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马台国的灭亡:【青铜器】盘龙城出土大口陶缸的性质及用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16:43

盘龙城出土大口陶缸的性质及用途

发贴人:xiaoliu 2009-07-03 11:58:00 2011年度值得关注的艺术家 .pp2{ width:615px; margin:10px 0 0; overflow:hidden}.se_pp li{ float:left; margin:5px 4px 0}.se_pp .pp_img{ width:92px; height:92px; border:solid 1px #CCCCCC; text-align:center}.se_pp .pp_img i{ display:inline-block; height:100%; overflow:hidden; vertical-align:middle}.se_pp .pp_img img{ float:none; vertical-align:middle}.se_pp .pp_text{ width:92px; height:22px; line-height:2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se_pp2 li{ margin:5px 8px 0; display:inline}.se_pp2 .pp_img{ width:104px; height:132px;}.se_pp2 .pp_text{ width:104px;}
  • 杨光华
  • 邱虹
  • 朱罗胜
  • 耿文萃
  • 彭阳
2011年度最有收藏价值的作品
  • 杨宝军 果香胜花香
  • 王正明 <<年年有余>>
  • 王正明 <<富贵图>>
  • 张玉平 天上西藏
  • 张继渝 蔷薇之三
  • 张易 出淤泥而不染

 

盘龙城出土大口陶缸的性质及用途

盘龙城出土大口陶缸的性质及用途

徐劲松 董亚巍 李桃元

盘龙城商代遗址, 自1963年发掘以来,先后发现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对于这些青铜器的来源,是由北方铸制后运到盘龙城,还是在盘龙城就地铸造, 迄今尚无定论。如此之多的青铜器,古人是如何铸造的,又是采用何种器物作熔炼青铜的熔炉呢?自盘龙城发掘以来,即有类似郑州二里岗熔铜坩锅[1]的大口陶缸出土。

对于这种器物的用途,有研究者推测其与铸造有关,属冶铸之器[2];也有研究者认为与酿造有关,为酿酒的器具[3];还有研究者认为其用途或许冶铸、酿造兼而有之[4];因认识未能统一,故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与古代作坊有关,其功用类似缸的一种器形,故名缸形器”[5]。那么,这种大口陶缸的用途究竟如何? 是用作熔炼青铜的熔炉,或是与古代其他作坊有关、用于酿酒或其他功用的器皿呢?本文试以模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 说明其性质与用途。bbs.findart.com.cn

 

 

回贴1:

一、大口陶缸的分类与分期

盘龙城出土的大口陶缸,数量极多, 其形制虽有侈口、直口, 尖底、饼足底、圈足等不同的变化, 但依其内底变化的特点, 可将其综合归纳为三型。

A型:形似倒置的将军盔, 在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等遗址已有发现。此型在盘龙城杨家嘴、杨家湾等遗迹中均有发现。尤其在杨家嘴灰烬沟遗迹中,发现有两件较完整的坩锅与陶缸等遗物共出;坩锅置于K1坑中部,并列放置,坩锅间以一长方形石块相隔,距坩锅仅0.3米处即为陶缸;陶缸出土时作直立状,缸内遗留少量木炭屑和陶片,缸底西侧及南侧各有石块支撑;在坩锅及陶缸周围发现有铜刀、残铜片、熔渣、孔雀石等遗物。其特点为体大胎厚, 敞口深腹下急收成漏斗形。饰附加堆纹、凸弦纹、拍印绳纹、斜方格纹、网格纹等。标本PYZT13④∶4,夹砂黄陶。足作高柄状,中空。足径8.8、通高39厘米(见正文图一三0, 37)。标本PYZT13④∶2,夹砂红陶。下腹斜收,底附筒柄状足。腹饰方格纹,上加饰四周平行堆纹。口径44.4、足高9.6、残高61.6厘米 (见正文图一三0, 28) 。bbs.findart.com.cn

