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梦昆剧 上海大剧院: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十三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0:45:29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17-0053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倒數第二行:

【復有無量主空神。所謂淨光普照主空神。普遊深廣主空神。生吉祥風主空神。離障安住主空神。廣步妙髻主空神。無礙光焰主空神。無礙勝力主空神。離垢光明主空神。深遠妙音主空神。光遍十方主空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清涼大師說主空神他是「表法性空」,如果在差別的意義,就是說「離染周遍」的意思,清涼說得很好。空是與有相對的,「空」是說性,「有」是講現相,現相無量無邊、百千變化,可是體性是一。性體雖然是一,如果從性體起用來說,清涼大師說得很好,離染周遍,離染的意思好懂,周遍的意思不好懂。如果離染要不能周遍,那就不是自性。離染,染法無量無邊。任何一根,我們把它總歸納為六根,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這六種境界,凡夫沒有不染著的。眼接觸外面的境界是色法,耳接觸外面境界是聲法,乃至於意接觸外面境界,意根對外面法的境界,它能夠分別、能夠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是污染。所以把外面這六種境界稱之為塵,塵是比喻染污,眼見色在色相裡面起分別、起執著,分別好醜。執著裡面就有貪瞋痴慢,就生起這種執著。如果在某一個塵境不生分別、不起執著,這叫離染。就是這個極微細離染的境界也是周遍法界,這是事實真相。周遍法界算不算見性?還不算,什麼原因?百千污染,這是佛經裡面常講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八萬四千還是歸納,還是從綱目上講,細說是無量無邊的煩惱;你才斷一條、才斷二條,跟無量無邊相比不成比例。這一、二條雖然很殊勝,可是你依舊被業牽著,為業所轉,道理在此地。

可是這裡面給我們透出一個訊息,我們不能不知道,有一、二樁可以不分別、不執著,其他的你為什麼還要分別執著?應當樣樣放得下。為什麼不肯放下?你不明瞭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空寂。能現相的體是空,法性空。法相怎麼樣?我們說法相不空。這個意思要能體會到,可不能在這句話裡面起了分別執著,如果起分別執著,那法相是真的不空了。法性是空的,法相不空,其實法相也是空的。能生的法性是空的,所生的法相哪裡會真有?哪裡會不空?所謂法相有,法相不空,是講它那個幻相,它有相。相能不能存在?相不能存在,所以相也是空的,法相根本就不存在。它所現的相,剎那生滅,生滅同時,這是從相上講。我們必須要細心去體會這個事實真相,然後才不會被外面境界轉了。

《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凡夫最可憐的,經上常講可憐憫者,我們可憐憫是哪些事?可憐憫的被外面境界所轉,不知道境界是假的、境界是空的,這個事情要細心去想一想,能生、所生,能變、所變,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道理,根本法。所以佛家才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要問,因果是不是萬法裡面的一種法?沒錯,因果確實也是萬法裡面的一法,萬法皆空,它能例外嗎?它不能例外。為什麼說它不空?是說因果有兩樁事情不空。第一樁是轉變,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輾轉交替。然後你才曉得,因會變成果,因空;果會變成因,果也空,這是事實的真相。第二個說它相續不空,永遠相續不斷在變化。我們看到經裡面常常講,佛通常為眾生講經說法之前,常常示現一種瑞相,示現這些瑞相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利根的人見到佛所現的相,他就明白、就覺悟,不用再說法了;鈍根的人看到這個現相,驚訝、好奇,於是聚精會神聽佛說明,它有這個作用。往往佛是用放光,光中現出十方諸佛剎土百千變化。變化是什麼?就是因果的變化,因果在轉變,因果在相續。百千不是數字,是形容詞,說明它的變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知道皆是空寂,有什麼好處?有很大的好處。《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這個心就能夠不住了。什麼叫不住?心裡面有一絲毫牽掛,你的心就住了,你心裡頭有了。「有」就有了麻煩,為什麼?心本來是空寂的,法性空。心就是性,性就是心,說心、說性是一個意思,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心本來是空寂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惹塵埃就是染污。本來是空寂的,怎麼會被染污?有,才會被染污;空,不會染污。有,是你心裡面有牽掛,你心有所住,我們現在一般大眾心裡,有人我、有是非,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有就太多太多了,說不清。這是佛法裡面所講,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無量無邊種子習氣,這叫有,你有。有這麼多東西,這是因,因它會變成果,所以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因果相續,這就是輪迴的現象。所以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永遠沒有出離的機會,這就是因果相續轉變的現象。我們在裡頭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一旦真的了解、真的明白,我們就不住了。

