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服装厂积压衣服:幸福的真意 第二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13:36

意识,快乐泉源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幺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

  历史上某些文化认为,一个人除非学会控制思想与感觉,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儒家中国、古斯巴达、共和时期的罗马、新英格兰早期的清教徒屯垦区,以及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上流社会,都要求每个人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沉溺于自怜或行事不加反省、只凭直觉的人,社会有权不接受他。但也有一些时代不那幺重视自我控制,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如此,大家认为追求自制有点可笑、太杞人忧天或跟不上时代。但不论潮流怎幺变,肯下工夫掌握意识的人,似乎的确活得比较愉快。

  意识的内涵

  要控制意识,当然必须先了解它的运作方式,这也就是本章的目的。首先要强调的是,意识并无神秘之处,它跟其它人类行为同样属于生理作用,借着构造复杂的神经系统运作,而神经系统乃是由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分子指挥主道。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意识的运作并不完全受制于生物定律,下面会谈到,它在很多时候能够自主。换言之,意识已超越基因控制,发展出独立行动的能力。

  意识的功能是搜集组织内外一切异动的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作出适当的反应。它可说是各种知觉、感觉、观念交换的中枢,并且就各种资讯排定先后秩序。少了意识,我们还是可以“知道”周遭的事,但只能作直觉的反应。凭借着意识,我们才能衡量事件的轻重缓急,并据以作适当反应;甚至我们还能创造从未出现的资讯,如作白日梦、说谎、谱写美丽的诗句或道出科学理论。

  历经无数个黑暗世纪的进化,人类的神经系统已发展得极其复杂,甚至能改变自己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不受基因或客观环境影响。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幺事,只靠改变意识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我们都知道,人格的力量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成有机会反败为胜的挑战。奋斗不辍、克服万难的毅力,最叫人佩服;它不但是成功的要素,也是享受人生的不二法门。

  培养毅力应该从建立意识的秩序、控制感觉与思想着手,而且最好不要企图走捷径。有些人把意识看得很神秘,以为它能创造匪夷所思的奇迹。他们一厢情愿的相信,在精神领域中任何事都可能发生。还有人声言能知过去未来,与鬼神相通,并具有超能力。这样的故事纵非揑造,往往也是出于幻觉。

  印度教行者及其它心灵修炼者的神奇事迹,经常被引用为心灵力量无限广大的例证,但很多类似事迹经过查证,发现并无实据;至于可资证实的事例,只消对普通人施以特殊训练,就都能做得到。归根究柢,伟大的小提琴家或伟大的运动选手杰出的表现,虽然是一般人所不能及,但他们的能力并无神秘的成分。瑜珈行者也是控制意识的高手,他跟任何高手一样,下了多年工夫苦练,一刻也不敢懈怠。惟有投注所有时间与心力,提升操纵内在经验的技巧,方能成为专家。瑜珈行者放弃了一般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世俗技能,这是他付出的代价。他的能力令人叹服--但出色的水管工人或修车技师也不差呀!

  或许有一天,心灵真有力量做到今日不可思议的奇能异事,所以不必急着排除以脑波折弯调羹的可能;但就目前而言,太多世俗的当务之急横在眼前,意识的本能尚未充分发挥之际,就盲目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能力,似乎是舍本逐末。尽管现在心灵还不具备如某些人所愿的超能,如何开启它庞大的资源,已成迫不及待的课题。反映人生的镜子

  没有一门学科直接探讨意识的课题,它的运作方式也没有一种为所有人接受的解释。很多学门都是点到为止,对意识的理解也只是皮毛。神经科学、神经解剖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分析、现象学等,算是与意识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了,但综合它们的发现,却与瞎子摸象异曲同工,各家自有一套说法,却又互不相干。我们当然还是可从这些科学中学习与意识相关的知识,但当务之急则是建立一个既符合事实,又简单易翠的模式。

  根据我的经验,能清楚检视心灵各个层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效用的方法,有个听起来非常艰涩的学院术语--“建构于资讯理论之上的现象学模式”。用现象学来探讨意识,是因为它直接论及所经验的事件--也就是现象,并加以阐释,不把重点放在人体解剖构造、神经化学程序,或促成事件发生的潜意识等因素。当然,心灵的一切变化,都可归因于数百万年生物进化成功的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电子化学变化的结果。

