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紫鑫大酒店:如何落实“以学定教”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3:33:29
“以学定教,当堂验收,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的教学思想,是我们西丰县约束教育教学的重要文献。几年来,“以学定教,当堂验收,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的教学思想作为教学的工作的指导。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我们的对基层的调研,认真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觉得我们有些课堂虽然披着美丽的光环,其实质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其结果也只能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质效率低下”。课堂教学有错误倾向,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错位。

  过去评价一堂课往往会用一些指标去套,诸如“教学目标明确”、“程序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板书精当美观”、“教态亲切自然”……符合“标准”的课才称其为“好课”。

  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标准都是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定为教师,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调研中我们发现:

  一、“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通过对基层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不惜精心设计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事先制造问题,还要操练好几遍。授课过程中,由于语言、板书、教具、教学环节都经过反复斟酌、周密安排,回答问题的都是好学生,上台板演的全是聪明孩子,外加为了追求时髦,声、光、电全副武装,课堂成了教师的“演出”舞台,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生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在这样“完美”的课堂里,受到鼓励、得到锻炼的总是个别“好学生”,大多数中下游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扮演的是“听客”、“陪客”的角色。

  二、 教学过程确实存在“重过程”,掌握知识“轻过程”的弊端

  课堂上刻意营造热烈的气氛,不加思索地滥用“太好了”、“你真棒”等溢美之辞,“满堂电”、“满堂动”。这种课看似风风光光、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注意力为“声色”所牵,为“光影”所累,在知识的感悟、智慧的启迪上却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堂课下来一无所获。课堂练习。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从而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最后这个环节可以“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教师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一些很难的题目,往往都是最浅显、最基本的知识,个别稍有难度的题目让好学生回答或者齐答、抢答,都可以顺利过关,以此达到掀起最后一个高潮的目的,让听者更加满意。

   那么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以学定教,当堂验收,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教学思想理解的不深

  教师讲的多、学生操作的少。教师预设的多、课堂生成的少。教师问的多、学生探究的少。

   2、对课标研读的不到位

  集备时教师只注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对课标根本不去研读。

   3、对学生了解的不细致

  照操照办,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呢?

  “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 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学定教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

  一、以学定教”,就是真正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就得“以学定教”,就是真正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二、“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以学论教,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真正上好每一节课。例如,教案设计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注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干净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课堂教学不应再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和“会学”,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三、“学”是“教”的目的,“教”要为“学”服务

  对于课堂上学生不会读了、不会回答、不肯举手或者学生提出来刁难的问题,教师不应“拐弯”、“后退”、“加速”……而应给予正面的引导、回答。上一堂完美的课固然令人欣慰,但一次小插曲、小碰撞必将使学生从中获得真知、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些比教师在一堂课中形式上的“完美”重要得多。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

  教师要善于当好配角,比起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修炼内功”更重要。一位教师能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能否“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否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更为重要。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板书可以让学生来写,总结可以让学生来做,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提高教师每一堂课的效益,认真贯彻“以学定教”的思想。

  课堂教学应贯彻新课程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领先、突出过程”、“学导结合、讲练结合”的原则,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那么一堂课教师应该如何教呢?

  1、教师应该教在学生不懂点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科知识的局限,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较难很好地达成课程目标的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与引导。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深化),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做题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过本阶段教学深度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不讲。

  2、教师要教在学生疑惑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在关键点,教在疑惑时,教在疑难处。

  3、教师要教在需要升华处

  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就事实论事实,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挖掘学生隐藏在数学事实背后的本质与规律。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当堂验收”

  在课堂的教学中,由于个别教师对“当堂验收”的教学思想理解不深刻,没有真正领会其要义,在贯彻中存在偏差,具体体现;

  1、形式主义严重

  教师把“当堂验收”纯粹当作一个教学环节来处理,或者是为应付听课,没有实效性,只是一种表演。

  2、把“当堂验收”简单的作为课堂练习来处理

  课堂练习是为了巩固本课所教的知识,对学生的一种强化训练。而“当堂验收”是教师对本课所教知识及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为教师的课后反思提供参考数据。所以,二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3、“当堂验收”的题型齐全,题量过大

  “当堂验收”不能等同于单元检测,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的教师设计的“当堂验收”题,题型齐全、面面具到,并且题量过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不能完成,这势必失去了“当堂验收”的目的,没有做到堂堂清。况且,在一堂课中,由于所讲内容有限,不可能所有题型都适用,所以,在题型的设计上要讲求实效性。

  4、“当堂验收”所占的时间过长

  “当堂验收”是堂堂清的一种手段,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学生掌握情况的即时反馈,它所占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在实施中个别教师占用的时间过长,这就挤占了其它环节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5、“当堂验收”没有总结或反馈

