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医院无痛堕胎便宜:跟踪大学毕业生多年就业情况意义重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17:41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今天发布。今年新增了一部分内容——“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该子报告是基于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而得。调查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4388元,其中本科5296元,高职高专3480元。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其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109元,其中本科2483元,高职高专1735元。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来月收入涨幅平均达到2279元,涨幅比例超过了一倍;其中本科涨幅达到2813元,涨幅比例为113%,高职高专为1745元,涨幅比例为101%。

次就业率学校容易统计,学生离校之后有不少就与学校失去联系;另外,初次就业率的高低,似乎与学校的就业工作好坏有关,而学生离校之后找工作,就与学校关系不大了。 依照目前高校的办学作状态,上述理由是成立的。但正是由于目前的办学状态,导致很多大学大学急功近利地抓初次就业率,“被就业”事件频频发生,本以能力为导向开展教育的大学,也变为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大学整体出现变为职业培训所的倾向。而跟踪大学毕业生中长期的就业情况,将对大学整体办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改变目前的就业情况统计方式。 首先,大学不能把毕业生离校作为就业工作的最后节点,而应该持续关注大学毕业生的长期就业,不能给大学生“人走茶凉”之感,也不能让大学一离校就“人间蒸发”。观察国外大学,毕业生离校之后,往往马上有校友会这样的组织,为年轻校友的就业、事业发展提供帮助。这种大学办学,无疑把校友作为重要的资源,建立起母校与学生持续一生的联系,其结果是,很多著名大学的办学资金,来自校友捐赠,比如普林斯顿校友捐赠率达到60%,这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大学不能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不少大学把大学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去向、薪资状况、就业岗位,等同于就业质量,但麦可思的调查显示,42%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3%,高职高专为50%。46%的2007届大学

 

这一报告,不仅对了解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转换、就业的稳定性、晋升、能力要求、培训、自主创业的变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大学,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就业统计办法,不能再用初次就业率、半年后就业率来评价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应该持续跟踪毕业生毕业3~5年,甚至10年的就业。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今天发布。今年新增了一部分内容——“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该子报告是基于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而得。调查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4388元,其中本科5296元,高职高专3480元。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其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109元,其中本科2483元,高职高专1735元。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来月收入涨幅平均达到2279元,涨幅比例超过了一倍;其中本科涨幅达到2813元,涨幅比例为113%,高职高专为1745元,涨幅比例为101%。 这一报告,不仅对了解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转换、就业的稳定性、晋升、能力要求、培训、自主创业的变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大学,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就业统计办法,不能再用初次就业率、半年后就业率来评价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应该持续跟踪毕业生毕业3~5年,甚至10年的就业。 客观而言,我国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已经认识到统计初次就业率的弊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有所调整,既统计截至每年6月30日的初次就业率,也统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但总体看来,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还是比较重视初次就业率,究其原因是,在教育部门和高校看来,初

客观而言,我国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已经认识到统计初次就业率的弊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有所调整,既统计截至每年6月30日的初次就业率,也统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但总体看来,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还是比较重视初次就业率,究其原因是,在教育部门和高校看来,初次就业率学校容易统计,学生离校之后有不少就与学校失去联系;另外,初次就业率的高低,似乎与学校的就业工作好坏有关,而学生离校之后找工作,就与学校关系不大了。

 

依照目前高校的办学作状态,上述理由是成立的。但正是由于目前的办学状态,导致很多大学大学急功近利地抓初次就业率,“被就业”事件频频发生,本以能力为导向开展教育的大学,也变为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大学整体出现变为职业培训所的倾向。而跟踪大学毕业生中长期的就业情况,将对大学整体办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改变目前的就业情况统计方式。

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行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9%,高职高专为53%。这表明,以毕业初期的就业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就业质量,是不可取的,以此作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更可能产生误导。 再次,大学不适宜由自身来统计就业率,而须由社会第三方机构统计,以确保就业情况统计的科学、客观与公正。从近年来麦可思发布的就业数据看,与政府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都有不小的出入。基于利益相关因素,由学校统计、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很难避免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情况,可以说是对大学办学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这一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对大学办学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建议教育部门和大学,慎重考虑建立全新的就业评价体系,将毕业半年后与中长期就业情况统计作为重点。这可引导大学转变急功近利的就业工作方式,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大学不能把毕业生离校作为就业工作的最后节点,而应该持续关注大学毕业生的长期就业,不能给大学生“人走茶凉”之感,也不能让大学一离校就“人间蒸发”。观察国外大学,毕业生离校之后,往往马上有校友会这样的组织,为年轻校友的就业、事业发展提供帮助。这种大学办学,无疑把校友作为重要的资源,建立起母校与学生持续一生的联系,其结果是,很多著名大学的办学资金,来自校友捐赠,比如普林斯顿校友捐赠率达到60%,这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大学不能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不少大学把大学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去向、薪资状况、就业岗位,等同于就业质量,但麦可思的调查显示,42%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3%,高职高专为50%。46%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行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9%,高职高专为53%。这表明,以毕业初期的就业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就业质量,是不可取的,以此作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更可能产生误导。

 

再次,大学不适宜由自身来统计就业率,而须由社会第三方机构统计,以确保就业情况统计的科学、客观与公正。从近年来麦可思发布的就业数据看,与政府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都有不小的出入。基于利益相关因素,由学校统计、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很难避免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

次就业率学校容易统计,学生离校之后有不少就与学校失去联系;另外,初次就业率的高低,似乎与学校的就业工作好坏有关,而学生离校之后找工作,就与学校关系不大了。 依照目前高校的办学作状态,上述理由是成立的。但正是由于目前的办学状态,导致很多大学大学急功近利地抓初次就业率,“被就业”事件频频发生,本以能力为导向开展教育的大学,也变为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大学整体出现变为职业培训所的倾向。而跟踪大学毕业生中长期的就业情况,将对大学整体办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改变目前的就业情况统计方式。 首先,大学不能把毕业生离校作为就业工作的最后节点,而应该持续关注大学毕业生的长期就业,不能给大学生“人走茶凉”之感,也不能让大学一离校就“人间蒸发”。观察国外大学,毕业生离校之后,往往马上有校友会这样的组织,为年轻校友的就业、事业发展提供帮助。这种大学办学,无疑把校友作为重要的资源,建立起母校与学生持续一生的联系,其结果是,很多著名大学的办学资金,来自校友捐赠,比如普林斯顿校友捐赠率达到60%,这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大学不能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不少大学把大学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去向、薪资状况、就业岗位,等同于就业质量,但麦可思的调查显示,42%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3%,高职高专为50%。46%的2007届大学

 

大学生就业情况,可以说是对大学办学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这一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对大学办学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建议教育部门和大学,慎重考虑建立全新的就业评价体系,将毕业半年后与中长期就业情况统计作为重点。这可引导大学转变急功近利的就业工作方式,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