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动态图 番号大全:台海和平的驱动力量(统一方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3:17:48
半个多世纪一路行来,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台政策演变的脉络,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两岸人民福祉为依归,始终秉持开放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思维,力主海峡两岸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台海和平的推手——
中共对台政策演变
台海和平的驱动力量(统一方略)
本报记者 李炜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6月10日   第 06 版)

炮兵某部在炮击金门前誓师。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厦门海岸“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巨型标语。

金门炮战50年后,金门县竖起巨幅看板,提醒“战争无情、和平无价”。

岛内民众扮财神送面包,庆ECFA带来“和平红利”。
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继续维持反共政治架构。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之中。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的内政,如何实现统一?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此殚精竭虑。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再到和平发展,对台政策的演变和调整绝非易事。
1 解放台湾
历史回放
1958年7月15日,美军登陆黎巴嫩,中东燃起战火。在远东,美国重申不承认中国,并支持台湾当局在台湾海峡进行战争挑衅。在这种背景下,8月21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决定炮击金门。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
金门守军海上补给线被截后,美台海军组成联合舰队进行护航。福建前线部队请示打不打美台联合舰队?毛泽东命令照打。结果,解放军一通大炮,美舰顿时撕下“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及运输船只,掉头遁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制造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国政府曾将“武力解放”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金门炮战发生的背景亦如此。炮击金门的直接指挥者叶飞将军曾说:“金门炮战是我们与美国互相摸底的一出戏,一出很紧张很有意思的戏。”金门炮战,最终挫败了美国意图制造“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蒋氏父子在台湾主政时期,虽然一心想要“反攻大陆”,但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国共两党深有共识。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为了两岸人民的福祉,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就曾试图“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1955年5月31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性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此后,中共通过各种途径将希望推动国共和谈的诚意,传递到岛内。
1956年3月16日,周恩来请将赴台的英国人马坤,捎话给蒋介石:“我们从来没有把和谈的门关死,任何和谈的机会我们都欢迎;我们是主张和谈的,既然说和谈,我们就不排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赞成和谈”。同年11月,周恩来在印度答记者问时又公开宣布:“我们在努力争取蒋介石”。
1957年4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苏联客人时说,“国共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遗憾的是,“国共第三次合作”一直未能实现。一方面,1966年,大陆爆发“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和政策严重干扰了对台工作。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国民党及西方反华势力乘机兴起反华反共声浪,丑化大陆形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隔阂与误解。
2 和平统一
历史回放
“亲爱的台湾同胞们: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1979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名义,写给海峡对岸的“公开信”——《告台湾同胞书》,短短1800字,悄然融化了两岸之间长达30年不往来的坚冰。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从1979年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良好的国内外氛围,奠定了中共对台政策转圜的基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就在同一天的《人民日报》上,《告台湾同胞书》的右上方,还有另一篇配文:《国防部长徐向前声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
1982年7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廖承志致蒋经国一封信。作为蒋经国昔日在苏联的同窗,廖承志给他发去电报:“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这封信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与此同时,中共对台政策,沿着“和平统一”的路径,也有了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规划。
1981年的国庆前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就台湾问题发表9条谈话,建议“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还进一步提出“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已经涉及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两年后,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6条具体构想:“大陆不派人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这是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说的话。杨力宇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邓虽深知台港问题之严重性及复杂性,但却展现中共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的信心。”
“一国两制”的设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岛内民众反映热烈。可当时的台湾当局仍然坚持“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本该前行的两岸关系,此后却一波三折。
3 和平发展
历史回放
1986年5月3日,一架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货机突然降临广州白云机场。台湾机长王锡爵,驾着飞机,“偷跑”回家。
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18岁的王锡爵随国民党到台湾。从大陆到台湾一晃37年!思家心切的王锡爵在一次曼谷飞往香港途中,驾机回到大陆,与家人团聚。
这就是震惊国内外的“华航事件”。
中共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没有得到台湾当局回应,但是两岸间的交流却让台当局觉得始终无法阻挡。1987年,蒋经国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揭开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序幕。
1年后,大陆成立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3年后,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
在两岸关系的新形势下,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8项主张和看法。中共对台政策首次提出,政治谈判可分步骤进行……
两岸关系的好局面,不久又出现逆转。1995年李登辉以私人访美为借口,在国际上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两岸关系陷入危机。1999年夏天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两会协商被迫停止。
2000年,陈水扁在岛内“大选”中胜出,民进党执政。8年间,陈水扁继续玩着挑衅大陆的游戏,推动“去中国化”,抛出“一边一国”论,“台独”面目暴露无遗。两岸关系跌入冰点。
面对严峻的两岸关系,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开始展开更加灵活务实的对台工作。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两岸关系提出4点建议,显示了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真诚愿望。与此同时,为了遏制“台独”分裂活动,10天后,全国人大以高票通过一部重要法律——《反分裂国家法》。
“那是我60年来头一次回大陆。我启程去大陆时,有3位民进党的‘立法委员’,率领近2000名支持者到桃园机场,手持工具进行暴力杯葛。这一趟走得真不容易。”这是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回忆2005年4月大陆之行时所说的一段话。
4月29日,连战与胡锦涛紧握双手,翻开历史新篇。会后,两党共同发表了会谈新闻公报《两岸和平发展愿景》。连战大陆行,被岛内媒体盛赞为“破冰之旅”。此后,“和平发展”成为中共对台政策的主轴。
2009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讲话,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这个被称为“胡六点”的讲话,从6方面阐述了中共对台湾问题的重要主张。
大陆对台的新思维,也得到了正面的回应。台湾当局的回应是:“我们乐于见到两岸关系能在‘和平发展’的主轴上,务实促进两岸协商、交流与互惠,为终结两岸敌对状态,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开创新的契机。”
如今,“三通”已成现实,愈来愈紧密的经贸文化往来,使两岸民众受益。眼前荣景,拜和平发展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