  现象学假设,心灵事件惟有直接从经验本身观察最清楚,毋须透过专业学术观点。不过我们所采用的模式,仍跟刻意摒除其它理论与科学的纯粹现象学,有所差异。在此,我们以资讯理论原理作为辅助,以便了解意识中发生的变化。这方面的原理包括感官资料的处理、储存及使用--亦即注意力与记忆的互动情形。

  基于这样的架构,意识究竟是怎幺回事呢?简单的说,它是某些我们知觉到,而且有能力引道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作梦的时候虽然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但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所以不算是意识。举个例子,我可能梦见一个亲戚出了意外,使我非常烦恼。我或许会想:“但愿我能帮忙。”尽管我在梦中有感觉、有观察力、能思考和企图做某事,但我毫无控制之力(甚至无从查证消息的真实性),因为意识并未介入。我们在梦中完全陷于一种全然无法靠意志力作任何改变的处境。构成意识的事件--我们看见、觉得、想到、渴求的事物--就是我们能操纵利用的资讯。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意识视为经过刻意排列组合的资讯。

  这个硬帮帮的定义虽说相当精确,却没有完全展现它的重要性。因为外界事物只能透过我们的感知存在,所以意识与主观经验的现实有密切关系。我们触、嗅、听或记忆所及的每件事,都有进入意识的潜力,但被遣漏的可能性大,成为意识的机会小。意识虽然像一面镜子,反映外界及神经系统的变化;但它是选择性的反映,会主动塑造事件,并把它主观的真实加诸事件之上。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一切的总和。尽管我们相信意识之外还有“东西”,却提不出直接的证据。资讯的交换站

  不同事件经感官处理后,意识就是将它们呈现和比较的交换站,它可以同时接收到非洲的饥荒、玫瑰的芬芳、道琼指数或到店里买面包的念头,但它的内涵绝非散漫无章。

  我们通常将化意识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称为“意图”(intention)。当一个人自觉想要某件东西,或想要完成某件事时,意图就会浮现。意图也是资讯的一种,由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它像磁场一般,把注意力从其它事物道向目标,使精神集中于特定的刺激上。我们经常用别的字眼称呼外烁的意图,诸如直觉、需要、冲动、欲望等。但这些都是解释性的名称,说明别人为何会有某种表现。意图则是中性的陈述;它并未指出一个人“为什幺”要做某件事,只说他“做”某事。

  举个例子,血糖低于某个程度时,我们会开始不安,并觉得烦躁、多汗、胃痛。由于基因程序要求使血糖恢复到一定的浓度,我们自然会想吃东西。于是我们会开始觅食,直到吃下东西,不再觉得饿为止。在此,饥饿的本能动员意识的内涵,迫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这已经对事实作了阐释--就化学而言,完全正确,但就现象学而言,它无涉事实。饥饿的人对血液里有多少血糖一无所知:他只知道意识给他一个饥饿的讯息。

  一个人意识到饥饿之后,通常会产生取得食物的意图。如果这时选择服从觅食的指令,他的行为模式就与纯粹服从本能需要并无二致,但他也可以决定完全罔顾饥饿的痛苦。他可能有其它更强烈的意图,例如减肥、省钱、或为宗教缘故禁食等。像是以绝食抗议表达政治理念的人士,表达政治意识形态的意图,便压倒基因的要求,甚至志愿选择死亡。

  先天遗传或后天得来的意图,会依目标的高低排定先后重要性。对政治抗议者而言,特定的政治改革比任何事都重要,甚至胜于生命,这个目标的重要性胜过所有其它目标。大多数人会根据身体的需要,订立合理的目标,诸如健康、长寿、吃得好、享受美食、过得舒适,或服膺社会体系灌输的愿望--奉公守法、辛勤工作、痛快花钱、迎合别人的期望等。但每个文化都有例外,足证目标可以有很大的弹性。离经叛道的个人--英雄、圣人、艺术家、诗人、疯子以及罪犯,一生追求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些人的存在,证明意识可以循不同的目标与意图发展,每个人都拥有控制主观现实的自由。意识的极限

  如果意识的范围能无限扩张,人类最大的梦想就能实现。我们会变得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无所不能。我们可以全方位思考、感觉、实践,扫瞄无限资讯,并在瞬间获得无比丰富的经验。用一生的时间,体验一百万种人生甚或无限多种人生,又有何不可?

