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总结:想悟道吗?一分钟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9:30:35
想悟道吗?一分钟
作者:huibao111 提交日期:2009-9-19
 为什么要修炼?修炼与信仰的关系?通过十多年的感悟,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修炼是对“自我”意识、行为进行整理、认识、修正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转换思想、增加智慧、客观地看待万事万物的过程。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社会、正确的认识人生。这个过程的实现可以通过阅读传统经典、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借助社会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文明进行的广泛、深入的思想改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断反思。正确思考,自性改变才能实现的。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一个身外求,一个自身修;一个是对外部事物充满景仰。一个是对自我意识进行调整。修炼的本质意义还在于破除“信仰”。因为信仰本身带有宗教色彩,是受到欲望支配的思想。修炼也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修炼是从“明心见性”开始的,首先要认识自我意识中哪些属于正确的和非正确的观点,哪些属于脱离了现实的观点等等。明白自我意识形成的缘由,进而剥离一些看法、观点、认识等。
  人的“自我”意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遗传特性,就象很多生物种类一样,祖辈的见、闻、觉、识、习性等通过“基因”遗传......。一部分来源于后天的生成。两者结合形成非常具体的“自我”,“自我”形成后,一切思维便围绕“自我”这个中心运转。感性器官把外面的景象摄取到自我意识中融合,生成了具有个人习性的主张等等。这些主张由QSWS+YW+FD组成。部分脱离了事实真相。由于我们看待、分析事物的方式、习惯受到个人经历、见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只取了一面认识或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后便迅速归纳整理,以为看到了事情的本末,融合掺进了潜在的欲望,使其变成符合个人愿望的主张,也就是佛教中“我见”的内涵。
  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不好的习性,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处理事情很正确,总认为自己怎样充满智慧,这里不好说,我们选在与个人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态里去说。人的习性就会毫不隐蔽的暴露出来了,浮躁、好胜、贪心、自以为是等等。很多的“如果”取代了真相。没有利益相关时人们会夸夸其谈,一切好的、善的皆惟我所用。一旦与切身利益挂钩就完全变了,不知不觉的听命于“习气”支配了。你不会吗?——这里有个禅机,就是要用出世的心来作入世的事。能顺势而为吗?这就看每一个人的心里素质、承受能力、判断能力、胆略了。凡涉及功名利禄都不参与!把名利看的比纸还薄,这是出世人的心态,表示高尚吗?不表示!因为您脱离了现实,因为你没有让你的潜在的意识暴露出来经受检验。不管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态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里不为利益驱动那才真是“禅定”了。潜在的意识没有暴露出来表示没有吗?不是!机缘巧合时便会爆发。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逻辑关系,不懂得基本的辨证道理,不懂得人体结构,不懂得基本的物理法则,不懂得气象的变化规律,不懂得简单的机械运动,不懂的古汉语的基本义,不懂得站在历史的高度研究历史等等,研究经典会有什么结果呢?只会有迷信伴随。
  古往今来,人们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主张里(我见),以为事物就会象自己认为的那样运行,思想沉淀积累,深入到潜意识里,于是人的命运也随着自己的主张发展衍生。这里也可以看见佛教提出的“因果”论的部分缘由,它不是宿命论。是“自我”造就的因缘。这里同样体现“法由心生”的正见。人的思想同样具有遗传特性,可以通过基因遗传,象所有风俗的传承一样遗传到下一代。很多人对眼前发生的一些事,总认为是前世造孽,总认为是命里的定数,不在思想中、现实中找原因——实际上是我们很多人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无法作出正确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解释而归咎于“莫名其妙”!实质上这也是人们强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一种极可悲的“习性”!