明白了就是看破,不住就是放下,這是佛在《般若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放下。放下之後,佛叫我們生心。放下,可見得它不是空無,空無就壞了,那不是真空,叫頑空。一切空、一切都沒有,就又錯了。如果你把空當作什麼都沒有,你也能什麼都放下,無明跟煩惱統統破不掉,你將來縱然修得很不錯,最多也只能生到無想天,第四禪的無想天,或者生到四空天,最高的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你的果報只能到此地,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這才叫真空,也叫妙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那叫做真空。如果說空有是二,你對於空跟有都不了解,你都迷在這個境界裡,這是很難懂的,很不容易體會的事實真相。我們凡夫觀念當中,空跟有總是兩樁事情,空不是有,有不是空,哪裡曉得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因為不二,所以才叫你生心。生心是不是墮落?沒有墮落,因為你生心跟無住是相應的;如果生心有住那就壞了,你又退轉了,你又變成凡夫了。生心還是無住,無住不礙生心。這是《華嚴經》四無礙的法界,理事無礙,理是空,事是有,理事無礙,生心不礙無住,無住不礙生心。生什麼心?生大菩提心,生度化一切眾生之心;我們很具體的來說,就是生四弘誓願之心。

雖生心,這裡面沒有絲毫的分別執著。如果有一念分別執著,你就有住;有住不是菩薩,決定是凡夫。凡夫指哪些人?六道是凡夫,四聖法界也是凡夫。大乘佛法裡面講,六道叫內凡,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外凡;內外是以三界做界限,三界之內跟三界之外,外凡。真正超越十法界,那才叫聖,凡聖界限在此地。所以智慧不空,這才能生心,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現前,示現斷惡修善,廣度眾生。四弘誓願裡面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沒有一樣不是示現,用這個方法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所以空的意思就深了。

《大智度論》、《大涅槃經》裡面,佛給我們講空的意思講十八種、講二十種,所以在大乘法裡面,空義是很難懂的一樁事情。可是修學大乘又必須要明白,功夫才能真正得力,才能把我們無始劫來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無量劫中我們執著這一切法真有,這叫法執;執著自己也真有,無論你是執著色身,無論你是執著神識,都是我執。有這兩種執著,障礙我們自己明心見性,障礙自己不能超越十法界;我執障礙了,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個問題多麼嚴重。主空神表這個意思。要落實在我們現代社會的現象,大概主空,現代有不少太空科學家,類似這一類的,就是這個行業。實際上這一類的神眾,在我們世間還找不到與他相類似的行業,我們明瞭這個意思就好。

現在請看上首十位表法,第一尊,『淨光普照主空神』。名號裡面都是顯示性德,所顯示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性本來清淨,說清淨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本來就不染污。既然清淨,自性裡面所含藏的般若智慧,我們常講權實二智,它就放光,放光就遍照虛空法界,這是我們的本能。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我們性德這一分的作用沒有了。是不是真的沒有?不是的,還起作用。那怎麼會沒有?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這個作用,這叫迷了。如果迷了,真的不起作用,還能叫自性嗎?還能叫真性嗎?真性還有不起作用的時候,真性就壞了,沒有這個道理。照樣起作用,是你自己不知道。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諸佛如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諸佛如來肯定你是佛。這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哪裡不是佛!你是佛,說老實話你不知道你是佛,這叫迷,這叫眾生,絕對不是眾生跟佛是兩個樣子。給你說眾生跟佛不一樣,那是權說,不是真實,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是隨順眾生說,不是隨順佛說。隨順佛說,佛不是這個說法,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經上此地講的十種性德,我們統統具足,一樣都不欠缺。我們今天自己不能覺察,壞在哪裡?壞在一念迷執。佛在《出現品》講得很好,「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說得這麼明白。不能證得就是不能發現,你沒有發現到原來你有這麼大的智慧德能,你沒有發現。