  不幸的是,神经系统在特定的时间里能处理的资讯极为有限。意识每次只能认知和因应一定数量的事件,而新涌进来的会把旧的挤掉。虽然有些政治家自称没有边走边嚼口香糖的本事,但做到这件事并不难,问题是像这样可以同时进行的事情并不多。思绪必须井然有序,否则就会混乱。思索问题时,我们无法同时体会幸福或悲伤;我们也不能一面跑步、唱歌又一面记帐,因为这些活动都会耗费大量注意力。

  量化意识

  现阶段的科学知识已大略可以估计出,中枢神经系统处理资讯的速限。大致而言,我们顶多能同时应付七位的资讯--诸如分辨声音、影像、情绪或思想中可辨识的弦外之音等。由一组位进入另一组,至少需要十八分之一秒。从这些数字可以算出,大脑一秒钟顶多能处理一百二十六位的资讯,一分钟是七千五百六十,一小时则大约五十万位。一生若以七十年计,每天有十六小时的清醒时刻,一生中可处理的资讯便是一千八百五十亿位。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所有的思想、记忆、感觉与行动。这数字听起来似乎很庞大,事实却不然。

  我们光是听懂他人说的话,就需要每秒钟处理四十位的资讯,意识的有限由此可见一斑。假设大脑的极限是每秒钟一百二十六位,那幺同时理解三个人的话,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这幺一来,我们就得把其它思想和感觉摒除在意识之外。比方说,我们就无法注意说话者的表情,也不能考虑他们说话的动机,或注意到他们的穿著打扮。心有旁骛

  以现阶段对心灵运作的了解,以上数字也不过是臆测,它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大脑处理资讯的能力。乐观者宣称,进化过程中,神经系统变得可以吸收大量资讯,道致处理资讯的能量不断扩张。如增加一排数目字或开车之类的简单工作,都可以变成反射动作,让心灵有馀裕处理更多数据。我们也学会用象徽的方法--语言、数学、抽象观念、特殊的叙述风格等--压缩和整理资讯。例如圣经里的每一则寓言,都希望把许多人历经辛苦赢得的经验,镌刻在听者心灵上。乐观者指出,意识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无限扩充,没有必要考虑什幺限制,但是压缩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大。生活的需求仍然迫使我们花大约八%清醒的时间吃东西;还有大约相同的时间必须照顾身体的基本需要,如清洗、穿衣、剃须、如厕等。这两类活动就占去意识一五%的空间,而且我们在这些时段里没法子从事需要较多注意力的活动。

  然而即使没什幺心理压力,很多人也没有充分发挥处理资讯的能力。大多数人在每天约占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里,都尽可能避免用脑子,这段空档一半以上是消磨在电视机前。受欢迎的节目情节与角色都一再重复,以致于看电视虽然需要处理视觉意象,但记忆、思考、意志力等,都发挥不了什幺作用;无怪乎很多人说,看电视时注意力、技能的运用、思路的清晰与精力都陷于最低潮。一般人经常在家从事的其它休闲活动,也比看电视好不了多少。看报、看杂志、跟别人交谈、看着窗外发呆,都不需处理太多资讯,也毋须集中注意力。

  因此,估计一个人一生中可以处理一千八百五十亿位的资讯,可能是高估,也可能是低估。如果考虑到大脑理论上可以处理的资讯量,这数字或许偏低;但如果我们观察一般人实际用脑的情形,恐怕又嫌太高了。无论如何,每个人能经历的事就这幺多,所以我们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无价的资源

  资讯进入意识是因为我们企图注意它,或是生理或社会指示我们该注意。例如在公路上开车,我们与上百辆车擦身而过,都没有特别注意,它们的颜色与形状一闪而逝,随即被遗忘。但偶尔我们会注意到一辆特殊的车,或许因为它在公路上蛇行,或开得特别陵,或者它有与众不同的外观。这辆不寻常汽车的意象进入意识的焦点,我们才察觉到它的存在。这辆车的视觉资讯(像是它在蛇行)在脑子里跟其它储存在记忆中有关汽车的资讯连线,决定了目前的情况属于何种性质。驾驶入是经验丰富、艺高胆大、喝醉酒,或只是一时分心?当此事件与既定资讯相契合,就有了定位。现在要加以评估的是:是否值得担心?如果答案是肯定,我们就必须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加速、减速、变换车道,或是停车通知公路警察?