  我有一个朋友,他准备在一个城市作不锈钢结构的生意,特地到沿海学习关于不锈钢结构的各种制作工艺,回到那个城市后就开了一个门面,经营了两年,一般状况,看到人家的生意红火心里着急,想了很多办法效果并不显著,那年遇到一个看风水的先生,非常重要的对他说,你这样哪来的财福报呢?要放生、要作功德转化等等,那以后他是经常放生,经常作好事,这样过了两年,生意当然比先前好多了,门面的时间长了啊,有了一些老客户,但与他心里想象的事业的距离还相差很远。经朋友介绍他找到了我,谈起怎样把生意作大作强,也谈到了因果、谈到了报应等。我讲了一个意见,就是我们作好事、放生同样要讲究一个方式、尽管都是通过“无”这个手段转化成“有”等,但不能把它作为一个交换,更不是交易,不要期待通过这项活动转化成财富,更不要因此把自己看成一个伟人、圣人。这是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社会、为众生作的应该作的事。行为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繁荣、共同打造好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相互依赖共存的社会。关于转化、关于因果,关于生意我给了他一个方法,现在起修,当下作起,把作生意的心思完全放下来,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方式、选择一个适合发展的方式去结缘。我说他这次业务也赚了一万元,就不存银行了,每天把你能够邀到的人,同学、朋友、老乡,只要有机会联系,就邀他们出来茶楼喝茶聊天、吃饭,参加他们的任何一件值得帮忙出钱出力的事,安排适当的娱乐活动。但一定不能说你在从事什么生意,不要向任何人说起生意的事,如果有人问,就轻描淡写的说有一个做什么的厂......。更不要逢人就说请人帮忙介绍业务之类的话。街道上的门面转让出去,到其它不影响别人的地方租个大点的房子,把不锈钢结构件需要的材料批发一批进来,五个月后没有生意,我来一趟,给你找一笔生意......。大约五个月左右,因为有事我又来到这个城市,给他打了电话,听说我来了,他立马赶到了火车站,忙啊,生意忙啊!他说,开始简直不敢相信,反正都照你说的作,每天请人聊天、喝茶、吃饭,从不讲生意的事,条件不好的同学子女读书送红包等,他们问我干的什么生意,我就照你讲的那样说,不到三个月就来消息了,很多朋友主动拉来了业务,都是大单,最近两栋楼的不锈钢业务,门、窗、栏杆等全包,没有人问价,只把报价单送去就成......。当年,他盈利达到一百万。现在他的朋友遍布各个圈子。
  这个事例说明一个什么呢?我们不要误解一些关于因果、因缘、报应的理念,要用积极的方式、合乎现实状态起因结缘产生现实报应。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为人处事的法则,是投桃报李的法则,不需要用前世因果来框定。这是运用了现实因果的逻辑法则。 因果是什么呢?,是原始逻辑学的重要认识。这是佛学者首先最关心,也是引以入门的问题,现代逻辑学里讲解得非常具体,简单的因果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复杂点的因果有意识形态上的,如观点支持行为,由于观点的不正确性导致行为的偏差......。如一个人遇到了一些问题,一定是事前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计或事物发展中的偶然性以及必然性进行充分考虑而产生的后果。古往今来,因果的内涵、外延被神秘化了,出现了“三世因果”,今天一个什么人发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时,很多人认为是“报应”是前世的孽障等等。前世因得今世果,没有认定现实变化,把一切归于“前世注定”——前世注定有没有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前世的遗传基因、前世流传的风俗,前世遗传的物种特性。现代科学已经认识了很多具有遗传性的问题,这类传承的因果只适应适用于与此相关的事情,受到一定的局限,不具有广泛性。如果一切都是前世注定的,我们大可不必劳神费力的从事什么事业了,坐在家里等待就行了,而很多前世没有继承的东西呢?比喻很多,就不再罗嗦。千百年锁住人心的关键是对“因果”的错误理解......。经常有朋友会这样对我说,如果命里有,不管怎样都会以一种方式来到,如果命里没有,即使费再大的力也是白搭......。还有朋友这样说,你不作功德可以肯定不会有福报,如果一个没有作功德的人有了一些作为,有了福报,朋友们会说是他的前世一定作了功德......。听到这样的话,我只能是报以无语,难怪千百年来经典中一直强调悟道,一直强调修“净土”啊,人的最大的习性就是“愚昧”!用“无极”的观点看,愚昧也是动态的,表现方式同样具有多样性。  
