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投资信息网:中国古代修炼术名词解释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3:41:26

中国古代修炼术名词解释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即不食五谷杂粮、肉、蛋、蔬菜等日常食物。辟谷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该术认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就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使身中上火,减少寿命。该术的要点是不食日常食物,但要服气或服药等。《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一则服药辟谷的故事:秦时一宫女惊走入山,饥无所食,垂饿死,有一老翁教她食松叶松实,遂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至汉成帝时,已二百余岁,被猎人在终南山捕获,带回。供给她五谷食物,两年后苍老而死。葛洪感叹说:“向使不为人所得,便成仙人矣。”

    有关道经如《太清经断谷法》,专述断谷之法,并以服中草药及药膳为方。

    服食

    服食也叫服饵,指服药,即服长生不老药。有的认为仅靠服食即可求长生,有的则认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道经记载了仙人八公服食成地仙的故事:韩终服菖蒲13年,赵他子服桂20年,移门子服五味子16年,楚女子服地黄8年,林子明服术11年,杜子微服天门冬,任子季服茯苓18年,陵阳子仲服远志20年,都成了地仙。后服金丹,成为天仙。

    论服食的经书如《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述服食菖蒲养生法;《太上肘后玉经方》,述服食药方,等等。

    导引

    导引也写作道引。导引作为养生健身术,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普及。道教将导引作为长生方术,有些像现代的体操或气功动功。它可以单纯作为强筋健骨、去病除劳的身体运动,也可同服气结合起来。道经说,导引可以除去身体中的邪气,保存正气,可用意念将疾病排除。导引可以按图操练,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导引图》。

    导引种类很多,有立式、坐式、卧式等。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也是导引的一种。

    道经《太上老君养生诀》题“华佗授广陵吴普”,述导引(五禽戏)、服气、清心寡欲养生术;《太清导引养生经》辑诸家导引法。

    行气

    行气一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呼吸法。道教非常重视气,认为行气的本质在于获得气,所以也称为服气、食气、吞气、炼气等。《抱朴子内篇·至理》曰:“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行气的方法、派别非常之多,一般要点是呼吸细慢匀长,吸多呼少,夹以闭息等。行气的出现很早,先秦典籍和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都有具体记载。

    行气也叫吐纳,古人认为气有清浊、生死,吐纳即吐故纳新,吐出浊气、死气,吸进清气、生气。有关服气的道经如《服气精义论》、《太清调气经》等。

    胎息也是行气的一种。但对胎息的解释有多种。《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不用口鼻呼吸,就好像胎儿在胞胎中那样,所以叫胎息。该法要求作到最后不用口鼻呼吸。《胎息精微论》说:咽气凝结在腹中,如怀胎一样,所以叫胎息。此法强调腹中聚气。《胎息根旨要诀》说:命门是气之根本,有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只要复此根本,就能像胎儿随母呼吸那样,故叫胎息。《胎息杂诀》说:内外气不杂即胎息。也就是强调保留内气。总之,胎息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胎息的代表著作如孙思邈的《存神炼气铭》;幻真先生的《胎息经注》,等等。行气还往往与其他方术混合或结合运用。

    存想

    存想也称作存思。存即想,即思。存想也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的对象,做到不用眼睛而“看见”它。存想往往包括叩齿、念咒、咽气等辅助手段。道教认为,存想可以预知吉凶,去恶获福,长生成仙。存想往往根据存想的对象不同而有很多区别。如内视,也称返观、内照等。其法认为,经过修炼,人可以闭目内视,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如守一,即闭目静思至高无上的一、道或气,使它们常驻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精神完备,不致丧失。守一在早期道教中的地位,尤其显得重要。如守三一,是存想并列的三个对象。其说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虚、无、空;有的守神、气、精;有的守身中三宫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气等等。如存神是存思各种神仙。思九宫法,是存思身中九宫诸神。还有存元成皇老法、存帝君法、存玄一老子法等,不胜枚举。

