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紫棋胸围:著名古建築 第五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25:27
 著名古建築 第五辑   2012年8月8日八王书屋重新整理  西溪二仙庙
  
   西溪二仙庙(又称真泽宫),位于崇文镇岭常村,距县城3公里。一九六五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庙创建年代无从稽考,据庙内金大定五年(1 1 6 5年)重修二仙庙碑载“偶见旧书创于唐乾宁年间”(894-897年),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敕封为真泽宫,封二仙为冲惠、冲淑真人。金皇统二年(1124年)重建后大殿、前殿、梳妆楼、山门、廊房等三十余间。金贞祐年间(1213—1223年)遭兵火变为废墟,后又恢复原貌。明洪武十八年(1485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1981-1985年曾进行了多次维修,1992年东梳妆楼落架大修,1998年修筑了门前台阶、长廊、门庭,绿化美化了周边环境,成为享誉三晋的游览胜地。
   二仙庙四周群山环绕,苍松翠柏披拂在殿宇之上,景色迷人。庙分前后两院,中轴线前为山门,上即戏楼,两侧各有便门。一进院为当央殿,面宽进深均三间,殿前有献亭,献亭两侧长有四株唐柏,树上长有酷似十二生肖的木瘤,成为庙中一绝。二进院为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式屋顶,东西两侧各有太上老君、万世师表垛殿一座,垛殿前东为眼光神,西为疙瘩神,尤其是梳妆楼,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二仙庙碑碣众多,历代文人墨士曾写下许多赞美西溪的千古佳作。最为著名的是金末元初文坛巨匠元好问的七言绝句: “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
   二仙庙规模不大,但是它聚集了16座由金到明清的建筑物,古朴典雅,结构精巧,堪称一座“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规模盛大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庙会,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古中庙无梁殿      古中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区东北10.5公里下台村西北的高地上。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无梁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重修,该宫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东西宽41米,南北长65.4米,占地面积2655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无梁殿,正殿,两侧有厢房、配殿,山门外筑东西戏楼各四间,山门西侧有砖券偏门一座,额“炎帝中庙”原为庙的入口。无梁殿(又称献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代建筑,因殿不设梁栿而俗称无梁殿,石砌台基高1.2米,面阔一间(6.3米),进深一间(8.56米),单檐九脊歇山顶,筒板布瓦屋面,四架椽屋,周檐施用大额枋,老角梁后尾架抹角梁,上施斗拱承屋架,殿内施八角形藻井,中悬垂莲柱。柱头斗拱五铺作,柱底施用方形素面柱础,装修均用隔扇。
       崇寿寺释迦殿
   
   位于晋城市北18公里西郜村外的高坡上。始建于北魏,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今名,历代屡有修葺。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山门内有天王殿、释迦殿、雷音殿、东西配殿及偏院。寺内古物保存很多:释迦殿为宋代建筑,前檐石柱上刻有北宋宣和年间的题记,门框石上镌有金代正隆年间的题记;前院有唐代经幢两座;偏院存北魏造像碑一通。另有宋、金以来石碑十余块,是研究本寺历史和沿革的重要史料。



     长治县正觉寺
  
  正觉寺 在长治县城西北10公里的司马乡看寺村中,俗称“大寺”,寺名“正觉”。寺宇东依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寺内古柏参天,殿阁巍峨,苍山碧水,绿荫红墙,风景如画。寺院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宋熙宁三年(1070)僧贞王己重建,元至顺三年(1332)僧道喜重修,明清两代均有重建、增建与修蔫。座北向南,原有前后两进院落,共有殿宇、廊庑、僧舍70余间。今仅存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其中以后殿最古。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在平梁之上施蜀柱,叉手和合沓,各缝下用攀间,令拱,替木及各种隐刻拱。殿内用方形石柱,柱角均有抹楞,檐柱侧角升起显著。檐下斗拱双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嘴批竹式,不用补间斗拱,梁架简洁规整,斗拱疏朗,用材敦厚肥硕,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其余中殿五间及前院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悬山式屋顶,属元、明遗构。寺内现存明天启三年(1623)乡社约法护寺碑l通,是寺院修建史的佐证。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寺
  