  古往今来儒教、佛教、道教中都有提出悟“道”的主张,强调“悟”性。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具体的问题,我和很多朋友、很多网友进行过这方面的交流,感到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对于佛学很容易形成痴迷,想要进行思想交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们不管自己的理念是否存在正确性,总是想方设法找更多的借口来放大、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竟然积极的捍卫一些荒诞的观点。那么多专心致力于经典研究、致力于修身养性的先圣大德们为什么不直接有效、清晰的表述关于识“道”得“道”的正确观点呢?局限于文字?局限于知识产权?都不是!从很多经典中我们不难看到是局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人们相互依赖共存的关系,人们具有的非常一致但同时具有排斥的陋习,人类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不可解释的现象等等。因此,“天机不可泄露”成为“悟道”的障碍。“天机”的内涵究竟是哪些?人们会以为是神话、是奇迹、是天外之物......,“天机”的内涵是指悟道过程中涉及到的传统道德观点,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真善美的概念等。因此古往今来一直强调“悟”就是要针对任何情况都要用“智慧”去判断,而不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大彻大悟”成为得道高人的最后一道门槛。俗话“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怎样准确的认识、看待、评价外部事物,要根据事物运行的基本趋势、动态给予框定,不是永久的概念。为什么古往今来很多先圣学者喜欢用水来比?就是延伸的“无极”观。还是接在前面讲到的,每个个体形成的意识由于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累积、观念的相通、群居特性等,具有一致性,也就是群体共识,但也有很多个性。“我见”中很多东西是非常顽固的、有时还保留了原始的特征。一个“自我”意识特别强烈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正确听取外部意见、一般也不会对自己进行反思、不仅固执而且还对正确的意见予以排斥。传统说法如“不见棺材不流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等就是对非常固执人的比喻。这样理解和框定一下可能有很多好处,既不管什么主张如果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态势,那就说明与道相差很远,不合道了,那么儒、佛、道的学习对于提高个人的智慧、突破传统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有所建树,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参与学习,而真正悟道的却是凤毛麟角......。
  “道”的参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作为,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经典、运用儒、佛、道中的关于修炼身心的要求使人的智慧得到提升后才能够实现的。“道”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律、不是一个分辨器,是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特性、规律;但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懂得这个方法后,还要运用禅识守住这种方法。即为“禅定”,不为外相迷惑,不为表象迷惑。有几个朋友学佛一段时间后,总认为学习佛学佛法就是要认真念佛,天天念经才是正宗。我给他们讲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放下痴心妄想,不要动辄就想到神话,动辄就想到宇宙。要想自身究竟是否存在很多不正确的认识观、是否存在严重的“贪、嗔、痴”,总是幻想宇宙有几大空间......,与个人有什么意义呢?与修炼自身有什么意义呢?人生、事物、天体、自然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才能看到真相,不懂得看待事物的真相、甚至至真相于不顾,恐怕很难走出愚昧。修炼一词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要用意志、用智慧去认识、去调整认识观......。人的“习性”非常顽固,总认为自己理解的东西应该是正确的。不知不觉的遵从了“习性”,这个习性是什么?就是对经典的崇拜、迷信!宗教本身就是“习性”的集中反映。
