文化成为“大学人”实现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生和教师是大学办学的主体,大学文化的发展创新从本质上是这两个主体的发展规律、实践活动和文化需求的客观反映,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这两个主体的需求,促进这两个主体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特别要关注在多元文化诉求环境下,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好文化的激励、约束和引领作用,解决好影响高等教育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
一是要高度关注和正确处理大学内部多元文化的交流、冲突和融合。随着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师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方式、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利益格局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教师和学生在来源、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都呈多元化特征,大学内部、外部的利益结构调整向全方位、深层次发展。与此同时,现代科学的高度专业化与学科专业之间的深度交叉、渗透和综合,使得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师生在个体之间、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冲突和碰撞愈加频繁和激烈。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需求,在制度设计、管理过程、资源配置、环境营造等方面,更多地关注师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和心理状态,发挥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缓解多元文化的张力和冲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此外,大学还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是一个思维活跃、各方力量汇集的舞台,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通过文化的力量,把各种活跃的思维和力量会聚到共同的事业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合力,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要高度关注和正确处理大学与外部环境之间文化的交流、冲突和融合。在现代社会,外部环境是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同时它也是影响大学文化发展的一大挑战。由于大学与外部环境联系日益紧密,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受到了诸多社会矛盾的极大影响,多元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又要在管理和制度设计等各个层面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正确处理好大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与社会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既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自觉维护大学的核心价值,又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5.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大学办学的实践,
使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个性是文化存在的依据,一种文化如果丧失了个性,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大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个性,从而形成大学的特色。个性和特色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一所大学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立足大学办学实践,实现特色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大学要强化特色办学。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大学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前提下的多样化发展,即大学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模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层面上的特色化。其次,大学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挖掘和培育其文化个性,从而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第三,大学要发挥特色文化对科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影响力,在不同学科领域和教育层次上努力创造自身的个性和特色。第四,大学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大学文化贯穿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第五,大学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学习、工作氛围,使大学核心价值、大学精神、大学传统,以及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使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