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闸电机工作原理:徐文兵 : 夏季话 附视频:1、夏季养心计划;2、夏天化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45:26
夏 季 话 养 生
作者 徐文兵
无厌于日
《黄帝内经》讲的夏天的长养的另一个原则——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过分讨厌太阳。冬天的时候,大家都是喜欢冬日暖阳,喜欢晒晒太阳,不喜欢阴寒、晦暗的天气。可是,到了夏天,太阳就不那么招人喜欢了,人们都喜欢躲在屋子里吹空调。即便出门,也打个伞,爱美的女士还要涂上防晒霜,骑自行车的女性还戴一个长袖来保护自己的皮肤,防止被晒黑。就像我们不建议冬天去冬泳一样,夏天我们也反对暴晒。暴晒一个是容易灼伤皮肤,造成脱皮,过分地晒太阳也是皮肤癌的诱因。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凡事有度,不要太过。如果夏天不热,还叫夏天吗?
夏天的这种热其实是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春天是开花的季节,夏天就是孕育果实的季节。人怀孕叫“孕”,植物结出果实,叫做“秀”。如果夏天不热,这种孕育果实的过程就很难完成,就会出现到了秋天没有收获,就叫华而不实、秀而不穗。所以,农民最怕的就是夏天出现这种连阴天,阳光照射不够。
人也是一样,我们人体的阳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活动力,都来源于太阳。所以,夏天呢,我们还是建议大家,选择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时间,去接受阳光的普照和恩赐。
大家做艾灸也好,服用一些壮阳的药物也好,其实都不如晒晒太阳这样来得自然,来得方便。
晒太阳的方法,我们建议大家把头遮住,晒晒后背,这样可以鼓舞和振奋人体内的阳气,把自己体内阴寒的邪气驱除出去。所以,很多人晒太阳以后会打喷嚏,流出清水一样的鼻涕,有人还会流眼泪,其实这都是在排出阴寒凝滞的东西。还有人晒太阳会觉得腹内发热,肚子里咕咕响,这都是推动人体气血运行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晒太阳可以促进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对脂肪的代谢,这都说明晒太阳是有益的。
现代社会出现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空调使用的问题。夏天本来应该是热烈、奔放,使皮肤开泄、出汗的季节,但是,我们现在做了一些人为的蠢事,就是为了避暑,把屋子里的空调开得很大,温度降得很低。在香港、日本的一些城市,很多人为了保持正装工作的形象,都把办公室的温度弄到很低,这其实就是人为造成的一种不自然的状态。本来夏天应该要阳气外散、外越的这种状态被冰镇了。所以,很多人在夏天毛汗孔开放的时候,被冰冷的空调一吹,就造成了所谓的空调病。我们知道,冬天人的毛汗孔、腠理是闭藏的,所以即便受点凉,也不会太深入,而夏天这么一弄,就容易邪气深入。还有人晚上睡不着,喜欢开着风扇或者空调睡,这也是非常不健康、不自然的。中医讲的“虚邪贼风”,这时候就会乘虚而入,所以有些人会出现落枕、面瘫,甚至一些老年人会出现中风,都是在夏天皮肤开泄的情况下,受寒、受风、受湿引起的。
夏天要尽量少用空调。
非要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
既有利于环保节能,又有利于身心健康。
睡子午觉
我们经常说春天要养生,春天是生发的时候,要慢慢培养起这种生发之气;到了夏天,这种生发之气就变成热烈的生长的状态。所以,夏天要养长。
《黄帝内经》告诉大家,夏三月的时候,作息时间应该由冬天的晚睡晚起、春天的早睡早起,变成晚睡早起。道理很简单,因为日出的时间早了,日落的时间晚了,昼长夜短。人的气血也从潜伏在体内,完成了生发,宣泄到了体表,人也不会觉得太困太倦,有些兴奋,健康人是与太阳同步的。所谓早起,是在天亮五六点钟的时候起来,所谓晚睡,就是在晚上十点到十一点之间,但是睡再晚也不能超过十一点。
夏季话养生
夏天的作息,除了晚睡早起以外,另外还要强调一个要睡午觉。大家都知道中医强调睡子午觉。所谓睡子觉,就是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入睡,子时就是半夜11点至1点;而午觉,就是指中午11点到1点,要睡个觉。在秋冬,或者在春天,这个午觉可以不睡,因为人们还是睡得早,起得比较晚。而到夏天呢,必须要强调睡午觉,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起得早。比如说,早上六点就起来,折腾到中午的时候,再突破这个极限,人就受不了了。所以,夏天很容易出现人在午饭以后,就觉得困,想睡,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强打精神,强撑着,克服这个困劲儿。结果中午倒是没睡,可是整个下午却处在浑浑噩噩之中。另外,就是顺其自然,小憩一会儿。究竟哪个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呢?午饭后午睡,睡一小觉,对养护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认为,中午十二点对应的是心,是心神工作的时间,这时候,如果你放下这些体力或者脑力工作,让自己的气血再重新流回体内去照顾自己的内心,就不至于太劳心、太伤心。
