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彩妍不是ioi成员了吗:女 丹 正 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6:39:27
女 丹 正 途    女 丹 正 途
——孙不二《丹道功夫次第诗》学习心得            

……供大家参考。本人尚在学习中,文中诸多不对之处还请方家谅解与指正。

一、孙不二仙姑及其丹功次第诗简介
孙不二仙姑,山东宁海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成年后与马宜甫(即后来的马丹阳真人)成婚,生有三子。金大定七年(1167年)冬,王重阳祖师从终南来到宁海,度化马宜甫夫妇。第二年,马宜甫跟从重阳祖师入道,仙姑爱心未尽,犹豫不决。又等一年(1169年),仙姑五十一岁,到本州金莲堂,礼重阳祖师求度。祖师赐名不二,道号清净散人,并授以道要。其年冬重阳祖师携丘(长春)、刘(长生)、谭(长真)、马(丹阳)四人游汴梁。数月后即羽化。大定十二年,丘刘谭马四人扶仙蜕归葬于终南刘蒋村祖庭,并守坟三年。大定十五年(1175年)春,仙姑入关致祭祖庭,抵京兆赵蓬莱宅中,与丹阳真人相见,“参同妙旨,转涉理窟。丹阳乃赠之以《炼丹砂》,曰:‘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途。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引动,得赴仙都。’仙姑谢而受之。”①既而出关,居洛阳风仙姑洞修炼。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仙姑六十四岁,书《卜算子》云:“握固披衣候,水火频交媾,万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关透。仙乐频频奏,常饮醍醐酒,妙药都来顷刻间,九转丹砂就。”随后趺坐而化。
七真中,留传下来关于仙姑的资料不多。《金莲正宗记》说仙姑在听闻丘刘谭马四真人负重阳祖师仙骨归葬终南后,“迤逦西迈,穿云度月,卧雪眠霜,毁败容色,而不以为苦。逮壬辰之春首,亦抵京兆赵蓬莱宅中。”壬辰年为金大定十二年,丹阳真人尚在守坟,此说不可信。又后人依据“毁败容色”说仙姑毁容修道,则纯属谣传。
除《炼丹砂》外,在丹阳真人的文集中,我们找到他赠与仙姑的数首修道诗词,如《西江月》“一则降心灭意,二当绝虑忘机,三须戒说是非,四莫尘情暂起。五便完全神气,六持无作无为,七教功行无亏,八得超凡出世。”《捣练子》“休执拗,莫痴顽,休迷假相莫悭贪,休起愁,莫害惭。听予劝,访长安,逍遥坦荡得真欢,守清净,结大丹。”《渔家傲》“奉劝孙姑修大道,时时只把心田扫,杀了三尸并六耗,无烦恼,常清常净知玄奥。休问异名炉与灶,冲和上下通颠倒,铅汞自然成至宝,非常好,霞光簇捧归蓬岛。”都在勉励仙姑修道。由此略知,仙姑虽师事重阳祖师,而在修行上得益于丹阳真人处实在不少。
上面所引诗词言丹功大旨,不过是“守清净,结大丹”而已。我们读《道藏》中全真诸师的著作,对其丹功的了解也只是这样的一个轮廓,常常感到很遗憾。题为丘祖所作的《大丹直指》,只是对中下根器之人而说,不是纯正全真家风②,现在流传的《五篇灵文注》也是托名重阳祖师之作(当是《秘语五篇》的附会)。幸亏不二仙姑传下和“守清净,结大丹” 同一旨趣的《丹道功夫次第诗》,才让我们有幸一睹全真诸师的内炼风采。所以说此诗不仅是女丹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全真教,特别是其丹功、心性具有极其巨大价值的资料。
