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妍腿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毛泽东与娇妻匆匆离别,没想到这竟是永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56:10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毛泽东与娇妻匆匆离别,没想到这竟是永别!(1)

峥嵘岁月:毛泽东与巾帼英豪 一部专门撰写毛泽东与十几位中华杰出女性交往的纪实文学

  1927年4月12日,也就是毛岸龙出生后第八天,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是日,蒋介石命令亲信部队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借口,开进上海总工会,收缴纠察队的枪械,与流氓打手一起屠杀手无寸铁的工人,逮捕上海工人运动领袖。

  13日,工人群众列队向蒋介石嫡系国民革命军第29军请愿,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交还纠察队的枪械。第29军凶相毕露,拔出刺刀,寒光闪闪地刺向工人的胸膛,并向手无寸铁的工人开枪。顿时宝山路上血流成河,一片凄风惨雨,无数工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

  16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政府相对立,形成宁汉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图为蒋介石军队屠杀革命群众

  中国革命面临着重大的转折。毛泽东与陈独秀、林伯渠、谭平山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93人的名字被列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号通缉令上。产后还未坐完月子的杨开慧,不得不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由于与陈独秀的意见继续相左,毛泽东又一次受到排挤,“赋闲”起来。杨开慧陪同默默无语的丈夫登上了武昌蛇山。

  此时此刻,毛泽东已预感到风云将要突变,一场劫难很快就要来临。而党的五大却仍把希望寄托在汪精卫等人的身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又不接受他要求进行土地革命的主张。

  在无比的郁闷与愁怅中,毛泽东徘徊在黄鹤楼前。面对烟波浩淼、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水,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吟道: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有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果然不出毛泽东的所料,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率所部国民革命军第35军独立第33团在长沙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叛乱,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史称“马日事变”。6月6日,朱培德在江西以“礼送出境”的名义逐走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宣布“分共”。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失败了。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准备回湖南领导湘赣秋收暴动。几天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一起由武昌回到长沙,住在北门外沈家大屋旁的北角门楼。

  8月30日,毛泽东派人送杨开慧和三个孩子回到板仓老家。临别时,两人依依惜别,毛泽东再三叮嘱杨开慧要好好照顾母亲,带好孩子,更要多参加农民运动。

  然而当时,毛泽东和杨开慧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分手竟成了两人的永诀。

  从1920年冬至1927年8月,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生活了近七年。期间,杨开慧生育了岸英、岸青、岸龙三个孩子,每次毛泽东都因革命工作分不开身而无法在她身边照料。在恶劣的环境里,杨开慧不仅承担了繁重的家务,还要为毛泽东整理材料,做文字工作,无微不至地照顾毛泽东的生活,并协助毛泽东从事工运、学运、农运工作。

  杨开慧在党内没有任何职务,始终是毛泽东的眷属。国共合作实现后,毛泽东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1年中山舰事件后,还担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杨开慧和母亲带着孩子伴随,也仍然是家属身份。七年间,杨开慧跟随毛泽东,时而在长沙,时而在上海,时而在广州,时而在武汉,四海为家。为了照顾毛泽东,她作为贤妻良母,默默地奉献了一切。这种无私的奉献,是不能磨灭的。

  杨开慧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女性,从其自述里可以看出,她甚至有些骄傲。因为她已融入毛泽东的生活中,她把毛泽东的生活当作她全部的生活。她的自我,就体现在毛泽东的事业中。

  1977年10月5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回忆杨开慧的文章:

  开慧姐不愧是毛主席的亲爱的夫人和亲密的战友。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使毛主席有更充沛的精力考虑和处理革命大事。那时,毛主席常常通宵达旦写东西,寒冬腊月也是这样。一到晚上八九点钟,开慧姐就把取暖用具给毛主席准备好;深夜一两点钟,常起床取送临睡前热在锅里的‘点心’,有时候毛主席没顾上吃,她就等在旁边,待吃完后才去睡。那时候,毛主席夜里经常只睡两三个小时,清早,又出去工作。她就去整理毛主席夜里写的东西。在草稿本上,凡写‘定稿’二字的,她就誊写到另一本簿子上去。那时,他们已有了孩子岸英。开慧姐在抄写文件时,常常把岸英的摇篮放在身边,一边抄,一边用脚摇摇篮。

  1927年9月9日,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但仅仅过了三四天,起义军在国民党正规军优势兵力的反扑下,严重受挫。为保留革命火种,毛泽东在文家市力排众议,率起义军向罗霄山脉的井冈山挺进。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

  部署秋收起义的会议。图为会议旧址

  与此同时,杨开慧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和母亲带着三个年幼孩子、保姆孙嫂(陈玉英)一起回到了家乡板仓,继续开展可歌可泣的地下斗争。