事实证明,午睡醒来以后,以充沛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能使下午的工作效率提高,还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在地中海沿岸各国,从历史和传统上就有午睡的习惯,他们的心脏病发病率就低于其他的北欧北美这些国家。特别是那些晚间睡眠不足的人,如果能在午睡中适当补充,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中医强调一个观点就是中正平和,不走极端。也就是快到极限的时候人要有意识地刹车、减缓,避免乐极生悲。子夜和正午的时候都是阴阳各自发展到极限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能安静休息,照顾自己的话,就能让人的气血顺利地度过这个坎,否则,长期处于过劳、过累的状态,不仅劳心、劳神,甚至会伤身殒命。遗憾的是,我们现代都市生活,为了工作方便,只顾数量不顾质量,中午不休息,造就了一大批都市亚健康的过劳人。
关于午睡,我们强调这么几点,一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半小时到一小时;另外,尽可能平卧,不要趴着或者歪着囚在那儿很不舒服地睡;还有,在吃完饭以后,感觉到困的时候,再稍微绷一会儿,不要刚吃完饭,饭还在嗓子眼那儿就立即去睡,这样的话,容易影响到脾胃的消化。
夏天除了晚睡早起以外,最好睡午觉;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吃完饭不要立刻睡,否则影响脾胃消化。
出汗
夏天正常的情况下是人的阳气蒸腾在表,能够使自己的腠理和毛汗孔开放,人会出汗。我们应该顺应人体阳气走向体表的趋势,出几场透汗,尽情地把自己一些浊的东西排出体外,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你藏着、捂着、掖着,就会导致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该宣泄的时候不宣泄,时间长了就会落下病根。
但是由于夏天空气中湿度比较大,人有时候会感觉到比较闷,出汗不畅,这时候人会觉得特别不舒服,会有时候一天不停地洗澡、冲凉,这样做其实是有悖于自然之道。
建议大家还是要记住那句古训“心静自然凉”,其实健康的人是能够调和、调节人体的温度的。所谓调和,就是当外界冷的时候他会增温,外界热的时候他会制冷。所以健康的人到冬天的时候你一摸他的身体,会觉得很暖,到夏天的时候,他的皮肤却是凉凉的,这就是说他的这种阴阳平衡的功能在发挥作用。
夏天真正制冷的其实就是我们讲的肾水的功能,肾主水,水克火,能够让人把那种浮躁、火烧火燎的情绪或者体温给平复下来。肾的这个水就是我们讲的身体的体液,它充斥在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在眼睛变成泪,在口腔内变成唾液,在鼻腔内是鼻涕和痰饮。所以当一个人的肾精充足,也就是肾水充沛的时候,即便是夏天也能够自动调节自己的温度,保持一种平衡。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在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夏天拼命吃冷饮。其实往往是他们身体已经缺乏足够的水,就像一堆干柴,外面一点火就着。着了以后人就会出现很多焦渴、烦躁、不安、不定、不宁的表现。这种燥就像油着火一样,不能拿水去扑灭它,而应该用相应的隔绝氧气的泡沫,或者是专门的化学制剂去灭火。所以,在夏天这种焦躁的情况下,你无论怎么喝冷饮、吃冰棍都平复、缓解不了那种焦躁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夏天焦躁出汗的人,应该学会自我慢慢调控情绪。调控不了,就应该用一些药物、食材,比如绿茶,辛香味苦,性寒,能够清心火,开畅毛孔,解表透汗,平复焦躁,使人平静下来。所以在烦闷焦躁、汗又出不来的情况下,冲一杯绿茶喝,一口一口地品,慢慢地把它咽下去,这时候首先会出现舌下生津,腋下习习生风,出点汗,顿时就会觉到一股清凉的感觉发自内心地出来了。
如果喝绿茶还不管用的话,我建议大家喝一点苦丁茶,另外,莲子芯很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够清心火、润燥、生津。
还有一些人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出汗比较黏,甚至有颜色。中医讲小肠的功能叫“泌别清浊”,能够将喝进去的饮料的精华吸收,把污浊排出去。小肠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就会出现清浊不分,体液污浊的现象。心肠比较冷的人,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这些人要注意夏天睡觉的时候对肚子的保暖。