《丹道功夫次第诗》原题《坤道功夫次第十四首》,见《道藏辑要》胃集七,陈撄宁先生作注时题为《女功内丹次第诗》。他们都强调这是女丹次第。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实际上男女都适用,只是男女体质不一样而功夫落实在身体上时会有男女的差异。因而把这十四首诗重新命名为“丹道功夫次第诗”。它是全真派性命双修丹功的真传之作,属于上乘丹法。从女丹角度说,不是一般“太阴炼形”之术所能比。
二、《丹道功夫次第诗》之丹功解读
孙不二仙姑的《丹道功夫次第诗》,可分为四段功夫,第一首“收心”、第二首“养气”为一段,是后天功夫,可以称作“筑基”。第三首至第七首为一段,是先天气生,“坎离交媾”以致结丹的功夫,或称小周天炼成内丹的功夫。第八首至第十二首为一段,是“神铅”透体,“乾坤交媾”以致全性全命的功夫,或称大周天大还丹的功夫。这里说的小周天功夫,在一身之内作用;大周天功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常说的大小周天概念不一样。第十三“出神”、第十四首“冲举”是丹成及飞升之事,属于先天功夫。是为四段。或者将第三首至第十二首合为一段,统称返还功夫,即是返回先天性命的功夫,而分为三大段也行。
在提示本诗大纲后,我们不准备对每首诗作具体解释,而是勾玄提要的依其本义作功夫上的解读。
1、筑基
凝神、调息是丹法共通的筑基之路,不二仙姑题为收心、养气,并于诗中标明收心口诀“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和养气要着“子肥能益母,休道不回旋”。
“生灭海”指妄心,我们时时不停的杂念,刻刻生生灭灭,既扰乱心思,又消耗精气。所以要加以扫除。“总持门”指真心,即物欲净尽、一性空虚、清清净净的一念,又能常应常静之心。须要固守,以致整个修行过程中都要保持住这种心态。第五首“性须澄似水,心欲静如山”,第六首“先将幻境除”,第七首“阴魄要防飞”等诗句都强调保持此心。如果不明了全真教的心性训练功夫,而解释总持门为“玄关窍”,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扫除妄心、固守真心是相辅相成的,去一分妄心,显一分真心;守一分真心,消一分妄心。渐收渐凝,久之心空,才到丹道的凝神功夫。从前人的经验看,上乘的扫法是知妄心如幻,以正念觉照妄心(坚持正念)而逐渐息妄归真的。其次妄念起时即觉知即扫除,以求保持静心(但灭动心,不灭照心)。除自己坐功时锻炼外,还需要在待人接物中去训练。理上说,静心凝神只是意识的清净面,而潜意识中的心结不一定化解了,古人在情(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谓中节,谓之和)智(明——细审前因后果,周围关系的智慧)方面的训练也多嫌不够。因而即使功夫高深的修行人有时也同我们一样犯常人之错,因此,我们现代的修行人应以此为鉴。按现代观念,我们修行人应具有高智商与高情商,才能更好的修道与弘道。
养气,外则避免尘劳与疾病的干扰,内则通过呼吸的训练,以期引动精气而返还先天。诗中“子”指后天之气,“母”指先天一气。子肥意指后天气足,益母意指补益先天气。怎么做到子肥呢?除调摄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做调息功夫。调息如丘祖说:“但令如龟喘息,乃是道人活计,不可著他。”丹阳真人说:“道者,何物也?祖气便是根源,岂不知鼻中出者也?岂不闻广成子曰‘丹灶河车休矻矻,鹤胎龟息自绵绵’。”③又说:“坐则匀鼻端之息,”可知调息是调鼻端之息——注意鼻端而令气息深沉绵长,与佛教常用的调息方式一样,与“积气关元”之类的心蛰脐下的调息有异。这是以心性训练为主的原因造成的。从经验来说,即使注意鼻端调息,气息也会渐渐沉入小腹,而激活肾气。我们做训练时,可以稍加引导,用脑部虚灵真心下照丹田(大约在脐下四指的小腹内)来调息,也为采取药物后,“调息收金鼎”作必要的准备。另外,前期也可以适当采用腹式深呼吸以刺激丹田活力的方法,或心息相依于脐下以养气的方法,它们对养生是相当有益的。
