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人事考试网:虎枪兵痛击沙俄侵略军:清朝禁卫军中的杀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8:20:38
本文原载于《世界军事》2011年第12期(6月下),原题《虎枪兵:禁卫军中的杀虎人》,作者:赵世鑫、杨帆,编辑:岳正。

    曾经有人对国内各大动物园的狮虎饲养员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百分之百的饲养员都坚持认为,武松打虎纯属虚构,事实上不可能发生;百分之百的饲养员还坚持认为,在没有猎枪的情况下,凭借人力根本无法打败虎;百分之百的饲养员一致预测:如果人与虎在类似古罗马斗兽场的环境中相遇,即便再强壮的人,生还的可能性也是零。

    作为与虎朝夕相处的人,狮虎饲养员对猛兽的了解远比普通人深入。对他们关于人虎力量对比的调查是可信的。然而,近来一本关于人虎血搏的新书《虎枪:白山猎虎》,却为我们揭示了二三百年前的中国禁卫军中,一批用特制的长矛刺熊殪虎的猛士。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中国杀虎兵呢?只凭借一枝长矛,人真的能战胜猛虎吗?与古罗马的角斗士相比,谁又能更胜一筹呢?

    痛击沙俄侵略军的前奏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向康熙皇帝送上了一份厚礼。作为皇帝,康熙一生收到的礼物无数,然而萨布素的这份礼物,是康熙最为称心如意的一份,也是为清朝后来留下了重要影响的一份。

    什么礼物呢?咱们先不说,先来看看送礼的萨布素是何方神圣。看到这个名字,读者可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个萨布素就是在雅克萨大战中指挥清军痛击沙俄侵略军的那个萨布素。再来看看萨布素送礼的时间——康熙二十三年。这是什么概念?雅克萨大战的前一年。当时,沙俄侵略军盘踞中国东北,烧杀抢奸,甚至将捕获的中国人吃掉,中国边民早已不堪其扰。两年前,康熙皇帝亲赴松花江东巡,视察边防,并且一面派萨布素带人化装成捕鹿队侦察敌情和地形,一面从全国清军中抽调精锐赶赴东北边防,准备反击沙俄军队。

    说到这儿,一定有人会问:康熙二十一年清朝就开始战争准备了,为什么雅克萨之战在三年后才打响?康熙在等什么?

    康熙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大军集结对银钱粮草的耗费,但康熙久久未下开战的决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康熙一定要有必胜的把握,才肯开战。沙俄军队素来凶悍,野蛮力大,又长于火器,清军要想一战而胜,除了牛刀杀鸡一般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外,官兵的士气尤为重要。

    萨布素的这份礼物,简直就是清军士气的催化器。他挑选了四十名擅长捕虎杀虎的勇士,作为礼物进献给康熙。虎,在中国历来是勇猛强悍的象征。杀虎勇士则是中国军队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最顶尖无敌的英雄。在当时大战在即的背景下,可想而知康熙皇帝收到这四十名杀虎勇士的喜悦。康熙当即传旨,四十名杀虎勇士全部编入上三旗,入充禁卫军。从此,清代禁卫军中多了一支特种部队:虎枪营。

    进献杀虎勇士的次年,正月。康熙传旨进军,雅克萨大战打响。随后的三年中,清军两次大败沙俄侵略军,为中俄东段边界确定奠定了基础。今天再想想,萨布素虽然是一介武夫,在大战之前向康熙帝进献杀虎勇士,可谓用意深远九死一生的行当

    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段俄罗斯一家马戏团狮子咬人的视频:铁栏内,一头雄狮突然发怒,扑向饲养员。那饲养员是个典型的俄国彪形大汉,近两米的身高,肌肉发达,极为强壮。然而面对狮子,俄国大汉就像一个软绵绵的洋娃娃,丁点还手之力都没有。他的同事不到一分钟就取来了手枪,击毙了狮子,但是可怜的饲养员、那个强壮的俄国壮汉连一分钟也没坚持到就狮口毙命了。这次事故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当第一发手枪子弹近距离射中狮子后。狮子仍然继续撕咬饲养员,直到又有两发子弹击穿头部后,狮子才渐渐软了下去。

    无独有偶,《虎枪:白山猎虎》中也讲述了一段虎剩的故事。一名强壮的虎枪兵在殪虎中,面对一头奄奄一息的老虎放松了警惕,结果被虎一掌扇掉了半边的脸和一个眼珠。尽管同伴及时相救,也只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余生。其实,虎剩算是幸运的,英国著名探险家和节目主持人贝尔·古洛斯曾介绍过,狮子和老虎一掌就可以把人的脑袋打落。足见这些猛兽的威力。

    明清两朝,皇家均有饲养虎豹黑熊等猛兽的记载。明武宗时期,紫禁城西北角设有豹房,饲养了大量虎、豹等猛兽。陪同皇帝出入豹房的亲随称为豹房官军,其中仅饲养虎、豹的就有数百人。然而与清代虎枪营不同的是,豹房官军更像一个皇家马戏团,他们的任务并不是杀虎斗豹,而是驯兽,博皇帝一乐。在豹房中,除了饲有虎豹外,还豢养了大批美女、西域艺人供皇帝玩乐。

