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精校版下载:论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3:51:10
 论人性 陈信道
       人性——文明的根源(一)
       内容提要: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是以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来衡量的。而文明是一个社会性的词汇和事物,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写照,是从人的个体性中分离出的社会属性。和归于人感性的动物属性对照,文明性是源自于人性的。        而中国的文化历史,恰恰没有将人的人性和人的动物性进行剥离,从而导致中国文化始终在动物性沼泽地里徘徊和挣扎。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系列短文,将人和人性进行较为细致的阐释,以期对未来中国迈上真正的文明之路,能有所贡献。        人是高级动物的定义,说明了人同时具有动物性和人性两种特质。        人的动物性,属于人的自然属性。这个自然属性和一般动物一样。具体表现在,为简单的生存所需要的吃、喝、拉、撒、睡,以及为此而需要的行、走、跑、跳、藏、躲,胜王败寇的争和斗,还有作为哺乳性动物自然传承,所需要的生殖活动等。人的动物性,说透了就是人身肉体自然生长和传承,所需要的物质性及其必然行为。显然,人的动物性是人感性自然反应。        而人性,是源于人具有的思维所产生的思想,反作用于人体自身,而产生的需求和行为。因是思维和思想的反映。因此,人性是理性的产物,是属于人所特有的精神领域的产物。由此,人性首先显示在羞耻、同情、关爱、互助、理解、忍让、责任、尊重、善良等方面。        显然,人的动物性是围绕自身肉体展开的行为,而人性更多的是针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因此,人的动物性归属于个体的自私性,人的人性则属于人的社会性。        文明首先是社会性。因为,一个人的文明性是通过社会来反映的。而从属于人动物性的自私,是反社会的。因此,文明的根源,来自于人性。        孔孟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的社会属性,本质上是以上所述人性的各类不同组合的体现。其之所以被披着人皮的动物性人的滥用,在于没有把它深入归纳为人性,没有指出和区别出人还具有的动物性。因此,往往在没有区分人的动物性和人性的前提下,被混淆而被斥之为迂腐或者书呆子。        中国古文化的缺陷,在于过分尊重人体,而缺少对精神领域的剖析。因此,就没有区分人的动物性和人性之说。这种过份重视人体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人的动物性的潜意识的膜拜。从重视饮食,到各类宗教都不可能独领社会文化,都败在动物性的实用主义手下的事实,都导致中国的文明停滞不前,而且进行周期性的轮回。而以焚书坑儒和文字狱为代表的,有组织和有系统地毁灭理性存在的基础的行为,更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抹杀;在君臣父子为轴心的独尊儒术,以及八股文为导向的愚民训练和教育,则是转移和剥夺人性,培养造就动物性奴才的系统工具。        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文明开始在这个土地上渐行渐远。中间只是偶尔在汉初、唐初、宋初等极其短暂的时光里,出现一点回光返照的闪烁,而最终被游牧性无文化根基的少数族满清,彻底给绞杀了。        要想建设文明,先要分清、认清人的动物性和人性;其次,才能抑制住感性,建立理性。如此,文明的社会才会有希望到来。        人性——人存在的标志(二)        人是高级动物的定义,说明人同时具有动物性和人性。        人的动物性,表现在和一般动物无二的吃、喝、拉、撒、睡、性交等自然生存和延续需求,以及奔跑、跳、跃、腾、挪、躲、避等自我保护的自然行为上。两者都归属于肉体的自然需求和生存中自我保护的自然条件反射,都属于原始本能的范畴,属于感性。        人的人性,体现在思维基础上的羞耻、同情、关爱、互助、理解、忍让、责任、尊重、善良等方面。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仁、义、礼、智、信,爱。显然,人性是经过大脑加工后的行为。属于理性。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躯体中等偏小的人类,之所以能战胜其它各类的动物,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不仅仅在于拥有四肢,而在于拥有发达的大脑,在于能有效地使用大脑的思维,在于思维后的理性行为。因此,理性主导的人性,起到了人类能够长久生存和主宰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人类的各类发明和创造,无不是在理性的支配下,经过思维而成的。        思维后的理性,催生了人性,创造了知识,不仅保障了人类的生存,还使人类免于被淘汰的可能,开始超越了纯自然的生长规律而得到了发展,从而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正是理性催生的人性,使人类社会才有了群居所需要的秩序,才有了人生幸福的保障,才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没有秩序而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常生活,只会给人带来绝望的情绪,造就轻生的行为。如此,人要么自我了断,要么回归动物的本能,而得过且过,听天由命。        显然,人存在的标志,不仅仅是动性肉体的存在,而更在于区别动物本能的理性,所催生的人性的彰显。肉体的存在,只是一个物体存在的标志,而人性的存在,则是不同于物体和一般动物的人,所特有的精神领域的标志。        这正符合: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物体和动物,是因为有思维主导的精神的存在的特点和标志。        如此,唯物论就是动物论,唯心论就是人性论。张扬唯物论,否定唯心论,本质上就是宣扬动物属性,否定人性。虽然,唯物论保障了人肉体存在的基础。但是,没有唯心论,就不可能摆脱人的动物性,而得到人的升华。        动物的世界,就是你争我夺,你死我活;朝不保夕,日夜难昧;无规无矩,无法无天的环境。        显然,人性是显示人的特点,而是人真正存在的标志。        对照一下,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到底是人的世界,还是动物的乐园?!