  修炼不是一句话,不是打坐或看了几本经典就是修炼了。修炼首先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达到明心见性后针对自己的习性所这些进行的改造。从认识人手而达到自我理性而修、理性而为后而无不为。使其成为悟道的一个过程。在观察社会、人世等方面能够透过表象正确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增智开慧的目的。很多人期待“明心见性”,就是讲的通过学习、反省而觉察到的人的本性。信仰则是以崇拜的对象为神明,没有思考,一切都以经典的字义为正知正见。这样很容易产生错误理解、或取一面认识。一个孤陋寡闻的人,一个不愿意对任何事提出质疑的人,一个对社会认识偏颇的人又怎么能够全面理解佛教学说极其经典的根本意义呢?古代遗留的一切有关佛、道的的介绍以及文章都是正确的吗?要善于区分,那是古人的看法,有些甚至很原始,很抽象,很迷信。有些人学到后来总认为佛教提倡一个“空”那就是什么都没有,错误的理解“空”的内涵,没有理解到“空”是“色”的总和。谈不上“修”了,——完全单纯的把一切归于虚无。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是失去了方向......。真正感到什么都没有吗?感到一切都是“虚幻”而不存在吗?是“皇帝的新衣裳”吗?佛教中有些观点完全可以用现代语言解释,并且很具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表述以及语法修辞上用到了一些现在看来不常用的词,我们要善于正确理解“不作神解......”。“虚幻”并不表示没有,是表示不可靠,表示是个动态,表示瞬间的变化,表示一种演化结果。不能依赖。在学习经典中,还在于我们能够正确理解经典中的词义,这里涉及到个人的学识水平、经历、以及对社会了解的广度、深度......。
  ——任何事物的发展产生都有其两重性甚至多样性,如果只用一种观点看恐怕不能准确的、全面的概括,古代经典中对事物的认识也是采用了多样化的观点,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就是讲到任何事情的阴阳交替、互为依托的关系。多元化、多极化就是先哲们提出的“无极”观。一切都在动态中变化,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经常见到很多人在一起讨论时是谈神惶恐、谈佛景仰,谈恶义愤,谈善感慨。很少有人直接针对一个个问题提出看法和思索的。比喻佛是什么?善是什么,为什么要了脱生死?了脱生死了干什么?功德是什么......?是个动态吗?我们怎样分析、看待,古人在遗留的思想中讲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学了什么?对认识事物有提高吗?我们天天在干些什么?心里在想干什么?很多人不敢问、不敢谈。——这更是人的私欲所在。想当神仙?想延年益寿?想发财?想当官?——其实修炼的特性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开悟,最终达到增加个人智慧的目的,更好的理解人生的意义,更好的面对人生而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放下许多杂念、看破生死、淡漠欲望、更好的摆正“空-色”的关系、摆正“有-无”的关系。如果带着欲望而来就不能说是来修炼的,得“道”就是空谈,不能够了脱“我执”之见。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反问自己在干什么?最好不要对学习佛学抱有个人欲望,不要把没有弄明白的事情当成道理告诉人家,更不要用神话故事比照现在的人和事!尤其学佛之人出言要慎,经常反思自己,针对要害,以一般人所不敢触及的利益下手,只有那样才会真正的深入到潜意识里,使潜在的意识彻底无所适从而与主观意识相合,这就是“绵密关照”这就是“天人合一”。最终我们获得的是心的解脱,是思想的解放,是智慧,是光明......。
  人们由于对于宇宙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几千年来创造了很多神话故事并把它引入到佛、道里面,创造了一个个神话世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些故事就是社会的缩影。是变相讽刺、变相激励、变相恐吓。从来就被统治阶级等利用、宣传、夸大等用以愚弄百姓,用以羁缚、麻痹人的思想。从而使得人们以为佛道就是通往宇宙的法门,通往未来的法门。通过佛、道的学习后不仅没有放下沉重的“习性”反而增加了对“生”的更大贪求,甚至想生命永恒不灭,得道成仙!
  佛道教的经典是什么?怎样看待?用学习的态度还是敬仰的态度,怎样和先哲们交流思想?——很多人并没有这样思考,把经典当成了神明,经典的每一句话都是“灯塔”,都是“真理”。其实书本的内容都是先圣们的体会、感觉、对事物的看法,我们不能甄别,更谈不上站在古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怎样交流呢?不能实现交流。经典是什么?是古人的思想、是古人的学识、经历累积的见识。是告诉我们他们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时代是怎样看待人生的。是告诉我们他们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是我们能更好、更准确的认识社会、认识宇宙,认识事物可以借鉴、参考的知识,是我们增智开慧的指路牌......。通过了解,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人学了很多年、对于经典的理解都不能深入其中,依然执守经典的“相”,把经典奉若成了神明,不敢亵渎神灵,不敢去揭开那层面纱。其实真正的亵渎是对神明的歪曲,对经典的歪曲。我见到一群学习佛学的人在一起讨论,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人员。一个女士问一个相当于师傅的人说:我天天念经后就可以成为“佛”了吧?就可以上天了吧?那个师傅很亲切、肯定的点点头“能”!只要你诚心诚意的念经就能够上天成佛......。果真这样吗?愚昧很多时候都是和欲望掺合在一起而成为愚昧的。