B型:分布较A型广泛,几乎在盘龙城所有的遗迹中均有发现。其特点为底部变化多样, 有平底微突、平底饼足、圈足、尖底等多种, 此型在PWZT72⑦∶6出土有高100.6、直径53.6厘米的巨形陶缸。饰绳纹、方格纹、网格纹、附加堆纹(有的附加堆纹上模印变形树叶纹)及由按窝构成的花边等纹饰。标本PWZT48⑧∶4,夹砂砖红陶。口外敞,弧腹,底附小圆饼足。颈饰连锁块状堆纹,腹饰细方格纹。口径32、通高44.6厘米(见正文图三0, 9)。标本PWZT72⑦∶6,夹砂红陶。口外侈,斜腹壁,圜底,圆饼状足。颈部饰带条状堆纹,堆纹上饰椭圆形的凹槽,腹部饰带状堆纹十一周,堆纹上饰长方形凹槽,凹槽上饰方格纹。口径53.6、通高100.6、底径12、胎厚1.8厘米(见正文图三九, 2)。标本PYWZ1∶14,夹砂红陶,沿外侈,圆筒状斜深腹,近底部急收为小圆饼状平底足。颈部饰宽带起棱堆纹。腹部所饰粗方格纹经手抹。口径30、通高36.8、底径7.6厘米(见正文图一六二,5)。标本PYZH1∶19,夹砂砖红陶。下腹略鼓,近底处斜收,附圆饼足。颈饰纽状堆纹,腹饰斜行绳纹,圆饼足底饰幅射性条纹。口径34、底径8.5、通高44厘米(见正文图一二四, 61)。标本PYWT18④∶2,夹砂红陶。器表凹凸不平。口唇外侈,下腹壁斜收为小平圜底,底部为盖纽状长足。颈饰附加堆纹,堆纹上饰绳纹,颈上及腹、足部饰竖行粗绳纹。口径40.8、通高49.2、足径6.4厘米(见正文图一七五:3)。标本PYWT24③∶5,夹砂砖红陶。口唇外敞,腹残,底附长柄状足根。颈饰圈竖绳纹状堆纹,腹饰斜行细绳纹。口径50、足高10.8、底径10厘米(见正文图一九九, 2, )。bbs.findart.com.cn

回贴2:

C型:发现地点虽较广泛,但在可能与冶铸有关的灰烬沟等遗迹中不见其踪影,此型的特点为底部弧收, 平底。其形体为大口, 直壁斜下收。此型除早期有形体较矮小的外, 一般形体多较高大,饰附加堆纹、方格纹、绳纹等纹饰。标本PWZT36⑧∶7,夹砂橙红陶。方唇较厚,筒体腹,底附同心圆状的大小两个圈足。颈部和圈足处各饰二条平行堆纹,腹饰中粗横行条纹。口径38.2、底径24厘米(见正文图三0, 1)。标本PWZT65⑦∶8,夹砂砖红陶。底附花边圈足。颈饰纽状堆纹,腹饰中粗绳纹。口径32厘米(见正文图四0, 10)。标本PLWT7⑥∶4,夹砂黄陶。直颈,斜腹圈足。颈饰堆纹一周,腹饰隐约绳纹。口径39.6、底径12厘米(见正文图一七0, 6)。标本PYZT3⑤∶48,夹砂红陶。(残),下腹作筒体,底附圆饼足。颈饰条状堆纹,堆纹下缘作齿状,腹饰竖行细绳纹,底饰绳纹,上附泥条。底径9.2、足高0.8、残高47厘米(见正文图一二四, 61)。标本PYWT3④∶6,夹砂红陶。颈饰绳状堆纹,腹饰斜方格纹,圈足底边沿饰纽状绳纹。口径30.6、通高38.6、底径12厘米(见正文图一七五, 4)。标本PYWT21③∶1,夹砂黄陶。敞口短折沿,斜腹壁,矮圈足。颈饰附一周绳纽状加堆纹,腹饰竖行细绳纹。口径40、底径12厘米(见正文图一九九, 1)。bbs.findart.com.cn