       人性——人生意义的起点(三)        内容提要: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她和人,以及人性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的动物性有什么区别?不搞清楚这一点,也就认识不清孤独,生活就会时刻处于迷茫之中。        人性的建立、拥有和显现,标志着区别于动物性的人的正式存在。就人的个体而言,人性是通过思维加工后,来行为的。因此。人性属于理性。而人性是通过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物之间的交往而体现的。所以,人性属于人的社会性。        人性的理性性质,显示人不同于动物而存在的标志;人性的社会性质,开启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作为一般动物,因受到思维、肢体的限制,常常以本能的生存——活着,为日常的终身行为。其特点就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吃,以及为自身安全的迁徙、筑垒活动。而少有离开吃、睡、筑巢的其它额外行为。更不存在以改变自然环境,来保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动连续性行为。因此,一般动物的行为,少有规模的社会性,而多以个体的独立性为特征。这种个体独立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受生存压力下的最简单,最原始的本能行为——活着。        而作为人,一旦拥有了思维,就拥有了生存的主动性。人的思维产生的主动性,使四肢脱离了一般动物奔跑的简单功能,而赋予了创造的特性。这为人相互依赖的群体性生存奠定了基础,使相互依赖的群体性生存成为了可能。同时,思维产生的人的主动性,也导致人开始与人、自然的主动接触,从而就产生并开始显现出完全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特性——社会性。从而产生了人生意义的概念。        人生意义,表面上看是属于个体人的自我认识,属于自我体会和自我实现。其实,人生的意义是通过社会活动而存在的。它的核心内涵和评判依据,以及标准是人生的价值。一旦脱离了人生的价值,人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看到,一般母亲顽强生存的行为,是为了孩子。因孩子成长的需要,而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延续了生存的意义。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非个体的相对低层次的(或者称其为初级的)家庭社会过程。而母亲对孩子的行为,是最具有人性的,也是人性所有内涵和外延最全面的体现。如果说,要想体会和认识所有人性的内涵和外延,就做一回从怀孕、生产,到抚养孩子生长的母亲吧!        人生意义的社会属性和人性的社会属性是完全吻合的,两者都因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只是人性是人对社会的主动作用而体现,人生意义是因社会需求和结果而反馈回来,从而体现人生存的价值,继而显示人生意义存在的必要性。人性和人生意义,正好是作用于社会,而显现一往一来的一个完整过程。没有了人性,人就回归为个体性,人生的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那种缺乏人性,以人的个体自私动物性为出发点的社会征服、掠夺性,来充当人生意义的,其实是假的、自我欺骗的人生意义。因为,那种行为,最终获得的都是死亡的威胁,而没有产生正常的人生的社会反馈。我们知道,死亡的社会反馈,终究还是动物世界的常态。这一点从历史上的各类暴君,最终孤独和畏惧死亡的现象中,可以充分地得到证明。        有人性,自然就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就不会感到孤独。而失去人性,自然就不会产生人生的意义,人就会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于是,孤独就伴随而起。        所以,人性,开启了人生意义的阀门,是人生意义的起点!        人性——社会稳定的基石(四)        内容提要:社会稳定是建立在对等下的理性基础上的。没有理性,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人性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此,人性造就社会的稳定。而过去的中国,往往以感情的亲疏来作为理性人性行为的标准。那么,感情和人性的关系是什么呢?感情下的社会特征又是什么呢?作为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法,和人性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就是要阐释和回答以上问题。        个人不成群,两人可成帮。而社会是群的概念,是帮的集合,是各类集体的总称。而最小的群、最小的集体是两个人。因此,两人就是一个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是一个社会的正式雏形。而过去的家族,现代的工作单位,就是一个准社会。显然,人一出身,就进入了社会。        我们看到,最稳定的群体,最稳定的集体是家庭,最和谐的两人群体是母子,其次是父子(注意:这里的母子、父子中的子,是指儿女,是子女。),再其次是夫妻,再其次是家庭,再其次是亲情关系下的血缘亲戚、儿时的玩伴、有救命和解难帮助的朋友,师生,无利益关系的路人、同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关系人,同行,提拔自己的顶头上司,。。。。。。。。        从以上和谐的自然关系图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稳定的径向走势是依据人性彰显的脉络的。在过去,我们称之为感情。        