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姐妹:高考作文一用就灵的精彩文段201106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0:14:50

                    

文段1:名的背后是实

你可以做阳光下艳丽娇嫩的牡丹,让世人艳羡;你可以做雄伟壮丽的河流,让世人赞许;你可以做山顶上高耸入云的大树,让世人惊叹。但在面对艳羡,赞许,惊叹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脚下是孕育你的土地,是承载你的河床,是支持你的高山,所以在我们面对一切美名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是实在的精神与依靠成就了我们。

一代明君康熙,之所以拥有明君的称号,拥有让后人赞扬的名望,是因为他心中有天下,心中有百姓,为天下人有存之而做出实际意义上的努力;

一代伟大邓小平,之所以拥有所有人民的敬佩和崇敬,是因为他历经磨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代名将邓亚萍,之所以拥有世界兵坛头号选手的名声,是因为她刻苦训练,无惧无畏,有实力与信心,她的真正实力为她赢得了这一切。

所以我说,人真正做的实事,真正拥有的实力,真正实在的精神才是一切名望的得来,“实”成就了“名”。

文段2:振翅飞翔需要脚踏实地

鹰击长空的壮阔令我们羡慕不已;大厦高耸的巍峨让我们感叹不已;成功者的光环让我们惊羡不已。我们在感叹这些时,是否想到鹰的一次又一次苦练,是否想到大厦的坚强柱石,是否想到成功者背后的脚踏实地的奋斗?朋友,振翅飞翔需要脚踏实地。

因为有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费俊龙,聂海胜成功的飞行;因为有脚踏实地的不懈研究,叶笃正老教授才赢得了气象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有了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刘翔才得以让世界为之震撼。“欲速则不达”“万丈高楼平地起”等俗语都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的提升自己,实行量的积累,等待质变的那一天振翅高飞。

脚踏实地地要求我们对待成败得失应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脚踏实地要求我们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失落时不低沉,胜利时不炫耀,像蝶蛹那样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终有一天会蜕化为蝶飞向广阔的蓝天。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时间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我们从时代走过,能留下什么?朋友,我们应脚踏实地以待展翅高飞,像雁过留声一样人过留名。

语段3:我美丽,因为我思想

“常思考,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美丽。”这是西方人的谚语里的经典的一句话。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学全书》一书中提到:“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思考。”意大利著名登山家霍尔德。梅斯曾不用氧气瓶登上了13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被誉为“登山皇帝”。他曾说过:“登山前我总是思考应当如何去做,并作计算,然后才开始行程。”拿破仑。希尔和霍尔德。梅斯向我们阐述了“美好人生由思考开始”的道理,他们以自身的美丽证明了这一点。

有的人说:“我不思想,也可以美丽,因为我母亲赋予我美丽的容貌。”这美丽是暂时的,就像一辆新车,在油漆的掩盖下,他美丽;但随时间推移,油漆脱落,车身斑驳,发动机使用寿命一过,便会被人们所遗忘。思考产生的知识却如崭新的发动机一样是我们持续展示美丽的动力。勤加思考你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才会美丽永驻。

“我美丽,因为我思想。”智慧的光芒是最不易被时光的流逝所冲刷的。开动自己的大脑,勤思考,向社会、向人民大众展示属于你自己的美丽吧!

语段4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语段5: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的花朵

在遥远宇宙的尽头,寂寞的星空底下,仍然有不眠的灵魂渴望着光明,用他们燃烧的一生,在生与死之间,照亮了价值、创造了意义。

当摩西率领着苦难的族人劈开红海、走出埃及的时候;当耶稣为拯救全人类而被背负十字架步履艰难地走上山冈的时候;当达?芬奇完成《蒙娜丽莎》,和午后的阳光一起点燃了人类永恒的微笑的时候;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双耳失聪之后用天籁之音谱写《第九交响曲》,让人类在音乐中陶醉的时候;当托马斯?杰斐逊独居斗室,用燃烧的笔尖力透纸背地写下《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