此外, 在盘龙城遗址中还发现有一种小型陶缸, 其型制特点与小型钳锅相类似。标本PYZT8⑦∶17,口大于肩,口微外侈,腹残。腹饰横行条纹。口径19.6、底径6、残高16.8厘米(见正文图一一三,17)。标本PYZT10⑤∶6,夹砂红陶。圆唇外凸,直腹,下腹残。颈饰叠折式堆纹,腹饰条纹。口径16、残高9.2厘米(见正文图一二四,76)。对于这种小型大口陶缸的用途, 详见下文论述。

A型大口陶缸仅见于盘龙城六期。B型、C型大口缸在盘龙城二至七期均有发现。小型陶缸目前仅在盘龙城三期、五期有发现。bbs.findart.com.cn

见图)

[ 本帖最后由 xiaoliu 于 2009-7-3 12:01 编辑 ]

回贴3:

二.对盘龙城出土大口陶缸用途的试验

大口陶缸大规模、大范围的出土,说明其具有重要的作用。盘龙城出土大量的大口陶缸,我们猜测与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有密切关系,PYZT6④、T7④、T7⑤、T12⑤、T23⑤出土的熔渣等遗物(见图版 )为我们的猜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此,我们于1999年4-11月、2000年3-6月,多次采用仿制和复制的大口陶缸,进行了熔铸试验。通过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判断。bbs.findart.com.cn

制作大口陶缸

1.仿制大口陶缸

由于大口陶缸的大发现,说明制作陶缸的泥料并无特殊要求。武汉钢铁学院微观测试中心根据电子能谱仪所作成份分析、差热分析、物相分析等多方面的分析测试结果,证实杨家湾遗址出土的粗陶陶缸片与杨家湾附近生土成份大致一样, 物相成份也一样。这一检测结果, 也证实了我们对制成陶缸泥料的推测。因此,我们就地取材, 采用南方常见的褐色粘土,将其焙干,经反复磨细,使其粒度细小,不象原生土那样有较大的颗粒, 然后在泥料中掺入30%左右的砂粒作羼和料。bbs.findart.com.cn

泥料与砂料搅拌均匀后,加入20%的水分,和匀后进行练制,即反复搓揉、摔打,使泥料的含砂量及含水量更趋均匀、密度增大, 强度提高。重复以上的操作数天后,将泥料置于封闭的房屋内,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了为期7天陈腐。泥料练制陈腐完成后,制作陶缸。

因盘龙城所出大口陶缸,“制法均为泥条盘筑法”[6];江陵张家山遗址出土的大口陶缸,“制法为模制和泥条盘筑法”[7];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的大口陶缸,“制法有轮制、模制和泥条盘筑”[8];故我们将考古发现的陶缸按四分之一比例缩小,用慢轮的方法制作。制作完成后,将其置于不通凤的房屋内,使之均匀阴干脱水,阴干的时间自4月至10月共6个月。bbs.findart.com.cn

陶缸阴干后进行焙烧。我们将陶缸装入鄂州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焙烧铜镜陶范的倒焰窑内缓慢升温,经过12小时的焙烧,将陶缸烧成半陶质,烧成温度约800至900℃。至此,仿制的大口陶缸制作完成。

仿制的大口陶缸与盘龙城出土大口陶缸的区别:仿制的大口陶缸体形矮小,胎厚,底大;盘龙城出土大口陶缸体大胎厚,敞口深腹下急收,缸底成漏斗形。

2.复制大口陶缸

复制大口陶缸的步骤、方法、用料与仿制大口陶缸的步骤、方法、用料一样,但复制大口陶缸时泥料陈腐时间为15天;泥料练制陈腐工作完成后,我们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复制大口陶缸,复制的大口陶缸与盘龙城所出B型(PYWT18④:2)大口陶缸的形状基本一致。但阴干的时间较仿制大口陶缸的阴干时间短,不足3个月。大口陶缸在倒焰窑内焙烧成半陶质,烧成温度约为800--900℃,复制的大口陶缸即制作完成 (见图版 1 ) 。bbs.findart.com.cn

