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顺平县张丽娟:这年头 理财能再靠谱点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32:54

这年头 理财能再靠谱点吗?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范晓曼 2011年06月05日09:39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财越理越少,你相信吗?到底要怎样理财,这个话题在今夏不再冷清。

  前几日,被嘲笑被理财快被理成“无产阶级”的洪晃成了热门人物,引起了几千条评论的热议。这件事似乎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来重新评估一下自己手中的理财产品和运用的理财工具,3年下来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一位投资者跟笔者抱怨,近2年的投资经历就像是《木兰辞》里所描绘的:东市买股票,西市买基金,南市买白银,北市买保险。看看自己的投资账户,这些理财都不赚钱甚至还亏着,到头来是瞎忙一场,哪里还敢说投资,连保本的机会都没有。

  有着款姐富豪的头衔,被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盯上,购买了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算下来的收益甚是可怜,反而会羡慕普通大爷大妈们的理财观,虽坚守着银行不高的存款利息,但一轮投资热潮下来,不见得老人家们稳赚的钱比咱们少,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看起来很诱人,算下来赚钱的比率似乎低很多。

  这样的说法,可能让专业的理财机构很不舒心,但现实的情景不得不让机构们重新思考,投资者把钱交给你,想通过理财赚钱是天经地义,不赚钱保本总是必须的吧,可以看出,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已接近顶端。

  前段时间有三家基金公司在债券和保本产品上发行得异常顺利,这超越30亿的市场容量让机构们相信独特产品应该被追捧,但细细思忖之后,拥有其他产品和市场风格的持有人利益该如何保证?

  震荡的市场环境、迷茫的投资人群,难不成咱们的“储蓄搬家”形成了这么多年之后,却要自然地回流至银行了吗?一方面,谨慎小心的投资态度弥漫在市场中,另一方面,民间拆借之风大行其道,风险性许多人是弄不明白的。

  投资2万元,每个月拿回600-800元的红利,这的确相当诱人,这里的风险在于,它的可行性完全依赖于中间人的个人信誉,投资者并不知道这些钱投向了哪里,这么高的红利来源是什么?

  我们要警惕的是,新一轮的“庞式骗局”正在民间蔓延,是什么样的力量把最朴实的大众逼到了靠放高利贷来投资的境地,是不是该问问我们的机构,理财能力能不能再靠点谱呢?

  不仅如此,机构信誉的积累也是很关键的。

  前几日,银监会在通知中提醒各家银行,对于白银的投资风险,银行要及时提醒并规避,避免让投资者因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银行角度来说,这份服务也和银行声誉有关。

  笔者在之前写过的评论中也屡次提道,给投资者赚钱才是根本,很多机构也都是这样在考量自己,但往往到最后,不赚钱的理由都被归结为市场原因,大盘跌宕起伏,收益不能保障反而成了常态,基金、保险、信托机构本身应给投资者解释的任务成了银行主渠道的责任,似乎也不公平。

  说起来,这是个悖论,银行掌握着客户端的私密材料,不轻易让其他机构来染指,教育投资者和理财经理们自然是落到了他们头上,但这个队伍的专业性似乎太过“年轻”,牛熊市情形之下的投资策略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掌握。

  其实,机构也还是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的,眼下银行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着中间业务增收的任务,还要推动理财教育的普及,往往在承销理财产品时目不暇接,而国内市场的理财需求和容量又是如此之大,所以,能够静下心来并客观地指导投资者在适合的产品上做有效的转换,只能是捉襟见肘了,往往是利益的驱使,让自己手里的客户为配合银行销售指标的完成,左手倒右手。

  或许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兴起真是势在必行了,它所带来的不仅是销售上的革新,更是提供综合投资建议的机构。为正确的客观建议付出费用,笔者以为是值得的,也算是帮助金融机构弥补些投资缺憾吧。