收心、养气虽不是截然分开,但训练时是有次第的,先收心,再调息,丹阳真人说:“气难住,迅如奔马,惟静可以御之。……若不到无心地,难以制御。”④即在无心后才调伏气息。心收气养,便有功夫效验——“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虚灵是神,融融是气,即会感到周身空寂与温和,正象谭处端真人说:“十二时中念念清静,不被一切虚幻旧爱境界蒙昧真源,常处如虚空,逍遥自在,自然神气交媾冲合。”一般情况下,先是脑部出现虚灵清凉,而后心胸(夹脊)温热,再次才到小腹暖热。空寂之境也是从上而下,以至感到全身空寂。佛教称之为去除一分触尘之障,此外古人没有作多少解释。这在现代知识中却很容易理解:所谓的后天心性,具体表现在脑、神经活动上。随着心理的有序化与专注程度提高,心理能量加大,脑电活动增强,就会扩展神经元、神经纤维,因此产生空寂深广、凝然实在的感受。脑部能量累积到一定量后,又会向下面的脊、腹神经传导,虚凝的感受及电热诸能随之下行,以致扩展到全身,而身如云影、空寂暖热。今人所说做功夫要“松静自然”,殊不知功态是松中紧,静中凝,即有一凝然之内力贯通全身;乃是积精累气的逆向自然,而不是任由后天惯性主使的“自然”。这在坐式、立式中表现最明显,即使在卧式中也是一点灵明虚凝,这是返还功夫与其他修养术不同之处。
伴随着空寂,头腹间热能的变化引生出体内如天地间大气一样的云升雨降变化,称为“心液下降,肾气上升”,是为后天气。但要做到下腹坚实,才能有效的引发热力,所以重阳祖师说:“下关牢固火能燃”。下关牢固,可以通过呼吸及肢体导引训练得到(全真诸师主要通过苦行达成),热力增盛又能转化为电能。头腹间电能的变化,则出现光影,最初如荧,如淡雾。其次如灯、如星月、如珠,如黎明晴空。以致身内外一片大光明。被称为先天气。养气还着重在后天气上用功,但自然起到驱除宿疾,疏通经络的作用,不必象别部丹法引导此气打通任督。此际也有些淡淡的,如新月夜色般的明境,身则如云如影,是少分电气作用的结果。大致说来,功夫到三田一贯,肌肉若一,心神虚凝安乐,内视有淡淡明境,身得内力相扶,履地如绵,时或如在云端。口生甘津,喉胸液润,丹田暖热,肢体温软等诸感受稳定后,筑基便将结束。
筑基功夫因各人身心素质不一,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不一致。通过上乘筑基训练,不仅整个生命之流已由耗散转向为凝聚。而且身心调柔,忍耐力很强。功中对气脉变化的感受敏锐、清晰,先天气生时也是如此,而不是在进入极细昏沉的“混沌”后,也不是在意识抑制状态下的“无知”后方才“杳冥冲醒”。但又沉静凝定,几乎不被它扰动。因此积聚的能量很强,却又似乎无所得。因为似无所得,诗中对气脉感受少有描述。与其他丹法相比而言,上乘丹法是整个身心的投入,它是整体前进的,其筑基时间相对长久,而得丹后功夫则势如破竹,比其他丹法简易快捷得多。
“回旋”即返还之义,收心养气的目的就是为了返还先天本来面目。诗中“一气”、“无为”、“纯阳”、“神铅”、“舍利子”、“元神”、“身外身”等词语都是指先天性命。重阳祖师还称之为真性、金丹、日月,喻为明月,诗说为证:“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坛。”又曰:“一轮明月绝纤埃,一片灵光照玉台,一粒金丹人不识,一生性命有谁猜。”
敛息凝神间,待到丹田火炽,一点光明透入⑤时便进入下一步功夫。
2、结丹
第三首“行功”诗,是概述小周天结丹功夫的。第四首“斩龙”强调转化形质,但要等此步小周天功夫结束之后才能彻底斩龙。第五首“养丹”是说日日累积丹药之功。第六首“胎息”不是外呼吸已断,而是气息深微如无,是功夫不断深入的表现。第七首“符火”说防止魄散神飞以结丹。