為什麼不能發現?因為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壞在此地。妄想分別執著由來已久,不是這一生才起的,生生世世無始劫帶來的習氣。諺語裡面所謂習慣成自然,我們已經習慣,妄想分別執著搞成習慣了,想斷都斷不了。為什麼說想斷都斷不了?想斷是個妄想,妄想怎麼能斷妄想。要怎麼樣斷?不想就斷了,想就斷不了,想用什麼方法來斷,只是愈斷愈麻煩。所以今天佛教給我們最好的一個方法,想阿彌陀佛,其他都不要想;也不要想斷煩惱,也不要想成菩提,也不要想一心不亂,什麼都不要想。一句阿彌陀佛想久了,自然煩惱就斷了,自然一心就得到了,自自然然成就。一面念佛還一面想著,我念了一天還沒有得一心,再念一天又沒有得一心,愈念愈著急,永遠不能得一心。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念佛不能夾雜;我們夾雜求一心的念頭,這是夾雜,求往生也是夾雜。所以叫你老實念,老實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一句名號,名號以外任何夾雜都不老實。所以要懂得老實念,那個效果就無比的殊勝。我相信有不少同修已經在念佛堂有一些體會,得一些法喜,要注意還要老實,你才能有不思議的成就。正是因為不老實,所以我們的性德不能夠發現,不能夠證得。

這句德號落實在我們現前,我們現前講修德,此地是講性德。性、修怎麼樣把它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性修不二。「淨光」兩個字就是放下、看破。放下,清淨了,於一切事理明白就放光。「普照」,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落實在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樣樣明瞭、樣樣放下。放下就是不要放在心上,樣樣明瞭,該做的一定要做,不該做的我們不去做,守住佛對於初學人的教誨。雖然是初學,所教的極其淺顯,極其淺顯之法,佛教給我們守五戒、修十善,這很淺顯的,都與性德相應。無論淺深,統與性德相應,這叫佛法。所以等覺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也不離五戒十善,他還是要很認真的去修學,道理在此地,這就叫生心。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放在心上,這叫無住。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落實在生活上,這個受用就自在了。

第二尊,『普遊深廣主空神』。深廣,不但是理深廣,事也深廣,性深廣,相也深廣,作用也深廣。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上「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講宇宙人生的體、相、德用;大是說性體,方是講現相,廣是講作用。由此可知,體性、現相、作用都是無盡的深廣。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無盡的深廣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生活當中事事物物都與深廣相應,深廣就是大方廣,就是體相用。如果像經上所舉的例子,一毛端、一微塵,毛端、微塵跟深廣相不相應?我們凡夫看汗毛端很平常,有什麼深?有什麼廣?佛在經上講,諸佛如來在毛端裡面開法會,在這上建道場,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毛端沒放大,道場沒縮小,這不是深廣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稱性。稱性,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先後,你說為什麼?因為它叫一真。如果有大小、有長短、有先後,它就不是一法,是二法;二法不是自性,自性是一法,是不二法。這個不懂,聽不懂。因為太深太廣,所以你聽不懂;你要是聽懂了,哪裡叫深廣!毛端如是,微塵也如是。