  经典流流传至今的本质意义和重大贡献在于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先哲们的原始的哲学、逻辑,政治、经济、唯物、唯心、天体等综合知识,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类教育已经由现代学科取代,如果把它作为一个传统的教育体系来看就会更加实用。当然,佛教同时把很多没有被认识的现象糅合在了一起,把所有的学科糅合在了一起,我们不能剥离,很多崇拜者都会不自觉的运用自己都不知道的神话来宣讲佛的意义。为么释迦牟尼在最后说:我没有讲什么,谁要说我讲了什么就是谤佛!——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应该思考一下,怎样具有正确的思想,怎样“悟道”!我们通过修炼放下身心、接近的只能是自己的本性,本性是空灵的吗?本性是清净的吗?不是!人的本性中有遗传基因、有生理的需求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自我”,“自我”的出现就是私欲的开始。各种愿望、幻想随之而生。——修炼后都知道要放下,惟独成仙作佛的愿望依然强烈——合道吗?愣严经里有句话“不起神心实名善知事;若作神解即受群邪”。放下不是有条件的,是无条件的,是包括所有的虚幻、妄想。现在很多人在一起就是这个菩萨、那个菩萨等等,并以此为荣。更有甚者竟然宣称自己是观世音菩萨转世......,连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灾难都被“德高望重”的大师说成是人类捕鱼杀生的报应。很多信仰者整天忧国忧民,到处指责,整个架势就是一幅悲天悯人的神态,始终不能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
  “普度众生”成为学佛之人最向往的神话,以为具有了普度众生的宏愿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可以永垂不朽了——这是好的愿望,好的期盼,很多人都被这句话感染而生成巨大的忧国忧民之想,怎样对待这种流传了很久的充满至高无上的境界的理解,最近中央台在采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时问到了这点,他说:佛教不是神教,是一门传统的教育,普度众生最主要的是讲通过传授综合性的佛学佛法使人增智开慧......。不要以为谁会被赋予神的使命,问问自己懂得人生吗?懂得世界吗?懂得自己的那颗心吗?!世界在变化中、人的思想在变化,佛的真相也在变化,同样不能“住相”。能够敢于向自己挑战和揭破自己的心思才是通往“佛”的路径!
  究竟有没有神话世界?这是破解人心的关键所在,正是因为向往,正是担心人死后还有地狱,人们对佛的向往更加积极——这里恐怕谁也无法作出解释,只有很多老掉牙的故事在愚昧中延续,于是信仰与修炼也混为一谈。宗教成了神的代名词。人类神秘现象有没有呢?有!从人类有了感知后就一直存在,在宗教形成之前就有,涉及到意识、涉及到生理、涉及到物理、涉及到天体、涉及到自然、涉及到没有被人认识的现象......。而恰恰佛教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怎样看待神秘现象的观点和方法,“一切皆唯心所造......”。
  什么是“道”?什么是“佛”?很多人喜欢天南地北的侃一通,说些谁都理解不了、自己也不明白的偈语、胡话,虚无缥缈!还煞有介事的反复告诫他人,老老实实的去持行,老老实实放生,老老实实忏悔自己的过去,积功累德啊,等到德行圆满了就可以升天成佛......。人们喜欢追求形式上的东西,把持行理解成所必须作为的善行。透过经典、透过历史、透过先圣,我们不难发现“佛”是思想造就的境界!是智慧的称谓!无影无形而又体味人生,无形无踪却又是行为的主宰——这也是古代人们对通过修炼后而形成的充满智慧的”意识“的概括。也是现代人说的“思想”的定性,当然,不是普通的思想,是悟道后的达到正知正觉的思想。
  关于禅定,很多人把“禅定”机械的领会成打坐入静达到一定深度的现象,以为“入定”就会进入神仙世界。禅是什么呢?是对复杂现象的理解,是一种观心、观物的方法,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以万物之心为心的观点,是运用“无极”观的神识,不为外界的“相”所迷惑,知道事物的演化极其发展方向,不为其所动......,这就是“禅定”。”打坐“的意义在哪里?就是通过打坐让自己深度静下来,在静的状态中才能不受习性支配而帮助认清事物的真相以及最原始的思想......。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睹启明星悟道感言“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他们为什么不自知?因为被妄想、颠倒、执着所遮盖、所迷惑。要成道,就要断迷惑的根。先要知见正确,知见正之后用心念修之,时时关照,外不被境牵,内不随念转,不着相不住境,历境练心,消尽习气,真心就放大光明,朗照十方,所有的妄心、妄想、妄念,皆化为佛性的妙用。时时处处都是我们佛性的显现,都是我们佛性的作用,所有作为都是为大众,不是为自己,这就是般若妙行”。这里的“成道”给了人们丰富的想象,以为成道就是潜心遵守佛法、不断持行而达到的一个境界。