文字的力量震撼了五洲四海,让全世界的独裁暴君们在这一天里发抖的时候。正是这些不屈不挠的灵魂,他们用力量和激情劈开死亡与毁灭交织的铁幕,在生与死短暂的夹缝之间,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文明的花朵,使得希望和创造长存人间。

语段6:生命是一枝铅笔

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枝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生命是一枝铅笔,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枝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枝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

生命是一枝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生命是一枝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语段7:人生是条漫长的河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

上游是美丽的童年,淙淙小溪从幽静的林间穿过,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

中游是沉重的中年,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飞流直泄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了龙潭虎穴,像一部惊险离奇的小说。

下游经过平静的入海口与海洋浑然一片,平静、辽阔、宽容、博大、像一篇淡雅厚重的散文。

人生的主流应该是百折不挠的执著。一旦目标确定,就义无返顾毫不迟疑的勇往直前,不因暂时的成功而骄傲不前,也不因暂时的逆境不思进取,只是抱定一颗恒心永力不辍,这样的人生才会诞生大河奔流的气度与风范。

语段8: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

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忽兮,令人神怡。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泰戈尔说:”别踩住我的思想。”我说:”别修整我的个性。”

语段9:问灵魂

我想到了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到:“可怜的小王子!”他只是那样固执着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

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难言的内心的悸动。对于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的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

灵魂,是上天在骨子里植下的一方净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纯净、肃然和旷世。

语段10: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

自我的天地里我们该独立,不是从明天而是从今天。我总觉得芬兰的人们值得每个人效仿。那里的孩子跌倒了知道自己爬起来,不要像丹麦父母那样的安慰,不要像瑞典父母那样的谨慎,不要像挪威父母那样的指导,他们不会哭,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我想这就是芬兰民族沉着所在。小孩子尚且懂得拥有自我的天地,而逐渐长大和已长大的人呢?

开辟一方“空白”需要独立的精神,因为只有摆脱了依靠,我们才能真正专注于自己的天地。不愿开辟自己的天地,我想那是一种懦弱,他们怕风雨,怕劳苦,怕播种时节里遇到困难,怕收获季节里没有比别人大的果实。这样的顾虑束缚了多少人的手脚,他们不敢越雷池,更谈不上经历千难万险后拥有一片芬芳怡人的天地。

如果你曾读过鲁迅,读过他是怎样在黑暗中确定自己独特的坐标;如果你曾读过张爱玲,读她是怎样用自己诡谲的笔调为人指点一段迷津;如果你曾读过陈小邛,读过她是怎样在蚂蟥遍身的丛林中寻找门巴人;如果你曾读过青藏线上修筑铁路的汉子们,那么你可能会幡然醒悟:自己的天地最美,执著的追求最美,自己的金秋最美!

语段11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语段12王朔的“酷”,在于他对传统文学中的崇高意识的颠覆;王家卫的“酷”,在于他的意识流让人回味悠长;齐豫的“酷”,是她那空灵清越的声音在森林深处滑落;艾伦。金斯堡的“酷”,是骨子里那压抑不住的青春的涌……“酷”是村上春树笔下的风的低吟浅唱,“酷”是安妮宝贝寻找梦想的文字,酷“是欧文的一脚远射,”酷“是梵高和他的印象派抑或是香奈儿的夏装展……

语段13: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只好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语段14: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

是啊,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

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事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伤痛,你懂吗?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

不要总认为自己的生命苦难重重,而别人的生命充满阳光,生命中的苦难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在不顺的生命里你也会有欢乐的踪影。

语段15人在旅途,孰能无忧?也许,你曾埋怨过上帝的不公,命运的坎坷,那么,请打开书本,你可以得到安慰。原来,伟人也曾迷茫过。司马迁受宫刑入狱,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用坚强与苦难对抗,成为了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轮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当你的脸上露出微笑,重拾生活的信心时,你一定不会忘记,是什么,带你走出迷雾的森林,赠你以阳光的希望。

语段16: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歇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骑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语段17: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

