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世 仓央嘉措歌曲:洞庭湖干涸之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0:11:39
洞庭湖干涸之辩
时间: 2011年06月08日 作者:左志英

  6月1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里一只搁浅的船。 新华社发   6月1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面积湿地水域干涸后露出大片的草地,牛群在草地上牧养。 新华社发   6月2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因水域萎缩湿地出现许多洼地和裸露的草地。 新华社发
  今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床见底、土地干裂的照片铺天盖地时,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认为,三峡工程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不禁令人再度发问,大旱与三峡工程之间到底有没有密切关系?

  异乎寻常的干旱,还使长江流域的争水行动凸显出来。挂在长江腰间的两个“水葫芦”——洞庭湖和鄱阳湖,可能会被湖南、江西摘下来,或捂住半边口。

  南都记者 左志英

不寻常:

百年大旱出现在主汛期

  6月份的一天,与东洞庭湖管理局一坝之隔的湖区内,大大小小的绿色洲滩绵延一片,有几头牛在悠悠刨食。洲滩之间,点缀着两根与堤坝平行的白线,如果不是坝体沿线铺着几十米宽的水面,令人有置身葱茏草原之感。

  这幅图景美得残酷。往年五六月份,唐代诗人孟浩然所言的“涵虚混太清”在这里已露容颜,许多政府官员不在防洪抗涝的会上,就在防洪抗涝的路上。

  洞庭湖分为西、南、东3个湖,以东洞庭湖面积最广、湖盆保存最完整,其核心区域290平方公里。东洞庭湖管理局负责人称,5月底水域面积仅43.5平方公里,其余85%干旱得变成陆地。放眼整个洞庭湖,水量13亿m3,水域面积780平方公里,均不及正常年份的1/3。

  洞庭湖北纳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东面兼收汨罗江、新墙河等。水在湖区漫游十几天后,经岳阳城陵矶这个唯一出口汇入长江,城陵矶水位由此成为洞庭湖水情的重要风向标。负责城陵矶水文监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师陈建湘说,城陵矶水位低得离谱,以本月初的一天为例,水位不足24米,比正常年份低5米左右。

  站在城陵矶水文站旁,朝长江一侧望去,远处有一大片绿洲。陈建湘说,如果不是干旱,那片绿洲早已钻到水下。

  干旱在洞庭湖区并不少见。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李景保说,新中国成立50年里,洞庭湖区有过40次不同程度的旱灾,大多出现在冬春时节的枯水期,旱情偏轻,危害不甚剧烈。进入21世纪的12年来,除2004年和去年外,其余年份均发生全湖区性旱灾,灾情呈恶化趋势,2006年是30年一遇,今年是百年一遇,在洞庭湖区旱灾史上极为罕见。

  最不同寻常的是,2006年和今年的旱灾均出现于主汛期,前者发生在七八月份,使洞庭湖区提前进入枯水期,后者发生在四五月份,将春旱带入夏天,本该“涨水为湖”时,却呈现出“退水为洲”的景象。

说原因:

环保部称主要是持续少雨

  洞庭湖怎么了?许多人试图从三峡水库那里找到原因,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给出的答案是否定式。6月3日,他在国务院新闻办的例行记者会上说,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遭遇大旱,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水位降到最近几十年罕见的低位,这些主要是因持续少雨所致。

  三峡水库对洞庭湖区有何影响,这个课题早年有许多学者钻研过,几乎都认为枯水期会抬高湖区水位。三峡水库启用前夕,湖南省政协曾组织117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历时1年多进行系统研究,结论之一是:如遇洪水,三峡水库可降低洞庭湖区水位,其作用程度因调度方式和洪水大小而异;枯水季节,可不同程度提高城陵矶水位,少则几厘米,多则超过1米。

  三峡水库启用后,洞庭湖区枯水期水位未像预期那样增高。李景保分析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江水在三峡水库停顿一段时间再下泄,所裹挟的泥沙锐减,冲刷河床后不能给予相应的泥沙补给,使河床不断下切,水位变低,影响“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的入湖流量。

  湖南地质研究所教授童潜明说,洞庭湖区水位没有如期上涨,还与泥沙减少有关。洞庭湖的泥沙多数来自长江,新中国成立时,每年入湖两亿多吨,之后随着入湖水量的减少而减少,2003年2000万吨,2004年900万吨,到2010年更少。泥沙锐减,以至于湖区淤积速度不及沉降速度,湖区变深,水位从而降低。

  根据李景保的研究,三峡水库运行至今,长江在枯水期流入洞庭湖的水量,多数年份较三峡水库运行前有所增加,这与水位下降的现实似有矛盾。他说,洞庭湖干枯还是水润,主要取决于湘、资、沅、澧“四水”。

  长江与“四水”对洞庭湖的贡献一度旗鼓相当,如上世纪50年代的入湖水量,长江约为1500亿m3/年,“四水”约为1700亿m3/年。一次人造工程之后,它们之间拉开距离。