筑基有成,功中神不待凝而自定,息不待调而自敛。豁然身心开阔,幽深广远,如黎明晴空光景,称为玄窍初开(玄窍初景)。于此静默之际,腹中一点光明腾起,而丹田火炽,两肾汤煎,下腹春浓,若有震颤,喻之为东方生气,为震卦之雷。此炽热光电之气沿身后上升,至脑后凝成甘露光明而下降,周流一身,日积月累,结成一粒丹头。是为行功,功夫景象如《金丹四百字》说:“修炼至此,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魂魄如母子之留恋。此乃真境界,非譬喻也。”
一气才生,痒生毫窍,身心快乐,丹家名之为“氤氲”之境。此气有三条道路可行:一是从“熟路”漏出,引发漏丹。一是从“中脉”(或称中黄、黄道)上行,即从海底上冲绛宫泥丸。一是循“督脉”后进。此气虽名先天,实杂有后天气,一般略冲至绛宫灵台(一气复归台)即止,切不可引领上下中脉,恐有“闯黄”之祸。筑基坚实的不易漏丹,而自然循督脉后进。于是神经系统被改造,继而生理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过程在女性称作斩赤龙,在男性称作降白虎。
氤氲境中,从不漏丹的人,理论上有,现实中几乎找不到。虽然上乘丹法偶尔有漏也不会象其他丹法那样有大的妨碍,但还是影响功夫的前进。所以要保持警惕。防漏方法有多种,它跟筑基训练也有紧密联系。一般说来,心性功夫不够,身体控制力弱的,应当把注意力放在脑部,清心定意以止息凡焰,切不要去贪求美味,必须浅尝即止。不得已时或者采用《性命圭旨》所说的“吸、舐、撮、闭”四宇诀,以作补救。
静极一动,上升下降,在丹田结成一粒真种。随后日日兴功,日增黍米之珠,精神泉溢,气色光鲜,虽未返老还童,但已肌肉绵实,唇如含丹。虽未发白变黑,但颜面已如童子红润,眼睛如秋水澄清(日能增黍米,鹤发复朱颜)。这时丹珠功兴则有,功停则隐,而且不定是每次做功时都有,不能性光常明,时时在怀,也就是说还没有结丹。
气机上行至脑,刺激脑部神经,多有幻视、幻听、幻触等幻觉,也将出现相似神通。它们或为幻境,或可引飞心神,对功夫都是障碍,所以要除幻境,防魄飞。以致性光常明(潭里珠含景,山头月吐辉),如如不动(若来与若去,无处不真如),方为结丹。有此功夫者一般丹书称为“地仙”,此际别家有调弄幻身出窍者,称为“鬼仙”。
陈撄宁先生以别派(中下乘)丹法注释本诗,值得商榷处颇多。如“行功”诗,注说:“然女工修炼,欲求到此地步(指‘关窍齐开,耳闻风声,脑后震动,眼中闪光,鼻中抽掣’等种种景象),必在月经断绝之后,而孙诗所云,乃在斩龙之前,恐难得此效。大约此处所谓雷者,不过言行功之时,血海中有气上冲地两乳耳。此气发生,丹家名曰活子时。山头喻两乳及膻中部位,海底喻子宫血海部位。雨喻阴气,雷喻阳气。”他自己也感到矛盾,而又强加解释,殊乖本义。本文多说自己观点,为保口德,对陈先生注解评说不多。
行功诗“阴象宜前降,阳光许后栽。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是为了押韵而倒装了句式,是说山头(脑部)雨滴,阴象前降;海底(会阴至子宫间)雷动,阳光后进。多数人功夫先从腹部起,精气先于腹部上腾,再由脑部下降。阳光即是伴着炽热的那“一点光明”,阴象主要是指精气在脑部凝化而成的凉液。因是液降,所以后面有“灌溉药苗肥”之喻。这种带着光色的热气与凉液,被称为坎离,因此此步功夫又称为坎离交媾。又喻为龙虎、日月等,所以斩龙诗说“风中擒玉虎,月里捉金乌”,养丹诗说“缚虎归真穴,牵龙渐益丹”,同样都是一气在头、腹部的不同表现的比喻。
随着功夫不断的深入,呼吸也越来越绵长,心境也越来越浑沦。不需守静而心神自若太虚,不待守气而息息如返乾初。大体说来,筑基时呼吸大约每分钟四次半左右,一气生时呼吸约为五十四秒一次,而后四五分钟一次呼吸乃至十八分钟左右呼吸一次⑥,此诗中称为“胎息”。在任督全通(身心改造完成一大半,不过顶门未开,饮食未绝),玄窍大开,外呼吸全断后,就进入下一段功夫了。