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语段18:气度犹如宋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慷慨陈词,洒脱倜傥可谓有气度;同时,温良平静,面对大是大非头脑清楚,处事有分寸,应该说更有气度。蔺相如面度廉颇的无理取闹,特别是“相如素贱人”的人格侮辱,能“称病不早朝”,且“引车避匿”,可谓是气度非凡。这种气度并不是源于性格,而是源于思想。相如说的好,“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不是庄子的弟子,主张与人无争,看破了世相,不屑与之一争,而是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体现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清醒头脑和宽阔胸襟,这就是我们要拥有的气度。

语段19何谓潇洒?潇洒是对苦难的抗争,对弱者的同情,对邪恶的惩治;潇洒是逆境中的大关,是痛苦后的表现;潇洒是一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从容,是一种不动声色大智若愚的大气,一种无需声张不理哄闹的微笑;潇洒是“如烟往事俱忘却,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容,潇洒是“不已己悲,不已物喜”,执著于自己的追求而具有的一种精神优势;潇洒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的豁达胸怀。潇洒是为自由献身的斯巴达克斯,是终日捣着炼锅的居里夫人,是泰坦尼克号上把生的希望慷慨的留给妇女儿童安然唱着赞美诗微笑着迎接死亡的那些绅士。

语段20: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语段21:阳光雨露,鸟语花香,对每一个人都公平给予;欢乐喜悦,烦恼忧伤,却属每个人私有。生命总是美丽的。不是苦恼太多,只是我们不懂生活;不是幸福太少,只是我们不懂把握。人,并不是非要得到很多很多,一束鲜花,一个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一缕淡淡的柔情,一声同情的惋惜,一滴真诚的泪水……对于一个人,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拥有并懂得珍惜,这样,在爱与恨,悲与喜,得与失之间,就有了一条宽敞的路。无言的微笑告诉我:美好的情操,对生活的执著追求,不会因为风雨的侵袭而凋零,不会因为时光的流失而淡漠!

语段22:在墨香芳菲的书籍中间,眼睛和心灵会同时接受洗礼。我感到,一本本的书,是用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凝铸的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动浮雕。当你走进它,可以浏览波澜壮阔的华夏历史,可以呼吸维纳斯幽幽的体香,可以抚摸古埃及的古殿残碑……于是,你无法不惊叹人类文明的卓绝,无法不叹息楼兰古城的湮没,无法不讴歌先祖们开天辟地钻木取火的伟大……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作为人应具备的反抗精神。

语段23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一个碌碌无为的浅薄者是没有欣赏可言的,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之辈,就要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烘炉之中,把自卑表达成自信,把不满改写成奋争,把孤僻挥洒成壮观,把委屈升华成冷峻,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摔打成练达。

语段24:低保户的快乐

一家企业出钱组织了一批农村低保户到杭州旅游,正值西湖荷花盛开,芳香四溢。这个时节,是西湖一年之中最为“娇艳”的黄金季节

西湖的荷花极其有名,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不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杭州市民,对于西湖荷花喜爱至极。

低保户们游了西湖,赏了荷花之后,结束了旅程,乘车回家。

在车上,一位低保户突然长叹了一口气,他说,早知道这里只有荷花,那还不如就在自己家门口看看好了。

领队有些不以为然。

那位低保户说,他家门前是一大片水田,前几年有人承包全部种上了荷花,现在正是花开的时候,荷花种植面积,比起西湖来,也差不到哪里去。

“荷花开的时候,我们就把饭桌搬到庭院里,饮一点杨梅烧酒,看看那成片的荷花。”他说。

领队不太相信,问:“那你不会为生计担心吗?”

他说:“我有田,可以种水稻和蔬菜,我不会饿肚子。”

领队很惊讶,一个收入微薄、需要政府救济农民,会这样地知足,还有这样的生活情趣。

看来,心在天堂,生活的感觉就在天堂;心在地狱,生活的感觉就在地狱。

语段25:还原善意本来的模样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寒冷和积雪让往日川流不息的马路变得静谧而安详。在风雪的簇拥中,一辆白色的轿车像年迈的老人慢慢地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接到儿子高烧住进医院的电话,作为父亲他必须赶到医院,守候在儿子身边。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贯注。

走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善良的鲁尼兹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