我們想想看這是不是深廣的意思?這個意思真的是難懂。佛縱然在經上千言萬語,給我們講得很詳細、很清楚,我們聽的人還是迷惑,還是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怎麼辦?不能體會就不要去體會了。遵循著佛教導我們的方法去學習,通過學習之後你就能體會到,一定要通過學習。學習就是講修行,修清淨心。我們今天提出十個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這叫學習。沒學佛之前,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妄心,虛情假意,不是真的,全是說假話,說穿了一句都靠不住。為什麼統統是假話?你用的是假心,不是真心。妄心裡面生出來的全是妄的,說這些假話妄語有什麼奇怪?你用的是妄心。從今之後我們用真心,什麼是真心?真心沒有妄念。真心就是清淨心,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的那個心,那個心才不變;有一物的心是會變的,無一物的心是不會變的。換句話說,清淨心不會變,平等心不會變,正覺心不會變。迷邪染的心,哪裡有不變的道理?我們用這個心對人不可靠,對自己都不可靠。早晨想的很堅定,下午就改主意了,自己對自己都不能保證,何況對別人,這個我們要懂得、要明白。然後你就覺悟人家對我好,歡歡喜喜,無所謂;對我壞,也歡歡喜喜,也無所謂。為什麼?對我好不是真的好,對我壞不是真的壞,全是假的,何必要認真。

我們就用真心,這就是學習,這是修行。修行在哪裡?生活當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認識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自己用真心,如何也能夠勸導幫助別人用真心,這叫度化眾生。實在不會用,勸他念阿彌陀佛,他果然能夠老實念,念佛的心是真心,那個不是妄心,所以在念佛堂裡可以鍛鍊真心。真心要起作用,你出了念佛堂起作用了;真心現前,作用是什麼?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你鍊的真心起作用了。如果看到一切眾生還不是阿彌陀佛,你的功夫還不夠,還差得很遠。為什麼?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你的真誠、清淨、平等心現前了。你看看,鍊過來、鍊過去,還是鍊這樁事情。真心現前,然後佛的經教你就一看都懂了,一點困難都沒有了,一點障礙都沒有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心流露。我們現在真心也現前,跟釋迦牟尼佛的心沒有兩樣,他心裡的東西我們怎麼會不懂?他用真心,我們用妄心,那就沒辦法懂,沒有法子理解。妄心對妄心也不懂;真心對妄心,真心懂得妄心,妄心不懂得真心。所以佛懂一切眾生心,眾生不懂得佛心。這都是些事實真相,深廣無際。

真相如是,妄相呢?給諸位說,妄相也是深廣無際。這話怎麼說?妄是從真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深廣無際,所變的妄相當然也是深廣無際,理上才講得通。事上呢?事上也是如此。若不如是,我們起個妄心、打個妄想、做一個妄事,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如來何以能得知?他怎麼會曉得?他能夠曉得,可見得我們打個妄想,妄想也立刻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講思想的波,思想的波立刻就傳遍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都知道,諸大菩薩都曉得。所以佛法中才說,「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全事即理,全理成事」,這些話都是一真法界的境界,都不是十法界的境界。我們修學大乘,尤其是修學《華嚴》,一定要從這個方向去契入,細心去體會;體會絕不是研究,絕不是自己去想一想,想不到的。你要是想,落在意識裡面,變成障礙。最好的方法,佛教我們怎麼做,老老實實做;念佛要老實,生活也要老實;佛教我們怎麼生活,佛教我們怎麼工作。佛家的經典非常豐富,極其微細的地方佛都說到。我們如果肯去讀誦大乘,在經典裡面學習生活,學習工作,學習過日子,這個樣子你才能契入佛的境界。契入佛的境界過佛的生活,那就是「普遊深廣」的意思。「普」,沒有界限,虛空沒有界限。「遊」這是用一個比喻的字,遊歷。實在講,念念都遍十方法界,念念都與自性體、相、作用相應,這是這位菩薩所表的,全都是事實真相。

第三尊,『生吉祥風主空神』。一切眾生,特別是中國人,古時候印度人也不例外,哪一個人不祈求吉祥?「風」是什麼?風俗習慣。「生吉祥風」,這是從果上講,這個社會安詳,這個社會美好。哪個地方有?我們現在在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吉祥風,在本經裡面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生吉祥風,一切人事物沒有一樣不吉祥,《地藏經》上所讚歎的「大吉祥雲」。「放光明雲」,《地藏經》一開端放大圓滿光明雲,這是一句總說,大圓滿是總說,接著給我們說了十句,十句裡面有「大吉祥雲光明雲」,一切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才能夠見到。