3、全性
第八首“接药”,说玄窍大开,性命归复。第九首“炼神”言开顶与天地相通而养神。第十首“服食”,指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服食天地精华。第十一首“辟谷”说直接吸收天地能量,无须后天饮食。第十二首“面壁”说与天地合一。
内丹成后,虚静间玄窍大开,而后先天真精(神铅)透入,方是性命归复。其功如闵一得仙师《上品丹法节次》中说:“虚其心以致虚之极,实其腹以守静之笃,诚于中以自观其复,自得凝然大定。纯粹以精,勃然机发,顿失我与天地现存形相,第觉虚灵朗耀,无际无边。一觉急收,登时冥息,即自入于窍中,混混冥冥、不识不知、无声无臭,斯为大开玄关、深入一窍。顷久一点自落黄庭,才是先天气复,自然周流六虚,方知此身原是坛炉鼎灶、心为神室,我处其中只是一个真意。……只觉圆陀光烁,浑如玄珠之在晶盘,其实无形无象,圣人所云虚灵独露是也,”⑦
接药之前,功夫还在身内捉摸,杂有后天气,仍有肉质身心的觉受。此际玄窍大开,与天地一体,一片先天气象。顷久天地相合,夺得金精一点,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此诗句有别解,或以山头为乾,以小腹为坤,即是本文所说的坎离交媾),所以又称为乾坤交媾。现有身心世界在功中一无所觉(尚处在心识内敛的定境中,感知没有展开,如闭目自视)。而后觉知现有世界,与先天性命并行不悖。此后兴温养之功,以致胎熟分身,性命完全。
又须洗濯黄芽(此处纯为比喻,即定水养慧光之义),打开天阙(天门),方能得天地精华以资温养。天门指顶骨,天门开喻为“山头震地雷”,天门开,一般丹书就说调神出壳,称作出阳神。开天门之境,丘祖曾略说:“我等三次撞透天门,日月自别,直下看森罗万象。”天门开后,通身虚明,若水晶塔子,自能采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以为服食。而肉身也发生极大变化,不仅地户(阳关)闭固,返老还童;周身光明,呵气生物。而且具有超凡能力。如体轻如燕,走逾奔马等等不思议境界。如《灵宝毕法》说:“内志清高,以合太虚,魂神不游,以绝梦寐。阳精成体,神府坚固,四时不畏寒暑,神采变移容仪(指能改变外形)。……人事灾福,神灵皆能预知,触目尘凡,心绝万境。真气充满,口绝饮食,异气透出,金色仙肌,可比玉蕊,去留之处,当所神抵,自来相见,驱用招呼,一如己意。真气纯阳,可干外汞。”
由于能量充足,故不再需要后天饮食,谓之“辟谷”。诗中“山芋”、“泽芝”是比喻之词,指坤泽所生之玉芝,乾山所结之灵芋,不是身(元神)外之物。后天饮食不断,则先天精气不纯。所以说“若将烟火混,体不履瑶池”。经过锻炼,男女、饮食、睡眠、动静的干扰都已消除,世间再无一事可扰乱身心,于是凝然坐龛,与天地合一,如处胎中,以待出胎,本诗称为“面壁”。一旦机熟,自然而然元神现身,如瓜熟蒂落。便是下一段功夫了。
在“气混阴阳一,神同天地三”境中,心神凝定如处太虚空,灵气混穆而生生不息。自身周围形成强大的能量场,会对周围物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主要是生物之生机),闵一得仙师称之为“医世”,古人叫做天人合一、参赞天地化育之功。如《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能量场大小因各人功力大小而异,小则一家、一乡、一镇,大则一市、一省,乃至一邦、一天下,佛经中则夸大为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
4、丹成
