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慌 灵活善变: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五大盛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2:01:45
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最好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例如西汉“文景之治”发展到汉武帝而极盛,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称盛与清代“康雍乾盛世”,还有鲜为人知的“战国盛世”。其中,人们多以“盛世”命名的为“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乱之后,在新兴王朝上升时期推进至极盛。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全盛。唐代开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明,削平群雄,驱逐元朝统治者出长城,一统天下,经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终于开创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自神宗万历中期,乱象环生,经熹宗至崇祯,终酿成大乱,至清军入关前,已持续乱了约半个世纪。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扫荡南明势力,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乱的基础上再建一代王朝。又经过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战国时期有些特殊,咋看起来,七国并立呈混乱状态,实际上是经过春秋“礼崩乐坏”、长期兼并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最后由秦实现统一,始达大治顶峰。 

各个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视为“乱世”,然而也表明,旧制度行将崩溃,新制度正在产生。进入战国时期,相继有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至中后期,秦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也都因变法而强大起来,尤其商鞅在秦国变法更为彻底,结果秦国比其它六国更强大。尽管各国变法程度不同,但最终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会制度变革,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 

远在西周时实行诸侯分封,经过春秋时的相互兼并,到战国时只剩下七国。这与此后的国家分裂有本质区别。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统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族联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给战国定性。由春秋“万国”变为战国时的“七国”,是一次重大的进步;由七国最终变为秦国一国,秦始皇建大一统中央集权,乃春秋战国历史继续发展的结果。 

秦兼并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制,统由中央即皇帝一人专制,首次将春秋以来倡导的“大一统”理论变为现实。自此以后,统一与分裂,不能不成为判断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之一。当然不能说凡统一就绝对正确,凡分裂皆属罪过。当一代王朝末期已经腐败透顶,生产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甚至严重倒退,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如农民起义“分裂”了它的统一,就成为必要,应当肯定,或者说“是一件好事”,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农民起义之积极作用的肯定正说明了这一点。但分裂之后迟早要重归统一,正所谓“分久必合”。此乃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之所以肯定“大一统”,是因为它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样,对“大一统”的实现程度,就成为认定盛世的重要条件。西汉文帝(前179——前157年)、景帝(前156——前141年)至武帝(前140——前87年),是开疆拓土的时期。向北,击败匈奴,战争持续半个世纪,将匈奴驱逐至漠北以远。原先由匈奴占据的漠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皆收入汉之版图;向西即玉门关以西、新疆南部,汉时称西域,被臣服而成为汉的疆土;向东,击败卫氏朝鲜,将其统治的部分辽东地区归入汉朝管辖;向南、西南、东南开拓,即今之广东、云南、浙江、福建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成为汉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武帝时期,建立了远胜秦朝的“大一统”。 

唐至盛所建“大一统”,是继汉之后又一次扩大,历史多“汉唐”并称。唐,在西北击败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在东北,彻底击败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远在黑龙江设黑水都督府,以辖东北地区。开元极盛,疆域之广远超西汉。 

汉唐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中国疆域扩大的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明永乐、宣德之时,从北与西北两个方向出击元朝后裔,控制了大漠南北;西南与南部即今云贵川等地行土司制,归中央管辖。在东北即今开原以北远至外兴安岭以北,东至苦兀(即库页岛),广设卫所,在黑龙江特林置奴儿干都司,以辖各卫所。周边的国家,如安南、暹罗、朝鲜等都是明的属国。永宣之后,长城以北和西北又为蒙古控制,与明时战时和,几与明相始终,明的疆域又有所缩小。论疆域之广大,统一之扩大,居汉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唯有清康雍乾盛世可比。雍正帝声称:“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此言尚早,实际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才最终平定西部准噶尔,青海、新疆南北、西藏地区才完全置于中央统辖之下。西部疆域达巴尔喀什湖以东,北部为漠南漠北,行盟旗制;西南已改土归流,行千余年的土司制被废除。在东北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至台湾岛以东;最南至南沙群岛,皆隶版图之内。置行省,命官驻军,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当时已有50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清康乾发展了“大一统”,而且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自康熙起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2000年来的隔阂,使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这直接为现代中国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现在中国版图比清康乾盛世时小了四分之一,比那时有较大倒退)。 

每代盛世,都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了长治久安,生产稳步发展,粮食足用,国库充实。汉武帝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又安,府库充实。”唐开元、天宝年间,每家都有数年的粮食储备,“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明永、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上下交足,军民胥裕”。清康熙时,国家储备更充足,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内分省区普免全国钱粮一周,至于地区性蠲免钱粮每年都有。总计康熙朝蠲免钱粮达白银1.4亿两。乾隆时,国家鼎盛,储备雄厚,先后四次普免全国钱粮,累计达白银1.2亿两;又三次普免全国漕粮1000万石左右。国库存银最高近8000万两,常年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即使打仗,军用浩繁,国库存银少则二三千万两,多则六千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