  这套繁复的心理运作,必须在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之内完成。用电光石火形容这种决断的速度,一点也不夸张,它并非自动发生,而是经过一套明确的程序,我们称之为“注意力”。注意力负责从数以百万计位的资讯中,挑出相关的资料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事件,采取正确的对策。

  注意力再怎幺强大,也无法超越前面谈过的限制。它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资讯。从记忆库取出资讯,理解资讯,比较资讯,评估,然后作决定--都须应用到心灵有限的资讯处理能力。以看见有人蛇行驾车的驾驶人为例,他若想避免意外,可能就必须暂时中止用大哥大跟人通话。

  有些人学会有效运用注意力这笔无价的资源,也有人弃置不用。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分心。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E女士的成功范例

  我要用两个极端不同的个案,说明应用注意力规画意识、完成目标的方法。第一个是E的案例。E是一个欧洲妇女,也是当地最知名、最有势力的一位女性。她不但是扬名国际的学者,还建立了一个大企业,雇用数百名员工,十多年来一直执业界牛耳。E经常到各地参加政治、商业及专业性会议,在好几个国家均有寓所。如果所到之处有音乐会,她多半会去聆听;一有闲暇她就去参观博物馆或上图书馆。开会期间,她不要司机在旁枯候,反而鼓励他去当地的画廊或博物馆看看,因为她希望在回家途中,有人可以陪她聊聊观画的感想。

  E一生中没有浪费过一分钟,她无时无刻不在写作、解决问题、阅读报纸、翻阅当日行程,或只是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周遭事物,并计画下一步的工作。她只花很少的时间在日常例行公事上;她与人交谈有礼,社交仪态优雅,但尽可能避免这些活动。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心灵充电,方法非常简单:如在湖畔伫立十五分钟,闭上眼睛,让阳光洒在脸上;或者牵着猎犬到镇外的小山坡散步。E能充分控制注意力,可以随时把意识关闭,打个盹,然后恢复精神。

  E的人生并不顺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她的家族变得一贫如洗;她在二次大战期间失去了一切,还曾身系囹圄。数十年前,她罹患了医生判定会致命的慢性病。但她借着约束注意力,不把它浪费在不具建设性的思想或活动上,度过了一切难关。现在她全身焕发着神采,并活跃于许多活动中,无视于艰苦的过去与紧张忙碌的现在,她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满足而充实。享受人生的R男士

  第二个案例在很多方面都跟E截然相反,他们惟一的共同点就是具有犀利的注意力。R是个瘦小的男人,乍看很不起眼,非常害羞、谦虚,跟他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很容易就会把他忘掉。熟知他的人不多,但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在一门冷僻的学问上卓然有成,还有许多美妙的诗歌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跟他谈话,令人联想到一泓深不可测的活力之泉。他说话时,目光恢宏;听人说话时,往往多方分析对方的话语。一般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常令他困惑;在他用原创却十分贴切的方式详加分析前,他绝不让任何事轻易溜走。

  R尽管不断的磨砺知性,外表却予人一种沉着、宁静的感觉。他似乎永远能察觉周遭最微小的变动。他注意一件事,目的不在于改善它或批判它,能够观察和了解事实,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就心满意足了。R不像E那样对社会造成立刻的冲击,但他的意识同样复杂而有条理;他把注意力尽可能延伸,跟周围的世界密切结合。他跟E同样能充分享受人生。注意力的探照灯

  一般人若非把有限的注意力像探照灯一般,集中成一道光束--像E和R一样,就是任它毫无章法的散开。应用注意力的方式足以决定人生的外观与内涵,塑造可能全然相反的现实。我们用以描述人格特征的字眼--诸如外向、卓然有成、偏执狂,其实指的都是一个人建构注意力的模式。在同一个宴会上,外向的人热中与别人交际;成就不凡的人寻求有用的商界人脉;偏执狂则随时警戒,怕碰到危险。注意力有无数种运用方法,可以使生活变得更丰富,但也可能更悲惨。