上车的是一个约有六十开外的老者,说前面不远的农场就是自己的家,上午出来办事,没有想到回来时,公交汽车因雪大停运了,只好徒步走回去。

主动搭载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善举却非比寻常。

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轿车喘息着踉跄驶过来,鲁尼兹下意识地开始踩刹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车头,向路边撞去,一头撞在一棵大树上。

等鲁尼兹醒来,他已经躺参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要肋骨,脑部受到震荡。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鲁尼兹的心里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会给老人带来如此深重的重创!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老人的家人来了。很友好地握了鲁尼兹的手,安慰并感谢他,感谢他在风支中对老人的帮助。即使如此,老人的家人请来的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照当地的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药费。

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鲁尼兹觉得心像浸在寒冷的冰雪里,不知什么时候能走了这长长的冬季。

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地醒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家人愣住了,接着,律师也怔住了,继而,小城里人的被震住了,老人的肺腑之言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小城被感动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一时间,爱心像空中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像,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又把这些善款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

多少年过去了,老人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爱与被爱也宛如吻合的齿轮,互相带动,循环传送,小城的人们把人性中最高贵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魁北克省举行的最受爱戴的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毫无争议地写上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喜悦的关怀和无求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不戒备地去爱,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和谐有情的社会会更让人愉悦和欢欣的了。

“照亮世间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倘若赠人玫瑰,手留尖刺,谁还愿意赠与?每一颗爱心都是真诚美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善意都是美好的,都应该馥郁芬芳。

语段26:小小的措施胜过善意的提醒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青岛啤酒集团,因工作需要,在车间的角落放置了一架活动的梯子。用时,就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伤人,工作人员特地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

后来,外商来洽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梯子和梯子旁的小条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他提议将小条幅的内容修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小条幅,九个字。前者在提醒,后者在解决;前者在推卸,后者在负责;前者在机械,后者在灵动。

小处不可忽视,小处展现细节。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做到了小处做得细,做得精,做得妙?

看到地上的乱纸屑,不如弯腰自己捡起来;

看到自来水管坏了,光流水,不如你先捆绑上,把水堵住;

看到小树被风吹倒了,不如给树培点土,扶持起来;

看到两小朋友打架,不如上前劝解教育。

于是我想起了教育的两个字“知”与“行”。是知而不行,还是且知且行?

生活就是如此,首先“知”,然后“行”,再求“知”。是谓“知—行—知”。

发现了学生的弱点、不足、缺憾,怎么办?应该学学这位外商的做法,马上修正,补救,完善。

语段27:巴顿,你在越权

巴顿,是位将军。

但在他未成名之前,他是一位爱给上司“挑刺”的将军。

1925至1928年,巴顿曾在夏威夷驻军中任职。在此期间,他对上司横加指责,不但使上司难堪,自己也失去了不少人缘,他被同事称为“和平期间的捣乱分子”。

1925年巴顿到夏威夷的斯科菲尔德军营担任师部的一级参谋。一年后提升为三纵参谋。有一次,他观看了第22旅演习,非常不满,直接向指挥官递交一份措辞激烈的意见书,越权行事。他这种做法是纪律不允许的,因为他只是一名少校,无权指责一名准将指挥官。

1927年3月,在观看了一场营级战术演习后,他又一次大光其火,他指责指挥官和其他人员训练无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虽然这次他很明智地请师部副官替师长签了名,但其他军官心里很清楚,这又是巴顿搞的鬼。众怒难犯,师长只好把这位爱“放大炮”的参谋从三级降到二级。

俗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巴顿则不在其位谋其政,何也?一种责任感使然。

责任,沉甸甸的责任,是事业的内驱力,是精神的一种追索。

俗语说:“观棋不语真君子。”这是就下棋而言,那么人生之棋有旁观者吗?

人生之棋盘,纵横交织,面对险境,面对不测,面对不料的结局,你能袖手旁观,去做“真君子”吗?

