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作服定做厂家:一个宅男的心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1:15:16

他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屡遭寰运却坚强不息,现在他正与时间赛跑,因为他有一个心愿·····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两个热词,莫过于“蜗居”和“宅男”了。“蜗居”,指居住空间狭小逼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现状;“宅男”,则向人们描绘了一种生活现象,是“宅”在家里深居简出的意思。但无论是“蜗居”族还是“宅男”辈,若何这位宋学平的山东汉子相比较的话,谓之小巫见大巫也绝不为过。

 

 

 

宋学平,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南街村人,一位四十八岁的山东汉子。从一九八八年重病卧床至今,生活不能自理平常基本生活要靠年迈的母亲照顾:二十多年来他没出过屋门,也没下过床。一张床就是他人生的见证,承载着他的辛酸和悲哀,不足十平米的房子就是他就是他几十年生活唯一,也是全部的空间。他被“宅”在家里,并且一“宅”就是二十多年!

 

一九七二年他九岁时经常莫名其妙地摔倒,最初还能麻利地爬起来,家里也没拿着太当回事儿,以为是小孩子调皮所致。后来,跌倒的次数越来越多,要站起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到一九八零年他十七岁时,跌倒后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爬不起来了。家里这才感到事情的严重。这年春天他的父亲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在山大医学院附属医院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打那以后,他只能匿在家里,小心翼翼的扶着墙或拄着拐走路,后来变成艰难的地拖着腿一点儿一点儿挪动,再后来就只能坐在一个矮小的木方凳上来代替行走。又过了几年,当他连用这样的方式也无法挪动自己时,他就只能听天由命“宅”在床上了。

 

从卧床那天起,他的饮食起居吃喝拉撒就全在这张床上。从双腿肌肉早已严重萎缩,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因为无法盘坐,他只能人双腿一边倒地叠压在一起。若没人帮助他自己根本无法变换姿势。遇到农忙季节家里顾不上他,他就只能这样一个姿势长久的坐着。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也可能是疾病或营养不良所致),他面色蜡黄,明显浮肿。但透过这张面庞,还依稀能看出他当年的英俊和清秀。因长期 “宅”在床上,他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加之长期的焦虑和忧郁,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明显有些迟钝。

 

他住的房间也即他的工作室,是靠街的两间房子中的一间,中间一堵墙隔着,大约有十平方米左右。做东朝西,是县里前几年出自帮助修建的。笔者在与他的交谈中了解到,各级政府对他的照顾还算周到。前些年他曾经给市委书记写信反映自己的情况,市委书记曾亲自派人来了解情况并送来钱款。近年来,县里领导和民政局也多次上门慰问,捐款资助,送来过节的衣物和钱款。前几年县里又出资帮助家里重新修建了房子,村里为他入了低保,生活上基本没什么问题。

 

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得病后他不想让自己拖累家庭,于是就在还能用双手挪动木方登时去济南一家培训学校学了家电维修,回来后就用这间临街的小屋开了个家电维修服务部。他想借此证明自己的生活能力,同时多少有点儿收入对家里也是个贴补。

 

房间四壁已被烟熏火燎成黝黑色。靠墙一张床,靠床一张桌,桌上摆着几件维修的工具和几本工具书,这就是他全部空间和所有。

 

2011214日(农历二零一一年正月十二,立春后第九天),笔者走访了宋学平。巧的是,那天正是西方人的情人节。那一天艳阳高照,但寒意未退,是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当我走进他的房间时,虽然她的母亲专门为他生了一只煤炉,但屋子里弥漫着的那种凄清冷寂的气氛还是让我从内心生出一丝悲凉和寒意。身临其境的一刹那,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里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这不就是宋学平现实生活的最好写照吗?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这几句词胜过千言万语,我无需再做任何描述。我相信所有身临其境目睹了他的生活现状、了解了他的悲惨遭遇后的人,一定会有同感。

 