  比较不同文化或行业的注意力结构,就更可明显看出它的可塑性。爱斯基摩猎人受过训练,可分辨数十种不同的雪景,而且永远对风向、风速极其敏感。美拉尼西亚群岛的水手蒙着眼睛,被带至离老家所在海岛数百英里外的海面上,在水中漂浮几分钟后,就能凭洋流的感觉,辨识出自己身在何处。音乐家专注于一般人无法辨别的声音意涵;股票经纪人懂得把握常受忽略的市场小震荡;优秀的医生对症状别具慧眼,都是因为他们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处理易受忽略的讯号之故。

  由于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还要带动其它心灵活动--回忆、思考、感觉、作决定,所以应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能量”(psychicenergy)。注意力是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在工作中会耗损。我们透过这种能量的应用,创造自我;也透过应用的方式,塑造记忆、思想和感觉。注意力是一种受我们控制,随我们使用的能量,也是改善经验品质最重要的工具。关于自我

  上文中那些第一人称代名词指的是谁呢?那些应该把注意力控制在手中的“我”或“我们”在哪儿呢?谁来决定神经系统产生的精神能量该如何运用?灵魂的主宰或舵手究竟在何方?

  只要对这个问题略作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从现在开始,我们所谓的“我”或“自我”,也是意识内涵的一部分,它很少逸出注意力的焦点之外。当然,我的自我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认识我的人,意识中也会有关于我的某种版本,但大多数可能都跟“原始版本”--我眼中的自己--毫无相似之处。

  自我可不是平常的资讯。事实上,它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秩序。政坛活跃人士的自我可能跟他的意识形态打成一片;银行家的自我可能涵盖在他的投资策略里。不过我们通常不会从这种角度来看待自我。任何时候,我们都只察觉到自我的一小部分,像是意识到自己的外表,给别人的印象,或考虑到如果能够,就要做什幺事的时候。我们最常把自我跟身体联想在一起,但也有时候我们会加以延伸,去认同一辆车、一幢房子、一家人。不论我们对自我意识到多少,它都是意识最重要的成分,它象征意识的全部内涵及其间互动的模式。

  耐心的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有绕圈子的感觉。如果注意力或精神能量由自我主道,而自我乃是意识内涵的总和,意识及其目标的内涵,又是注意力以不同方式投射所造成的结果,那幺这套系统岂不是周而复始,兜来回去,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吗?我们一会儿说自我引道注意力,一会儿又说注意力决定自我。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意识并非直线,而呈一种圆形循环。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山姆的百慕达假期

  在我们的长期研究对象中,山姆·布朗宁(SamBrowning)的经验,可作为说明迄类型因果关系的好例子。山姆十五岁那年,跟父亲到百慕逢去度耶诞假期。当时,他纣自己这辈子要做什幺,进完全没有概念,他的自我还没有成形,也没有独立的认知。山姆没有明确的目标;他想要所有外界认为同龄男孩都会要的东西,也认同基因程序或社会环境的指令--换言之,他迷迷糊糊的计划升大学、找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结婚、住在郊区。有一回,山姆的父亲带他去百慕逢的珊瑚礁堡旅行和潜水。山姆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发现神秘、美丽而又危机四伏的海底世界竟如此令人着迷,并下定决心作进一步探索。于是他在高中选修了许多门生物课程,目前正向成为海洋科学家的目标递进。

  在山姆的案例中,有件意外事故闯进了他的意识:海洋生物惊心动魄的美。他并未规画这场经验,这也不是他的自我或目标投射注意力造成的结果。一日一认知海底那个世界,他就喜欢上了它,而这次经验跟他一向喜欢做的事、对大自然与美一贯的喜爱,还有他一直重视的一切,产生了共鸣。他觉得这是一次美好的经验,值得继续追寻,于是他把这次意外建构成一系列的目标--学习更多有关海洋的知识、选修相关课程、进大翠、读研究所、作一个海洋生物学家,而这些都成为他自我的主要成分。从那一刻开始,山姆的目标引道他把注意力集中于海洋与海中生物,形成一套循环的因果关系。最初是他无意间发现海底世界之美,注意力帮助他重塑自我;后来,他刻意去追求海洋生物学的知识,自我就开始塑造注意力。山姆的例子并不特殊,很多人的注意力架构都是循相同途径发展的。