第十三首“出神”说自然分胎,身外有身。第十四首“冲举”说元神上升,仙凡永隔。
此自然分身之元神,谓之金液大丹(皓月凝金液),或称自性明珠(本来真性唤金丹),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包含了一般丹书所说的还虚或合道境界。禅宗称为妙明真心,仙道称为先天性命。理论上说,还没有到究竟之地,即使性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大道的功勋位,仍不是万物之根——大道的本位。我们不多说。
诗说“咫尺上神霄”,其实咫尺还算太远,因为此际已能物我相贯,感觉“皇皇八荒,皆在我闼”,所以不能说是“白日飞升”。到此地步,闵师称为“平升玉清”,通俗的说,便是和“至高宇宙神”同一鼻孔出气了。
丹成之后,自然知道禅宗的自性、妙明真心是何物,不必依傍禅门。拾人涕唾来装点门面。自然明了此性实是性命合一之物,决不会妄认能知能见之心为自性。因而能包容禅教,而不会象禅者偏执一心,视光气之身而不见,行淘炼之功而不觉,非要强名为心性,以逞己是人非之能。这种行者的行径,在明眼人看来,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五代明清间兴盛的丹道,正赶上整个中华文明趋于内敛保守的时期,它与同时期的理学禅学一样过多的关注心性问题。因而忽略丹成后利身济世的事功。虽有丘祖(丘处机)“止杀”圣功,闵师(闵一得)“医世”神功,但正统丹道的整体事功仍显得无力。同时也忽略了对大道本根、万物之母的更深入探索,只是以湛然光明为归宿。不二仙姑是丹道功夫的佼佼者之一,也难出此大流,所以功夫只说到丹成为止了。
三、神气与返还
性命修炼之术,不外神气与返还。而古来对神气的解释甚为繁杂,常让人掉进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这里我们以现代知识重新加以解释,觉得可以为丹道的理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先天神气(性命)以光气为身,或称灵气、祖气。其身有大小强弱之异;以灵知神通为心。或称元神、自性。其心实有真妄染净之别。实际上是由电离态气体构成的生命体,仍是“有情”。因为现在没有实证,我们无法作详细的诠释。但从后天生命修炼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推论出,祂就是一个光气体。
肉身中,人们通常以心理活动为心神,以呼吸之气,热电流动等为气。丹道修炼中,初功以虚灵不昧之心为神,以乐痒云影等电、力触感为气。即如白玉蟾祖师所说“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随后电气转为丹珠、明境,称为性光。但此时心识功能仍然主要由大脑承担,所以它还叫气。不过,有此气者让别人感觉他特别有“神”。丹珠结后,能别肉身而相对独立存在,逐渐有一些知性,是为相似神通——超出现有感知范围但不能贯透现有世界的超常感知功能。或成幻身,也被称为“元神”(阴神)。等后来神铅透体后,不断吸收电气能量,而能完全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祂承继着原有生命体的诸多信息),称为元神、先天一气。祂与我们平时所见的粗重物质所构成的世界相互重叠,能贯穿此粗重世界之物。所谓水火能入,金石能透。祂无粗重形质,但有光明,有电能、热能、力能,所以我们推论祂是光气体。
