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叛将: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感情是烦恼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3:14:13

 1 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2 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你要去打听,那不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没有必要读的书,你要去读它,阿赖耶里头落印象,你怎么会清净自在?清净心是觉心!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要保持清净心,修道才会成就。

3 没有必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认识!如果你喜欢热闹,喜欢交际应酬,你的道业决定不能成就。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你要去攀缘,记他的名字、记他的电话,那不叫自找麻烦?

4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是帮助我们保持清净心的好方法。不需要认识的人,你不去认识,你的是非就减少了;世间拉拉杂杂的事情,你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清净了。你的心清净,你读诵闻法,容易开悟、容易成就。

净空法师法语:感情是烦恼的根源

1 所谓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感情,是愚痴的智慧。我们往往感情用事,迷了智慧。

2 我们现在讲理智、感情,你与理智相应就不迷,与感情相应就迷,就这么回事情。

3 佛法教给我们,要把感情转变成智慧。佛法叫你要理智,不要轻易去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要以理智作主。

4 感情是烦恼的根源,不执着感情,就生智慧。

5 为什么佛不讲爱而讲慈悲?出发点不一样,从理性里面生的爱叫慈悲,从感情里面生的就叫做爱。

6 诸位要晓得,爱跟慈悲是一桩事情。爱是五欲六尘里面的,那是染污的;慈悲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不染污。

7 所谓做佛事,就是修清净心。凡夫见解错误,总是拿凡情来做佛事,拿凡夫交际应酬感情这种心理来修清净心,怎么能修得成功?

8 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感情,生死一边的事,是轮回!依理智才能超越,所以时时刻刻待人接物要有理性,不要重感情!

净空法师法语:烦恼

1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2 事情多,你烦恼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

3 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

4 真正要想成就,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多问。

5 不需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们自己心定,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6 七情五欲皆是烦恼。

7 遇好境界一欢喜,即是着魔;遇到不如意事,一起嗔心也是着魔。

8 嗔恚、贪爱是“烦恼”,染污了你的清净心,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

9 众生的烦恼太多了,佛的法门都是对治众生烦恼的。

10 没有“我执”,烦恼障就破了;没有“法执”,所知障就破了。

11 佛法教你断烦恼、破所知障;儒家教你格物致知,都是要你从内心当中生起正知正见。

12 功名富贵是烦恼的泉源。

13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去求,是自寻烦恼。

14 争名争利是自寻烦恼;名利对修行人是大障碍。

15 患得患失、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是烦恼、是束缚。

16 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患得患失”来的。

17 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好苦!烦恼都从这里来的。

18 “得失”完全是个妄想,不是真实的。得到的,到头来是一场空;失掉的,失掉也是空。

19 你没有得失心,你就没有烦恼,就得大自在。

20 有善恶、是非,就有苦乐忧喜舍,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里生起来了。

21 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舍受,就是身没有感到有苦乐,心也没有觉得有忧喜,这个境界是好境界,但是它不能够长远的保持,所以舍受也是烦恼。

22 佛法里面所讲思惑与见惑,都是情,都是烦恼,这就是迷。

23 布施主要是破悭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们悭贪烦恼舍掉了,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凉自在。

24 改烦恼习气,首先要改的是改掉嗔恚,不再发脾气。常发脾气,感召的是地狱道的果报。

25 佛法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

26 佛学顶多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看,与生死不相干,与断烦恼也不相干。

27 学佛那么多年,烦恼习气还是那么多,这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你没有道德教育的根。

28 修行与自性相应,烦恼自然轻。

29 迷惑的人分别执着,天天生烦恼;觉悟的人心地清净,天天生智慧。

30 佛说:烦恼是家、生死是家、三界是家;能出这个家,出家、在家的身份都无所谓。

31 佛门云:烦恼轻、智慧长。断了分别、执着的样子是:烦恼轻、智慧长。最明显的是,听经有悟处、读经能通达义理。

32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为了断烦恼;烦恼没有了,清净心就会现前,根本智就现前。

33 戒能断烦恼,定能断烦恼,慧能转烦恼为菩提。

34 赞叹比毁谤伤害人还要厉害,毁谤会叫人生烦恼,赞叹同样也叫人生烦恼。

35 大家对他一赞叹,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统统生起来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进,只有往后退。

36 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修一心不乱;功夫就是在伏烦恼、断烦恼、开智慧。

37 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38 我们在境界里面,才起一念分别执着,那就叫迷,那就叫做无明。无明继续不断往下发展,那就变成见思烦恼,那就得造业受报。

39 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

40 净土容易成就,在于“带业往生”,不需要断见思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

41 烦恼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贪嗔痴慢。

42 见思烦恼通常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见惑,一类是思惑。

43 见惑包括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44 思惑包括悭贪、嗔恚、愚痴、傲慢、对于圣教的怀疑。

45 对于圣教的怀疑,就是对于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怀疑;对圣教怀疑是很大的障碍,它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里面的一个。

46 佛不迷,他就没有烦恼,他不迷,他就没有轮回。

47 烦恼是因,轮回是果。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你心里烦恼变现出来的。

48 这个人心里没有烦恼,就没有六道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