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世界百度云国语:香港,还是文化沙漠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3:36:03

香港,还是文化沙漠吗?

http://www.sina.com.cn    经济观察报

  王隽

  自古以来,贴标签容易,摘下来难。不管这标签是自己乐意贴的,还是被迫的。

  文化沙漠是香港身上的大标签,也是内地人早年间对香港物质生活眼馋时聊以自慰的话题。香港人实在想甩掉这个标签,不仅仅是因为这几个字让城市的气质显得浅薄,而是当文化、艺术成为经济新热点时,一向敏感的香港并不愿意置身事外。

  四年前,ART HK(香港国际艺术展)诞生。但一开始并没有人看好。

  香港有足够代表城市的当代艺术吗?

  一个看上去艺术基础“薄弱”的地区要怎样摘掉不好听的标签?仅仅是有好的金融环境就可以做好博览会吗?好在行业里的典范巴塞尔、迈阿密,也都算不上艺术之都,而是大区域的金融体系交会点。巴塞尔被莱茵河一分为二,法国、德国、瑞士的高速公路都在这里交汇,这里是瑞士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每年举行瑞士最大的国际样品展示会,还有在国际金融方面举足轻重的国际结算银行;迈阿密是许多银行、电视台的总部,受拉丁美洲族群和加勒比海岛国居民的影响,在文化上也是融汇多方,这里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香港和它们一样,是交会之都,以最佳地理位置获得中西方艺术交易连接点的殊荣,紧挨着中国大陆,艺术品交易无税,而在北京,税率高达30%。虽然买了艺术品带回国内,是需要补交税费的,但业内人士都清楚,多数人会想办法,不带回来就可以了。

  外资背景的博览会主办方在港做事放得开手脚。就拿连办四届的ART HK来说,展览总监英国人Magnus领衔的9人团队像一个小联合国,成员虽少,却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无须和不在同一语态的、还没有开窍的、手续程序极其繁琐的中国内地负责文化创意产业的官员们打交道,他们用英文可以搞定一切,香港给了这般良好的大环境,只要团队是好的,成事只需时间。

  ART HK做到了让行业大牌巴塞尔艺博会都不敢轻视的成绩。就在今年4月,巴塞尔终于忍不住了,他们出资买下了年轻的ART HK,避免它在日益壮大之后造成对自己的威胁——事实上,去年两个博览会时间的接近已经让一部分亚洲藏家舍弃了巴塞尔。

  巴塞尔也轻松地找到了在亚洲地区的“分部”——还是一个已经发展完善的分部。

  第一届ART BASEL&HK,让全北京的艺术圈倾巢出动,除去画廊外,有不少外围机构和艺术媒体都是全组出动,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场主题旅行。

  5月25日,到了开幕酒会才知道,“倾巢出动”的何止北京的艺术圈。大佬云集,几乎所有世界上一线大牌画廊的负责人都来到了现场,也包括了迈阿密艺博会的老大鲁贝尔,还有港府的财政司司长唐英年。

  白天看展,夜里派对。从唐英年府邸的港府欢迎宴到一线画廊hous-er and worth的酒会,再到白立方、路易威登的party……欧洲艺术圈大佬们来袭,与其说是丰富了香港的文化,倒不如理解为在国际性上又加分了——这就好像高考时说的短板原理,不需要高板继续再高,而是让短板接近其他木板的平均值。对于香港而言,国际性是高板,早已受到认可。

  同期,就在ART HK的主场地湾仔会展中心里,一层、三层是佳士得25周年春季拍卖的预展,五层是曾梵志的个展,马淩画廊有张洹的个展,周铁海的画也可以在文华东方酒店的快船廊看到。若不是有这个艺术展,内地艺术家在港密集做展是不大可能的。

  在这些热闹里,没有香港本地艺术家来掺和一把。香港本地艺术家和画廊数量,甚至没法和草场地、798加起来的数量相比。

  艺术创作的状态也不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并不蓬勃,松散,沉默,自顾自,没有体系,却有它自己的生机和内在力量。

  学者梁文道说:“我几乎不认识专职的香港艺术家。他们有修理电视机的、有开公交车的,生活不宽裕但是乐在其中。”

  摄影艺术家廖伟棠也说:“他们做艺术的时候更纯粹,而不是边做边想,‘这个要带我去威尼斯双年展,这个要卖多少钱什么的’。他们过得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也不觉得过得太坏,因为他们在艺术里得到了补偿。”

  所以,在拍卖场和画廊博览会上,你几乎没有机会听到人们这样介绍,“这是香港艺术家,非常好卖。”

  有趣吗?一个充满了金钱交易的城市,孕育出来的艺术家却离火热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非常遥远。在交易量远远领先于内地各大艺博会的ART HK,一层的大画廊卖翻了天,一天工夫就清仓的不在少数,但这也影响不了二层的年轻艺术家们——他们安心布展,有兴趣给观众讲解创作经历,却无所谓根本卖不出作品。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最理想化的状态,只是有谁曾设想,也许香港的艺术创作环境会比北京、上海更纯粹简单?

  港府一直在做激励艺术的工作。他们将媒体和画廊主载上游船,开到仍然荒芜一片的西九龙,对着那一片空地只为告诉大家,这里将来会是艺术区,很大、很好、花很多钱建的艺术区;在三十几度的天气,他们继续将来自内地和欧美的记者带到古老的香港警察局,也是为了告诉大家,这里未来会被改造成一个文化中心。

  5月底的短短几天,大量的展览让香港的学生们和文艺青年们热闹起来,会场里常能看到成群的穿学校制服的年轻人,在老师的讲解下看完整个展览。

  单从这几点,“文化沙漠”这几个字我是不大叫得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