他為什麼生大吉祥風?與主空神意思就有關連。如果那個社會的眾生心要是不空,吉祥就不能夠現前、就不能兌現。各個人心地都是清淨、平等,清淨心裡面沒有一絲毫污染,平等心裡面沒有一絲毫分別,那就是「空」。所以清淨心是空,平等心是空,正覺心也是空。覺性不動,大乘經上佛常講,無明就妄動,覺性不動,這重要的開示我們要記住。我們這個心才動就曉得無明在動,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般若智慧(正覺)不動。所以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道場,它只要是正法,我們說正法就是真正佛教教學的場所,一定是以修定為主。我們念佛堂也是修定,禪宗初學是用打坐的方式來修定,我們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來修定。定要是成就,就叫做三昧,三昧是正受。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正受,就叫做念佛三昧。心要是定住了,律宗裡面講「定共戒」,你的持戒清淨了;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得定,得定的人一定持戒。他清淨心,他怎麼會破戒?不可能的事情。再說,持戒的目的何在?就是為了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的目的是得定。持戒要不能得定,等於說你修學這一門功課,你沒有成績表現,沒有成績。像學生讀這一門功課,這一個學期讀下來,考試不及格就沒有成績。修學戒律的成績是什麼?成績是得定;用我們的話來講,得清淨心、得平等心。

清淨、平等都是無住,正覺、慈悲那是屬於生心,如果我們用《金剛經》上這兩句話來講,「無住生心」。生智慧心,智慧決定不染著,染著就沒有智慧。慈悲也沒有分別染著,慈悲裡頭有分別染著,就與無住不相應。不相應的慈悲,在佛家講是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不是如來的大慈大悲。如來的大慈大悲與無住相應,也就是說我們提出的這五種心,慈悲一定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相應,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裡面有絲毫的分別染著就落在愛緣慈、眾生緣慈,那是凡夫的慈悲心。所以心地真正到清淨、平等,又展現智慧、慈悲,生吉祥風。可見得這一句是法身大士們,他們所居住的一真法界裡面的狀況。

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我們要怎樣學習?一定要知道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去理會外面的境界。你常常要理會外面境界,你就決定做不到,對你的修學產生很大的障礙。佛教給我們三福、六和,我們這一生當中依教奉行,絕不違背。時間久了,必定感得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進修;先是我們一個人做,然後感得有一幫人一起來做。今天我們此地的念佛堂,許多同修們都有感觸,特別是從外地來的。你們到這個地方念上一個星期、一個月,你會覺得這個念佛堂跟別的念佛堂不一樣。我跟人家講,人家很難體會,一定要你自己在此地念上七天、念上一個月,你就明瞭了,要親身去體驗。我在早年想像當中的念佛堂,我那個筆記本,老筆記本還在,我影印出來的時候,有幾位同修看到了。一九六一年,我曾經畫了一個圖,希望將來有這麼一個念佛堂。這個妄想想了三十多年,哪有那麼簡單?三十多年處處提倡、處處希求,它能在這個地方成為事實,不可思議。這裡面許許多多的因緣,因緣聚會,道場才現前。是不是這個理想已經圓滿兌現?沒有。這個理想是才開端,完全兌現必定比這個還要殊勝,應當說至少還要殊勝十倍。

