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刘口乡邮编:浙江民间应该是套利“银行低利率”“市场高利率”的成功典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1:04:20
(2011-06-15 22:40:17)

浙江民间应该是套利“银行低利率”“市场高利率”的成功典型

 

    银行存款利率3.25%,普通贷款利率6.5%左右。民间借贷公司利率12% - 18%,有些人喜欢拿50%,100%说事。过去9年的房地产复利回报率,在18% - 22%之间,注意是复利,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比上年涨22%。

以上数据,说明存在巨大的套利和寻租空间,借银行的钱(哪怕是7%的利率),然后投资到房地产业,或者期货业。不少人手里没有贷款的房子,就是上面的套利利润和寻租收益买的。成功套利,寻租之后选择收手的,房价跌90%他们都不会破产,因为他们没有负债。

这种事情90年代初就发生过。

    人是活的,只要有套利空间,就会被有些人钻。倒霉的是物价上涨,存款利率低的人,这些人不少还认为“加息伤害经济增长”。

    套利无处不在,下面说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把生产企业当贷款的空壳,实际上基本已经停工,收入主要靠投机,特别是房地产投机。 

 

###############################
上一篇转发,注明了2007年8月,而且重复两遍,居然有人视而不见。

居然

『经济论坛』 [案例分析]贸易融资——浙江重型企业倒闭的罪魁祸首
点击:66258  回复:505 1234下一页末页回复此贴共4页直接到页作者:Hero_Chen 
发表日期:2008-11-24 
发表日期:2008-11-24

发表日期:2008-11-24

 

    2003年之后,浙江许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将自己的企业总部挪到省城杭州,虽然浙江大多数的城市经济发达一点也不逊色于杭州,甚至在许多地方还超越了杭州,但是有一点却无法置疑的是,就金融环境而言,杭州无疑还是遥遥领先于全省这之上,于是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改善融资环境,开始将总部都往杭州转移。

杭州,是个秀气的城市,山水与城市,历史与现代,人文与现实结合的相得益彰,无处不透露出这是个精致大气的城市,虽然毗邻上海,但是在金融环境上却一点不逊色于上海,全国基本上的银行虽然在上海开立了分行,却依然会选择在杭州再开设一家,全然不顾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到250公里这个事实,更能显示杭州金融实力的几个数据是,杭州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分行,哪怕他在浙江的市场占的份额再小,他依然能表现于他在他系统的领头军的优势,至少在过去的八年多时间里是这样的势头,汇丰银行2005年开设分行不到半年就宣告盈利,据说这是他们在中国开设的分行里最早达到盈利目标的一家分行,而同时开业的其他家外资银行也是如此。
  
  另外一个数据是四大行的系统排名,工行浙江省分行在系统排名多年连续第一,被评为样板行,而建行也同样如此,2007年度,也成为全国系统排名第一的银行,农行也是如此,可以说除了中国银行外,其他三家银行的排名都充分表明了浙江不但是个经济大省,更是个金融大省,而这个大省里,杭州是最为举足轻重的一个城市。
  
  许多企业,怀抱着找钱的目的来到杭州,但是对于如何找钱并没有想到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很多企业从尝试着做过贸易赚钱开始起步,但是他们很快发现通过贸易本身的盈利不但风险很大,更重要的是赚钱速度太慢,根本无法快速实现融资的目的,于是大多数企业将到最后都放弃了做贸易的想法,而只是将贸易作为一种融资的平台,也就是以贸易的方式变相获得融资,这种方式其实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事实上这种融资模式却让大量的浙江企业一夜间崩塌,而又犹如饮鸩止渴一般,所有的企业都不能停止。
  
  过去的几年里,贸易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让大量的贸易流通型企业获得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之外的大量资金和额度,帮助浙江的许多贸易型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一家不到500万注册资本的公司可以拿到近3个亿的额度,这在许多地方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而事实上的确如此,只要有足够的贸易业务的支撑,理论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融资需求,这就是贸易融资能够突破企业自身限制的一个有利条件,也就是基于此大量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做大流量,做大贸易量,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有效的贸易融资额度。
  