    明武宗常常在豹房流连忘返,接连几十天不回大内的寝宫。明人有诗这样写道:窄衫盘凤别样裁,玉靶雕弓月样开。红粉别依回鹘队,君王亲自虎城来。从中不难读出作者对豹房官军的轻蔑与不满。

    清代的虎枪营组建于国家患难之时,康熙帝建立虎枪营的初衷也并非为了玩乐,而是督促后代皇帝尚武、鼓励八旗军队尚武。皇帝在给予虎枪兵荣誉的同时,对虎枪兵的要求也极为严苛。

    据清人赵翼的《木兰杀虎》记载,乾隆二十三年秋,正在木兰围场秋狝的乾隆皇帝宴请蒙古各部的王公大臣。席间,两个蒙古王爷报告,有虎袭击了军马。乾隆立即终止了宴会,披甲上马,外出去寻虎。虎枪人闻知,飞骑追赶。在虎窝,乾隆发现袭击军马的大虎不在,只有两头小虎,就让一个侍卫把虎捉过来。那侍卫并非虎枪人,见小虎发威,稍稍迟疑了一下。乾隆不悦,当即下令革其顶翎。这时,一个年轻的蒙古勇士突然冲出,将两只小虎夹在两腋下。乾隆大喜,将刚才的顶翎赏赐给这个蒙古勇士。这时,公虎已经逃了,但母虎仍在前山回顾。虎枪兵尽力追逐,攀山越岭,滕跳绝涧,到傍晚才将母虎猎获。这头母虎“长八九尺,蹄粗三四围,乃虎中之最大者”。在这次殪虎中,虎枪兵有三人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虎枪兵的勇武和艰险可见一斑。

    斯巴达克与多小衮

    中国清代的虎枪兵与古罗马角斗士常被人用来类比。其实,除了都要与猛兽进行殊死搏斗,二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先是武器的不同。沈阳故宫博物院,十王亭展室。三枝长兵器默默地树立在展室一角的兵器架上。对中国冷兵器稍有了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中间的是长枪——古代军中最常见的兵器;右边一枝形状似大斧,古时称钺,在道具考究一些的历史剧中经常能见到,是皇家卫队所用的仪仗兵器。奇怪的是左边一枝。很少有游客能认出这是什么。这件兵器下的黑色标牌上写着:“清-虎枪”。

    相比长枪,虎枪的枪杆更长,也更粗。虎枪的枪头与长枪也不同,枪刃为圭形,刃中起棱,铁枪头与枪杆相套连的铁管极长。最奇的是,在枪刃处左右各有一段鹿角,下面垂下两根长长的皮条。这些都是用于殪虎的特别设计。枪锋锐利,即便虎皮韧厚,虎骨质密,也能一击刺穿。与枪杆套连处的铁管长,是怕刺中虎时被虎一爪切断木枪杆,枪头上有刃,刃中起棱,刺入猛兽体内后这枪刃便如刀一般,纵使虎熊凶猛,毕竟也是血肉长的,一样可以割裂筋脉骨肉。靠枪刃处左右各有一鹿角棒,用皮条系紧,以防止刺杀猛兽时入枪太深,伤及自身。

    除了兵器,角斗士与虎枪兵的身份也不同。角斗士的身份是奴隶,他们是被武装士兵驱赶入斗兽场,供寻求刺激的贵族们观赏玩乐。除了以死相搏,角斗士别无选择。斯巴达克当年就是因为被希腊人俘虏后,以战俘的身份成为角斗士的。虎枪兵的身份是军人,并且是当时军中最为尊贵的皇家禁卫军。也正因为如此,《虎枪:白山猎虎》中的多小衮才会历经艰险投奔虎枪营。

    角斗士与虎枪兵斗兽的目的也不同。清代设立虎枪营,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尚武。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队,狩猎和打仗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用枪能杀虎,挽弓能射雕的战士,杀人射马自然不在话下。不仅虎枪兵殪虎,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乾隆皇帝,也多次亲自上阵殪虎。清宫画匠根据乾隆皇帝刺虎现场绘制的《乾隆刺虎图》,为我们再现了皇帝殪虎的瞬间。山峦林树之间,三名手持长矛的武士正摆开队形,迫近一只斑斓猛虎。中间身穿蓝色棉袍的就是乾隆皇帝,左右两名身穿红色和黄色马甲的,分别是虎枪总统和虎枪长。皇帝亲自上阵殪虎,古罗马的角斗士们恐怕难以想象。

    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学者的目光被两千年前的斯巴达克完全遮住了,他们并不知道二三百年前中国的这些虎枪勇士。这一点很像西方世界对狮子和老虎的看法。狮子很早就被西方所认识,在西方的神话中,关于狮子的记载比比皆是,而关于虎的故事却难觅其踪。在非洲草原上,你一眼就可以看到慵懒的狮群,可是在亚洲的丛林中,你却找不到虎的影子,虽然它们就游荡在附近。

    不要忽视虎的存在。它们比狮子更为致命。同样,在《斯巴达克:血与沙》风靡的时候,不妨也翻翻《虎枪:白山猎虎》,中国的虎枪猛士与角斗士一样,同样是令人钦佩的勇士,同样值得我们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