  “当堂验收”是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总结和反馈,就没有达到“当堂验收”的目的。在实践中有的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对“当堂验收”的结果没有反馈,或者留为家庭作业,这都是不适合的。

  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学习,认真领会“以学定教,当堂验收,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的教育思想的真正要义

  教育局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突出质量的主题。加强学习才能认真领会和贯彻这一思想,才能在实践中,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把握准确,同时在校本教研中要始终贯彻这一主题。

  2、“当堂验收”的试题编制要避免随意性

  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是我们贯彻“当堂验收”的主题,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节节清、堂堂清。

  3、注意把握“当堂验收”题的题量,最多不要超过3道题,如果题量多,就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当堂验收”达不到预期效果。

  4、要做到即时反馈

  采取的形式一般有:同桌同组互批、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查、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举手示意等,教师亮标时可采取百分比的形式。

  5、“当堂验收” 一般采取的形式

  口头测试、小卷测试、小黑板出题测试等。

  6、要坚持长久

  “当堂验收”作为突出质量这一主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可能朝夕就能产生效果,教师在实际操作时要坚持长久,持之以恒。

  如何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研,我们认为"学困生"的问题必须引起关注。

  一、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定义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 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 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对中心对称问题, 他们找不到中心点, 或理解不了中心点与各对称点之间的关系等, 从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自学能力差。

  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 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内容, 同时也不能提出问题或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 阅读速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 读书被动, 无自信。

  3. 缺少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 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 不能组织及书写出解题过程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 不肯动脑筋, 总是漫不经心, 避而不答。

  4.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

  不复习, 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 遇难不究, 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 不能说出有关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 不想寻根问底。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 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 不重视考试, 缺乏竞争意识

  抱着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 考场上“临时发挥”。甚至根本拒绝、抵触考试。总之, 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 为付考试, 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 硬着头皮去学,死读记不求甚解, 或干脆放弃不学, 自暴自弃。

  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阻碍了他们的学习进步。因此, 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困生"的现状与待遇

  在听数学课中我们发现,随着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应用题内容的深入学习,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但那是几个优等生在与教师"互动",而学困生们却无所事事:在分组讨论时,他们无话可说;在练习巩固时,他们无从下手;在质疑释难时,他们无言以对;……他们的上课时光好难过,可谓"度日如年",而他们的感受教师却没有注意到,或者视而不见。这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学困生已是无可救药,"请神仙来,也无能为力了",认为关心他们简直是"自讨苦吃",因此就对学困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得过且过"、"过一节算一节"。如此下去,学困生们将永远是学困生,永远不能"脱贫致富",永远无法得到发展。这样怎能实现课改是"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的目标呢?

   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怎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学困生是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感情,也有爱好,也想学习,也想进步,我们不应把他们当"笨猪"辱骂,不应把他们当"垃圾"填埋,不应把他们当"废物"遗弃。

  反之我们对学困生要及时进行"帮扶解困",这是我们课改的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急切呼吁大家都来"关注学困生"、"热爱学困生"、"善待学困生"。

  二、如何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

  1、诱发动机,培养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首先、倍加关爱,唤起学习动机。没有 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关心爱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严密的数学学习兴趣。

  其次,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小学生又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学困生大多数思维简单,僵滞少变,探明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以手巧促心灵。

  再次,适时鼓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学困生在班级活动中出现问题较多,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扬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努力捕捉学困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首先、优先提问。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学困生举手,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即表扬鼓励,答的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在让他重答,答对了再作表扬。这样让学困生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努力鼓励学困生的上进心,和满足学困生的成就感。

  其次、优先板演。板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审美情操,使学生集中精力分析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最美的表现和最高的水平展现给观众。教学前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调查了解学困生掌握旧知识情况,为他们在课堂板演做准备。课堂上遇到学困生会做的题时,就让他们优先板演。同时不但要求学困生用心算、认真写,还要面对全班同学将一讲这样做的道理,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强化了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尽量多让学困生参与,使他们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掌握知识,让他们的智慧不断闪光。

  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行动能够以时间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为,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学困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困生的学习目的,是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我们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有"三心":

  爱心、信心、耐心,即要"爱生如爱子",用爱心育人,从高度的责任感出发,不遗弃、不挑剔学生,要认为好学生是"宝","学困生"也是"宝","学困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有着存在的价值,教育者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成"器",让学生由"璞"成"玉",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要坚持从起始年级抓起,从最后一名抓起,不忽视每一个学困生的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个学困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要坚定信心,让学困生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台湾一著名作家说的好“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让我们既当真正的人,又当好真正的神。

  总而言之,学困生不是不能提高的,只要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只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富有耐心,倾注全部的爱心并施以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学困生就会转化为良好生、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