“观棋不语非君子”,人生之棋应如此。

巴顿,正因为有一颗责任之心、勇猛之心、虎胆之心,才会演绎凌厉人生、洒脱人生、辉煌人生的。

语段28:写王昭君的片断

塞北的风雪,一季又一季,吹白了征夫的发,吹湿了怨妇的眼。

直到有一天,长安来的路上,远远现出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南方来的少女。少女携着一支橄榄枝,走入匈奴人的营帐。从此,征夫欢呼雀跃,怨妇破涕为笑。无数个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少女以其温柔和美丽,点染了一方空灵。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汉元帝却怅然若失:汉朝唯一的一缕馨香,怎么就落到了一群蛮子手里?

只有雁群明白,少女用她一生的荣华换取了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群明白,那一缕缕青丝是如何熬成白发,悠悠胡笳中,蕴含着多少乡思,最终又怎样化作那一片青冢,三春尤辉。

语段29:我想握住你的手

当风波亭上的月华失去了光泽,当你用含泪的眼看着一旁的儿子,也看着即将离别的山河,你,一个失去了士兵的将军,面对一杯毒酒,你选择了吞咽!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涌动的情感,有谁知道你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对你说:你,岳飞将军,虽然你死于一场政治斗争,可是你早已成了民族魂!为了收复失地,你写下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誓言,谁能忘记你背上刻着“精忠报国”的字样啊!你的死,对忠奸二字做了最淋漓尽致地注解,在忠与奸之间筑起了一道分明的墙!

语段30:读你,也读我

我一向认为,在书海遨游过的人,至少不会泯灭所有的良知。

书籍是那样一种精灵,它总会留给我们一些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触动的东西,它在不知不觉中输给我们正义和友善,它让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始终揣着一份真诚和信任。不是吗,冰心老人为什么到晚年还保留着那份童真童稚呢?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之后依然还能交出真心呢?书籍对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即使你走遍天涯海角,即使你历尽沧桑变幻,它也一直都在你的灵魂深处。

哈佛大学有句校训: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你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你心灵的故乡是那么亲切和实在,你的人生是那么美好和纯洁!

 

 

 

 

 

                                                                      高考作文:妙借古诗文出彩妙招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妙引古诗文名旬出彩
  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将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如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人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陕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2.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整段引用的如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而全篇引用的,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紧接着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识,确立文章主旨;然后紧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综观全文.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诗文结构出彩
  古人写诗做文都很讲究章法,每一首(篇)诗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再加上古诗文本身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这一点,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篇作文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原诗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三、模仿古诗文语言出彩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关口,高考作文的语言除了要能够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地体现出个性的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南京考生的《赤兔之死》,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等。
  这些高考优秀作文在古典诗文语言的借鉴上.显示出了作者个性的写作才华和较为深厚的古文修养.以及较好的驾御语言的功力。当然,文言文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本身未必值得提倡和鼓励.本节内容只是为考生提供一种参考。要知道,这些优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远”、“语言老到”、“内容充实”,这些才是它们获得成功的关键,而非仅仅是浅易的文言。
  四、改写古诗文内容出彩
  好的古典诗文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简而意丰.能够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唤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能让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现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许的诗意。当然,改写不是对古诗文的纯机械翻译.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2002年江苏考生的《东坡的选择》就是采用这种写法获得成功的。这篇高考作文化用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将苏轼一生的遭遇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写出了苏轼的“心灵的选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
  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2004年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新传》“活用”古典文学资源,根据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对《孔雀东南飞》大胆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编”,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中国式离婚”.体现出了考生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洞察。
  实际上,以上四法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妙用古诗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这四种。在备考阶段,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备考和作文备考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来。


                           考场作文快速构思妙法

 

考场作文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因为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短时间内又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入格成型”,在基本“入格”之后再求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

一、问答式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二、关键词式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

C、真情!

