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东区:两岸关系中的几个新稳定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3:42:19
郑永年

  最近台海两岸关系发展上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变化来自于大陆对台湾关系的调整、台湾内部的变迁和两岸关系的国际环境等方面。这些变化有可能给两岸关系局势造成一个趋于稳定的结构,主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

  先说大陆的台湾政策变化。这里指的是近年来大陆方面一而再、再而三的“胡萝卜”政策。

  在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或者说对台独势力确立了“大棒”政策之后,大陆对台湾开始实行软性的“胡萝卜”政策。大陆和台湾在野的国民党、亲民党等确立了正式的互动关系。

世界欢迎大陆的开放

  在反分裂法出台之前,台独力量赋予“台湾独立”至高无上的道德力量,各种政治力量自然都想从“台湾独立”的道德话语中获得政治利益,尤其是选举利益。

  尽管反分裂法通过以后台独力量继续努力想把“台独”道德化,但因为反分裂法把“台湾独立”和战争等同起来,台湾岛内的“反分裂”活动也就被赋予了一种道德力量。现在这种道德力量就是通过国民党、亲民党等反对党来体现的。

  更为重要的是大陆和国民党之间定期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这个论坛,大陆可以说全方位向台湾经济开放。大陆的开放经常被台湾执政者批评为单方面的行为,这些开放政策也因为台湾执政当局的强力抵制,岛内人民并没有得到应当得到的利益。

  尽管如此,大陆对台湾的开放政策的有效性不可低估。首先是大陆在台湾人民中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陆对台湾的单方面开放有利于台湾,台湾人对这一点应当是非常清楚的。

  实际上,在这方面,台湾很多人看到了香港的例子。香港回归后的经济不景气就是因为大陆对香港的开放政策而得到很快的改变。正是因为经济因素有可能对台湾造成很大的影响,民进党政府才想方设法来抵制这种开放政策。

大陆的这种开放政策同时也使得国际社会意识到中国大陆想通过经济整合等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世界各国尤其是政治人物和企业界给“开放”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很多场合并不亚于传统的“民主”和“人权”。

  很少有人会理解为什么台湾当局要如此这般抵制大陆的开放政策。国际社会的这种认知应当说非常有利于中国大陆。大陆的这种软性政策,实际上也影响着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的大陆和台湾政策。

台湾逐渐失去开放的空间

  从台湾岛内情势来看,乍看似乎没有明显的趋向于稳定的趋势,因为台湾执政当局还在继续用各种方法追求台湾的“法理独立”。最近所谓的“第二共和宪法”努力,就是明显的一个例子。

  但从深一层来看,稳定因素也在浮现,只不过是浮现得有些荒唐,那就是台湾当局的高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台独路线正在很快地使得“台独”变得不可持续。

  台湾的成功完全在于其开放性,无论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开放经济和开放政治也使得台湾尽管在国际社会没有“主权”地位,但赢得了实际层面的国际地位。

  作为“亚洲四小龙”的一员,台湾在很长时间里被国际社会视为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模式。同样,在政治上,台湾的民主化被视为是第三波民主化中的典范。但台湾这些方面的国际声望在台独路线影响下,急剧下降。

  在经济上,为了达到独立目标,台湾的独立势力恨不得和中国大陆切断经济关系。但两岸经贸关系的客观发展实际上虚无了台湾执政当局的能力。台湾方面只能限制,只能拖延两岸经济整合的速度,但不能完全阻止。

  或许一些人会认为,台湾在拒绝中国大陆之后,可以选择对其友好的一些经济体,如美国和日本。这种方法在美苏冷战时期的确发生过,当时经贸关系主要发生在美苏两个同盟内部,而两个同盟之间则没有实质性的经贸关系。  但问题是,因为全球化和区域化,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台湾在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中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  中国大陆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经济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即使美国和日本经济离开中国这一链条,其运作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困难,更不用说台湾了。

  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越于大陆对台湾的依赖。这种局势的形成和中国大陆政府政策并没有重要的关系,而是经济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实际上,无论在区域经济链条还是在全球经济链条,台湾已经在承受拒绝经济整合的负面后果。

  台湾的政治在近年来也急剧地向封闭性转型。民主政治是一种开放政治,从台湾内部政治来说,这仍然有效。但如果从台湾对外在政治的理解来看,很容易看到其另一类严重的封闭性。

  以台独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成为执政者的主导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来构造台湾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或者是通过“想象”和大陆的对立来达成,或者是通过“想象”和制造族群间的对立来达成,因此具有强烈的封闭性。

  换一个角度来说,台湾政治具有十足的地方性。倾向独立的政治势力具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自以为只要打着“独立”旗号,就可以“得道”了。

  这也就是台湾执政者经常能够一手反对中国大陆,另一手抵抗美国的行为背后的逻辑。这种完全不顾外在环境的地方封闭政治很难持续,不管其是民主政体,还是专制政体。

  当然,正因为封闭政治的不可持续性,台湾政治内部也会出现变化因素。变化不仅可以发生在民众对不同党派的选择上,也可发生在执政的民进党内部。

  毕竟对多数台湾老百姓来说,民生问题要远比意识形态重要。政治是少部分人事情,而经济则是大多数人的事情。从长远来说,在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较量中,最后赢得胜利的往往是经济因素。

  封闭必定失败。这一点,对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并不难理解。其他一些封闭政权如朝鲜等,在苦苦地在维持政权,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美日战略目标不再针对台海 从两岸关系的国际环境来看,最近最具有戏剧性的变化就是美日两国战略目标不再针对台海。

  2005年,中国大陆推出《反分裂国家法》。尽管对中国来说是防御性的,即是为了遏制台湾的独立,而非用于统一。但美日“误读”这一法律,以为中国要对统一问题采取进攻性的手段,因此把台海问题纳入美日共同战略目标,以遏制中国大陆。

  这次美日两国把“台海问题”从两国共同战略目标中删除,其中或许有中国大陆持久抗议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把“台海问题”纳入美日共同战略目标的做法实际上助长了台湾独立政治势力的“台独”心理。

  日美共同安全安排主要是为了遏制或者消化中国大陆崛起所能产生的外在影响。这一点仍然没有变,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很难变。但删除“台海问题”也明确表示美日两国不想因为台独力量的独立行为而和中国大陆公开对抗甚至发生冲突。

  较之中国大陆近年来的软性“胡萝卜”政策,台独力量的种种行为显然具有挑衅性。

  所有这些因素的出现或者新发展正逐渐对台独力量构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制约结构。台独力量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消失,在一定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台独的激进化(如一手反中,一手抗美)。但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大陆有能力管理可能由台独力量制造的台海危机,从而使得台海维持一种动态的稳定。

  

·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