  龙门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西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龙门山腰。此地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北宋乾德年间改为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中轴线三进院落,东西禅堂、经舍等各成一区。其中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 925年)所建,三开间悬山式,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唐风。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大雄宝殿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建,广深各三间,殿项琉璃脊兽,形制古老,色泽纯朴,为元代烧造。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金构,后殿三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为明清重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延庆寺大殿
  
  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7 公里善文村。四周环山。寺居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无文献可考,原有规模不详。寺前有北宋景祐二年(1035 年)石幢一座,四层,高约7 米,上镌陀罗尼经,证明宋代己有此寺。寺内建筑,多为清式,仅大佛殿是金代原构,大佛殿宽三间,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头用五铺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栱,其上不用四椽栱,而用驼峰、斗洪垫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两端又用长跨两椽的通托脚,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少见的结构形式。

    荆庄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西南十公里处的荆庄乡(乡镇合并后属东坊城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始建于北魏后期(386年-534年),大殿主体构架为金代(1115年-1234年)所建,元、明、清历代均有过修葺和增补。   
  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三进院落、四座殿宇。主殿有金刚殿(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东西厢房。1971年,院内只剩下大雄宝殿一座,其它建筑先后被毁掉。大雄宝殿面阔3间10.90米,进深2间8.75米,平面成长方形,单檐歇山顶,高约8米。殿身坐在台基上,柱子采用减柱法造,以突出佛坛位置。檐柱上设有古朴华丽的斗拱一周,均为四铺作出一跳,单拱计心造。屋顶为绿色筒瓦覆盖,殿内壁皆为壁画。大雄宝殿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



    广仁王庙正殿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
  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庙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 五龙庙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正殿坐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虽然经过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和不断修葺,仍不失唐代风貌。与正殿相对的是坐南向北的清代戏楼,虽属清代建筑,但与正殿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 在五龙庙正殿墙上,嵌有唐碑两通。一为《广仁王龙泉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所立,河东裴少微书,字体雄浑劲秀,详细地记载了县令于公凿引龙泉之水灌溉农田的事迹。文中引征西门豹引漳水治邺史事,以显于公治芮之功;另一碑为《龙泉记》,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所立,记载了扩建修葺五龙庙始末。这两通碑对研究我国唐中叶水利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 云林寺
  
  云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县城西南隅,俗称西寺。始建于明,清代重修。东西宽60 米,南北长100米,现存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五脊顶。殿内有保护完好的明代塑像25 尊,比例适度,衣饰流畅,体态自然。殿内东、西、北三面皆绘壁画,计120 多平方米,重彩平涂,线条多为聚墨碾子画,着色以朱红、石绿为主。

    天台庵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它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嵕庙大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嵕庙在山西省壶关县城南10公里的黄家川乡南阳护村中。该庙创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元大德十年(1306)大修,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至嘉靖元年(1522)工程告竣,殿宇神像妆塑一新。清代也曾多次修葺。该庙坐北向南,原为两进院落,现存过殿、香亭、正殿、钟鼓二楼等。廊庑、配殿分置两侧,共有殿宇23间,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广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灰脊、灰兽、筒板布瓦装修屋顶。屋坡平缓,出檐深远,斗拱粗硕;殿内八根砂石柱,收刹明显;大梁与乳伏搭交,无补间铺作。梁架与斗拱稳健庄重、朴实疏朗。虽历代屡有修葺,却完整地保存着宋金木结构建筑之风格。    大殿之前有卷棚式献亭,大殿左右各有角殿相衬;殿院东西各有廊庑 七间,左右两厢屹立着钟楼与鼓楼。钟鼓楼建于砖砌楼台之上,梁架与装修简洁而明快,小巧而别致,均属明清遗存。    
  三嵕庙供奉之神为羿。神话传说尧时十日并出,烈日炎炎,植物烧死,猛兽长蛇为害。羿提弓于屯留三嵕山射去九日,又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并能行云雨为民御炎旱,有求必应,故而百姓敬奉,大兴土木、修筑三嵕庙。1992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进行全面维修,使其恢复了原貌。
      龙岩寺
  