大不一样的。平时眼前之光、睡梦中之光(包括神经病态的幻视光)不用说其能量最低,我们可以忽略,不计在光气之中。筑基之光,和筑基中定境之光,能量高一个层次,但仍局限在身心中,不能透出体外(特征是不透明、有碍。称为有相之光)。先天气之光,具有一定的渗透力(其光澄清透明),能部分作用于体外,感知外界信息,范围也不广,其定境中感觉似乎如同虚空,也只是一种不切实的认识。只有神铅透体之光,能量巨大,能贯透金石,感觉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方才是真实先天气。由于此气的差异,造成我们感知的差异,但人们常犯一个错误,把它们的能知能见的知觉相似性当成一个绝对不变的“知性”,认为此知性不生不灭、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而所谓的返还,常被误解为后退、退行。其实,返还的真实含义是不断累积神气,以逆转生命耗散之流,而归于先天之地。它与虚生神、神生气、气生精,精生形的演化方式相逆,所以叫返还。其次,因为在修炼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人体生理成长正好相反的现象,所以叫返还。下面我们把常态生理变化与修炼生理变化略作比较。
      胎儿   婴 儿   童子少年   青年、壮年  老年、晚年  死
∣——∣———∣—————∣—————∣—————∣—∣→顺化
入胎  息生    封顶       天癸生      天癸竭     息止神冥

出神 分胎  息住    开顶      降龙伏虎     真种生     凝神定息
………∣——∣———∣—————∣—————∣—————∣—∣←返还
神仙     地     仙        人  (胎)  仙          靖    士
从胎儿到老死的顺化过程,是生命成长而又耗散的过程,其中有几个标志性的生理现象,即入胎,出生后呼吸出现,囟门封闭,青春期第二性征,更年期生殖能力丧失,死亡时呼吸只出不进以致大脑完全停止活动。在返还中,由心神凝定呼吸多入少出状态,产生先天气,随后改变生理性征,外形如童身一般,再打开囟门,呼吸停止。如上图所示,它在生理现象上似乎与顺化相似相逆,而实际是生命的升华。此图还是很容易懂的,恕不多说。
此中靖士指凝心深息,后天气生,先天气未动的人。人(胎)仙指先天气生,到内丹结成之前的人。这二类人有时也合称人仙。地仙指内丹成,外丹(神铅)就,温养元神之人。神仙指自然分胎,身外有身之人。提醒一下,这和通常的神仙分类有差别。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或帮助。

附录:
《丹道功夫次第诗》十四首
第一收心
吾身未有日,一气已先存。似玉磨逾润,如今炼岂昏。
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
第二养气
本是无为始,何期落後天。一声才出口,三寸已司权。
况被尘劳耗,那堪疾病缠。子肥能益母,休道不回旋。
第三行功
敛息凝神处,东方生气来。万缘都不著,一气复归台。
阴象宜前降,阳光许后栽。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
第四斩龙
静极能生动,阴阳相与模。风中擒玉虎,月里捉金乌。
著眼絪缊候,留心顺逆途。鹊桥重过处,丹气复归炉。
第五养丹
缚虎归真穴,牵龙渐益丹。性须澄似水,心欲静如山。
调息收金鼎,安神守玉关。日能增黍米,鹤发复朱颜。
第六胎息
要得丹成速,先将幻境除。心心守灵药,息息返乾初。
气复通三岛,神忘合太虚。若来与若去,无处不真如。
第七符火
胎息绵绵处,须分动静机。阳光当益进,阴魄要防飞。
潭里珠含景,山头月吐辉。六时休少纵,灌溉药苗肥。
第八接药
一半玄机悟,丹头如露凝。虽云能固命,安得炼成形。
鼻观纯阳接,神铅透体灵。哺含须慎重,完满即飞腾。
第九炼神
生前舍利子,一旦入吾怀。慎似持盈器,柔如抚幼孩。
地门须固闭,天阙要先开。洗濯黄芽净,山头震地雷。
第十服食
大冶成山泽,中含造化情。朝迎日乌气,夜吸月蟾精。