  长江中游百转千回,特别是荆州藕池口到湖南岳阳城陵矶一带,河湾密布。这里俗称下荆江,像条打了几道结的袋子,每逢洪水,频频憋爆。1967-1972年间,其中3处河湾被“裁”掉,河道拉直,从原来的240多公里缩短至160多公里,水流加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途经“三口”,由西而东分别是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三口”虽在上游,下荆江裁湾之后,长江入湖水量仍减少约1/3。1973-1980年间,洞庭湖水约三成来自长江,其余绝大部分来自湘、资、沅、澧。

  随着“三口”泥沙淤积,以及三峡水库启用,长江入湖水量不断减少。到2008年,洞庭湖水只有24%来自长江,67%源于“四水”。

  湖南省水利厅公布数据称,今年1-5月,“四水”入湖水量约375亿m3,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近一半。而“四水”的丰枯,直接受制于降雨的多少。这一时期,全省累计降雨300多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51.5%,为最近百年之最。

  到达洞庭湖前,“四水”一路被搜刮。学界广为引用的说法是,“四水”沿岸至少盘踞着1.3万座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有200多座。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旱灾,李景保认为降雨少是一贯的主要原因。而降雨多少,取决于全球气候变化。

做规划:

“恢复浩浩荡荡洞庭湖”

  “不要把大旱和三峡水库直接联系起来”。复旦大学教授、生态专家陈家宽反复告诉南都记者,大旱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原因之一是全球变暖,冷暖气流的交锋面北移,以致南方干旱、北方雨水偏多。

  7年前,国外媒体披露,美国方面预言,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超过恐怖主义,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预言部分变成现实。陈家宽说,美国科学水平高,能率先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干旱以凶猛姿态突现洞庭湖区,与湖区自身变化不无关系。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由于围湖造田等原因,湖面面积不断萎缩,到1949年还有4350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围湖造田又如飓风般席卷洞庭湖,湖区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复杂的地下生命通道被斩断,现在只剩2600多平方公里。正致力于鄱阳湖流域生态研究的陈家宽认为,湖区不断瘦身,连通性变差,雨多则涝,雨少则旱,生态很不稳定。今年同样大旱的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目前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仅有200多个。



  



  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提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32字方针,斥资百亿元用于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的退田还湖。一篇有关退田还湖的论文披露,朱镕基曾总结说,那次洪水的流量并非历史最多,水位却是历史最高,重要原因之一是泥沙淤积太多,“水灾教训了我们,必须退田还湖。”湖南官方数据称,那次行动中,洞庭湖区约800平方公里土地重回水下。

  据媒体报道,2002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赴湘考察时,指示要“恢复浩浩荡荡洞庭湖”,第一步先将湖区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第二步是在沿湖以外的地方规划几个城市,把基础设施逐步建好后,一年一年让人往里搬,围着湖的几个大城市,将来以旅游为主业。百天后,湖南省政府高调公布《洞庭湖4350还湖工程规划》,计划移民百万以实现宏大愿景。不过,该规划后来没了下文。

找思路:

“变湖为库”或“引江济湖”

  洞庭湖半数以上水域在岳阳市境内,洞庭缺水,岳阳最急。去年年初,岳阳市政协主席白尊贤领衔在湖南省政协会议上发言,建议积极应对洞庭湖低水位危机,否则“洞庭湖湿地会因缺水而大面积消亡,甚至可能演变为长江罗布泊”。

  为抬高洞庭湖水位,白尊贤提议在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清淤降低口门,新建涵闸、泵站等,引入更多长江水。另外,在城陵矶修建湖口控制工程,与正在兴建的长沙湘江枢纽工程对接,拦枯不拦洪,将湖区水位控制在25米左右的多年平均水位,使水域面积保持在1000平方公里。

  “我赞成白尊贤做提案,但不赞成真的在城陵矶修大坝。”曾任东洞庭湖管理局副局长、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的蒋勇说,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的确需要好好整治一下,有人提议才会引起重视,但如果真的建坝,那又会引起一场生态灾难。

  洞庭湖治理是长盛不衰的课题,当地从官员到学者,长期将焦点瞄准洪涝,对旱灾关注不多。进入21世纪,连年旱灾让人不得不意识到,洞庭湖除“水多”、“水脏”外,还有“水少”这个新疾患。最近几年,解决缺水的方案不断更新:比如湖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聂芳容等提出,可在洞庭湖区挖10个五六米深的蓄水区;曾上书朱镕基建言恢复“八百里洞庭”的民间环保人士张承建认为,可模仿都江堰工程,开凿运河从海拔高于洞庭湖几十米的长江上游引水……

  方案不一而足,思路不外乎有两种,“变湖为库”或“引江济湖”,白尊贤的方案二者兼有。

  在城陵矶修建控制工程这一想法,并非白尊贤独有。早在2006年10月,有人向湖南省委献策,建议在城陵矶修坝,将洞庭湖变成巨大的蓄水站。一年后,岳阳市发改委传出消息,名为“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初步研究报告”和“工程利弊分析”已完成。根据设想,汛期打开全部闸门,泄洪排涝,汛末下闸拦蓄尾洪,抬高水位发电,使洞庭湖区常年碧波荡漾。不过,该项目一直没有拿到正式批文。