今天晚上李居士沒有來,他向我告假,他去忙著彌陀村開會的事情去了。有這麼一個大菩薩,念念不忘這樁事情,鍥而不捨,一定能成就,這個成就當然不是偶然的。這塊地買下來了,花了二千五百萬,將來再建設大概也要二千五百萬。一切建設成就了,我們硬體的設施達到理想。當然我相信軟體更容易成熟,會來自全世界四面八方的念佛同修,都會到這個地方來念佛,這個地方變成世界的念佛堂。到這個地方來念佛的人,只要你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也就是說進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我們有這個信心,決定得生。所以將來這個道場,這個念佛堂,接引娑婆世界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最殊勝的一個場所。古大德講,「十個人念,十個人往生;一百個人念,一百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這樣才形成一個念佛的風氣。新加坡念佛風氣,也是十一年的時間才形成今天這種盛況,不是偶然的。

我初到新加坡來的時候,東南亞一帶沒有念阿彌陀佛的,每年到這邊來講淨土的經典。我到這邊來第一部講的經就是《無量壽經》,在青年弘法團講的,那個時候李木源居士是團長。這部經講下來之後,好像只講三十天,每天兩個小時,六十個小時,錄音帶就流遍到全世界了;是最早的,有六十個小時的《無量壽經》。這邊流通得快,特別是流通在中國大陸。新加坡同修跟阿彌陀佛結了殊勝的因緣,講經我們在此地結緣,流通結的緣殊勝,這才得三寶加持,龍天擁護。每年到這邊來講,聽眾是一年一年的增加。我記得第一次來、第二次來,還做了宣傳的工作。第一次來,我記得那一次,第一次來,來十天,有好幾個道場講演,聽眾大概是二、三百人。第二次來,講《無量壽經》,最初二、三百人,到經差不多快講完的時候,聽眾有六、七百人。再隔一年來講經,李木源居士就告訴我,外面不可以通知了。為什麼?怕人來多了沒地方坐。所以第三次以後,我們就沒有做任何宣傳工作,只是老的同修通知他一下,對內不對外,場地很有限。但是來聽經的人就愈來愈多,大家對於阿彌陀佛,對於《無量壽經》,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逐漸有了認識,逐漸有了信心。

念佛堂我們開辦的時候,原來想像當中大概只有二、三十個人。沒有想到念佛堂開辦,我勸請這些法師來領導大家念佛,這些法師來跟我學講經的,不是在念佛堂念佛的,我一再給他分析、給他說明,念佛堂領眾的功德比講經還要大,大很多很多倍,這才把他送到念佛堂去了。我說我們講經的法師,清涼大師解《華嚴經》,信解行證,我們只是勸人家信,幫助人家理解,念佛堂是帶著大家行、帶著大家證,你說那個功德多大,太大了。信解的人很多,真正行證的人就少了。所以我們開念佛堂,最初估計也不過就是二、三十個人而已。頭一天,悟全法師就告訴我有三十多個人,我們很驚訝!頭一天就有三十多個。我們現在念佛堂還不到三個月,聽說人已經滿了,擠都擠不進去了,證明新加坡念佛的風氣成就了。這是生吉祥風,念佛風氣是吉祥裡面最吉祥。希望這個道場帶動整個新加坡的佛教,希望將來每一個道場裡面都念佛,每一個道場裡面都有念佛堂。我們就可以肯定在大劫難之中,新加坡這個地區決定沒有災難,真正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才真正是福地。

李居士他有這麼大的膽量,很了不起!一分錢沒有,敢去搞彌陀村,我們不能不佩服,說老實話,不是一般人敢做的。他有這個魄力,他深信阿彌陀佛保佑。他曾經,我聽他說過,「我們自己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一切靠阿彌陀佛」,這個話是正確的;真正靠阿彌陀佛,沒有一樁事情做不成的。要怎麼樣依靠?依教奉行,這才能靠得住。我們心裡想的,所作所為,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靠不住,那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裡面有自私自利這個心,這個事情也搞成功了,也有很多力量來幫助。我們要提高警覺,是什麼人幫助?妖魔鬼怪,他也有神通、他也有道力,他也會幫助你,增長你的貪瞋痴慢,到最後,最後的結果會搞得你家破人亡,徹底毀滅,魔幹的事情。他先慢慢那樣,到最後的時候他把你毀滅,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白的。如理如法是佛保佑,不如理、不如法如果有成就的話,那是魔王在後頭支撐著你,我們學佛不能夠沒有能力辨別。所以今天生吉祥風主空神,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知道自己應該要怎樣做法。