还有一些人出汗是因为身体比较虚,古代人比武,谁先出汗谁就输了,说明出汗的人往往是气弱、气虚的人。这些人稍微干点体力活,或者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觉得身上发热,就会出汗,一出汗呢就更没劲了。这种人我们一般用补气的方法,帮助他固摄自己的精气,因为出汗太多也会漏掉自己的精。一般建议他们用黄芪、山药炖粥去喝。
夏季饮食
冬天人的阳气收敛到了体内,肠胃功能会变得比其他季节要强一些,所以,吃进去的一些高营养的东西能够相对容易地得到消化和吸收。而到春天呢,人的阳气会逐渐从内脏躯干往四肢末梢走,阳气开始生发;到了夏天更是这样,毛孔腠理开放,表皮会出汗,这时候相对来讲五脏六腑的气血会相对不足一些。所以,到了夏天,人的胃口变得不是太好,老百姓称之为“苦夏”,或“疰夏”。
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夏天外面很热,自己感觉很焦渴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温度和性质。也就是说,越到夏天,我们越应该少吃生冷的、性质寒凉的东西。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温度这么高,我们为什么不灌一瓶冰镇的饮料喝呢?其实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当你特别渴的时候,究竟是喝冷饮解渴,还是喝一杯开水或喝一杯茶解渴?
真正解渴的叫生津止渴,就是当你把饮料或者汤,或者吃的食物中的水分转化成你自己的体液,也就是津液的津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不渴;如果喝进了水,转化不成你的津液,你会越喝越渴。所以,夏天喝冷饮,只是图一时之快,满足了口腹之欲,其实根本不解渴。当人年轻的时候,消化能力强,火力壮,能把吃进去的那些寒凉的食物转化成自己的津液。但是,很多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不注意,落下病,到中年以后开始犯病,最后得不偿失。所以,到夏天一定要养成喝热茶、不吃冷饮的习惯。
少喝冷饮,真正解渴的叫“生津止渴”。少吃性质寒凉的食物,可以把姜作为夏季常备食品。
夏天还要注意饮食生冷的问题,夏天人的肠胃的气血能量不太够,所以,尤其要注意少吃一些温度低的、性质寒凉的食物。老百姓讲“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所以,夏天一定要把姜作为一种常吃的和常备的食品和药品。到海边旅游经常会吃海鲜,海鲜这类水生的东西都是高蛋白的食物,你要消它、化它,化成你身体需要的氨基酸,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很多人吃海鲜会拉肚子,上吐下泻,还有一种人是不吐也不泻,把这种阴寒的东西留在体内,形成了身体的过敏原,导致过敏。这时候,建议大家一个是少吃,一个是要熟吃,第三就是要伴着姜吃,或者吃完以后感觉到不舒服,就熬一些姜汤喝。
另外,建议大家外出旅游尤其到海边的话,吃海鲜的时候,要随身带着我们的中药,叫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就是用一些辛温的、芳香的、能够化寒化湿的中药,比如说藿香、佩兰、苍术、白芷等用酒精提炼而成。喝起来辛辣得很,但是这种辛辣正好能唤醒脾胃、胃肠的消化功能。很多人说,现在工艺改良了,我可以用藿香正气片或者软胶囊,我个人认为,那些制剂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中药的功效,还是难喝的藿香正气水功效更好。当然,如果出现了高烧、咽喉肿痛,藿香正气水还是要谨慎使用,应该先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比如仁丹把毒解了,再去温暖肠胃。
外出旅行,水土不服,要注意带上药,藿香正气水是首选药物。
还要提醒一下:夏天出汗多,喝饮料时注意加点盐。
若有爱在外
春天对应人体的肝胆。而夏天对应的是我们的心和心包,还有他们相表里的六腑中的三焦和小肠。夏天是心肠热烈的季节,相对于的情感就是人会变得容易喜,容易乐,容易兴奋,不容易出现负面的阴寒的情绪。所以《黄帝内经》上讲,夏天要顺应它的成长、拔节的这么一个趋势,要“使志无怒”,不要压抑自己,要“若有爱在外”,尽情地流露、表达自己的爱心和爱意。春天是发情的季节,所谓情呢是青涩的,刚刚萌动的那种情感,到了夏天就让它表露出来,是一种热烈的爱。人的任何情感和情绪都有它的物质基础,爱也是一种能力。
很多人是处于一种爱无能的状态。所谓爱无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这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哀。
