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川:也上井冈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2:47:46

  上周末,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比我想象中要美的多。虽然毛泽东的诗词已经做过铺垫,早在小学我们就会背诵“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些词章,但是由于井冈山有过于浓厚的红色背景,因此总觉得它应该是像延安、像西柏坡那样艰苦、苍凉才对。
  然而,现实的井冈山之优美让人惊诧。而且我以为,井冈之美远在庐山之上。
  井冈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山,雄浑厚重,有阳刚气。而庐山之类的传统风景名山与井冈山比,未免过于柔弱和单薄。所以江西人有个比喻:井冈山是阳山,而庐山是阴山。我认为此比喻是有些道理的。
  拿它与刚刚去过的黄山比,我觉得虽然风格不同,但是论自然景致,亦不在黄山之下。有网友在我写的《黄山的缺陷》一文中留言说,黄山的缺陷在于没有水,这到点醒了我。单论自然景色,山水相依才为妙,只有山未免过刚,只有水又未免过柔,山水辉映才能刚柔并济。而黄山似乎少了一点水。
  而井冈山则正如毛词的“更有潺潺流水”一说,到处是水。而到过五龙潭,我甚至认为毛词潺潺二字并不贴切,因为落差近百米的五条大瀑高低错落,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绝非潺潺可概括。想必当年的毛泽东或是九死一生,或是公务繁忙,应该是无暇到五龙潭一游,否则以他的审美风格,写出李白“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才对。
  井冈不仅地表水多,天上水也多。在井冈三天,每天必雨,或淅淅沥沥,或疾风骤雨,总之雨是少不了的。难怪导游说井冈山的夏季,雨是白天不下夜里补,所以夏日井冈,凉爽宜人。
  水能生木,水多之地草木必盛。导游讲,井冈山的植被覆盖达到97%,因此满眼皆绿。所以,很阳刚的井冈,并不失秀美。
  当然,井冈作为一座“红色之山”,有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惨烈的故事。到井冈山,其实看风景还在其次,回味8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才是更重要的。
  在井冈,我参观了茨坪、小井、大井、黄洋界等地的红军旧址,自然想起80年前那段历史,亦感触颇多。其中有两点,感受最深。
  我们从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出来去大井的路上,导游指着一处房屋说,“那里是红军当年的造币厂,因为是小景点,我们就不去了。”而恰恰是这个很少人去,而且我们最终也没有去的小景点,让我感慨万千。
  当年毛泽东上山的队伍不过700人,朱毛会师后也不过几千人。而这样一只小小的武装之所以在若干年后能建国立业,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非常之重要,那就是领导人的格局。而毛泽东等先辈正是有大格局之人。
  你想,那么一点武装,在那样一个穷乡僻壤,居然能想到造币,这要怎样的气魄和远见呀。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举动还是在他们起义失败,被对手称为“流寇”的窘迫当中。这就注定了他们绝非山大王王佐、袁文才,他们之志绝非一山一寨,而是盯着天下的。
  所以,看一个人能否成大事,除了判断他的能力,更要看他做事之格局。无大格局者,必蝇营狗苟。相反,有大格局者,即便一时处于困顿,但只要时来运转,定会成就大业。
  另一个感慨就是对王佐、袁文才等人的被冤枉而误杀。我一直认为,被冤死的死是所有死亡中最痛苦的。而在井冈,被冤死的人不少。我们在大井王佐的故居,导游应我们的要求仔细讲了王佐和袁文才被误杀的经过。其实这段历史我很清楚,但是在故地听故事,感觉会不同。
  而我要说的是,冤枉别人、错整别人的人,往往最终也会被冤枉、被错整。我第一次读王袁被杀这段历史时,最强烈的感慨就是因果报应。
  井冈山的清洗发生在1929年朱毛下山以后,彭德怀守山期间。可以说,正是彭冤枉并错杀了王和袁。而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整整30年后的1959年,在井冈山边上的庐山,彭也终于饱尝被冤、被整的滋味,这恐怕就是佛家所说的现世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