  杨开慧深知时局艰危,生活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无异于投身虎穴狼窝。但对革命充满信心的她,早就把革命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她要为此尽心尽力。

  毛泽东终于来信了,是从江西宁冈县一个中药铺寄来的。

  信是用暗语写的,大意是说他出门后,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堪以告慰”。毛泽东还在信中提到了自己的脚伤。

  这封信写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军,胜利到达井冈山地区的宁冈县,决定在井冈山一带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开辟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这封信经过不少周折,直到1928年初,才辗转到了杨开慧手中。

  杨开慧凝视着遒劲的笔迹,体味着含蓄的词句,激动万分,泪水模糊了眼前的信纸。收到这封信后,杨开慧写了回信。但此后毛泽东便杳无音信,杨开慧再也没有收到第二封信。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毛泽东与娇妻匆匆离别,没想到这竟是永别!(2)

峥嵘岁月:毛泽东与巾帼英豪 一部专门撰写毛泽东与十几位中华杰出女性交往的纪实文学

  在板仓坚持地下活动的日子是艰苦的,再加上关山远隔,音讯不通,杨开慧失眠了,辗转反侧,焦虑不安。

  1928年10月,杨开慧写了一首思念毛泽东的诗——《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一个革命者,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丈夫的惦念、思念和爱恋到底有多深,恐怕很难有人说得清楚。除了那首《偶感》诗外,杨开慧还写了一些笔记,记录了她当时的心情。这篇笔记直到八十年代在整修板仓杨开慧故居时,才被人从墙壁夹缝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揣摩杨开慧当时痛苦而复杂的心境。

  1928年10月,杨开慧写下的《偶感》

  1930年1月28日,杨开慧在《散记》中写道:

  无论怎样都睡不着,虽然是倒在床上,一连几晚都是这样,合起来还睡不到一晚的时辰。十多天了,半个月了,一个月了,总不见来信,我检(简)直要病了。我设一些假想,脑子像戏台一样,还睡什么觉?人越见枯瘦了。

  太难过了,太寂寞了,太伤心了,这个日子我检(简)直想逃避它。但为着我这个小宝,我终于不能逃避。又是一晚的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里是他,一头里是小孩,谁也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他,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他!

  从杨开慧留下的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她对毛泽东的爱是何等的深!她离开他以后是怎样想念、记挂他!

  同志们和乡亲们都很为杨开慧的安全担心,纷纷劝她离开板仓或送她到江西去。但都被杨开慧一一拒绝了,她坚定地说:

  “没有润之的指示,我不能擅自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

  明知死亡的凶险而不避,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对党的忠诚,对毛泽东的忠诚。

  杨开慧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但难以割舍的是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岸英八岁、岸青七岁、岸龙三岁。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孩子可怎么办?他们可是毛泽东的骨肉啊!

  1929年春夏之交,杨开慧给堂兄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信:

  一弟: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于)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地闹了一晚。

  我决定把他们——我的孩子们托付给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个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风暴雨的侵袭!

  这封饱含母爱的信并没有发出,而是被杨开慧藏在屋后砖缝里,直到五十多年后才被意外地发现。

  毛泽东同样也十分思念、牵挂着开慧和岸英兄弟。

  1929年夏,毛泽东被迫离开红4军前委领导岗位,前往闽西搞社会调查工作。

  是年秋,毛泽东不幸染上疟疾,大病了一场。正值重阳佳节,黄花遍地,毛泽东登山远望,不禁思绪万千,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几天后,陈毅突然从上海来到闽西上杭苏家坡找毛泽东,传达了中共中央的“九月来信”。

  原来,党中央、周恩来向红4军前委发了指示信和口头指示,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建军思想,并指示立即恢复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务,要陈毅请毛泽东火速回红4军担任领导。

  谈话中,毛泽东得知李立三担任中共中央的秘书长,并意外得知毛泽民在上海工作。于是当即给李立三写了一封信。

  立三兄:

  多久不和你通讯了。陈毅同志来才知道你的情况。我大病三个月,现虽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原。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她写信给我。

  ……

  毛泽东

  但十分遗憾地是,直到杨开慧牺牲,毛泽东也没有与她联系上。

  这一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三十六岁的生日,保姆孙嫂做了几个好菜,煮了一锅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面。岸英兄弟别提有多高兴了,但孩子们哪里知道:这是妈妈为远在苏区正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革命斗争的爸爸过生日啊!

  当晚,杨开慧久久不能入睡,不禁又思念起亲爱的丈夫。她在《散记》中写道: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得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原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