这种爱无能的状态就是自己心气不足,这些人即便到了夏天,外面的天气很热,植物都在茂盛地生长,其他人的情绪很好,但是他却提不起精神,热乎不起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用一些补益心气的方法,慢慢帮助他恢复自己的心气,心气恢复了人才会显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些老年人在年岁大了以后会出现一种消极厌世、不愿见人的状态,甚至会有一些人自暴自弃。这种人心率也比较慢,一般人会出现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的这种情况,还有些人会被医生建议要去装起搏器。这种情况由中医来看也是属于心的阳气不足,需要振奋鼓舞。我们建议这些人在饮食当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咸的味道,吃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另外要用一些中医的补益心气、心血的药物,比如说鹿角胶、阿胶,还有适当情况下我们会用到鹿茸,甚至会用到硫黄等等这些药。另外心气不足的人,还会表现在大便排泄的困难。健康的人心气足,可以把糟粕排出去,不健康的人会被糟粕封闭阻滞。心气虚,首先推动不了气血,甚至会被阴寒、污浊的东西把自己毒死、憋死。
这种补益心气的方法我们都是建议在五谷为养的基础上,吃一些血肉有情之品。
我们说夏天应当“若有爱在外”,不过这也有方式方法的问题,当你流露自己对别人的一片爱意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场合,也要分清对谁。当我们流露自己的关爱的时候其实是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因此如果所遇非人,而被人家反咬一口,这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心气和心神伤害很大。在被别人伤害以后,特别是被朋友、亲人伤害以后呢,要学会自我疗伤。中医讲“恬淡虚无”,这个恬呢,意思就是一种自我平衡、自我抚慰、自我疗伤的能力。有个成语叫“恬不知耻”,其实这个恬和那个舔伤口的舔有同根同源、异曲同工的效果。“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挨刀以后呢不是说就敞着伤口在那淌血,也不是说要长起一道疤,把自己封闭起来,再也不见人。要学会“恬”,要学会疗伤,总结经验教训,伤好了再继续奋斗。
给大家推荐一个适合夏天,针对没有什么欲望、热烈不起来的人的一种粥,叫肉苁蓉粥。这个肉苁蓉是生长在沙漠里面的一种植物,一般我们到药店把它买来洗干净,每次用30克把它和小米、白米煮在一起熬粥,稍微加一点盐,一起来服用。它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心气,另外还有非常好的润肠、通便的作用。
将30克肉苁蓉和小米、白米一起熬粥,
稍加一点盐,制成肉苁蓉粥,
可以补心气、润肠、通便。
健康之路_夏季养生计划(视频)
',1)">
夏天化湿
夏季气候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温和高湿,温度很高,空气中的湿气也很大。同时空气缺乏流动,没有风,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桑拿天,又闷、又热、又潮、又湿。这就成为外界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之一。
中医把湿气致病分为内湿和外湿,所谓外湿就是外界环境的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内湿就是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人体消化功能受到伤害,进而形成的湿浊和痰邪。这里我们主要讲讲夏天外界环境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首先,湿是水汽,是阴邪。阴邪就容易伤害到人体的阳气,它和寒气是一类的。外面的湿气伤害到人体的阳气以后,就像乌云遮蔽了日月,造成了人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这么一种症状表现。所以中医把它叫“蒙蔽清窍”,清是清爽、清楚的清,窍就是我们说的七窍。湿气是一种阴寒重浊的东西,在夏天由于受到阳气的蒸腾,本来属于地位卑微、低下的这种湿气被蒸腾了起来,通过人体向外开放的孔窍,伤害到人体,所以人就会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比如说有人会出现头目不清楚,昏昏沉沉的,病人会说“我的头上好像裹了一层东西”,中医称之为“头重如裹”。另外他的眼睛老是会觉得“眵目糊”比较多,发黏,睁不开,即便睁开了,也总是觉得看东西不清楚。鼻子总是黏黏糊糊,流着很多鼻涕,总是洗不干净。而嘴里总是发黏,有人还会夹杂一些其他的味道,发苦、发涩或发甜。还有人觉得就是耳朵听不清楚声音,既不是耳鸣也不是耳聋,就是听不清楚。