  龙岩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梁泉村,原名龙泉寺,创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重修过殿,并奉敕将原寺名改为龙岩寺。为金、明时期建筑。   寺有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过殿、正殿、配殿、廊庑等30余间。过殿位于前院中轴线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灰布瓦。两山墙内壁有壁画,外镶有金大定三年《龙岩寺记》石碑一通。正殿在后院,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平面长方形,单檐悬山顶。正殿和寺内其他建筑为明代建筑。
  下院的过殿建在五层砌筑的青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铺以灰色筒板瓦,屋脊为陶灰色飞龙装饰,两边龙吻对峙。过殿前檐用四柱顶撑,柱头有卷刹,施补间斗拱,昂为琴面式,斗拱用材硕大,是典型的金代建筑手法。
  上院建于七层高的青石台基上,拾级而上,其正北为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檐由四石柱支撑,檐下设殿廊。屋顶为单檐悬山式,斗拱为五铺作。大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为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后殿两侧存有二通完好的碑碣,一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由本县平城人贞元年间进士赵安时撰写的《龙岩寺记》;一是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由当地乡贡常谦撰写的《新建龙岩寺法堂记》。这两通碑上面真实地记录了该寺的创建过程和历史。

       长治沁县 普照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沁县城西8公里外开村小学校园内;寺创于北魏太和年间,屡兴屡废,历代都有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普照寺其余建筑均荡然无存。大殿建在底平的阶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歇山顶;斗拱心间出45度斜拱,用大板门,两侧开直棂窗;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为晋东南地区金代建筑的通行做法。




     
     武乡县 大云寺大雄宝殿
  
  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北齐河清四年(565)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
      山西 明惠大师塔
  
  建于唐乾符四年(877)的明惠大师塔是我国现存的单层方形石塔中,保存最完整,雕造最精致,外形最秀美的一座。

      天镇县 玉皇阁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天镇县新平堡玉皇阁位于县治北30公里新平堡镇,座落于中央,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清两代历有修葺。玉皇阁占地面积64平方米,为正方形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四铺作补间一朵,正脊戗脊为琉璃制作,底部为石基砖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为压条砖栏,上层为木制勾栏平座,斗拱四踩。上下座均有回廊。中层有泥塑佛像三尊。
  玉皇阁建筑宏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

     祁县贾令镇 镇河楼
  
  山西省祁县贾令镇镇河楼是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葺。为两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15米。台基为砖石结构,中间拱券门洞通南北。[1]镇河楼俗名回门楼,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余胜景”。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河楼为单体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楼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3.5米,面宽五间,共有四檐三层,高达15.5米。楼的第一层有砖砌拱门,门洞长8米,宽3米,南北贯通,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长安的途中,经过这里,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细部构件又玲珑剔透。

      偏关县 文笔塔
  
  偏关关外的东山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空心砖榙,叫文笔塔,又称“文笔凌霄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城城东山巅,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八角雁塔。崇祯八年(1635年)加高四层,共十一层,上书“文笔凌霄”字样。塔高35米,塔底周长29米。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文笔凌霄塔因风雨侵蚀十分颓废。 这座塔现在已被人们视为偏关的象征。

      山西 双塔寺双塔
  
  双塔寺双塔 双塔寺双塔原名文宣塔。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部郝庄村。寺原名永祚寺,因寺内筑双塔,故改名为双塔寺。双塔系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高僧佛登敕建造。两座塔形制相似,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54.7米,密檐式。塔檐下雕刻斗拱,檐上饰有琉璃脊兽,绚丽壮观。塔内有阶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明末李自成《咏双塔》中有:"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极言塔之高耸。人们出入太原,双塔首先映入眼帘,成为太原的标志。

         山西 大同鼓楼
  
  大同鼓楼位于南街(永泰街)中段。属于大同市的中轴线。 
  始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搂;南有永泰街的鼓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有鼓楼幸存下来。 
  大同鼓楼是十字歇山顶三层楼阁式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各层楼檐下均置斗拱,一、二层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为单翘斗拱。每层四面辟门,四周都有回廊,外设凭拦,举目远眺,整个大同城一览无余。  
  鼓楼建筑独特,造型优美,布局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它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使人流连忘返。1978年全面加固修缮,并彩绘一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 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