  ——真正要理解佛教理论,非得用辨证的观点、哲学的观点才能说得很清楚。不是一般的文化经历、社会经历肤浅的人所能理解的理论。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人,学识很浅,连基本的规律都不懂却妄谈佛经——这也不要紧,慢慢体会,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经典中绘义的不同境界。佛法的思考并不要高深的学问辅导,但要悟性得当,恰恰有些人以为知道了佛的真谛......。甚至有人以为不要文化就可以理解高深的佛教伦理......。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程度所带来的影响。这里同样显示了“天机不可泄露”的内涵。
  关于“色即空、空即色”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的看法是要弄明白“色”“空”的指向实质,才能真正理解佛学中关于“色即空....的意义。色是什么呢?就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形态上的认识都属于“色”的范畴。人们在对“色”的认定时更多的倾向于情感。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静止的,所表现出来的“相”是虚幻、甚至脱离了实质,即使正确也是相对,也是在一个特定时间的范围里。我们对它的认定同样要动态的分析,甄别。对外部的认识、情感喻作“色”,人们可以理解,对认识中的“色”就不能很好理解了,很多人在看过很多书以后,会被书上的观点影响而生成很多这样那样的认识,以为这些认识很正确了,并以此为标准去衡量事物或观点......,自然就形成了一种“色相”只是浑然不知,把这些观点认同是“正知正见”,因此,举着放下身心、破除妄想的旗号,继续宣传、推广、执迷于妄想。正确的认识“色”即以“空”而对,色不在空外,更不是色灭既空。空是什么呢?就是不执着、不痴迷,不当真,不为表象所迷惑。这就是“色即空,空即色”的正知正见。我们知道《大般若经》六百卷,是专门讲色与空的,它的缩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缩本是《心经》。《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万事万物的演化都会沿着一定的规律进行,而有些规律是“无极”的,没有方向、没有定义,是不可测的,“万象”是“无极”生成出来的,都介乎是与不是之间,当我们以为这样时、事物早已经那样或更那样了。我们不要给它定义,包括古代遗留的很多经典、学说,因为任何一个定义有可能是不正确的。人们喜欢妄想、包括对佛学的妄想,喜欢把“经典”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喜欢那些流传了很久、经过了很多能工巧匠加工的故事,并且非常地信以为真......。
  佛学在整个庞大的经典体系中突出了人的自我认识、改造、修正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悟”,在千百年来,由很多能人志士不断补充、丰富而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智开慧,能够明白发生在我们四周的问题,包括我们还没有揭秘的问题,放下身心,正确的面对人生,面对社会。而我们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把佛学当成了神话,当成了升天成仙的法宝,心胸不仅不能豁达,相反更加狭隘。
  “真相”是什么?这是困扰很多修学者的问题,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在通过学习佛学后总喜欢把“真相”一词拿来讨论。比如有人喜欢这样打比喻:指着一个杯子问,这是什么?人们都会说是个杯子......,打比喻的人总会说这是一个“空相”是“虚幻”,是粒子所形成的“相”是不可靠的......。应该怎样认为呢?这些修学者会说,要知道宇宙的秘密就要通过表象来看,一切皆为空,不能以实象看待,站在时间的高度一切都不复存在等等......。还有更多对于“真相”的解释。——这样解释其实就是对于佛教关于“色即空”的无聊理解。真相是什么?应该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发展趋势确定的一定的变化规律,是相对的一个事实,属于真相!还是拿这个杯子,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被人们创造、且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所赋予的功能作用的器皿,是杯子!不是其它,不需要把它看空,实际上也不落空,是实在的具有相对正确的真相。古往今来对于“真相”的理解不是指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赋予一定意义的物体、以及一些事物的概念,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所表现的不确定性的现象需要揭示的事物本质的东西。 很多学过佛学的人总喜欢把“真相”一词挂在嘴边,对万事万物总用“空”的观点对待,实际上这是出偏的前兆、是走火入魔的前兆。不管面对什么物体总会用毫无意义的设想来挖掘它的“真相”,解决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解决!,佛教讲的“真相”不是人们期待的另类的一种存在,对于拥有人的身体和人的情感来说毫无意义,是告诉人们认识、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现象、复杂的生活现象、有更好的作为等。是告诉人们认识看待事物发展的本质趋势。其实所有有形的物体或意识形态时时刻刻都表现出的都是真相,只是人们在对待这些事物或人事现象时更多的掺合了自己的欲望和期待,扭曲了真相。  