    存想诸法中包含着祈祷神灵保佑和神秘体验的内容,也包含着高度集中精神而忘掉其他,从而达到健身作用的成分。

    阐述存想法的经典有《黄庭经》,包括《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撰于魏晋时期。《内景经》继承以往的道教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及其他各部位皆有主管神,并—一列出姓名和功能,劝人存思之;同时还继承三关三丹田说,为服气法服务。《外景经》与《内景经》内容基本一致,但侧重加强了养性、房中贵精、内视、气走周天等内容。

    房中术

    道教认为房中术也是长生手段之一,至少是一种辅助手段。《抱朴子内篇·微旨》首先提出人不应当绝欲,也不应当纵欲,正确的态度是节欲。这一观点是符合医学卫生的。

    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中载有大量房中内容。它表明战国时期房中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由于儒家思想渐居统治地位,南北朝以后,道教也不敢公开提倡房中术了。但此术并未断绝,而且不断有所发展,为现今性医学的渊源之一。

    代表经书如《洞真黄书》等。

    外丹术

    外丹是指烧炼铅、汞等矿物,或加以植物类中草药,制成的所谓长生不老药。早期无外丹之名,只称金丹,(“金丹”之名,最早见于《抱朴子·内篇》)。后为了与内丹区别,遂出现外丹之称。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给荆王。据此可以认为战国时代可能已有人把金石药物充作长生药。而《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方士欲练以求奇药”,表明秦代烧炼外丹的技术已相当成熟。汉代是中国炼丹术定型的时代,而到了六朝隋唐时期大为兴盛,服丹成为风气,但由于外丹毒性很大,不仅不能长生成仙,往往还毒死人,所以唐以后逐渐式微。

    烧炼外丹的常用药物有五石、八石之分,五石即朱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八石为朱砂、雄黄、云母、空青、硫黄、戎盐、硝石和雌黄。

    炼丹分为还丹和金液,其中还丹是火法炼丹,金液则是水法炼丹。

    还丹基本方法不外乎锻(长时间加热)、炼(干燥物加热)、炙(局部烧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升华)、伏(加热使药物变性)等。

    金液的水法反应涉及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络合平衡等。黄白术也是外丹中的一种,即烧炼水银、铅、铁等金属,使之化为黄金和白银之术(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金银,而是获得了合金)。方士、道士为了保密,隐去金银之名,称为黄白术。他们行黄白术有些是为了致富,有些是为了成仙。

    东汉时人所著《周易参同契》,是现知最早的系统的外丹理论著作,也是早期内丹经典之一,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到国外后,对国外学者也有很大启迪。

    外丹术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对医药、火药发明、金属冶炼等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内丹术

    以自己的身体为鼎炉,以自己的精气神为药物,炼成的“长生不老药”叫内丹。炼内丹的方法叫内丹术。内丹术中包括服气、内视等方法,与现代所说的气功静功有相似之处。内丹术对气的重视和关于天人相应、人体小宇宙的观点,对于健身去病是有效的,并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研究。

    有的内丹著作,将内丹术分为筑基、炼精化?、炼?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一般将?在(上中下)丹田之间运行称为烹炼;将气顺着任督二脉运行叫作小周天或走河车,将气的运行扩大到四肢叫大周天。

    内丹的主要经典有:《周易参同契》(同时也是外丹著作)、《黄庭经》、《阴符经》(成书于北朝)、《悟真篇》(北宋张伯端作)、《古龙虎歌》、《入药镜》(唐末五代崔希范作)等。

    内丹拥有诸多流派,如以王重阳、丘处机为代表人物的北派(又称“龙门派”),主张先修性后修命,即三分命功,七分性学,修性即是修心,修命即是修身。而以北宋张伯端为创始者的南派则主张先命后性,认为“命之不存,性将焉存?”南宗有五祖: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石泰著有《还源篇》,薛道光著有《还丹复命篇》,陈泥丸著有《翠虚集》,白玉蟾著有《海琼问道集》等。南北两派的分歧,到元代晚期清修派时,渐趋弥合。至明清两代,已汇成一体。

    其他尚有明嘉靖时陆潜虚所创的东派;清咸丰年间李涵虚所创的西派;元代道士李道纯为代表的中派;以及三丰、青城、自然法、无为法等诸派。

    以上介绍的几种古代基本的修炼方法是中医养生术的重要方面,值得深入挖掘,加以甄别利用,为却病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