第四尊,『離障安住主空神』。「障」,佛法裡面講二障、三障,二障講的是煩惱、所知。煩惱本身就是障礙,通常指見思煩惱,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這煩惱的根源。錯誤的見解有五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見是見解,我們一般講看錯了,你對人、對事、對物看錯了。所有一切看錯了,總不外這五大類。另外你對於一切法想錯了,這是煩惱。想錯了也有五種︰貪、瞋、痴、慢、疑。貪瞋痴常說,大家懂;慢是傲慢,疑是對於聖教的懷疑。對於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對於佛的經典,特別是對大乘,淨宗法門古大德講的諸往生經;諸往生經是通指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都是講往生西方淨土的。所以我們在古人註疏當中有提到諸往生經,諸就是諸多的意思,就是指這三經。懷疑,那你就不會念佛了,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當面錯過。這個錯誤的思想產生無比的障礙,叫煩惱障,這些都是屬於煩惱。

所知不是障,我們稱為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所知是智慧,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所知。佛給我們說,宇宙人生一切萬法,你本來都知道,都是你所知的,你哪一樣不知道?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可是我們今天智慧完全沒有了,怎麼會沒有?這一定有障礙障住了,這種障礙就叫做所知障。所知是你本來有的,因為你有這個障礙,本來知道的現在變成不知道,變成無知了。這個障礙叫無明,無明就是什麼都不明白。無明怎麼起來的?無明是從不覺起來的,迷了,不覺了。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個動相,是一念妄動。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在佛法裡面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他怎麼會提出的?諸位都知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

在中國佛家常講,「開慧楞嚴,成佛法華」,為什麼《楞嚴》跟《法華》有這樣的雅號?佛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說一切眾生修行證果,講得很多,但是佛也常說「一闡提沒有佛性」,他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沒有善根。這個意思是講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有善根的人統統都能成佛,這是佛常說的。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開權顯實,說真話了。說真話是什麼?一闡提也有佛性。雖然沒有善根,他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決定能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華》。《法華經》上講成佛,講得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是這麼回事情。大家不要聽到成佛的《法華》,你趕快去念《法華經》,你就搞錯了。真正成佛,《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就決定成佛,這個要知道,不可以錯會意思。

開智慧的《楞嚴》很有道理,《楞嚴經》都是佛的弟子跟釋迦牟尼佛開辯論會,反覆的來辯論。我們在旁邊聽了,真會開智慧,自始至終非常精彩的辯論。所以富樓那尊者聽到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這一問一答,到第三卷的時候,就是經過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阿難尊者開悟了,說偈讚佛。富樓那尊者在旁邊聽到很難過。為什麼?阿難是初果,初果聽佛講經說法他開悟了。富樓那尊者是四果阿羅漢,阿難是須陀洹,四果羅漢聽不懂,愈聽愈迷惑,疑慮重重。所以他向佛請教,提出問題。這個原因在哪裡?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所以他聽經會開悟,他不能證果,煩惱障重;他不能得定,不能證果。富樓那的根性跟他恰恰相反,富樓那是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所知障重聽不懂;煩惱障輕,他證四果羅漢。眾生根性不相同,在《楞嚴經》上很明顯的看出來。