3. 熔铜试验

要熔化铜料,首先需要解决鼓风问题。上古时期熔炼青铜的风管为陶质,以人吹或皮囊或风箱之类作风源,汉代以后才发明了利用大型水车驱动皮囊鼓风[9]。我们因条件所限,送风管以弯曲成90度的镀锌铁管代替陶管。将风管设置在陶缸内约一半的高处,风源用20瓦的小电动鼓风机取代,燃料为木炭(见图版 2 ) 。

红铜在熔炼成合金之前的熔点为1084.5℃,熔化速度较慢, 而古代青铜器的合金成份为Cu-Sn-Pb三元合金。极少见到纯铜铸件。一个铸造铜器的作坊,无论古代与现代,如果正常铸造,应产生大量的回炉料。回炉料即水口、冒口、披缝、跑火料、每次浇注的剩余料及废品料等,这些回炉料是熔点低的合金料而不是废料,是比红铜熔点低的合金,由于其熔点低,熔炼的时间才会大大地缩短,而回炉料所占的比重,我们认为应占熔炼青铜重量一半以上才符合古代的熔炼事实。-个铸造作坊在每次开炉铸器时,只使用新金属原料而不加入回炉料进行熔炼,那么,回炉料对于这个铸造作坊就等于是废料;先不论其熔炼的技术难度,只算废金属料-项,就会远远超过所有铸出铜器的重量;在实际铸造生产中,这是不可能的[10],因此,我们在用复制的B型大口陶缸作熔炼青铜试验时,采用了回炉料加新金属料的熔炼工艺。bbs.findart.com.cn

回贴4:

首先, 我们将木炭在炉内点燃,然后采用一层木炭一层回炉料,此回炉料含铜73%、锡24%、铅3%, 每次加入回炉料500g,共分四次加入2000g,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陶缸内的金属料已熔炼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因试验前未计划浇铸器物,只是为了验证陶缸当熔炉是否能够直接熔炼青铜,因此没有准备陶范。停止送风后,铜液温度约为1000℃;将铜液浇出至砂床的过程中,其流动性正常,色泽呈雪青色,铜液表面尚无氧化层,完全达到了可以正常浇注铸件的液温。而用作送风管的镀锌铁管的口部,被熔化了约1cm。bbs.findart.com.cn

在清理陶缸内的炉料时,虽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陶缸内还是红彤彤的,但工作人员仍可只带一层手套拿着陶缸的外面进行操作时,并没有感觉到烫手;关于这一点,是事前没有预计到的。

在仿制的大口陶缸内,虽经高温成功地熔炼了青铜,陶缸发生的变化只是口沿有约0.5mm的裂缝,内壁略泛灰白。

4.浇铸试验

在复制的B型大口陶缸内装入少许木炭并将木炭点燃,加入回炉料及木炭,打开风源,

使陶缸内的木炭自缸底向上燃旺。约5分钟后,陶缸内一片火焰,其火星升起约1m高,甚为壮观。陶缸外壁始有约40-50℃的温度, 用手触摸有热感。当在陶缸内的炭火中第一次加入部分回炉料后,在回炉料上覆盖木炭, 加入方式为一层回炉料一层木炭,直至复制的大口陶缸被装满回炉料和木炭为止,第一次回炉料的加入量为3.5kg (见图版 3 ) 。bbs.findart.com.cn

