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族与血精灵:宋庆龄为何不葬中山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6:36:54

宋庆龄为何不葬中山陵

探索发现 2008-08-04 20:22:24 阅读1 评论0   字号: 订阅 - 紫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在环绕中山陵的葬诸墓中,、廖仲恺与其夫人何香凝的合葬墓,面积不丈,但风格卓异,引人遐思。此墓也是设计中山陵的建筑师、英年早逝的吕彦直的作品。
    廖仲恺遇刺中弹身亡于1925年8月20日上午,距中山辞世还不到6个月,时年48岁;他的夫人何香凝46岁(长宋庆龄14岁)。47年之后,1972年9月1日,何病逝于北京。依照她“生同寝,死同穴”的遗愿,灵柩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中山先生弥留之际,曾亲嘱何香凝:
      “我死后,请善视孙夫人……”
    廖仲恺夫妇都是最早的同盟会员,是中山先生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据记载,中山先生弥留之际,曾亲嘱何香凝:“我死后,请善视孙夫人……”
    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孙中山握住何的手:“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共同的遭遇、经历和事业,使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命运“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关系无论公私都非同一般。
    何香凝逝世的9年之后,宋庆龄病逝于北京。在逝世前半个月,她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称号。有人猜测,她是否与何香凝一样合葬中山陵?
    出乎猜测者的预料,她的遗体火化的第二天,骨灰就用专机运住上海,安葬于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园。
    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尊重她生前的嘱托、安排。
        在她给私人秘书的书面指示中:
        “画了一个草图,标明李姐和自己墓碑的位置应在她父母合葬的左右等距”
    在她逝世前3个月,被她一直尊称为“李姐”16岁就到了她身边帮助料理家务达53年之久的李燕娥因病逝世。宋庆龄嘱咐李的骨灰与她的骨灰要葬在一起。在她为此给私人秘书指示中,“画了一个草图,标明李姐和她自己墓碑的位置应在父母后葬墓的左右等距,都平放在地上”。
    宋庆龄为什么没有提出与孙中山合葬或附葬于中山陵?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释说:
    她一生地位崇高,但她从未想过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有些人说,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过这些。中山陵的建造构思,她不曾参与过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现在为此花费国家、人民的钱财。
    宋庆龄传记的作者伊斯雷尔.贾泼斯坦补充说:
    她会认为,孙中山的历史业绩是他的功勋,她不应去分享。另外,……解放前,国民党中曾有人对她作为孙中山遗孀的地位妄加訾议(在1922年中山舰事件之前,虽然己结婚七八年,但国民党内仍有人故意称她为“宋小姐”,以示不承认她的“孙夫人”的身份。此后,这种无聊没有了,但所谓“名分”向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树静风息),她气愤地说,“他们可以说我不是孙夫人,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我是父母亲的女儿。”这也许可以你为另一个原因。
    她父母的墓地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破坏,后经周总理下会修复。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觉得她必须永远陪伴在他父母身边?她一生为公,但在她看来,死是私人的事情。
    爱泼斯坦的三条补充措辞相当谨愤,分别用了“她会认为”、“这也许可以”、“是不是因此而觉得”等推测、揣摩传主心态的说法。廖承志的解释,也没有引述宋庆龄的原话。
    看来,个性娴静、内敛,思想却绝不封闭、肤浅的宋庆龄,给研究者们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迷。
    宋庆龄把她身后的安葬看成“私人的事情”,安排与她的父母及家人、与终身为她服务的“李姐”葬在一处,符合她的思想和性格逻辑,是可以理解的。
      母亲患病及去世时,她十分悲痛
      “几乎哭泣了整整一夜”
    不过从世俗的眼光看,将逝的生命渴望回归本原,渴望“落叶归根”,也是“圣人弗禁”的常理常情。宋庆龄怀着某种歉疚之情依恋双亲,尤其是她的母亲。已年过八十时,她在一封信函中回忆自己22岁时在上海不辞而别(据爱泼斯坦考证,她只是“偷偷地溜出了屋子”,不存在“阳台加梯子”那种场面),投奔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并举行婚礼:
    我的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别信后,就乘下一班轮船赶到日本来,想劝我离开丈夫,跟他们回去。
    我母亲哭着,正患肝病的父亲劝着……
    尽管我非常可怜我的父母――我也伤心地哭了――我拒绝离开我的丈夫。
    后来,当她听一位亲戚讲述她母亲患病及去世的经过时,十分悲痛,“几乎哭了整整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