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身无它技,只知道拿着身子当地种,没黑没白地往庄稼地里认劲儿。没有文化,贫穷自闭有不善交际,有自知之明也有自卑心理。他恪守的信条就是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它有四个子女。因为穷,大女儿在三岁时就送给岳母抚养,学平是长子,他下边有一个小他两岁的弟弟和一个妹妹。学平得病以后,他无法筹到给儿子治病的钱。看看室徒四壁的家和一钱不值的家当,他只有扎熬手的本事儿,眼看着儿子的病一天天加重而毫无办法,事情就这么一天天拖下来。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老宋还在为学平的病一筹莫展、掰扯不开的当口,更大的不幸又接踵而至。学平得病后,二儿子学民的身体也出现了和学平当年同样的症状;四肢消瘦无力,极易跌倒,跌倒了就爬不起来。不用说,学民得的是和学平一样的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那一刻他感到天旋地转,像个木头人一样傻在那里,老半天都搞不清楚自己是死了还是活着。他彻底乱了方寸,大脑一片空白。一连几天,他就只会像个没头苍蝇似地在屋里不停地转来转去。

 

大概一九九二年左右,学民也开始了一床为伴的生活。因为当家里不但穷的底朝天,而且外债累累,没钱怎么看病?而当今社会,有钱才是硬道理。所以学民得病后连上医院检查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家里连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拿不出!他知道弟兄俩的病是种花大钱的病。以他的家底和能耐,要弄到这样一笔巨大的数目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除非去偷去抢。而那是他连想都不会想的,现在他是债台高筑,别说求借无门,就是亲威朋友街坊邻居肯周济个一星半点儿,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以后的家境会是什么样呢?如果拿一句时髦的广告改一下就是;没有最穷,只有更穷!到这步天地,他真的就山穷水尽了。郁闷的他那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整日里闷着头起早贪黑拼命地往几亩责任田里使劲,他用拼命的劳动来折磨自己,他要把一肚子的苦闷、烦恼全部洒到庄稼地里。以期冲淡心中无尽的烦恼和深深的愧疚。同时他希望能用辛苦和省吃俭用一分一厘地积攒出两个孩子的救命钱来,以挽救两个孩子的生命。当然他最希望的是两个孩子能够原谅他,原谅他的无能和无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手里的钱没怎么见长,两个孩子得病却一天天加重。他当时没有别的办法,怨孩子命苦,两个孩子若是生在富贵人家情况肯定大不一样。

 

二零零二年,被生活和灾难折磨得焦头烂额的他再也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就抛下两个重病在床的孩子和自打结婚后没享受过一天清福的发妻撒手人寰,郁郁而逝。没办法老年体衰的妻子就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家里地里忙里忙外。无论前景如何,日子还是得混。相依为命的母子三人就这么紧巴巴地走过来。

 

就在今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在家家户户依然沉浸在阖家团圆的幸福之中、共度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的时候,他二儿子学民因病情恶化,带着对人世的无限眷恋永远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留下一副瘦的皮包骨头、令人不忍卒视的躯壳黯然而去。而再过两天就是西方人的情人节,那是一个令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无比亢奋和向往的节日。但那一定是学民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他才会选择在这个日子到来之前静静的离开。

 

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和悲惨命运的无情打击,深深刺痛了宋学平的心。老实巴交的父亲走了,善良无奈的弟弟走了,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只留下他和年迈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了。而七十岁的老母亲如今已满头白发,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就这大的年纪现在他还要每天拖着瘦弱的身体去侍种那几亩责任田,回到家还要忙里忙外,给自己喂食喂饭端屎端尿。而村里像他这个年龄的老太太如今大多也是四世同堂,守着孙男儿女地享清福来了。老母亲没有孙子,并且命中注定再不会有孙子。她只有一个让他愁白了头、到死都让她牵肠挂肚割舍不下的苦命的儿子!但老母亲从无一句怨言,每天仍然是拖着日子渐衰老的身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细心守护者不知到底还能守护多久的、唯一的一个儿子——她仅存的一点血脉,一份牵挂。十指连心天犊情深,这或许就是他老人家虽然衰老瘦弱却始终坚强如一的唯一的动力。