随着风力的作用,燃料中固态的回炉料在数分钟内被逐渐熔化成液态下沉,陶缸中原本堆起来的炉料也随着下沉。此时在陶缸中加入新铜料,再在上面加上一层木炭(见图版 4 ),将鼓风机风力开至大风,待铜料全部熔化后,继续鼓风升温,再经数分钟,陶缸内的铜液被熔炼至约1100℃,此时青铜液面呈现出白亮的色泽,液面向外不停地冒着青白色的烟雾,这种烟雾属于合金中的铅在气化,这说明如果再继续熔炼,合金中的铅将大量损耗,陶缸内的青铜液将会产生大量的氧化。因此,我们关闭了风源,卸掉了风管,将陶缸内液面上飘浮的一层木炭去除,等待浇注(见图版 5 )。此时陶缸因内、外受热不均,口沿出现细小裂缝, 裂缝宽度不足0.5mm,长度约为10cm。bbs.findart.com.cn

当将陶缸内青铜液面上飘浮的木炭稍作清理后,由技工带着手套,从容不迫地将装有青铜液的陶缸端起来,将铜液注入已埋好的鼎范的水口之中(见图版 6 )[11]。20分钟后将鼎范打开,方鼎外形完整。因在此方鼎的范上没有设置榫卯,合范时出现稍许偏差,除一个部位存在1cm长的热接现象外其余部位完好。这说明浇注时铜液的温度及其流动性能,都达到了浇注铸件的技术要求,浇铸试验是成功的。

这一次的熔炼、浇铸试验,从开始点燃木炭至浇注,共用30分钟;从回炉料装好以后开始至熔炼好关风之间用了15分钟。在熔铜试验过程中, 用作风管的镀锌铁管下部伸入木炭火中的部分,被熔化约1.5cm左右。这说明,熔铜炉中的温度至少在1400℃以上。陶缸在熔炼青铜过程中,虽然口沿部位有裂纹,但并没有影响到熔炼及浇铸。bbs.findart.com.cn

通过试验,我们确知仿制与复制的大口陶缸可以用来熔炼青铜。

回贴5:

三.大口陶缸的性质及用途

既然仿制与复制的大口陶缸可以用来熔炼青铜,那么,盘龙城发现的大口陶缸是否也是用来熔炼青铜的熔炉呢?

A型大口陶缸, 在郑州二里岗(见注1)、藁城台西F14:42[12]、安阳殷墟 [13]等遗址称熔铜坩锅(又称熔铜炉,或称将军盔),在形制、造型、厚度等方面都很一致。鄂州市博物馆有一个很小型的青铜范铸作坊,但平时总有300多个坩锅堆放于库房;对于常年进行青铜范铸的作坊而言,一个小坩锅使用六七次就不能继续使用了;而每次开炉都需同时使用7—8个坩锅,因此,必须有大量的坩锅存入备用。盘龙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应该具备一个中型的铸造作坊,同样需要相当数量的熔炉存放备用。A型陶缸如果属于熔炉,其出土数量多,应属正常。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定盘龙城发现的A型大口陶缸是用作熔铜的熔炉。其特征为大口尖底,下部厚于上部。从熔炼青铜的角度而言,如果陶缸为平底,缸中熔化了的金属下沉到底部后,由于缸底部面积大,储铜量多而不易保温,浇注时又由于底部偏重使得铜液不容易从缸内泄出;将缸作成尖底以后,在溶炼青铜的过程中,下沉的铜液量有限,铜液在缸内的水位高,易于保温,且浇注时由于铜液水位高也容易泄出。bbs.findart.com.cn