母子、父子之间的人性,是由父母单向开始,演变为双向的。虽然血缘是这种人性的原始动力,和纯社会的人性相比,难免还有哺乳性动物的本能因素。但毕竟是具有人性的主要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点,过去中国人在没有人性和动物性具体区分而混淆的情况下,简单地把感情的因素,当作为判断人性的主要依据。以感情的亲疏,来决定人性行为的宽窄标准。        感情是基于距离的产物。因此,感情的人性,受距离因素的限制,只能局限于有限的小集体和小社会,无法上升到整个社会。因此,中国过去的社会,就是一个山头林立,派系重重,明暗割据的社会。对这种社会的管理,就不得不采取无原则下,追求绝对控制的统治手法。因为感情的距离限制,造就了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统一的价值观,从而因缺乏共同的基础共识,而丧失了建立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一点,从中国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各为其主”等普遍性的观念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        至于,皇权的家族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用一个家族的感情,解决了社会共识的问题,从而建立了社会稳定的共识基础,提供了保持社会大环境相对持久稳定的基本前提。        谈完了感情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共建人性,是建立社会一切共识的最原始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动物性所显示的个体自私性,导致社会的分裂。而人性的社会性,却造就社会的平和性,稳定性。        而人性具有人的最基本共同性的特点,使人性具有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特征。这就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稳定活动行为,提供了最原始的共识平台。有了共识,就自然能形成凝聚力。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演变和过程中,我们看到一切文明而非野蛮的社会管理,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我们更无可否认的是,拥有人性的家庭,拥有团结的凝聚力。尽管这种凝聚力在过去的中国,被以感情为纽带来维系的。但是,其本质基础是人性。而无人性的家庭,因建立不起来感情,甚至是破坏感情的缘故,孩子容易出走,夫妻关系容易破碎。这是一个我们常见的社会自然现象。        过去,文明首先在家庭中诞生,继而扩展到家族,种族、民族、社会、国家。其演变,是由对内文明,对外野蛮的种族压迫、殖民侵略,逐渐扩展到今天对全球人类文明的追求。刘邦、刘秀、刘备、孙权、曹操、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开国人物,无不都是在对内文明的前提下,获得最终胜利的凝聚力量的。外国的世界历史也不例外。军事管理上的所谓赏罚分明,其实就是人性在军队管理上的一种反映。        推而广之,我们同样看到,作为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所谓的法律,只要符合人性的,就一定能够得到顺利的推广。而反人性的,就会被淘汰,即使强行推广,也最终会成为摆设。        因为,法律形成的本身,就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自然就应该彰显人性的光辉。那么,出于动物性需求的法律,自然因其制定出发的基点的动物性需求,而丧失人性的社会基础,就自然会被淘汰。        所谓恶法,必然是满足动物性需求的条文。它的实施和执行,也必然会伴随着胜王败寇的动物性暴力。如果恶法得不到认识,得不到及时的改进,反而不顾一切地被持久强力推行。那么,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对文明有系统,有步骤的摧残和毁灭。最终,其恶法的制造者,也会被这个自我造成的动物性的沼泽而自我毁灭。因为,社会是伴随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而人的动物性施虐是反社会、消灭社会的行为。因此,这种人物必然最终会被社会所淹没。而中外历史各国朝代的自我更迭,无不是如此。        孟德斯鸠花费毕生精力所著述的《论法的精神》一书,其实就是通过法的人类史演变,来给世人展示了一个立法、执法,以及法的本源、法的本来面目、“法的精神”,就是人性。        因此,他提倡的三权分立,就是相对目前的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限制人的动物性施虐,而发扬人性的最好的自我管理结构。自然也成为一个能提供最为稳定的社会的管理结构模式。        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对人类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这就是法。然而,法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人具有反社会的动物性的本能,具有认识的局限性。这都会导致法在制定的过程中,偏离人性。因此,社会稳定之法,不仅仅必须要以人性为基础,还要时刻用人性作为镜子,来返照执行中自己的法。如此,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性在法中的有效性。        源于人性的感情的距离性,使感情不具备法的社会性效力;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人性,因其最拥有最为广泛的人的共性,以及社会属性,而成为人类立法的原始基础。        