 

而他现在最担心的是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不管日子多穷多苦,每天有老母亲守在身边,每天能看到老母亲熟悉的身影,听到老母亲熟悉的声音,就是他最大的慰藉和幸福。他无法、他不敢想象如果老母亲抛下自己而去自己还怎、么生活?如果自己先他老人家而去,已经经历丧夫失子之痛、孤苦无依的老母亲又怎么活?自打弟弟走后,他明显地感到自己的病情也在不断恶化。看着老母亲日渐消瘦的身影和苍老憔悴的面容,想到与老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以时日无多,他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他说,他想得最多的是哪一天早晨自己醒来或醒不来的时候,老母亲会在哪里······。说到这里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满目晶莹,顺着他蜡黄浮肿的脸颊静静流落,滴洒在围着他下身的肮脏的被子上。他就任泪水这么静静地流淌,我却始终没听到他一丝哭声。那一刻,我真切的感受到他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现在还能搞维修,因为我还有一个徒弟,有活儿时可以我说他做。可是,以后徒弟走了呢······”他费力地把已有些佝偻的双手一滩。他无法想象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他说通过弟弟的死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说不定啥时候也会一梦不醒,他能感觉到这日子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他不敢想象自己一旦撒手人寰,让早已饱受丧夫失子之痛的老母亲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他老人家会是怎样的打击。他不愿饱受苦难的老母亲在遭受任何打击。他说弟弟已经走了,如果自己再走了,谁来为老母亲送终?他知道能尽这份孝心的只有他了。想到这儿,他觉得自己一定要让生命延续,至少要活到老母亲安详的闭上眼睛的那一刻。能最终尽一份孝心送老母亲入土为安,也不枉母亲养育之恩。他说,到时候自己就是爬也要爬到母亲的坟头上,亲自为母亲的坟头添一把土,痛苦一场,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他说,自己若能了了这个心愿就终生无憾在无牵挂,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坦然面对······

 

我带着深深的无奈和伤感离开了宋学平和他“蜗居”了二十多年的小屋。回到家很长时间里,眼前还满是蜡黄浮肿的面容、无奈的眼神、静静流淌的泪水以及他悲惨的遭遇。我能深刻感受到他要活下去的强力愿望和至诚至纯的一颗孝心。他当然应该享受有生存的权利,承担尽孝的义务。何况还有血浓于水和母子连心那份割舍不断的亲情。他求生与尽孝的念头如此强烈,正是他人性至纯善良的具体体现,自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家境如此贫穷的他有能力实现吗?因为仅仅解决了生活温饱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这个心愿,就要确保自己能活到老母亲谢世的那一天。而要活到老母亲谢世的那一天,就要确保自己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至少不会进一步发展。这需要什么呢?这需要很好的经济条件做支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而以他的条件, 一万元恐怕就是天文数字!举合家之力几十年都没有解决,以他现在的实力能解决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我慨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一场疾病就能把人彻底打倒;生命是如此的坚强,艰难困苦中卧床几十年仍跳动着一颗不屈的心。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而奇妙的力量!他把自己的遭遇和近似奢望的心愿全告诉了我,他希望我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又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无法给出答案。他的心愿,或许是他唯一、但是他平生最大、最神圣的心愿能实现吗?我不得而知。

 

但我想,世之好人良多,乐善好施者良多。古往今来,世上有大厄大困之辈出,必有大仁大善之人现。因为中华民族历来讲究积德行善,崇尚仁善为怀,所谓恻隐知心人皆有之,扶危济困善莫大焉。宋学平之命运不可谓不惨,其所处之境况不可谓不厄。母子相依为命的时日渐行渐近,其所忧惧谁可与解?其所盼着,惟愿有世之仁人善士一伸援手,效贤良之举,捐一餐之资,于贤良诸君或仅为九牛之一毛,然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母子而言,却不啻雪中送炭,实有天高地厚之恩。更遑论行善者必将留善名与当代,彰功德于后世,实乃善之大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