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三、条件式

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话题展开,形成分论点来构成文章的轮廓。如2005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安”》。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用条件句分段提出四个分论点:

A、志者,必先安心。

B、治者,必先安心。

C、智者,必先安心。

D、知者,必先安心。

然后层层递进的展示了自己的心中“安心”四境:欲成大事者之心,要安于既定目标,不屈不挠;掌权治国者之心,要安于国事,心系苍生;大智大慧者之心,要安于淡泊,不为荣辱所扰;渡人自渡者之心,要安于恬淡,宽宏豁达。在每段末尾又以“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四个比喻句概括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

四、诗句式

这一式议论、记叙都适用。就是用若干有概括力的名句来支撑整个文章的结构,分别领起几个部分,构成主主干。如2002年吉林高考佳作《名句书写情志,人生重在选择》就是如此,全文选取的名句如下:

A、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四个名句均是大家熟悉的,从屈原、李白到于谦、林则徐,这些熟悉的人物及其至理名言,均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里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气息

再如200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只是从《琵琶行》中选取若干诗句领起全文: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间关莺语花底滑

D、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E、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F、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文章精巧构思,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到了一起,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事情写得诗意盎然,而且脉络也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五、纵向式

这一式主要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它从话题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形成几个同时涉及两个概念的首括句,从而构成整篇文章的框架。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是如此:

A、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B、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C、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这篇作文非常规范。观点鲜明,从三个角度议论语言的作用,点出语言有助于亲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友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爱情的沟通,议论中肯,层次清楚。

六、横向式

这一式适合于“关系型”话题“纵向式”展开有困难的情况,也可称为“分总式”,即将话题涉及的两个概念分别展开之后,再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2005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历史的笑容》就是如此,全文由三个小标题领起的若干个语段构成主干:

A、关于忘记

B、关于铭记

C、云在青山月在天

作者思路一目了然,以简洁而富于诗意的文笔,再现了屈原、王勃、苏轼三为历史人物坎坷的命运,屈原不会忘记,只铭记了恶浊伤痛而陷入倦怠;王勃选择忘记,轻狂放纵而成为预知死亡的才子;苏轼善于忘记也铭记,善于选择,自得其所,乐观旷达而善终一生。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会忘记,会铭记又如何?只有会选择,才能歆享人生带给我最大的乐趣。

这种方式最为直观,也最容易操作,但局限性也比较大,适用面不太宽。

七、倾诉式

这一式比较适合于抒情叙事的文章。根据话题限制和表达的需要,选定特定的对象进行倾诉,特别容易感人。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芬香永存》就特别具有代表性。本文撷取四个小材料勾勒成文,而这四个材料分别由四个深情的呼告语句领起:

A、妈,你走后我变乖了。

B、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

C、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

D、妈妈,您走了,……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

而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纪念”已在天堂的母亲。全文所写不过是些家常琐事,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

八、聆听式

根据需要,在文章中虚拟若干“发言”对象,而将作者自己放在聆听者的位置来展开思路。如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感悟生命》,作者在开头以简洁的语句明确点题之后即以虚拟的“发言”对象展开:

A、友人告诉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

B、老师告诉我:生命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又满是拼搏的较量。

C、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

然后更以自然界里的“风”、“雨”、“雷”、“电”甚至“小草”、“花儿”等告诉我生命的真谛,将“感悟生命”展现得特别充实丰满,气势也格外酣畅。

再如2001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所欲有甚于生者》。作者开头以排比的形式引出话题,以“凝望历史时空,有些人选择了坚毅,有些人选择了奋起,甚者选择了死亡。他们用行动注释着生命,演绎着生命,亮丽着生命”总领全文,然后以前贤们向我“宣称”的形式展开主体段落:

A、坚毅者宣称,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B、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面对困难,唯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

C、死亡者以其不死之灵魂向我诉说着生死大义。

最后以”坚毅者、奋起者、死亡者用其心灵的妙语启迪着世人,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坚毅与刚强,选择珍爱与无私正是最好的选择。即便是死亡,也会赢得身后一片洁白”作结。作篇以”选择”贯穿始终,首尾圆合,天衣无缝,令人击节赞赏。

九、比喻式

就是将话题展开成为若干个比喻句,并以这些提纲挈领的比喻句作为全文的骨架,再充实成文。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忙,不亦乐乎》就是这样。

这篇文章标题即将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忙得不亦乐乎”机智翻新,拟作标题将,把“忙”与“乐”联系起来。开篇扣题,亮出观点:忙,是人生中一个个步骤,不能碌碌无为地白忙,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主体部分巧妙的将它分解成为三个分支:

A、忙是问号。

B、忙是省略号。

C、忙是惊叹号。

在这三部分中作者分别用问号、省略号、惊叹号巧妙设喻,抓住这三种标点符号的特征,,深刻地阐明人生忙,忙要像问号一样,经常问问自己,不能盲目,不能瞎忙,要忙得有意义;人生如四季一样是有规律的,要选准目标,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而人生有限,每个人都应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层层递进,脉络清楚,每一部分略举几个事例加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我们的忙不能永远是问号,而应是省略号和感叹号。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以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照应题目,收束有力。

小标题式

这一式操作性极强。就是给文章的各个相对完整意义的段加上一简洁的标题,以揭示或提示段落的内容,从而使文章要点清晰、层次分明。运用小标题,不仅仅使文章结构起了变化,而且对形成文章的思路,精心安排篇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2003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情与理》。文章三个主体段落分别以三个小标题领起:

A、渴望真情

B、超越感情

C、驾驭感情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极有代表性的8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得出结论: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再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全文主体部分也是用三个小标题来支撑:

A、巾帼不让须眉。

B、巨匠打造经典。

C、英雄爱国无敌。

以王昭君、屈原、荆轲、文天祥、文王、仲尼等古代先贤志士以“无愧于天,无悔于心”作为自己人生选择的标准,铺写他们选择的结果—“塑造的是干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写得****恣肆,读来荡气回肠。

十一、蒙太奇式

即由各个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或场景直接组合而成,操作简单,运用也比较广泛。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该文将60年前后对比鲜明的三组画面组合在一起,具体如下:

A、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

B、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

C、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

画面之间,用简短的议论点睛扣题,巧妙过渡,跨越时空限制,将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凝聚瞬间,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十二、反复式

能够体现作者重要观点的语句在文中关键位置反复出现,以显示行文的脉络,能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妙。2003年吉林高考满分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就是如此。作者巧妙化用名句,改一“愁”字为“情”字,赋标题以新意。并以此作为全文的议论中心和行文的线素。主体部分用“怎一个“‘情’字了得”领起。以祁贺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典型例子,证明“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以战国时齐国的邹忌他在“纯然淡漠”的心态下所表现的自知之明的事例,有力的证明了“‘认知’”高于‘感情’“的观点;以汉代历史学家陈寿抛开个人的爱恶,歌颂“仇人”孔明,大讲实事求是的例子,再次证明观点。

全文结构清晰严谨,一句“怎一个‘情’字了得”出现六次,或拟做标题,树旗明旨,亮出观点;或置于段首,概括要义,领起下文;或用于结尾,总括全文,点睛扣题。它如同散文中那根思想的红线,有机地组合了各部分材料,从而使文章一贯而成。

十三、判断式

这一式使用得较为普遍,操作也比较简便。就是将话题分解成为几个判断句,然后以这些判断句为提纲,充填具体内容敷衍成文的方法。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用旁观的眼神》。文章在首段尾句点明文章中心:请用旁观的眼神!文章接着然后将此主旨句分解成为若干个判断句:

A、用旁观的眼神看别人,是意识的清醒。

B、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C、用旁观的眼神,才能……;用旁观的眼神,才能……;用旁观的眼神,才能……

然后用唐对魏徵、鲍叔牙与管仲等六个历史上典型事例,从正面阐释,再接着讲唐玄宗、晋武帝的所作所为,从反面论证。本文所用材料虽多,沙及到的时间虽长,但均能以“用旁观的眼神”统率,故纵横捭阖,收放自如,难能可贵。

十四、否定式

有时从正面难以突破,不妨绕道而行,从反面展开,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写出新意。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转折》就是如此。这篇文章将话题“转折”展开成为三个句子:

A、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

B、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尊严。

C、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前进。

这三个句子提纲挈领,构成整篇文章的“骨架”,主体部分以“鲁迅为了救国而弃医从文”、“韩信为了鞭策自己而受胯下之辱”、“张文举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弃文从书法”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加以论证,思路非常清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