  到此为止,几乎所有为了控制意识而应该了解的事都已论及。我们已了解,经验取决于我们运用精神能量(即注意力)的方式,这又牵涉到目标和企图。所有的过程乃是靠自我(即整个目标系统的心理活动)衔接。我们若想在任何方面求进步,都跳脱不出这些步骤。外在因素当然也有助于改善人生,诸如赢得百万美元的彩券、找到理想的终身伴侣、为改善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出一份力等。但即使这些美好的事,也必须先在意识中取得一席之地,以积极的方式与自我建立关系,才能对生活的品质产生影响。

  意识的架构已开始浮现,但目前这幅昼面还相当静态,虽然各种元素均已齐备,但还没有互动发生。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每当注意力唤起对一件新资讯的觉醒时,会有什幺情形发生。这幺一来,我们才能充分了解控制经验的方法,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精神能趋疲

  精神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达成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我们曾经为这类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能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变得窒碍笨重。胡里欧的破轮胎

  意识脱序有很多种形式。参加我们经验取样研究的胡里欧·马丁内兹(JulioMartinez),是一家生产视听设备工厂的技工,工作时突然变得情绪低落。他隶属焊接电影放映机的生产线,产品经过面前时,因为心神不宁,以致于动作跟不上全组同事的节奏。平时他奉来可以很快把自己那份工作完成,还有空闲跟旁边的人说笑,但今天他的动作怠慢,有时还会延宕全组的工作流程。邻组的一位同事取笑他时,胡里欧非常不院的立刻顶回去。从一大早到下班,紧张情绪不断升高,他跟同事的关系也变得很恶劣。

  胡里欧的问题很简单,其实只是件小事,对他却构成很大的压力。前几天傍晚,他下班回家时,发现一个车胎快没气了;第二天早晨,轮胎的钢圈几乎触及地面。胡里欧要到下周末才能领到薪水,他知道在这之前他凑不出足够的钱来补轮胎,就更不要提换新眙了,他又不懂得如何向人借贷。工厂位于郊区,距他家约二十英里路,他必须每天早晨八点之前到班。胡里欧想出的惟一办法就是:一早小心翼翼把车开到加油站,把轮胎的气打满,并尽快开到工厂。下班时气又漏光了,他再到工厂附近的加油站,打满气后再开车回家。

  我们访问他的那天,胡里欧已经如法炮制三天了,他希望这一招能支撑到下一个发薪日。今天他驾车到工厂时,那个破轮胎已几乎扁平,连方向盘都很难控制。一整天他都在担心:“我今晚回得了家吗?我明天能准时到班吗?”他的心思全被这个烦恼占据,使他无法专心工作,情绪也变得不安。

  从胡里欧的例子可以知道,自我的内在秩序受打扰时,会有什幺后果。基本模式是固定的:与个人目标冲突的资讯侵入意识后,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的大小,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挪出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它事务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对胡里欧而言,保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一旦失业,所有其它目标都跟着要泡汤,因此,工作是他维系自我秩序最重要的一环。漏气的轮胎已危及他的工作,因而吸引了他大部分的精神能量。要命的能趋疲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脱序的现象,也可称为精神能趋疲(psychicentropy),它会道致自我解体,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它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达到任何目标。

  胡里欧的问题不大,也不会持续太久。吉姆·哈里斯(JimHarris)则是一个长期精神能趋疲的案例。吉姆是个相当优秀的高二学生,也参加了我们的研究计划。某个星期三的下午,他一个人在家。站在父母卧室里的镜子前面,收音机正播放着他听了一整个星期都没停过的“感恩死者”(GratefulDead)音乐带。他一边试穿著父亲最喜欢的绿色厚绒布衬衫--每次父亲带他去露营时都穿这件衣服。吉姆抚着温暖的衣料,忆起在烟雾弥漫的帐棚襄,偎在父亲身旁那种安适的感觉,帐棚外还不时传来湖对岸水鸟的长鸣。吉姆右手握着一把很大的剪刀,衬衫袖子对他而言太长了,他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把它剪短。老爸知道一定会大发雷霆……但他也可能不会注意。数小时后,吉姆躺在自己床上,床头柜上摆着一个阿司匹灵空瓶,七十片药片一下子光了。