  从过去的几年情况来看,贸易融资虽然比较普遍,但是因为理论上可以控制贸易流程,同时监控货款,因此相对具备隐蔽性,所有它所隐含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揭示,一直到2008年初,关于贸易融资这种虚假贸易,真实融资的情况才开始大范围的揭示,然后逐步引起银行的重视,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这么理解或许会更好,在宏观形式一片看好的情况下,银行自身也有意思的淡化风险,并没有太多意愿进行风险揭示,也就是说即使知道有风险,只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因为,在银行业务压力面前,许多银行从业人员从心底深处还是将风险考量让步于业务,因为到年终银行是考核业务,而且事实上也是,在大环境普遍看好的情况下,风险也的确被掩盖掉,并不容易得到显现,即使显现了,也很难让业务人员有想法彻底退出,面对着每年要求百分之几百的业务增长,业务人员在企业面前,逐渐成为波动角色。
  
  而利用贸易的名义,许多大量的开立远期(一般都为90天)信用证,从国外进口大宗原材料然后在国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因为远期信用证目前在国内仅收取开证手续费,除此之外无其他费用,因此损失部分就可以理解为融资成本,一般行情情况下融资成本一般在年息20%以内,虽然较高,但是相对于浙江一路高涨的民间借贷成本而言,还是属于较低成本的融资),从而套取了90天左右的资金使用期限,到期之后,归还之后再进行开设信用证,循环使用,从而使资金得到了延续使用的可能性。
  
  利用这种方式,企业从中得到了大规模的融资,这些资金大都投资在了一些长期固定资产项目之内,还有一部分资金通过集团内部资金关联交易,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同时利用自身额度,他们还可以通过代理进口来变相的给其他企业融资,从中收取较高的代理费用或者额度使用费,赚取较高的收益。
  
  在经济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应该说在2008年前,整个浙江省虽然偶尔有业务风险出现,但是就贸易融资的发生额和逾期金额相比,坏账率还是非常的小,要远低于不良贷款率,的确表现出了所谓的较低风险业务的特征,更多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该类业务有一定的载体和渠道交易的特征,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这种融资模式还在浙江绍兴地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基本上在00年初,绍兴地区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模式进行融资,例如道远集团的四海化纤,这家最早购买商务飞机的企业,利用该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融资,四海化纤的PTA一年产能不到40万吨,但是从其进口PTA的量来看,却达到100万吨之上,也就是说大约有近60万吨的PTA是在市场上销售掉,而非企业自身需要,反过来而言,像四海之类的企业通过大量的进口PTA给自身和他人融资,这就很好的解释了PTA市场为什么多年的萎靡不振:大量的融资类PTA在市场上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大量的拉低了PTA的市场价格。
  
  除了PTA之外,还有铜、镍、铝等有色金属,由于其价格金额较大,同时用途广泛,市场巨大,容易销售,所以也被作为贸易融资的载体出现,浙江许多进行此类产品交易的企业,以帮助企业融资的名义四处兜售这种融资模式,从中赚取高额的收益:他们帮助企业安排好货物,一般都放在保税区,这样节省了货物运输时间,可以节省成本,然后让企业通过银行开设信用证给他们的境外公司,单据达到之后,银行一旦承兑,他们就安排转口或者别的方式帮助企业将这些货物再转卖给他们的另外一家公司,从而套出了资金给企业。他们拿到的是银行信誉做保的信用证,几无风险,银行成了类似模式下最大的风险承担者,收益却最小,基本上仅为信用证金额的千分之几。
  
  为什么银行会做这样的事情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各家银行的趋势是相同的,对于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目前银行收入80%以上来自于利差收入,各家银行因此都将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努力大幅度发展的重点发展目标,而缺乏很好的中间业务收入产品的情况让各家银行都将着力点放在了国际业务之上,国际业务目前是银行创造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大产品,尤其在浙江这样的进出口大省,中间业务收入中国际业务占了90%以上的比重,主要来自于手续费收入、结售汇收益等其他一些资金产品的收益,在各家银行都日益竞争的情况下,许多银行都在国际业务收费上降低标准,导致了纯粹的价格竞争,同时还对风险相对控制较为宽松,都普遍认为有贸易载体下的融资风险相对较小,从而在额度审批上相对会较为简单,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相关的报道也反映出贸易融资的风险的确相对于流动资金贷款而言要小,但是前提是贸易融资项下的资金要得到有效监控,而刚才提及的模式已经非常明显的偏离了贸易融资的本来的目的,变相的变成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于是问题就出来了,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前面所论述的:融资成本的不确定行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由于进口的产品的价格具备不确定性,使得其在国内销售的价格也是每天进行变动,由于从进口到国内销售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该段时间内大宗原材料的价格瞬息万变,随时会发生变化,使得成本也常常会有变化发生,一点成本过高就会使得融资也具备不确定性,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金是持续的,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哪怕资金的临时性拖延都会带来较大的问题。在2008年原材料的大幅度跌价的过程中,这种模式的成本一度高达50%以上,原因就在于许多原材料进口价格和销售价格相差有一倍之多,但是企业使用贸易进行融资犹如饮鸩止渴一般根本无法停止。
  