其次,湿气侵入人体,它会恢复到它阴寒的本质,表现为重浊、黏腻。人体分泌的一些体液本来是很清澈的,但是受了湿气的侵害以后,特别是伤害到小肠的“秘别清浊”的功能以后,就会出现这种污浊、黏腻的东西。有人说我嗓子里有痰,但是总是黏的,咳不出来。有人会小便出现浑浊,甚至小便尿完了,会觉得发黏,还有人大便的时候总是拉不干净、不爽,拉出来的大便特别黏,冲马桶都冲不干净,还得去刷。还有人表现出来就是出黏汗,甚至会粘衣服。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湿气往下走、下流,有些人就会出现烂脚丫子、脚气等等。
湿邪致病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缠绵难愈,中医形容它“如油入面”。就像把面和油裹在一起以后,摘不干净,分不清楚。很多人得了这种夹杂着湿邪的疾病以后,治疗周期比较长,不像受风受寒了,吃点药,发点汗,头天难受,第二天就好了。而感受湿邪以后这种病程就比较长,比较难以治愈。
湿邪导致疾病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事,就像革命队伍里混入了奸细,需要一个一个地把它辨别清楚,把它清除出去。所以从“上工治未病”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以预防为主,在潮湿闷热的季节,要注意对空气湿度的把握,比如说我们要注意通风,另外可以在家里多备一些能吸收湿气、潮气的东西,比如说木炭、草木灰、生石灰等,随时更换,这样有助于防湿。
湿邪致病较难根除,要以预防为主。
在潮湿闷热的季节,注意室内通风,
可以多备防湿物品,如木炭、草木灰等。
徐文兵:夏天化暑(视频)
',2)">
漫话风湿
很多人一到天气变化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关节隐隐作痛,这些人像天气预报员一样,能准确地预报出降温、刮风、下雨。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体内已经感受了风、寒、湿气,家里有内鬼,才能招来外贼,外面有风吹草动,有风的变化、湿的变化,或者有寒气的侵袭,体内就会有感应。
风和湿是两个概念,我说过风为百病之长,风就像小偷强盗一样,它先把你的门户推开,带领其他的邪气侵犯到人体。特别是在夏天,因为人体的阳气顺应季节的变化,蒸腾到了体表,人体的腠理和毛汗孔是开放的,当你门户大开的时候,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所以,很多人受风、受寒并不是在冬天,因为秋天和冬天,人本能地收缩自己的防线,穿一些厚的衣服。相反,正是在夏天,人们衣着单薄的时候,吹空调或者开车兜风,或者是开冰箱拿东西,在这时候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风湿我们分为两种,一个叫风寒湿,还有一个叫风湿热,一个是夹杂了寒邪,一个是夹杂了热邪,它们表现的症状不一样。感受风寒湿气的人,容易在自己的关节处形成肿痛,但是你摸上去,局部却是发凉的;感受风湿热的人,他会出现红、肿、热、疼。这里我主要介绍风寒湿导致的关节痹痛。
湿邪重浊黏腻,在气血流通不畅的地方,形成结滞,湿气最容易在人体的关节处形成凝滞。凝滞以后,阻碍了人体的阳气。我们说湿邪容易伤到阳气,影响阳气的通过,所以它在局部会形成冷、痛,甚至一种麻痹的症状,导致人体的关节活动受限,当关节屈伸的时候,容易加重疼痛。如果在风、寒、湿邪气里面风邪又比较大,可能还会出现游走性的关节疼痛,就是在大小关节附近,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不定时、不定处地出现这种痛。如果寒气比较重,会形成固定不移的剧痛。
所谓关,是难过的关卡,节,就是气血停顿、分割的地方。
湿气的凝滞会造成人体的体液循环出现障碍,在局部的关节处还会肿。寒湿的肿是阴阴的、不温不火的那种,不红、不热。这些风寒湿造成的关节的肿痛,中医称为痹症,是风寒湿三气的共同作用伤害到了人体。
中医治疗风湿,一般除内服药外,还用一些藤类的外洗药物
如海风藤、络石藤等,再加一些祛风、散寒、除湿的药
煎汤后浸泡脚腕、手腕及关节处。
针对这种情况,落实到中医的治疗上,就是要用一些祛风、除湿,还有温阳、散寒的方法,把侵袭到关节的邪气给它赶到体外。我们一般用一些辛温的药物,因为风伤到了筋,湿伤到了肌肉,而寒伤到了骨,所以,层次不太一样。一般除了内服药以外,还要用一些外洗的药物。内服的药物,我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因为有一些毒性比较大。外洗的主要有一些藤类的药物,藤类的药物比较柔软,比较有弹性,类似于我们人体的筋,比如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加上一些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比如说怀牛膝、透骨草。这些药我们一般煎汤用来浸泡脚腕、手腕还有关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