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画像论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10:31

商鞅徙木立信论

(2010-10-27 20:25:29)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人物

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读毛泽东19岁作文《商鞅徒木立信论》

毛泽东(1912年)19岁在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一中)读书时写出一篇受到当时的国文教员、前清秀才柳潜极力赞誉的作文。

秀才教员夸奖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在作文的纸面上眉批如下:

“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这位爱国爱民的前清秀才为什么称赞毛泽东的这篇作文“有功于社会”,为什么预言毛泽东是“伟大之器”呢?今天重读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好生感慨。毛泽东百年前的感慨而于我们今天再感慨,就不能不感慨再感慨了。

1912年,俄国十月革命尚在列宁腹中,19岁的毛泽东自然也不知道还有什么马列主义,可是他直瞄秦代的商鞅变革,抓住国家、百姓、法令三者的基本关系,透视“取信于民”这个政权的尴尬,指出改革必须造福于民,改革的政策必须有利于民,改革的运动必须取信于民;如果反之,人民就必然反对。可笑的是,商鞅改革的政策明明是有利于人民的,他却担心人民不拥护,挖空心思想出“徒木立信”这么个怪招,毛泽东辛辣嘲讽说,这件事情如果被文明国家的人知道了,一定笑得肚子痛。

徙木立信是怎么回事儿呢?

一、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见于《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原文如下: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及解说:

商鞅强国富民变法的文件已经准备完毕,却没有公布。为何?原来,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他苦思冥想一番,下令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发布文告,条款是百姓有能够将此木杆从南门搬迁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20两到24两黄金)。百姓对此感到疑惑惊讶,根本没有人去干这等傻事儿。商鞅急了,就又发布文告说:“有能够搬过去的赏给五十镒黄金”。终于有一个比较憨的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大喜,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当众兑现赏,给了那个傻瓜100多两黄金。商鞅的这个举措足以表明他是来真格的,没有欺诈行为。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全国人民立刻都知道了。这才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二、 毛泽东的评论

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译文及解说:我读历史书籍知道了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这件事。不禁感叹我国国民的愚昧,同时也感叹这位执政者的良苦用心,更感叹几千年来民众心智的闭锁和中华民族几乎沦亡的悲惨。不要以为我夸大其词,容我说个明白。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

[译文及解说:国家的法令和政策的出发点,应当是为人民谋幸福。

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

[译文及解说;如果法令和政策是好的,就能够多多地造福于民,人民唯恐你没有这种法令和政策,唯恐国家的好政策不能发生效力。那么人民必然竭尽全力来保障和维护它。一定要让它实现完善的目标。政府和人民群众紧紧地互相依靠,法令和政策怎么会是没有信用呢?

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

[译文及解说:如果法令和政策不好,那就不光是不能造福于民,而且危害人民。人民就必然竭尽全力来阻挠你的法令和政策,即便我愿意相信你,可根据在哪里呢?

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译文及解说:就拿商鞅那时候他与民众的关系来说,明明二者的利害是一致的,却恰恰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译文及解说:商鞅变法是正确的。我国上下四千多年来,商鞅是第一位追求利国福民的伟大政治家。

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译文及解说: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正是中原地区最混乱的时候,战争不绝。举国疲劳,不堪言状。在这种形势下企图战胜诸国,统一中原,岂不困难得很吗?于是他变法图新,制定了四大政策,一是惩治贪官污吏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二是发展生产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富裕,三是鼓舞军队多打胜仗树立国家的国威,四是把那些游手好闲的人、由于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流失。这是我国史无前例的新政德政,还怕不能取信于民吗?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译文及解说:哪想到商鞅竟想出徙木立信这样的办法来解决政府诚信的问题,我从中理解了这位执政者是多么煞费苦心。我从中明白了数千年来民众心智的闭锁蒙昧和民族几乎沦亡,是有根源的。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

[译文及解说:不过话说回来,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对政府的的恐惧心理。人民的希望和国家的政策,总是对立的。这能怪罪人民吗?

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译文及解说:我真担心这徙木立信的事情,要是被世界文明国家的人们听说了,一定捧腹大笑,尖锐嘲讽我们。唉唉唉,我不想再说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