  “悟在刹那间,迷为经累结”!开悟需要勇气的。历史上有很多人开悟的例子,这里引用一个故事:讲古代一个寺庙中有很多僧人修习佛法,每天早晚诵经、念佛。一个僧人半夜开悟了,突然高声用惊奇的声音叫道:“尼姑是女的”!他说了很多遍。第二天早课时方丈问“昨晚是谁说“尼姑是女的”?大家都没有吭声,方丈又问“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更没有人应声。方丈沉思片刻:“尼姑是女人啊,确实是女人啊......”。话还没有说完,方丈顿悟了,收拾行李自言自语的离开了寺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受到欲望的驱使时,往往身在真相中不知道真相,还在到处求,甚至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我们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里的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总期望通过辛勤的念经、打坐把人打造成传说中的“神仙”,而不是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作为改变我们的现状,建立一个真正的“佛”的心境。
  人从出身后到死亡,这期间会体验人生过程中的很多的喜怒哀乐,这是人的生命特点所注定的,当把这一切都看成一个过程,不管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从容不迫的迎接和体验,珍惜每一次享受,不要用”菩提主义“思想把我们从现实中升华成准精神病患者。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悟“道”,为了更多的把人类从愚昧中解救出来,古代先圣在经典中列举了种种办法,提出很多种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事物、认识人自身的许多方法、道理,讲了很多的故事,甚至根据不同群体特性运用了很多简单并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念经、念佛、打坐、放生、持戒、闭关、观心等等加以引导,以期催生得“道”,让更多的人聪明起来,摆脱愚昧。
  得“道”首先就要识“道”,不识“道”何来得“道”。“道”是什么?千百年来很多人在这里迷失了,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把“道”神秘化了,把“道”认作是外来之物。认作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神仙意识......。这里我给大家转述一个故事:古代一个修学了很多年的老者,到了80多岁时感到自己学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有悟“道”,百思不得其解,不认真吗?不是!每天早晚他都会朗诵经文,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很多经典是倒背如流。没有积累功德?也不是!所有的收益都让给民众了,捐给寺庙了,烧了高香了。没有打好坐?不能定中生慧?更不是,他可以坐上一天不吃不喝。怎么回事呢?是我这地方不好?已经够虔诚了啊!他决定上五台山清凉寺找“文殊菩萨”问个究竟。那天,老者手持拐杖徒步跋涉来到了五台山的半山腰,遇到一个砍柴人问他“大爷,您上山这是干什么去啊”?老者把情况悉悉说来,砍柴人一听哈哈大笑说,我给您四句话,不懂就顺便上山一并问问菩萨,懂了就打道回府颐养天年,哪四句话?“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仗礼清凉。纵使云中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相”。(金毛:指文殊菩萨的坐骑金毛狮王)老者听了砍柴人的一席话后大吃一惊!亵渎神灵啊......。细细一掂量后长啸一声,多谢多谢!径自朝山下走去,头都没有回......。他恍然明白了“道”,终于摆脱了愚昧,知道了苦苦追求了一生的道理......。