他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佛教裡頭叫大問,根本的問題,就是無明怎麼來的?無明是幾時起來的?什麼原因起來的?我想很多學佛的人都有這個問題。我過去在各地方講經,講到這個問題很多同修來問我,來問我無明怎麼起來的?因為這是宇宙人生的根源。現在科學家也在找,在研究、在探索,太虛空當中星球怎麼形成的?世界怎麼形成的?生命怎麼生起來的?都在探究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三千年前,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來。他問得還好,一切眾生他修行證果成佛了,斷了無明,破無明、證得法身,成佛之後,什麼時候還會再起無明?他問的問題,問得很周到。這些問題,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詳細的解答。他怎麼解答法?這個話我不說了,你們自己去讀《楞嚴經》,去參去。我要說破了,就很對不起你,為什麼?把你的悟性堵塞,你就很難開悟,要你自己去讀,你自己有悟處。所以禪宗的教學,實在講一、二句就可以說穿,為什麼不說?等你自己悟。你悟出來之後,你向老師報告,老師給你印證;老師決定不說,只給你印證,這是宗門教學的方法,讓你自己契入境界。如果講解給你聽,你是聽說的,你自己入不了境界,這是宗門跟教下的手段不一樣。宗門的手段的確是高明,讓你自己契入這個境界。佛確實講得清楚、確實講得明白,你去看去,你要看不懂,再看;一遍看不出來,看第二遍;二遍看不出來,看第三遍。你把《楞嚴經》看上一千遍、看上兩千遍,也許你就懂得了,你就覺悟了。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要很有耐心去讀,你才懂得佛說話的義趣。所以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裡面,我們要曉得怎麼離障。這是講二障。

三障就是講惑、業、苦,惑業苦三障。「惑」是迷惑,「業」是造業,「苦」是受報,這叫三障。三障的意思實際上跟二障是相同的,起惑就是所知障,造業、受報是煩惱障。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常常念到,「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用什麼方法來破三障?用戒定慧。所以佛講經說法不外乎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三學就破三障。這個地方講「離障安住」,安住是安住在法空,離障,安住在法空了,與主空神就相應。由此可知,此地講離障安住,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安在無住上,那就對了。這是第四尊菩薩教導我們的。

第五尊,『廣步妙髻主空神』。「妙髻」是比喻。「廣步」,廣跟前面講的普是一個意思,都是與法性空寂相應,它才廣;廣是遍虛空法界。「步」跟前面第二尊「遊」的意思接近,這個地方是偏重在化他。普遊偏重在自行,廣步偏重在化他。前面說深廣是比喻法性,自性的體、相、德用。此地妙髻也是比喻權實二智,這是用在教化眾生方面。世出世間哪一法是最高的?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佛是表智慧的。佛陀耶這個名詞,它的體就是智慧,作用是覺悟;覺是用,智是體。古德為我們解釋佛這個名詞,在智裡面講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體;講用是講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講三種智,三種覺。你明白這個字的含義,就了解整個佛法講的是什麼?它講圓滿的智慧,這才叫妙髻。妙髻就是妙高的意思,權實二智皆妙。智講得很多了,後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會說到。

「廣步」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就現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用廣步兩個字來形容。這就是說明諸佛如來有能力應機說法,有慈悲不捨眾生,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到極處。只要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不是我們有一個懇切希求的願望,這個未必。為什麼?那些願望都是從妄心裡頭生的。佛對於我們這個假心,虛情假意,太了解、太明白了。虛情假意的希求,佛笑笑,理都不理你;如果是真心希求,立刻就有感應。真心現前的時候,也許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有一念的真心,往往這一念真心,自己都不能覺察,但是佛知道;知道了,佛就來應現。所以有很多同修,初學佛的時候有很多瑞相,來給我說,見到佛相,見到光,聞到香氣,很歡喜。現在學佛多年,統統沒有了,是不是退轉呢?不見得是退轉。你在初學佛的時候,你沒有心學佛,可是阿賴耶識裡面佛的種子偶爾一現行,那個波非常微弱,自己都沒有覺察到,佛知道了。所以佛給你這些瑞相,讓你感覺得驚訝、驚奇,加重你的信心。你信心已經建立,佛就不需要再來,常常來那就變成怪事,不是好事。不能常常有,感應不可以常常有,常常有就變成魔障,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不可以常常有的,正常的是不常有的。常常要是見到佛菩薩、見到瑞相的時候,你就要記住《楞嚴經》上講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定要見如不見,根本不要理它是好境界,一執著就是魔境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楞嚴經》上佛教給我們怎樣去防範,一定要記住。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