  白尊贤说,他的建议随即被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带到全国“两会”,胡彪与20多名在湘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希望国家早调研早动手,解决洞庭湖水位严重下降等问题。该提案被打上重点号,当年4月份,全国政协提案委负责人赴湘调查,沉寂数年的“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又见曙光。

  今年1月,岳阳市市长黄兰香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新提及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称要推进前期工作。随后,岳阳市水务局向市政府建议,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以市政府的名义向省政府、国务院建议兴修洞庭湖水利枢纽工程。同时特别提及,江西已成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

争长江水:

水利部统筹初始水权分配

  岳阳市水务局所羡慕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并不顺畅。早在2008年,江西省即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公开的说法是,意在“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第二年,该工程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一部分获得国务院批准,但至今没有进入实操阶段。

  大旱之际,鄱阳湖建坝这个旧闻被翻出来炒成新闻,江西官方低调避谈此事。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说,尚未接到鄱阳湖建坝的环评申请。

  鄱阳湖建坝争议颇多,与三峡大坝上马时情形类似。生态专家是主要的反对力量之一,他们认为,在鄱阳湖通向长江的河道建坝,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如冬季水位太深,淹没候鸟们的栖息地,也使它们无处觅食;大坝当道,濒临灭绝的江豚无法洄游至产卵地,消亡的步伐会加速……

  身兼环保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之职的陈家宽,参加过“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会,明确表示反对。他说,江河湖海应有机交融,不能拦腰斩断。

  向长江争水的不止湖南、江西。早在2002年,因水位低水质差,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开始“引江济太”,2007年蓝藻暴发时,即用长江水进行稀释。污染严重的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同样欲饮长江水,安徽政府誓言尽快启动该工程。

  水量因南水北调而迅速减少的汉江也要从长江分一杯羹,引水工程于2009年底开始,预计在2013年,奔腾而下的长江水将从荆州分出一股,沿着宽100米的人工河道北行67公里,从潜江市注入汉江。该工程设计流量为350m3/秒,建成后每天从长江吸水3000多万m3。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2009年参加长江论坛时称,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随着流域内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加之南水北调、引江济巢、引江济太等工程的实施,各用水部门及地区间的矛盾已显现,特枯水年时尤为突出,部里将抓紧制定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

  初始水权分配的下一步,很可能是水权交易。陈家宽说,鄱阳湖每年为长江送水约1400亿吨,以1吨1毛计算,江西可获利140亿元,这比关起门来搞生产、旅游划算。江西要做的是保护好山林、水源,这样既能留住自己的青山绿水,又能惠及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

  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因人为阻隔等原因,现在只剩洞庭湖、鄱阳湖还与长江息息相通。如果湘赣两省把这两个水葫芦摘下来或捂住半边口,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画面更难得一见。

拦湖建坝:

城陵矶枢纽工程有争议

  “变湖为库”还是“引江济湖”,或者二者并用,官方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城陵矶洞庭湖枢纽工程上马的可能性在增加。

  隶属于湖南省水利厅的洞庭湖工程管理局去年公开表示,省里经初步研究,拟在城陵矶兴建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已被列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工程有利于维持洞庭湖水面面积,可在缺水季节为长江干流和环湖地区增加淡水资源,减少血吸虫危害,改善航运条件。”“通过合理设计与调度,洪水期可敞开泄洪,不会割断江湖之间的水流连续性,不会对湖区生态系统造成大的影响。”

  对于政府极力推动的城陵矶洞庭湖枢纽工程,童潜明连连摇头,“先抛开生态影响等不说,仅从地质条件而言,这个工程非常复杂,很难解决。”

  童潜明以鄱阳湖枢纽工程作参照:鄱阳湖至长江的水道有30多公里,两岸都是基岩,且两岸距离较近,根据初步选定的坝址,拦湖大坝只有2.8公里,洞庭湖则不同,城陵矶东岸是基岩,西岸是泥土层,向西30多公里才有基岩,基岩之间有厚达100多米的松散沉积物;洞庭湖虽不及鄱阳湖大,但其每年注入长江的水量是鄱阳湖的两倍,对坝体强度的要求更高。另外,城陵矶正位于活动断裂带上,且地质构造尚在沉降中,按现在的技术条件,施工难度极大。

  童潜明钟情于张承建的方案,即从上游的洋溪口开挖,向东修一条运河,利用落差使长江水自流到洞庭湖区。张承建梦怀“八百里洞庭”,希望运河像彩虹一般挂在洞庭湖区北部,童潜明则现实得多,建议拉一条20公里长的直线。

  童潜明说,从洋溪口“引江济湖”有诸多优点:比如两侧都是岩石,地质问题,引水口在汛期不会溃决,引发洪灾;在枯水期按300m3/秒的速度从长江引水,可带来100亿-200亿m3的过境水,足以自上而下解决整个洞庭湖区的旱情;从长江截流而来的水,除少部分被消耗外,大多数会经过城陵矶汇入长江,对下游用水影响不大。

  湖南省对水要得迫切。今年3月份,在长江边松滋口建闸引水的设想正式被提上官方日程,工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开始。

  李景保等专家认为,从长远看,洪水是洞庭湖区更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