  另外一种不确定性来自于银行和国家宏观调控,贸易融资最长期限一度达到180天之久,但是随着宏观调控的日益加紧,同时外汇政策的日益改变,以及银行对贸易融资的关注,使得期限不断被压缩,最终目前基本上定在90天之内,期限的缩短,对于企业意味着成本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延续性也成为不确定,180天的情况下,企业一年只需考虑两次周转,而90天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季度就要考虑是否周转的出来,如果资金归还到银行之后,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会在大势不好的情况下收缩额度,不让企业继续开证,直接导致企业的信用收缩,动辄几千万的现金流无法持续,如果在正常贸易的情况下,并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有钱多做贸易,没有钱就少做贸易,但是在纯粹是套取信用的情况下,就变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大量的资金已经实际上被提前予以使用,套取出来的钱已经被投入到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建设之中,例如房产、例如基建类项目,企业归还信用证项下的钱很多时候都只是为了临时周转而从大量的民间借贷资本掉头拆借而来,一旦无法周转出来,一切就崩溃了!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猪八戒网
体验300万人创意力量。你有创意,也可赚钱!西安世园会
“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绿色引领时尚!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Hero_Chen 回复日期:2008-11-24 13:20:32  回复 

  这种融资模式还在浙江绍兴地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基本上在00年初,绍兴地区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模式进行融资,例如道远集团的四海化纤,这家最早购买商务飞机的企业,利用该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融资,四海化纤的PTA一年产能不到40万吨,但是从其进口PTA的量来看,却达到100万吨之上,也就是说大约有近60万吨的PTA是在市场上销售掉,而非企业自身需要,反过来而言,像四海之类的企业通过大量的进口PTA给自身和他人融资,这就很好的解释了PTA市场为什么多年的萎靡不振:大量的融资类PTA在市场上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大量的拉低了PTA的市场价格。
  
  大家从这点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华联三鑫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因为他生产的PTA,根本无法跟融资类的PTA价格相抗衡,融资类的PTA产品根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套钱,这就直接导致他的产品大量挤压,无法销售,最终在今年铤而走险想通过期货市场推高市场价格,进行最后一搏,结果以失败告终,最终在2008年10月6日,宣告重组!

浙江的担保企业,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是大概做个介绍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我接触过不少的担保企业,这么多年,大概还能坚持到今年的不会超过十家不超过三家。
  
  浙江大量的担保企业,跟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表面上从事担保行业,但是实际上却以资金生意为主,主要原因有几个:
  
  1、担保收入过少,不能分摊担保业务所带来的业务风险。一般担保公司收取的费用月利不超过千分之五,年利不超过6%,即使这个数字也已经很难达到,什么概念呢?担保一笔1000万的业务,他收取的担保费全年大概不到60万,但是业务风险则达到1000万。风险与收益明显不成正比。
  
  2、敞口风险过高,前面提到敞口风险至少达到940万,还是建立在一次性收取担保费用的基础之上的。另外,一个企业一般都是在无法满足银行所要求的担保要求基础之上才来找担保公司的,也就是说,企业无法提供银行相应的抵押、质押或者担保,企业才会来寻找担保公司,如此一来,担保公司也就很难从企业本身去寻找合适的反担保措施,变成了完全的风险承担者,因此担保公司的额敞口风险与业务风险而言过大,使得业务操作难度很大。
  
  3、银行的门槛设置过高,目前一般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越来越规范都设立准入制,准入的前提首先要达到注册资本在1亿以上,有些银行要求更高,达到20000万,还要求签订准入协议之后,就缴纳10%保证金,单笔操作业务之后还要缴纳10%,如此一来,担保的费用就非常高,而且对单个客户的担保还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4倍,按照这么计算,一个注册2亿的担保公司,能够对外担保的总额仅8个亿,按照5%平均收益计算,全年大概保费收入4000万,同时要求缴纳的保证金为1.6亿。在业务不出现风险的情况下,5%的收益与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也相差无几,收益不算高,尤其在浙江动辄利息高于15%以上的地方,这个收益率也明显偏低,更何况承担了近8个亿的敞口风险呢?
  