显然,人性是社会稳定的原始基石!        人性——一切思想家的最终追求所在(五)        内容提要:思想家是人类特有的一类人。因此,思想家所思考的必然是和人类相关联的事物。哪怕是对纯物质、纯动物的研究和思考,最终,都不知不觉、情愿不情愿地,都要归向为人类服务的终点。        就世界的本质而言,世界是立体和多维的。而就人类的世界而言,世界又是围绕着以人为核心的、立体、球形、多维的一个环境。因此,对于以人为研究核心的思想家而言,必然是一个多层次的。        严格意义上讲,思想家层次的分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只有研究内容与人的距离之分,与人的共性和特性之分。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层次,是因其研究内容距离人的远近,是属于人的普遍性,还是特殊性来分的。之所以在本文中给予思想家的分类,是为了方便本文的重点描述。        基于以上的观点,本文重点就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几大关键思想家:耶稣基督、穆罕默德、释迦摩尼、老子、孔孟,进行阐释。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思想家和教派是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        耶稣基督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爱”字。爱,包含了仁、义、礼、信,以及大部分的智。无仁、无义,产生不了爱;无礼,显示不出爱;无信,证明不了爱;无智,发展不了爱。而仁、义、礼、智、信,都是人性基础上的人的社会性表达。        穆罕默德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友”字。友,乃平等之结果,尊重之表现,对等之表达。没有人性,何来平等?没有人性,何来尊重?没有人性,何来对等?        释迦摩尼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悟”字;主要路径是戒、定、慧。戒,就是戒除人的动物性;慧,就是明白人性;定,是一座桥梁,一种剔除动物性,认识和彰显人性的方法。一付衣钵,不留盈余而四海周游,就是要深刻体会、领会动物性和人性的差异与区别,从而得到人性的深刻认识,继而达到人性的升华。无人性,不可能成佛!佛,乃人性的升华。        老子之“道”,核心“自然”,本质“和谐”。其内容不仅仅只限于人类社会,而是涵盖整个宇宙。动物世界,是夜以继日你死我活的环境,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感受,何来和谐?只有人性的世界,才懂得什么是和谐。因为,和谐的基础是仁、义、礼、智、信、爱。而这些都是人性的产物,是人性的表现形式。        至于孔孟之儒(非董仲舒君臣父子之儒),核心仁义礼智信,自然都是根植于人性的彰显。        其它专科思想家,就更是围绕着人存在的方方面面进行的分析和论述。不管其出发点是怎样,最终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人的动物性和人性的不同走向,从而让后人拥有一种对比,拥有一个参考,建立了一个评价的体系和标准。从这个对比、参考、评价的体系中,使人类认识到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要素,文明的危害,文明的前景。。。。认识到人性在人类文明中的核心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人性——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六)        内容提要:人性的衍生是什么?人性和我们的现实身份和生活,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性?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本篇就是阐释人性和人权,人性和公民,人性和公权力等现代文明社会的相生关系。        所谓公民,最直接而简单的解释,就是处于公共生活中的人。没有相互关联的公共生活,就不能被称为公民。因此,公民首先是一个社会属性的概念;其次,公民具有社会性生活所必须的、相应的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社会平等权(机会平等权),公共事物参予权(知情权和关注权、议论全、言论权),公共事物决策权(表决或选举权),公共成果共享权(分配权),以及与公共生活相关的一切权利。        我们从以上公民的最基本定义和拥有的权利上,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基于人权的基础。如果一个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那就不可能拥有公民的权利,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公民,更不可能是一个公民的社会。        而人权的前提,是人,是区别于动物性的人。因此,拥有非动物性的人性,是人权存在和拥有的标志,是公民社会存在的前提。        社会群体的生活,最终是要达到一个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共存的和平的生活环境。这些“相互”所能存在的前提,就是一切非动物性你死我活的理性行为,是一个相互尊重,互不伤害,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共赢的环境。没有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公共生活就会成为一个动荡不断,朝不保夕的动物世界。而这些基本的共识,都是人性彰显的部分,是人性的内涵。        今天,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使人类的群居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关联性。