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医院可以体检:语文风景线 >> 课程改革 >> 新课程纵横谈 >> [专题]阅读教学艺术 >> 少做点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59:42
少做点题 多读点书 [ 作者:张月东 来自:语文月刊 点击数:250 文章录入:中华活页文选 ]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这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这种呼声很多,但是,在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实践中又往往做得相反。语文课堂基本上是“讲堂”,课内课外基本上是“题海”。我们到教室里、阅览室去看看就知道了。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同学一个学期都没有去过阅览室,甚至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很少去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有几个学校落实了,又有几个学生读了几本名著呢?更不要说新课标推荐的那一长串名著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不读书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即使有一些同学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多也存在着阅读取向不合理,无目标性,计划性,教师指导具功利性等问题。我们读一读,比一比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能不承认,广东中学生的满分作文的“思维品性”“语文素养”“文化底蕴”与外面的世界差距很大。高考语文阅卷组总负责人柯汉琳教授感叹说:“要挑出一篇拿得出手的满分作文真的有些难啊”。广东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状况,这与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多做题、懒于读书很有关系。华南师大粤教版教材副主编,高考阅卷组负责人之一陈建伟教授在分析2007年的高考作文情况时,曾发出了“广东小孩要多读书”的呼吁。这是非常有见地非常及时的。提高广东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广东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任务。我们必须审视新形势,对现状进行反思,借着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引导中学生“少做点题,多读点书”,以提高广东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推进新课程改革走上新台阶。
  一、 高考语文命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读书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新课改的“新口号”。但是,现在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中学生阅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考这根指挥棒。我这里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就是爱好语文的,不一定得高分,爱阅读的有思想的,不一定在应试中的到得到高回报,与语文素养平平的同学拉不开差距。这主要是命题和阅卷造成的。现在,语文阅卷还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众所周知的语文主观题,要不就是阅卷太死,用唯一答案来衡量,忘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鉴赏规律。要不就是大家半斤八两,不去分辨有思想和乱弹琴的区别。当然每题分值3---4分,浮动也有难处。读了很多书,考试不一定成绩好,与没读书的也来不开差距,不象数理化。这给中学生读书泼了冷水,严重的挫伤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语文变成了“鸡肋”。这样学生当然是“何苦读书呢”?同时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助长了教师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一直是语文的一个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我认为,语文高考命题应该根据“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做一些调整,命题导向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读书。广东高考语文命题胆子放大一些,我们可以学学上海。多从“引导学生读书”方面出题,要让爱读书的同学得高分才好。我们可以在阅读方面设十道八道题,增加分值,这样不想读书也要读啊。现在广东语文命题总是在求稳,理由是我们的学生差,考不好家长要造反,影响稳定啊。我看这样稳下去的结果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稳步不前”。这样的“求稳”,如果不是不理解“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深  远意义,恐怕就是官本位在做怪!教育部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在广东调研时指出:“试卷要从原来中、高考的模式中走出来。语文要在积累和语感上下功夫。中、高考要向这个方向研讨。”(巢宗祺 )建议我们广东的考试部门,要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上流了那么多汗,却在结果上被“草菅人命”了,哪能不叫人心寒呢!
  二、语文老师要更新观念 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多读书
  合理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比如读什么,怎样读,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完成哪些基本阅读,根据教材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拓展阅读等等,都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广东师生受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影响比较深,首先还是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做到两少:少讲、少做题。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谆谆告诫我们:“靠讲是讲不出语文能力的”。尤其是“讲题”讲得太多了。“如果一开始,你的原点就是对着那张试卷,那么这条路就走错了。”(巢宗祺 )不少专家多次批评我们“讲风太胜”,但我们为什么总还要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的讲讲讲呢?我们常常忘了,我们是“学校”,不是“讲校”。上学就是去“读书”的。反思“满堂灌”的教学,它既不能培养学生积累性阅读的兴趣,也无法给学生留足课外阅读的时间。我们语文老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勇气和智慧,充满自信的摈弃掉满堂讲的教风。当然,“一言堂”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太多。要给学生留有读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很多老师责任感很强,不放心,什么都想讲。讲啊讲啊,你讲的到底帮了学生都少忙呢?你自己累不累啊。语文是无师自通的,语文老师还是少做“讲师”多做“导师”的好。