时候丹能采,年华体自轻。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
第十一辟谷
既得餐灵气,清泠肺腑奇。忘神无相著,合极有空离。
朝食寻山芋,昏饥采泽芝。若将烟火混,体不履瑶池。
第十二面壁
万事皆云毕,凝然坐小龛。轻身乘紫气,静性濯清潭。
气混阴阳一,神同天地三。功完朝玉阙,长啸出烟岚。
第十三出神
身外复有身,非关幻术成。圆通此灵气,活泼一元神。
皓月凝金液,青莲炼玉真。烹来玉兔髓,珠皎不愁贫。
第十四冲举
佳期方出谷,咫尺上神霄。玉女骖青凤,金童献绛桃。
花前弹锦琵,月下弄琼箫。一旦仙凡隔,泠然度海潮。

注释
①《金莲正宗记》卷五,《道藏》第31册,364页。
②有人认为《大丹直指》是伪托之作,但丘祖曾说:“有一等道人,丹田搬运,亦是下等门户,尔乃教初根小器人。若性到虚空,豁达明白,乃是大道,此处好下手,决要端的工夫。”(《真仙直指语录•长春丘真人寄西州道友书》,《道藏》第32册,437页)又《尹清和真人北游语录》(《道藏》第33册,169页)说:“尝记师父(指丘祖)大定间宣见时论及诸功法,惟存想下丹田为最。”并评说“然止一法耳,于道则未也。近年隰州王道人以此为至极,以授诸人,曾不知有为之伪法也。终不可入于真道。”因此,此书虽然不是全真正传,也是丘祖有所指示,学人又依《灵宝毕法》等丹经有所增益而成,是从下至上的学问。如果只着在法上,就不免有“不可入于真道”之嫌了。
③《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702页。“丹灶河车休矻矻,鹤胎龟息自绵绵”,或题为吕祖之诗。
④《真仙直指语录》,《道藏》第32册,433页。
⑤参《尹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引丘祖之言:“修行人必先全抛世事,齐修万行,使一物不累,一心致虚。至寂无所寂之地,功行兼备则福至,福至则心开,一点光明透入,即天地之根,二物自然合而为一。用绵绵之道,以存养之,使之充实,则永劫不死矣。故张平叔有云:‘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道藏》第33册,170页)
此“一点光明”,也称“慧光”、“性光”。丘祖强调须有济物利生的福行才能获得。龙门创宗时更加不重命功技术,而以性功统摄命功,一反“三分命功,七分性学”的态度(“吾宗前三节,皆有为工夫,命功也。后六节,乃无为妙道,性学也。三分命功,七分性学。以后只称性学,不得称功,命方称功,有为之事也。功者工也,有阶有级,性何功哉?佛祖也只完得性学而已。”)。如谓“学者急须止念,念止则心定,心定则慧光自生。慧既生矣,还须自涵于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之中,久之方返于虚无真境。”“吾宗唯贵见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大要以息心凝神为初机,以性明见空为实地,以忘机化障为作用。回视龙虎铅汞,皆法相而不可拘为,反此便为外道,非吾徒也。”(以上引自《藏外道书》第11册《丘祖语录》)
此“一点光明”,丘祖又演为“回光”,详见《丘祖全书•丘祖语录》,兹不录。它又是《太乙金华宗旨》回光之所本。
⑥此为理论数字,常人每分钟心跳72±8次,约4次心跳1呼吸,呼吸每分钟在18±2次间。以4为阶除,而得出以下数字。筑基为每分钟4.5±0.5次呼吸,一阳来复时为1.125±0.125次。胎息在每分钟0.28125±0.03125至0.0703125±0.0078125间。这尚未得以证实,也许只是数字游戏。但这是探索“量化”丹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