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到其他人和平、安宁生存的利益,这种关联性包括自身,以及身边的亲人。这种高度的公共关联性,催生了公民社会的诞生。显然,拥有和享受这种高度关联性的生活,必须要有相应的文明性所伴随。而动物性的随心所欲,极端的自我所造成的排他性和封闭性,是不可能有利于这种公共社会诞生的。自然,在今天,仍然坚持封建社会的等级性,就更是人为分割社会,造成社会非公共性的反时代发展趋势的倒退现象,也必然会被无形如空气,柔软如泉水,而无可阻挡的现代高度社会关联性所摧毁。        从公民所自然拥有的权利,可以看到,公民的一切行为,都是理性下的决策。这一点决定了,公民都是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是人性存在的前提,理性的第一个产物是人性。显然,公民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理性,第二个表现是人性。        因此,人性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人性——人权存在的前提(七)        内容提要:人权观念,是建立现代文明的民主社会的基础。为什么在中国,人权观念就那么难以建立?人权到底和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就是本文要阐释的内容。        人权,是指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利。严格意义上讲,它包括人与宇宙自然,人与地球自然,人与纯动物,以及人与人、人与自身存在的社会之间的权利等四大类。        相对宇宙来讲,人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因此,人对宇宙的权利,只能在适应中获得应有的部分。或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适当的调整,来保护自己。        相对地球而言,虽然今天的人,已经拥有了巨大的能力。但是,还毕竟是将地球作为载体,必须依赖地球而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高级动物。因此,应该和地球相处和谐,才有自身的立锥之地。        而相对地球上的其它动物和其它生物,今天的人类已经拥有了生杀欲夺的主导权。然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毕竟是依靠这些动物和生物。因此,对地球上的生物,在避免受到无端伤害的指导思想下,寻求了解和控制,并努力维护其存在的权利。以保持地球生物链的系统性完整,从而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久性延续。        社会的最小单元是相互接触的两人。因此,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其实,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人与宇宙、人与地球、人与其它动物和其它生物。它的本质是相互共存,而非相互争斗;相互共融,而非人为割裂;互助发展,携手共荣,而非动物般相互踩踏。尽管走到这一步认识,人类走了许多弯路,发生了许多本不应该发生的悲惨事件。但是,人类毕竟开始走出自身动物性的沼泽。        基于这种互存共融,互助共荣性,人类找寻到了一个共识的基点,那就是人权。人权不仅是当下文明社会建立的基础,更是正式确立人性和动物性分解的标志。        动物之间,由于受四肢活动,以及大脑主观能动性相对低下的局限性,使其对生存的需要显示出你死我活的相互搏杀性。因此,动物之间是没有相互交流的权力来进行自保的,尤其是非同种动物之间,只有通过排它性来确立自身的存在。        我们现在谈到的人权,基本核心主要有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发展权。人权表面上是指个人的自然属性权,其实是社会反馈下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发展权。因此,和人性同属于社会性的,是人性反馈行为的结果。        强调人的生存权,就是要求排除你死我活、无规无章的动物性丛林法则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人性的作用。        人的言论自由权,是人所特有的功能。是人类最终成为不同于一般动物,而最终成为主宰地球生物界的高级动物基本条件之一。如果禁止人的语言功能,首先扼杀的是人的思维(语言和思维是人特有的两项重要功能),继而导致人开始向动物退化。显然,那是反人类的行为。其结果,必然不会是一个人的世界,而是退化性人的动物性施虐的环境。        而发展权,不仅是一切动物基本生存所必须的,而且也是天性。人的发展权,不同于动物排它性的发展权之所在,就是社会共融性。它要求社会平等性,其实就是生存机会平等性、行业出路多元性。在一个排它性的动物性行为泛滥的社会环境里,出路是有限的,机会是无保障,更无法确定的。而排它性最主要的手法——垄断,却是肆意横行的。        因此,在人的社会里,人生存机会的平等性,需要由人性的发挥,来限制或杜绝垄断的排它性行为。提供生存机会的行业出路的多元性,需要人性中,包容性、共存性等的发挥,才会形成互补而完善整个社会。        所以,人性是人权存在的基础。没有人性,就不可能拥有人权,从而就会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远的不说,就拿现代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生平和遭遇来讲,通过动物性行为获取和巩固了的权利,最终毁在动物性行为的手里,就是没有人性发挥环境下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人性,是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