至于在湖北地区大量发现,而又没有见到用作烧炼痕迹这一点,或许是这批大口陶缸未及使用。但从我们用复制的大口陶缸熔铜后,陶缸内壁仅略呈灰白色的情况分析,应是由于内壁没有涂抹炉衬且用作熔铜的次数较少,而附着在炉内壁呈灰白色的少量金属物质,在土壤中经过数千年的游离分解后,与土壤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因而用肉眼难以发现烧炼痕迹。而在内壁涂抹炉衬的大口陶缸情况则不同, 由于炉衬是半干状态的草拌泥,在熔铜的过程中,容易因高温快速干燥而发裂,这样,构成青铜合金的铜、锡、铅等物质极易渗入裂缝之中,如此多次的修复使用,至大口陶缸因损坏而废弃时,炉衬中残存的铜、铅、锡等物质数量已较大,在此后的时间里,这些物质在埋藏过程中,形成氧化物附着于炉内壁,这些氧化物呈绿色,在土壤中仍然存在,与大口陶缸的颜色有较大的差别,肉眼易于发现与辨认,使人一看便知与熔炼铸造有关,郑州二里岗、江陵张家山的发现应属这种情况。bbs.findart.com.cn

B型大口陶缸,虽也可用作其他用途,如贮物、甚至是酿酒等,但我们复制的即是此型大口陶缸之一, 因此, 它们亦可用作熔铜的熔炉。这些大口陶缸,体积普遍较大,因而所装铜液自然也较多。在实际熔铜的过程中,由于这些陶缸底部体积小,为确保陶缸的稳固,势必用土将陶缸的下部掩埋住;同时,由于陶缸体积大,所装铜液多,在熔炼铜液的过程中,陶缸会因灼热而变软,这样自然无法将陶缸抬起作浇包使用,故古人在使用这种陶缸熔铜时,势必先预留液道槽,待铜液熔化后,将缸下部用硬物打破一个缺口以流放铜液至流槽浇注较大型的铸件。bbs.findart.com.cn

c型大口陶缸,底部大且较平缓, 在实际熔铜的过程中, 会因其底部的平缓,缸中熔化了的金属下沉到底部后,由于缸底部面积大,储铜量多而不易保温,浇注时又由于底部偏重使得铜液不容易从缸内泄出;故此型大口陶缸缺乏作为熔铜熔炉的依据。我们以为, 此型大口陶缸当有其他用途, 它们或许是作为贮物或酿酒等功用的器皿。

盘龙城发现的小型陶缸, 其形制特点与小型钳锅相似。在实际熔铸过程中, 因热胀冷缩, 所铸铜器会因铜液的凝固冷却而迅速收缩, 此时若无铜液的补充, 铸件表面会因出现缩孔而成为废品;因此, 我们认为这种小型陶缸的功用是盛装部分铜液, 在铜铸件的浇口和冒口上补充铜液, 起补缩作用的。bbs.findart.com.cn

商周时期一些重器的浇铸,有研究认为是用数个竖炉共同熔炼,经流槽注于铸型之中。如司母戊大方鼎,用殷墟小屯苗圃北地商代铸铜遗址所出直径约80厘米的大型熔铜炉,则有六座炉就足敷应用[14]。但据鄂州市博物馆复制古代铜镜的经验,即使采用现代坩锅,每次两个坩锅同时送风熔铜,却从未见到两锅铜液同时熔炼好的现象,故而一些青铜重器采用多个竖炉同时熔炼铜液的方法,虽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极大,尤其是在古代生产条件、生产技术都极落后的情况下,要达到数个竖炉步调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青铜器的浇注过程中不能有哪怕是1/10秒的停顿间隔, 一旦有间隔,所铸青铜器表面就会因二次浇铸而有明显的铸造接缝,现代铸造学称之为“热接”及“冷隔” 现象;而考古发现的青铜器表面都没有这种铸造缺陷,这说明这些青铜器都是一次不间断浇注成功的。B型陶缸体积较大,王家嘴盘龙城三期出土的陶缸中,(PWZT72⑦:6)中出土最大的陶缸高100.6、直径53.6厘米的巨形陶缸,如果按其内空体积计算,其体积约为0.2M3,可装入约2.4吨铜。其理由如下:bbs.findart.com.cn

