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日语:茹太素的屁股为什么该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05:09



每当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言之无物而又篇幅太长的文章时,笔者头脑中就冒出明代朝臣茹太素的故事来。
  
  据明朝的《礼部志稿》记载,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份陈时务书,长达一万七千字,共说五件事,朱元璋让中书侍郎读给他听,读到六千三百多字,尚未进入正题。朱元璋听得腻烦难耐,不禁龙颜大怒,命宫中武士在文武百官面前将茹太素重打了五十大板,痛得茹太素哭爹叫娘。
    朱元璋随即下令:“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事后,朱元璋对别的大臣说,其实茹太素所要反映的事有五百字足矣,何须堆砌那么多文词,使人听后如坠云雾,难明其意。
  
  酸腐文人茹太素遇上嫉恶如仇的朱元璋,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朱无璋不愧是位有作为的开国皇帝,处理问题英明、果断。那打在茹太素屁股上的五十大板,真可谓是对空洞无物之长文的最有力的批判。
    根据《明史》中“茹太素传”的记载,茹太素“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一上任,茹太素就上书皇帝,要求充实御史台力量,以便更好加强对百官的察核与磨勘。“帝皆从之”。“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恻然。”从续对来讲,茹太素是一个文心敏捷之人;从奏章来讲,茹太素又是一个忠于职守之人。这样一个以文章锦绣获得推荐而出任监察御史、且获得皇帝朱元璋欣赏之人,万不该将“有五百字足矣”的奏折写成了长达一万七千字的长文,挨五十大板活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一位青年曾就写长文好还是写短文好这一问题请教过他,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一天,马克·吐温去一家教堂听演讲,演讲者声情并茂地讲述非洲某地灾民的艰难生活,并当场发起募捐活动。听了五分种后,马克·吐温先生很受感动,立即决定捐献三十美元,为非洲灾民献上一分爱心。演讲人继续在讲,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决定将捐款降低到二十美元。又听了二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先生决定只捐十美元。可演讲人仍在滔滔不绝地讲。演讲终于结束,募捐活动开始了。当募捐盘经过马克·吐温身边时,他不但一分钱没捐,反而从盘子里偷偷地拿了五美元……
  
  相信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空洞乏味之长文的负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学者蔡尚思写了一本二十万字的关于周易的论著,出版时他一刀砍去四分之三文字。有人说,这一刀至少砍去几千元稿费,但蔡老一笑了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愿我们每位笔耕者都能向蔡老学习,把文章写得精炼些,万不可步茹太素之后尘。(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