  怎样走进“道”?这里我们还得先从“明心见性”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思考,我们会知道人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 通过正确思维准确的把握本质特征,一般来讲,人的思维大多停留在表象的综合判断上,很少进行立体思维。立体思维才能判断主张是否受制于潜在的欲望并作出清理。回头再综合归纳整理,让事实说话。不要脚踏“五彩祥云”。通过运用立体思维,人们才会对事物的运行态势作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学习佛法也是这样,仅仅表层思维还没有接近真相,只有运用立体思维后才能够接开真相。这样一来,很多人会提出,放下一切,那我们什么事情都不能作了,什么事不是受愿望在支撑呢?这里祖师大德也提出了一个让人反思的问题,释迦牟尼在讲经说法49年最后告诉大家,我什么都没有说,这里有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在这里看到了先圣大德的思想,看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知道了“普度众生”只能是用一种引导、影响而不是采取强制灌输真理的方式。对众生思考、持行任何事情都是随缘而定。
  一般来讲,人具有自私、贪欲、痴迷的三大根性,也就是经典中说的“贪、嗔、痴”。由于属于意识形态中的问题,人们很少对自身进行彻底的反思,一般只会把眼光瞄准外部或在表象里找原因,没有重点解决自身的根源。一些问题也就成为了我们视觉、知觉、感觉的障碍,成为我们理解事物的障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没有经过正确的反思、经过全面清理的“自我”会在考虑问题时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意识融入到对事物的认识里去而成为个人的主张,不是真相。怎样清理“自我”呢?就是放下自己的欲望,俗话说“无欲则刚”,没有自己的欲望在里面,事情的真相没有受到污染。也就是常说的“出污泥而不染”也就是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才能会看得更明白、看得更清晰。
  怎样“明心见性”呢?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通过引导,通过思考查找出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有任何的偏袒,——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放下“妄想”,放下“身心”。放下“贪、嗔、痴”,从根处寻找,把“贪、嗔、痴”的内容彻底搞明白。贪是什么?财?色?享受?——千真万确!把它细化,还有更多内容,如:荣誉、成功、主张、使命、道德、希望,善良、自尊等,具体点还有成仙作佛......。这些都是欲望啊!不能放下所谓不好的而保留一些所谓好的向往和期待。也只能这样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明心见性”。古人“明心见性”中隐藏了很多现代遗传科学证实的道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都会把对外部的体验、感受,积累的知识通过遗传密码记录在我们的“储藏室”通过放下身心我们能感受、传承延续先辈的知识以及映照几千年人类发展的步伐.....,最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自己的习性后进行理性的修正,不是要回避任何问题,而是要参与社会事务中去,有效的打掉“痴”,经常通过外部反照内心,检验内心,修正内心。不是“出家”、“往生”能够回避的,你的习性没有去掉,往生、出家干什么呢?会是真正的光明吗?
  人的内心世界里储存了很多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愿望、期待,理想......。究其竟一切好的、坏的欲望都应归纳在贪字里,不要眷念,好与坏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与非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善于恶也不是单独存在的,都只能相对于一个时间、一个区域等。最后,我们把得“道”的心思都要去掉,这样我们便真正“明心见性”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修正。最后,我们用没有概念、没有主张、没有定义的视野观察事物,就会看到事情在动态中的本来面目,还不要予以肯定,它是变化的,延伸的,没有方向而充满生机,这就是“道”......。
  怎样开悟?怎样得“道”?看到了活生生的神仙?看到了一个金矿?看到了过去、看到了未来?有了打开宇宙大门的钥匙?都不是!当您还在企图通过一个甚至多个所谓的法门想达到自己妄想的“仙境”时就表示思路已经偏离很远了。当您还在以为您被上天赋予了什么使命时就已经出偏了。如果您还有种种割舍不下的观点,传说中释迦牟尼在出生时指天指地的说“惟我独尊”的话就是对您说的,因为您的看法是您的知识、经历、遗传以及个人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生出来的,不一定是真理,不一定是正知正见。当您的见解没有放弃时,真理永远不会来临。
  修炼并不是拜师、打坐、读经典开始的,那只是个引导,是一个预备,只有当您真正明白了、开悟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炼......。过去的会被现代取代,愚昧会被智慧取代,宗教时期的结束会把愚昧清除,一切都会分离成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