  吉姆的双亲一年前分居,现在正在办离婚。平常的日子,吉姆都跟妈妈住,星期五晚上他就打好包,搬去父亲位于郊区的新公寓。这种安排造成的问题是,他永远没有时间眼自己的朋友相处:平时他们太忙,周末吉姆却得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他一有空就打电话,尽可能跟朋友保持联络,要不就听那些他觉得能反映内心寂寥的歌曲。最糟糕的是,父母不断在争取他,他们互相在背后诋毁对方,使吉姆若在任何一方面前表示对另一方还有关心或爱时,就会产生罪恶感。他在自杀未遂前几天,在日记里写道:“救命!我不要恨妈妈,我不要恨爸爸。我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逼我!”

  幸好那天晚上,吉姆的妹妹发现了阿司匹灵空瓶,打电话通知母亲,吉姆被送入医院洗胃,过了几天就康复如前。但有数以千计的孩子不像他那幺幸运。撞球理论

  使胡里欧暂时陷于恐慌的破轮胎和差点害吉姆丧命的离婚,都在无形中间接造成肉体的伤害--它比较像在打撞球的时候,一枚球撞上另一枚球,使它反弹至另一个预期的方向。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任何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资讯素材加以闸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

  胡里欧若是有钱或借贷有门,他的难题就可望迎刃而解。倘若他曾投注一些精神能量,跟同事建立良好的友谊,破轮胎也不至于造成那幺大的困境,因为他可以请同事让他搭几天便车。又倘若他自信较强,暂时的挫折也不会有这幺大的影响。同样的,如果吉姆个性较为独立,父母离婚就不会使他沮丧至此。但是以他的年龄而言,他的人生目标跟父母的关系可能还太密切,因此父母分手,造成他的自我分裂。如果他有较亲密的朋友,或在目标的追求上一帆风顺,他的自我就会有足够的韧性保持完整。聿运的是,他崩溃以后,父母也觉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为自己和儿子觅求专业治疗,重建亲子间稳定的关系,使吉姆能建立一个坚强的自我。

  我们接收的每一件资讯,都经过自我的评价。它对我们的目标是威胁、支持,还是完全中立?股市下跌的消息往往令银行家担忧,对政治异议分子却可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一件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脱序,但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更多的精神能量。意识井然有序

  精神能趋疲的反面就是最优经验。当知觉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绝,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毋须猜疑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怀疑自己,只因为我们得到明确的鼓励:“你做得很好!”积极的回馈强化了自我,使我们能投入更多注意力,照顾内心与外在环境。

  里柯·麦德林(RicoMedellin)是另一个案例,他在工作时常有这样美好的感觉。他跟胡里欧是同事,在另一条装配线上工作。他每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四十三秒,每个工作天约须重复六百次。大多数人都很快对这样的工作感到厌倦,但里柯做同样的工作已经五年多,还是觉得很愉快。因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跟一名奥运选手差不多,常常思索如何打破纪录;像一个苦练多年,只为了刷新纪录的赛跑选手,里柯也训练自己创造装配线上的新纪录。他像外科医生一般,一丝不苟的设计工具的安放顺序和每一步动作。经过五年,他最好的成绩是二十八秒就装配完一个单元。

  他力求表现,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争取奖金和领班的赏识,但往往并不张扬自己已遥遥领先的事实;知道自己行已经够了,更何况,以最高速度工作时,会产生一种快感,这时要他放慢速度简直是强人所难。里柯说:“这比什幺都好,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里柯知道,他很快就会到达不能在同样工作上求进步的极限,所以他每周固定抽两个晚上去进修电子学的课程。拿到文凭后,他打算找一份更复杂的工作。我相信他会用相同的热忱,努力做好任何一份工作。