  所以在浙江地区,担保公司更多是打着担保的名义做资金拆解,资金拆解的模式一般为以下两种:
  
  1、银行的掉头资金,许多企业在归还银行贷款的时候,很少会等待资金凑集完毕之后才归还的,大多数都是从担保公司调入资金归还给银行,然后等待银行放款之后归还给担保公司,这类业务风险最小,可以称为无风险业务,但是需要跟银行的风险审批人员保持足够好的关系,以避免资金归还银行无法再继续贷的情况出现,在经济形式好的时候,这种问题几乎没有,但是由于2008年整体形式不好,许多银行都允诺会放还贷款,只要企业归还借款,立刻就会放出,而且为了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在担保公司来询问的时候,也都表示这个承诺,但是事实上,担保公司将资金归还银行后,银行立刻就翻脸说贷不出,从而导致了担保公司的资金陷入危机,今年年初的南望集团,就是在交行收回资金后,翻脸不再贷款,从而引发了大面积的雪崩,所以在今年即使是掉头生意,也很少担保公司操作。这类业务的利息较高,一般按照天计算千分之五一天。非常夸张的利润,高的离谱。
  
  第二种,就是担保公司自行评估企业状况给予企业融资的,这种融资成本依托的是担保公司自己的信用评估体系,由于期限较长,所以担保公司一般都会选择要求落实一些相应的抵押、担保等措施,利息一般选择在月利3分左右,在08年初达到过8分以上的价格,随着整体经济形式进一步恶化,基本上很少操作了,因为谁都不敢做了。
  
  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浙江几乎所有的担保公司都被套在某些企业里,因为无论那种模式,最终的资金要套出企业,都需要银行的介入,一点银行收紧了口子,则任何企业都不太可能单独还的了担保公司的钱,尤其在利息滚利息之后,这个数字高的离谱,以浙江还是很有名的溢佳香为例子,民间借贷总不到2亿,但是不到一年时间被翻成了4个多亿,谁还的了?

这里要介绍一下浙江的企业非常特殊的一个爱好,那就是普遍的短贷长用现象,从历史上来看,浙江的企业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是最为敏感性关系,每次宏观调控对浙江的影响最大,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因为浙江的企业投资冲动特别剧烈,为了支撑这种投资冲动。
  
  浙江的企业家喜欢将企业的现金流压缩到极限的同时,也特别会将短期的借款投入到长期的项目之中,在宏观形式良好,融资环境宽松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对此都基本上不太关注,并且还支持和帮助企业提供各种融资帮助,甚至主动给企业提各种规避政策管制的办法,以最大限度的获得资金。
  
  但是短期资金最大的问题是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的不确定性,一旦遇到宏观形式紧张,许多融资措施其实是不具备可延续的,这点就直接导致了浙江的企业总是特别容易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因为现金流断链而导致大批量的倒闭。
  
  即使他们手头拥有大量的资产,却依然无法抵挡破产的局面,尤其是今年,大量的资产其实已经很大程度的变成了无法出售的泡沫资产,即使有价值,也没有人会进行接手,而导致出现了虽然没有资不抵债却依然无法生存的局面。
  
  基本上00年以来,浙江的许多企业家,他们的心里一直固执的认为,只要能借到钱,就能双倍甚至五倍十倍的获得利润,为什么呢?因为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未必一定要资产,有色金属、原材料、油品等任何形式的商品资产都可以算在内)的上升已经基本成为一种共识。
  
  只要能拿到地,那就意味着丰厚的利润在眼前出现,在这利润面前,融资的成本几乎不需要进行现实的考虑,那是太为微薄的事情,我曾经与浙江最大的房产开发公司之一的老总吃饭的时候,建议他介入一些实体行业做些传统性业务运作。
  
  他指着身边的一个副总跟我说,干什么比我们做这个能赚钱呢?他们两三个人拿一块地,集团给他个两三千万的初始投资,然后花个两三年时间,赚两三个亿,哪里有比这个行业更好的事情呢?
  
  这并不是笑话,一直到07年年底前,浙江基本上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或多或少的介入到了房地产之中去,而且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存在,资产的大幅度升值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大势所趋,毋庸置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