  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做题,而是“读书”。最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题海战术不符合教育规律。这些做法需要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来纠正,也需要通过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来解决。对于语文来说,引导和指导学生读书、作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改革的主要实践活动。其它学科也许要靠做题,但语文的许多能力是不能靠多做题来培养的。不要用教数理化的方法来教语文,不要用做题的方法来提高语文成绩,语文题做得过多了,读书的时间就必然少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就必然低了。高水平高素养的语文尖子就会被我们扼杀在做题中了。这的确不是危言耸听。当然,语文的基础是一定要扎实的,但更要善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品性,而不只是传授知识。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做“读书人”而不是做“做题人”! 少讲一点,少做一点题,让一点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有些教师,总喜欢给学生布置一大堆题,什么“同步训练”、什么“一课一测”全拿来给学生做。还自以为负责。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样做,恐怕是想靠多做题来弥补自己教学效率不高吧。教师的45分钟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完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没有有效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导向,那就没有真正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教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和品位,这关系着学生长远的发展与终身的发展,也牵扯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 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读书,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真正的“牛”起来。“现在最害怕的就是从开始入学就对着高考。试卷要考什么,我就训练什么。这好比牛肉、羊肉、海鲜营养好,这些东西对人体成长有益,迟早都会吃的,但什么时候吃什么,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营养需要,这很重要。所以教师要思考,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在哪里?”(巢宗祺 )
  三、学校要多想办法,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还是思想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如何呢? 我们到学校得图书馆、阅览室看一看,再看看各地有关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得结论―――我概括为“四不现象”:大部分中学生“不读书”,少数学生能读点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足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有的学生在阅读的问题上随意性太大,无目的、无计划,“乱读书”,“不会读书” 甚至有不少家长和学校“反对读书”(指课外阅读) 。
  这种“不读书”“ 乱读书”“ 不会读书”“ 不准读书”的现状是反常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广泛阅读是学生求知的天性,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权利,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说中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间,不仅因为此时更益于接受知识,更因为这个阶段不读书,是终生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影响就更大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课外阅读。我们应从培养人的高度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认真务实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变这种局面。              
  不久前,著名作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做客上海书展。他告诉在场的中学生,要从社会、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让“情感、理想、人格、审美”成为自己立身的四大支柱。梁衡认为,读书分为六个层次,低层次的读书为了寻求刺激、休闲和寻找信息,高层次的则包括获得知识、思想和审美。他说,读快餐文学可以得到放松,但深层次的东西,只有经典才能带来。学校要进行引导性教育,不能放任学生,如今中学生只知安妮宝贝,不知“老庄”,学校也是有责任的。
  的确,在引导中学生读书方面,学校校长要高瞻远瞩,首先要落实减负育人工作,把学生从过多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创造。如果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良好的课外阅读,那么对于学生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作为负责实施“减负”工作的主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督促各科教师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每天布置的作业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一周读一本书”(或杂志,班上可以来个图书漂流活动,交换阅读,每人买一本,全班就是五十本,这个办法很好)“一个单元要给学生推荐一本书”,“一个月一节读书交流课”,等等。我觉得这样也许比“讲海”和“题海”要好得多。引导中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需要的信息和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实在是无须多说了。“阅读能力虽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坚实的基石。魏书生多次说过,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他的学生喜欢读书,即使什么也没有做,他就成功了一半。能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可以断言,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得遥远目标了。”(钱梦龙《中学语文教学》2007、7)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不要把学生变成“做题人”,而要让学生成为“读书人”。靠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语文分数的老师,绝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说得不好听一点,或许是一个没有办法来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只好用做题来混碗饭吃的“臭水平”老师。急功近利的做题法,也许在语文考试中,得意于一时,得胜于一次,但这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做法,也是绝对培养不出语文高材生的。当然,我们强调了“少做题”,就一定要落实“多读书”, 如果少做题了,却又不多读书,那语文一定死了。
  现在要中学生多读点书,实在也有些难啊。不是他们不想读,而是学业太繁重。即使语文少做点题,其它学科作业那么多,也还是很难有时间读书。但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读书,这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能以作业多为理由而不读书。中学生从初中一开始,就要抓紧时间,挤时间读书。初中的时间相对多一些,要多读几本书。不要拒绝课本给我们开出的那一长串书目,要一本一本的读,不要欠账。有了初中读书的基础和习惯,到高中也就会挤时间来读书。
  谢冕在北大演讲时,他说:“我第一要劝你们的,是做书呆子。只有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也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呆子。”现在很多学生就是这样的呆子。他们参加这样的活动,那样的组织,总想做先做聪明人,这也没有什么错,但就是不参加读书活动。不想做书呆子,只想做聪明人。这就错了。我们不要这种小聪明,要争取将来的大智慧。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让它成为我们语文的一个口号和行动吧   (张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