铜的比重为8.9,即1 M3纯铜为8.9吨;而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大多为高铅青铜,其比重远大于纯铜,其合金的比重应在12以上,如缸内装满铜料的话应超过2.4吨。但是,因商代普遍采用的是内加热工艺熔炼青铜,那未在熔炼青铜时需要有燃料占去缸内空间;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铜料、三分之二的空间装燃料计算,缸内至少还会熔炼出约0.8吨以上青铜液。 杨家湾M11出土最大的圆鼎,其重量只有25Kg,加上浇口、冒口、披缝等料的重量最多也只40Kg。在铸造学中,铸件讲的是重量而不是体积,按40Kg/个计算,理论上一次溶铜量可浇出20件盘龙城出土最大的圆鼎。bbs.findart.com.cn

我们所作的熔炼青铜实验证明,盘龙城出土的大口陶缸用于熔炼青铜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认为:如果采用盘龙城王家嘴三期出土最大的那个陶缸熔炼青铜,其一次熔铜量可浇铸出数个如杨家湾M11出土最大的圆鼎,也应没有问题。

回贴6:

四. 关于几个问题的讨论

通过制作大口陶缸、熔炼青铜及浇铸试验,我们认为下列问题应引起注意。

1.大口陶缸在制作时掺入砂料,是为了隔断和缓解纯泥料在阴干过程中逐渐增大的内应力,从而减少陶缸在阴干过程中的裂缝倾向;当泥坯缸被烧制成为陶缸以后,在熔炼青铜的过程中,砂料又可隔断和缓解陶缸在熔炼青铜过程中因单面升温而逐渐增大的内应力,同时也可提高陶缸的耐温急变性,防止陶缸在熔炼过程中发生大抖抖裂现象。bbs.findart.com.cn

2.泥料的练制与陈腐,是防止陶缸在阴干的过程中开裂、变形和分层及在焙烧或熔炼时发生爆裂现象的重要步骤。

3.大口陶缸必须经过焙烧,烧成温度约为900至1000℃;如果不经过焙烧,在熔炼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爆裂现象。

4. 因为熔炉(陶缸)在熔炼青铜时会发生口沿裂缝的现象,所以,在出土的古代熔炉内壁上,普遍糊有一层泥质炉衬, 由此形成了在杨家嘴、杨家湾等遗迹中发现的与陶范相粘连的“铜渣(炉衬)”。bbs.findart.com.cn

5.大口陶缸要达到熔铜的目的,对底的要求较严格。无论大小厚薄,内底都必须呈尖或弧形状态,平底对于熔化下沉的铜液不能起保温作用。

6. 盘龙城出土的小型陶缸应如前文所述, 是在浇铸过程中起补缩作用的用具。

7. 试验时可以用手捧着浇铸,由此证明在商代中晚期,是可以用手捧着浇铸,而不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设施。

8. 浇铸试验的成功,可以证明黄陂盘龙城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是就地铸造。

2000年12月1 日修改定稿bbs.findart.com.cn

注释:

[1]《河南考古四十年》,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此器是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图见国家文物局,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P110 朝华出版社1997年。

[2]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3][12]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7年。

[4] 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岳阳费家河商代遗址和窑址的探掘》,《考古》1985年1期。bbs.findart.com.cn

[5] 周厚强

:《湖北西周陶器的分期》,

《考古》 1992年3期。

[6] 湖北省博物馆:《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1期

武汉市博物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7─1998盘龙城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8年3期。

[7] 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江汉考古》1980年2期。

[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 9年。bbs.findart.com.cn

[9] 李京华:《古代熔炉起源和演变》,见《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0] 董亚巍:《“鉴燧之齐”新见解》,《科技考古论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11] 先后参与熔铜及浇铸试验的还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德俊 陈贤一 鄂州市博物馆胡莎可 郭永和等,具体从事熔铜操作的是鄂州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刘明江、仙有生、方顺等。

[13] 转引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bbs.findart.com.cn

[14]华觉明《司母戊鼎铸造工艺的再研究》,《中国冶铸史论集》第94页第16行,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