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上岗证查询:[经济杂谈]中国经济的伪增长,十年货币超发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3:18:16
写在前面的话:专为小白解析——中国式货币创造与财富神话(原文作者李迅雷)
========================================================
标题是后改的,为了文章有自我的思想。

他的微薄自述:李迅雷:【中国式货币创造与财富神话】(完整版)大致解释了过去30年我国货币创造的途径:引进外资、顺差、投资拉动、热钱流入与土地财政。也解释了过去8年来资产泡沫的形成原理与后期通胀压力。拙作还很粗浅,算是给贫富根源画上草图。在文章比垃圾堆积得还高的时代里,能够被读就算荣幸了!

其实有关货币理论和历史的已经有了很多了,我既然要做这篇文章的解析,就尽量通俗让,让经济小白都能看懂。
  
   文章中会提到M
  
   你们可以理解为money的意思,而经济学上对money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百度解释如下:
  ========================================================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
   M的多少决定了货币政策的程度,而有关M的判定一般与GDP挂钩,GDP应该不需要我解释了吧。
  
   简单点说GDP=M2是最符合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因为发出去的钱钱和创造的财富一样多,没有浪费也不紧缺。M2大于GDP的时候通胀,M2小于GDP的时候通缩。
  
   举一个大家身边的例子吧,中国ZF年初的时候发文,M2年增长15%而GDP的目标才7%。
  
   为什么ZF要定这个目标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的内在关系了,M2的增多可以变相的促进经济的GDP的伪增长。
  
   我们用米本位来衡量,如果说你挣得工资在今年能买一袋米,明年也能买一袋米。但是米的价格在明年上涨了15%,用米本位来衡量的话,你的工资就是没有涨,但是用RMB本位来衡量的话,你的工资就涨了15%。
  
   其实中国政府近十年的政策就是用RMB本位来炫耀中国经济的伪增长。
  
   而M2远远大于GDP的后果就是资产价格大量上涨,也就是传说中的通胀。 中国式货币创造与财富神话
  
  
   李迅雷
  
   摘要:
  
  
  
   中国M2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是央行、商业银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合力推进的结果。从本质看,这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份额上升的结果,只是货币份额的升幅大大超过经济增速。
  
   回顾1978年至今的中国货币创造过程,可以发现,中国的货币创造大致经历了引进外资、出口导向、房地产开发这三个大阶段,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
  
   如果从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来分析,作为资金一方来源的M2大致等于作为资金运用一方的贷款加上外汇占款,不难发现,2004-2008年,当出口增长迅猛、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热钱流入增加时,每年新增外汇占款约占到新增M2的一半;而当全球经济进入低迷和复苏阶段时,大规模投资所带动的信贷增长又占到新增M2的70-80%左右,支持了M2的高速增长。
  
   中国M2高速增长的体制方面的因素主要有长期的高储蓄率、大中型银行的政府背景和垄断地位导致其资本金规模的扩张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等。
  
   货币超发与M2高速增长,不仅是导致目前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的主要推力,也是目前通胀的主要原因;也拉大了贫富差距,从而使得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下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趋严峻。
  
   而中国的财富神话与通胀一样,都是货币超发的反映,财富神话是过量货币在资产上的体现,通胀是在商品上的体现。谁敢用杠杆购买更多高端稀缺资产,谁就实现了财富神话。
    币创造的基本原理
  至2011年3月,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经达到75.8万亿,折合美元约为11.55亿美元,而美国的同期的M2为8.98万亿美元,日本为786.6万亿日元(折合美元约为9.63万亿), 这意味着中国M2已经远超过了美国与日本(图 1)。
 有人说,中国由于信用体系不够发达,加之储蓄率水平、融资结构、货币化进程等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导致M2较高,这当然可以解释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我们再看一下创造M2的银行,其规模也与中国M2世界第一完全对应的,如中国的四大银行工农中建都已经上市,其市值规模都列全球银行前列,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市值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
  
   显然,中国远超美国的货币总量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1/3左右相比,有点不太对称。那么,中国巨大的货币规模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货币理论告诉我们,货币是银行创造出来的,首先是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可以来自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也可以来自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外汇等。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其次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比如,当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20%(R)时,当企业A把10万元(D)钱存入银行,银行必须把2万元存入央行,8万元可以贷款给企业B,企业B向企业C支付货款8万,企业C又把这8 万存入银行,银行到央行存入1.6万元,又可以将6.4万元放贷……如此循环往复,理论上,银行共创造D/R即50万元货币,因此,货币创造乘数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
  
   因此,货币供给实际上是两个环节构成,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这是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机制所决定的。但是,用这套模式来解释中国货币供应量如此之大,显然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中国的货币创造更多是政府、企业和银行三者相互支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