  在工作中达到这种水到渠成的境界,对潘蜜·戴维丝(pamDavis)而言更为简单。她是一家小事务所的小律师,很幸运有机会参与复杂而极具挑战性的案件。她花了许多时间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为资深律师规画辩护的策略。她经常全神贯注得忘了吃午餐,等她觉得饿,天已经黑了。当她沉浸在工作中,信手拈来的每一则资讯都是有用的,即使偶尔受到挫折,她也知道症结所在,而且有把握克服。流动的最优经验

  这些例子在在说明最优经验的意义。最优经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达成目标;没有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我们把它称为“心流经验”。因为接受我们访谈的人,大多采用这类字眼描述他们处于最优状态时的感觉:“好象漂浮起来”;“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它正好是精神能趋疲的相反--事实上,有时我们称它为反能趋疲(negentropy)。拥有它的人就能培养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能够用更多的精神能量,专注于追求自己选择的目标。

  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握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的经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如同里何与潘蜜,即使平凡无奇的例行公事,经过他们的自我转换,也变得有方向、有乐趣。在心流里,我们是精神能量的主宰,做任何事都能使意识更有秩序。受访者中一位知名的攀岩专家,对于这种使他深刻体会心流的业馀爱好,作了相当简单扼要的说明:

  “愈来愈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运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心敬畏的回顾自我,回顾你所作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里战胜过自己,人生其它战场的挑战,也变得容易得多。”

  其实战斗中对抗的不是自己,而是使意识脱序的能趋疲。我们真正是为保卫自我而战,这同时是一场控制注意力的斗争;它不一定像攀岩那样牵涉到体能的挑战。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以严格的纪律集中注意力所换得。

  自我的成长

  心流经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complex),而这可说是一种成长。复杂性是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所造成:“独特化”(differentiation》与“整合”(integration)。其中独特化是把自己与他人区隔开来,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整合则恰好相反:借着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联结。复杂的自我便能够成功的融合这两种乍看矛盾的趋向。独特化与整合

  克服挑战必然会使一个人觉得更有能力和技巧,心流就经由这样的过程,加深自我的独特化。正如那位攀岩者所说:“你回顾自我和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每经历一次心流,个人就变得更独特、更难预测,并拥有更不凡的技能。

  复杂性有时会被视为困难或困惑,带有负面的意味。这也不算错误,不过,只有当独特化单独出现时,才有这种现象。可是复杂性还有另一度空间--各独立部分的整合。好比一具复杂的引擎,不但有许多零组件掌管不同的功能,也因为各个零组件跟其它零组件衔接,而具有高感应性。独特化而不经整合,体系就会形成一团混乱。

  心流状态下,意识全神贯注、秩序井然,有助于自我的整合。思想、企图、感觉和所有感官都集中于相同的目标上,经验也臻于和谐。当心流结束时,一个人会觉得内心和人际关系,都比以前更“完整”。前面那位攀岩家还说:“爬山是激发一个人全部能力的最佳活动。没有人会逼迫你,爬上颠峰与否对身心都不构成压力……你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在旁,大家都齐心协力。在二十世纪的今天,还有谁比这些人更值得信赖呢?他们跟你同样追求自律,全心全意投入……跟别人建立这样的关系,本身就是最大的喜悦。”

  只有独特化(未经整合)的自我,也能获得极高的成就,但有陷入自我中心的危险。同样的,一个人的自我若是完全建立在整合上,固然也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全感,却缺乏独立的个性。只有当一个人把精神能量平均投注在这两方面,既不过分自私,也不盲从,才算达到自我所追求的复杂性。

  为行动而行动

  自我在体验心流后会变得复杂,有趣的是,我们在不掺杂其它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作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注意力,不论做什幺事都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会投入加倍的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就这样成长了。

  装配线上乍看很无聊的工作之于里柯;诗的创作之于R,都是这幺回事。E也以同样的方式克服了病魔,成为望重士林的学者和极具影响力的企业主管。心流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使现在更愉快,也因为它强化我们的自信心,使我们能培养更高的技能,对全人类作更大的贡献。

  接下来本书要进一步介绍最优经验:它带来什幺样的感觉?在什幺情况下会发生?心流虽没有捷径可达,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运作方式,就有可能使生活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